首页 理论教育 求医行为及其影响因素

求医行为及其影响因素

时间:2022-02-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个人患病后,有义务寻求帮助,也有义务遵医治疗。本部分讨论一下影响病人求医的诸多因素。有求医行为但不一定有疾病,是指求医者经周密检查不能发现疾病的情况。
求医行为及其影响因素_社区医学心理学

一个人患病后,有义务寻求帮助,也有义务遵医治疗。本部分讨论一下影响病人求医的诸多因素。了解这些因素,有益于做好心理护理工作,使病人尽可能早的得到有效的诊治,恢复健康。

(一)求医原因

求医行为指当人感觉到某种不适或患病感觉时寻求医疗帮助的行为。求医的主要原因有:

1.躯体性因素 身体功能有变化影响正常生活、工作和社会活动,或自我感觉身体外观有改变、不适、疼痛,而自己又无力解除这些情况时。

2.心理性因素 由于某种精神刺激,造成紧张、焦虑、惊恐、疑虑、抑郁等情况时。

3.社会性因素 由于社会公害,传染性疾病等对人群产生现实性的或潜在性的威胁,或因卫生保健需要而进行的各种检查和预防。

(二)求医类型

求医行为是需要一个人作出决定并采取行动的过程。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所有患病的人都有求医行为。根据求医行为是由谁作出的,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类:

1.主动求医行为 是出于个人的自觉要求而采取的自觉行动。

2.被动求医行为 是由病人的家人或其他人帮助下采取的求医行为。例如小儿、处于昏迷或半昏迷状态下的病人,缺乏自知力和自制能力的病人。

3.强制求医行为 是指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如传染病、性病、艾滋病等本人无意求医,但这些疾病对人群健康有严重危害,必须给予强制治疗。

(三)影响求医行为的因素

在一般情况下,求医行为有两种情况需要考虑:一种是有求医行为却不一定有病;另一种情况是有病却不求医。对此要认真研究,具体分析,正确对待。

有求医行为但不一定有疾病,是指求医者经周密检查不能发现疾病的情况。这又有两种类别。

1.求医者确实有病感,如头痛、浑身无力或不适、心悸,但医生查不出阳性体征和实验室异常。对这样的人不能认为是无病求医,因为这些求医者的病感是真实的,是处在痛苦中的病人。减轻或消除他们的病感同治疗疾病一样,都应当成为医疗目标和医务人员的责任。这些求医者的病感常常产生于不良情绪或心理应激,但也可能来自至今我们尚未能发现的病变。

2.求医目的不正确,一些人只是为了工休、工伤待遇,推脱社会责任等私利,他们既无伤病,又无病感,故属于无病装病者。

(四)未求医的原因

有病不求医,即不把自己置于接受医疗护理的地位。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疾病初始阶段,症状尚未显示出来,或仅有轻微症状,个体认为症状无意义,不求医也可自愈。

2.医疗服务设施少,或距离远,求医困难和不便。

3.医疗设备少,医疗技术低,服务态度不好。

4.对医务人员给予的诊治不愿接受。如不愿做某项检查等。

5.医疗卫生知识缺乏,旧风俗不讲科学,信巫不信医等。

6.经济上有困难。

7.有一些有一定医学知识的人,常常会自行医治,而不去求医。

8.患者有某些特殊困难,羞于启齿而不求医,如性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