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站在高山望平川

站在高山望平川

时间:2022-07-1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定西地区位于甘肃省中部,通称“陇中”。经过多年的研究,人们认为它是与中原地区仰韶文化后期并存的一种文化,是甘青地区特有的文化。它的发现表明,这里是黄河上游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甘肃省是中国的一个内陆省份,它所处的地理位置是非常特殊的。从现在我们掌握的考古资料来看,甘肃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一个发祥地,而且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发祥地。当时敦煌有早市、中市和晚市,可见当时敦煌在全国来说也是很繁荣的一个地区。

黄土高原的初夏生机盎然,定西县城里一派热闹景象。刚刚拓宽的马路和城里好几处正在兴建的楼房,使得这个小县城好像是一个喧闹的大工地。

定西曾被人称为“苦甲天下”,它是大西北自然历史变迁的一个缩影。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西北高原曾经有过的繁茂、凋零与正在走向复兴的整个过程。

定西地区位于甘肃省中部,通称“陇中”。定西如同黄土高原的许多地方一样,也曾有过古老的灿烂与昨天的辛酸。

古老的彩陶是悠久的黄河文明的生动写照,认识黄土高原的历史,也就必须要从这些古老的彩陶开始。

陇中黄土高原

在黄河上游诸多的彩陶文化遗址中,定西的马家窑新石器文化遗址十分引人注目。

杨建新(兰州大学教授):

马家窑文化是我们甘青地区新石器时期后期的一种文化,马家窑是甘肃临洮的一个地名,20世纪20年代,在这个地方发现了很多彩陶,人们就把这个地方出现的以彩陶为代表的文化称为马家窑文化。经过多年的研究,人们认为它是与中原地区仰韶文化后期并存的一种文化,是甘青地区特有的文化。因此,也有人把马家窑文化称之为甘肃的仰韶文化。这个文化的特征主要就是以在陶器上有大量的彩绘图案作为它的标志。在整个的陶器发展历史中间,马家窑时期的彩陶最为丰富,最为发达,是其他时期的彩陶不可比拟的。从马家窑彩陶的彩绘图案,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生活在甘青地区的原始先民已经能够进行抽象思维,有了非常高超的绘画技术,而且在使用色彩方面有了自己的独到之处,这在当时是处于领先地位的。这个文化散布在甘肃的大部分地区以及青海、宁夏和内蒙古西部的一些地区,它的社会状况主要是以农业为主,兼营畜牧业,同时它的社会发展阶段大约是在母系时期的后期,将要进入阶级和国家的时期。

黄土高原以自己的丰厚与博大,孕育了厚重的中华民族史前文化。甘肃大地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让我们再将目光延伸到甘肃境内另一个年代更为久远、影响更为重大的原始文化早期遗址——秦安大地湾文化遗址。

马家窑彩陶

大地湾文化遗址坐落于天水市秦安县五营乡。在清水河南岸的台地上,在数千年堆积起来的黄土层下,悄然埋藏着一个规模巨大的原始部落遗址。

程晓钟(大地湾文物管理所所长):

大地湾文化是迄今我国发现时代最早的新石器彩陶文化之一,它和两河流域的耶莫有陶文化和哈逊纳文化的时代大体相当,同是世界上最早的彩陶文化,距今约7800年。大地湾文化跨越了悠久的历史年代,延续达3000多年,经历了大地湾一期文化、仰韶文化和仰韶文化向齐家文化过渡的常山下层类型。它的发现表明,这里是黄河上游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认识一个民族的历史,不仅在于对她曾经经历过的岁月的考古发现,一个民族的历史也在她代代相传的神话故事里找到她最初的生长环境。在中华民族的创世神话中,许多伟大的英雄故事就是以这片黄土高原为背景而展开的。当我们面对这厚重的黄土层时,我们无法想象原始先民他们当时的生活场景。

王三北(西北师范大学教授):

甘肃省是中国的一个内陆省份,它所处的地理位置是非常特殊的。因为它恰好是处在三个高原的交汇之处,在甘肃的东部和中部是黄土高原,越过乌鞘岭后就是河西走廊,河西走廊恰恰就是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的交汇处。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甘肃的生态环境丰富多样,自古以来,就为各种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带来了存在多样性的可能。从现在我们掌握的考古资料来看,甘肃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一个发祥地,而且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发祥地。它是最早期的农业的发祥地,从大地湾文化、马家窑文化都可以生动地反映当时比较发达的农业经济。这也反映出当时的气候和生态环境是适宜于原始农业孕育和发生的。在原始农业产生和发展的同时,早期的畜牧业在甘肃地区也有很发达的辉煌的历史,像马家窑、半山、马厂文化以及齐家文化墓葬中都有大量的猪、狗、羊的骨头。能够反映最早期农业文明的应该是大地湾文化了,大地湾文化在同时期全国各地的原始文化中处于领先地位,它所反映的早期定居生活也是很发达的,特别是作为氏族公共活动场所的大房子遗迹,所反映出来的建筑的样式,是中国最早期的木结构宫殿式建筑的雏形,以后汉文化整个建筑样式都可以从这里找到源头。我们现在可以看到,甘肃在新石器时代广泛的文化遗存具有明显和突出的地方色彩,现在可以将它总结为早期的黄河上游的黄河文明的一个独特的类型。在甘肃新石器时期后期,开始出现冶铜技术,目前中国发现最早的冶铜出土是在甘肃的齐家文化,而这也是与定居的农耕文化相关联的。甘肃发达的新石器文化反过来也可以证明,在当时人们生产能力还比较低下的条件下,他们所选择的生存环境一定是比较适宜于人们来进行耕作的,以及取得各种生活资料。这也可以证明,在当时,甘肃地区的整个生态环境条件比我们想象的可能要好得多。

远古的历史太为久远,让我们再将目光转向1000多公里外的敦煌,在这里我们又会了解到另一个与现实场景相去甚远的历史面貌。

苍茫广袤的黄土高原

余书勤(玉门关文物管理所所长):

这就是大家看到的汉长城。汉长城从这里到西边最远的距离约有300多公里,中间的烽燧从这个地方开始向西一共有86个烽燧,它的主要结构就是沙土和芦苇。修筑长城都是就地取材,可见当时芦苇生长相当茂盛,与夯土夯起来的,这说明当时敦煌的气候是相当好的。今天我们看到的已经很荒凉了,气候也很干燥了……

敦煌是河西走廊最西端的一个城市。“敦者,大也;煌者,盛也。大而盛者曰敦煌。”汉武帝设立河西四郡,用这样浑厚的字眼儿去命名一个地处边隅的地方是有一定道理的。

苏惠萍(敦煌市博物馆讲解员):

敦煌汉长城

敦煌位于河西走廊最西端,是狭长的河西走廊与广阔的西域的交汇处。敦煌命名的时候,是在汉武帝元鼎六年,也就是公元前111年,敦煌这个美名延用至今,有2100年的历史。正因为敦煌地理位置的重要,所以它是兵家必争之地。早在秦以前,这里是少数民族的游牧地。匈奴时期,它吞并了这边的少数民族月氏和乌孙,直接威胁着中原王朝的稳定和发展。汉武帝击败匈奴开通丝绸之路后,为了经营河西这片地方,确保丝绸之路的畅通,在河西设四郡,据两关,丝绸之路总凑敦煌,是其咽喉之地。到了唐代以后,敦煌不仅是中西交往的经济、政治、贸易的枢纽,也是文化大发展的市场。当时敦煌有早市、中市和晚市,可见当时敦煌在全国来说也是很繁荣的一个地区。到了唐代中末期以后,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政治文化中心的东移,商侣使者开始逐渐行走于海上丝绸之路,而过敦煌的三条丝路要穿越沙漠,翻过葱岭,所以就逐渐被废弃了。到了明代以后,由于两次关闭嘉峪关,这里也成为少数民族的游牧地。清康中叶以后,清政府开始重新经营这片地方,但是它已经失去了往日的繁华景象。

开凿于鸣沙山东麓断崖上的莫高窟,是现存规模最宏大的世界艺术宝库。她从另一个侧面证实了敦煌在古丝绸之路繁华时期的重要地位。

这清清的一泓碧泉,就是与莫高窟隔山相邻的大漠奇观——月牙泉。泉水形成一湖,在沙丘环抱之中酷似一弯新月,不啻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盛夏的戈壁滩,热浪灼人,2000多年前的烽燧墩,残破败落,却依旧兀自耸立在烈日下。远方来的游客兴致盎然,茫茫无际的戈壁荒野,令他们的遐思延伸得很远。

孙惠玲(旅行社导游):

提起阳关,大家都会问它的遗址究竟在什么地方。其实真正的阳关遗址是在这个烽火台往南1公里处,大家看到这片茫茫戈壁上有一些泛黑颜色的地方,当时的阳关就在那个方向。阳关的关城当时是非常宏伟的,据考证有38550人居住。在那里还有一个5.5平方公里的古董滩,在那里现在还可以捡到一些料珠、玛瑙、钱币等文物。但阳关遗址已不复存在了,是因为环境的破坏,一场大雨过后,山洪暴发,将阳关遗址埋没于茫茫戈壁沙漠之中。

在空旷无边的戈壁滩上,已经难以找到昔日的西风古韵,渥洼池大片大片的水美丽而又寂寞。

敦煌阳关故址——古董滩

隐没于茫茫戈壁之中的丝路故道

离开这中古时代的西部边塞,沿途上,我们不时仍可以看到倾圮的荒城,掩没于沙海中的红柳,以及几乎没于地面的汉长城……

历史上,甘肃一直是西北地区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是连接内地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交通要道,也是内地经济向少数民族地区辐射的主要过渡带。

在古时被称为甘州的张掖,在焉支山下,公元609年,这里曾发生过一件令后人津津乐道的事件。

多红斌(张掖地区文学艺术联合会主席):

在隋朝前期,隋王朝派出了一个叫裴矩的大臣到张掖来主持与西域互市的工作。同时,隋王朝给他还安排了一项任务,要通过与西域的人打交道,了解西域的民族、文化、风俗。裴矩在这个地方写出了一本著作,叫《西域图记》。裴矩到了张掖三年以后,就导致了隋炀帝的西巡。这是公元609年的事情。隋炀帝带着大军从长安出发,渡过黄河,打到了青海,在青海与威胁中央王朝的吐谷浑势力进行了一场恶战,把青海吐谷浑的势力消灭了。取得了与吐谷浑战役的胜利以后,隋炀帝越过祁连山,进入河西走廊。史书上记载,他是在六月,这是农历的六月,翻过祁连山的,在翻越祁连山时天降大雪,他的兵马三分之二以上都被冻死了。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隋炀帝还是下了最大的决心越过祁连山,进入了河西走廊,到焉支山下,在道左设了一个观风行殿。史书上记载,绵亘数十里,他在祁连山下主持召开了“万国博览会”,会见了西域27国的君主使臣。这是了不起的事情,我们可以想象,焉支山的风光秀美,焉支山下的草原繁茂,焉支山下人民的安居和乐业。

西汉时期,张骞两通西域,开辟了闻名世界的丝绸之路。甘肃是中西陆地交通的必经通道和重要门户,丝绸之路横贯甘肃全境。甘肃自古就是多民族聚居地,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使甘肃必然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焉支山

祁连山草原牧场

王三北(西北师范大学教授):

甘肃自古就是多民族错居杂处的地区,同时它也是一个民族大迁徙的通道,不但丝绸之路是东西迁徙的通道,而且从蒙古高原到青藏高原去也是要通过甘肃。所以在这一带就引起了非常激烈的、长期的很多民族势力之间的争夺,这种复杂的大观模的战争,不但给当地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很大损失,同时也会极大地破坏这个地区的生态环境。

让我们将目光再收回到山峦起伏的黄土高原上。那山头上的土堡可曾是藏兵的山寨?那山谷中可曾有过惨烈的厮杀?

面对着绵延不断的陇山,我们不能不感叹历史的沧海桑田,不能不思考未来的发展之路。

黄土高原干旱区严酷的生态环境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着眼于整治国土、发展经济,将“停止植被破坏,解决群众温饱”提到了发展战略的高度,将保护生态环境与人民群众的脱贫致富相结合,在中央的大力支持下,开始了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探索之路。

伍光和(兰州大学教授):

因为历史上的区域大开发,几乎毫无例外地造成了生态大破坏的后果,所以这次中央在制定西部大开发战略当中,把生态环境建设提到了非常重要的地位。我觉得这个决策是正确的和有远见的。甘肃占有三大自然区,而且处于长江支流上游和黄河上游,再加上处于中国大陆上很重要的冬季西北风的上游地区,所以它的任何变化都会给下游方、下风方带来很重要的影响,所以在这个地方的生态环境建设就不仅仅是甘肃一个省的问题。

甘肃地处黄河、长江上中游水土流失和西北沙尘暴的重灾区,甘肃生态环境的好坏,不仅影响着甘肃省经济社会的发展,也直接影响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环境安全。改善甘肃的生态环境,既有利于甘肃和西北地区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也为黄河、长江下游竖起了一道生态屏障。

甘肃自然环境严酷,贫困人口较多,发展难度大,从根本上改变相对落后的面貌,对于缩小东西部地区差距、实现全国第三步战略目标将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作为一个农业大省,以及成长中的工业经济以资源开发为主的现实,迫使甘肃省必须把生态保护摆到和社会经济发展同等重要的位置。

在黄土高原的中部山区中,九华沟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目,深深地吸引着党和国家领导人关注的目光,党和国家十分关心贫困地区人民的温饱,将生态环境建设列入西部大开发战略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为西部地区广大人民摆脱严酷的生存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找到了一条根本的出路。

当我们站在这披满新绿的山岗上,眺望着春意盎然的山川河谷中那生机勃勃的发展景象时,我们看到了甘肃美好未来的希望。

定西九华沟流域水土流失治理工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