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银川老火车站
作者:曹海英 张艳宁
老站一则往事
大概四五年前,一个摄制组来到老银川站,要拍电影。据车站运转车间的同志回忆,从演员身上的戏装看,是反映南昌起义的。当时,火车站的一位副站长还和演周总理的演员合了影。发生在江西的事怎么选在宁夏来拍?他们也不清楚,他们只知道,像银川站这样的老站在全国可能也剩不下几个了。寻找合适的外景地,大概是剧组选址银川站的初衷。无意间的留存或是遗忘倒创造出了意外的价值。副站长与“周总理”在月台上的合影也许今天还在,但老银川站的整体旧貌已彻底换新颜。
曾经一度繁华
1958年,包兰线通车。
1963年,国家副主席董必武来宁夏视察,经特批,调拨来的水泥、线杆等材料构建起一个像模像样的车站,奠定了老站的基本构成。
老站曾是繁华的地带,大有关住小楼成一统之势。其繁荣则初始于1958年。
特殊年代有着特殊记忆。很多支宁知青和老站职工的回忆,首选的,都是食品。当时,知青下车后,因为这里的荒凉,有人沮丧,有人哭泣。那时的荒凉,绝没有现在的那份浪漫,甚至可以去卖钱。当知青在一种难忘的情绪中等候向城里进发时,铁路沿线的叫卖声吸引了很多人:鸡蛋,一块钱一篮子!对知青来说,这是很划算的。这一声吆喝,让很多人听出来,在这里,吃饱肚子还是不成问题的。
牛粪饼在当时的老站风靡一时,它的常客是老站职工。当时的煤很珍贵,烤饼子的人根本用不起,便用牛粪烘饼子,也就得了这么个不雅的“雅号”。虽难听,但据老职工回忆,味道绝佳。牛粪烧火,饼子外酥里嫩,香咸之妙,回味悠长,虽历40年而不忘。
也许,这就是老站商业的发轫。
在以后的岁月中,车站建起来了,公交车通了,有邮局,还有旅社,副食与日用百货商店分门立户,饭馆也应运而生,笑迎八方,店铺前还搭起一个个凉棚,卖瓜果、零食、杂志的,摆小人书摊的,与老站东西分立,相互照应,形成完整的格局。由于当时的商业不是很发达,居于新城与西花园之间的居民多有到此采买者。老站一度占据天时、地利、人和,极尽繁华之耀。
风物已去 风光不再
就广场而言,老站比新站小不了太多,差别大的,是候车室。老站的候车室最多仅能容纳200人,相当于新站的一个犄角。
早在新站建立之前,老站已不如往昔那么繁华,主要是商业的整体繁荣。商业网点林立,使人们不再像赶集一样,去老车站购物、消遣,旅客也不再急于从车站买齐日用品。老站的商业经营开始面对市场竞争,且显出几分无奈。
同时,铁路事业的发展,最终将老站淘汰出局。据铁路职工回忆,用蒸汽机车时,他们的劳保用品,像毛巾、肥皂什么的,用得特费,脏呗。改用电气机车后,情况就大不一样了,吞吐量也大大增加。好马要配好鞍,旧貌要换新颜,这也是客观规律。老站使用25年后,便退休了。随后,商店、饭馆、旅社关门。再之后,一切都没了。
当记者在老站拍照时,留守在运转车间的同志告诉我,他们很快要搬到新站了,老站残留的部分——进站口、老站房等,可能将不复存在。老站25周岁时,开始从我们的记忆里淡出,不惑之年,将从我们的生活中彻底消失。
寻访当年的建设者
寻找参与1958年建设银川火车站的职工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当记者拿到这个任务后,首先想到的是询问银川铁路分局人事处。在打了20多个电话后又回到了第一个电话。看来要换个方式了。正愁无进展时,同事提醒,火车站广场天天都有许多老人在那儿,且多数是铁路退休老职工,何不去问问?2月26日下午,记者来到银川火车站广场花园,这儿的老人很多,下棋的、锻炼的、聊天的……他们沉浸在自己的生活中。小花园边上一群银发老人吸引了记者的目光,走上前一问,果然不错,都是退休的铁路职工。曹长寿老人今年71岁,参与了石嘴山—平罗段的路基建设;张保山老人71岁,1958年8月22日来到宁夏。听清我们的来意后,告知我们,当时火车站的建设是由铁道兵来完成的,他们只参加了建设新火车站的工作。
2月27日下午,记者又来到铁路分局的老年之家,但这里的大部分老人是建新站时来宁夏的。
3月4日,柳暗花明,终于找到了原银川铁路分局公安处处长牟嗣俊,71岁的老人身体非常硬朗,思路清晰,谈起当年的生活仿佛历历在目。牟老是1958年随部队转业到宁夏的,先是在石嘴山派出所落脚。他告诉我们,银川路段大概是1954年动工的,由当时的铁道兵一军修包头—银川段,西北第一工程局修银川—兰州段,双方展开了竞赛,士气高昂,到1958年8月1日赶在自治区成立之前在银川接轨,在年底交由兰州铁路局管理,称作兰州铁路局银川办事处。
1958年火车站印象
牟老回忆说,1958年,宁夏的生活条件很苦,火车站这儿都是大片的湖泊和芦苇荡,老火车站只有三个建筑物:候车室、调度室、厕所,出站口有棵大柳树,旁边有三间小土房的车马店,非常荒凉。上班时,得穿着大水靴走过。晚上蚊子特别多,候车室顶上黑压压一层。修路时,多数活都是肩扛手挑,6个人一根枕木,扛法十分科学。1958年通呼和浩特到兰州的客车,还是日本人留下的小车窗、木条椅,声音大、晃动大的蒸汽机客车,与现在的火车相比,当时更像是拖拉机。由于西北风沙大,从银川到平吉堡一带,车轨经常被风沙掩埋,埋住后,就要靠旅客来往出挖了,旅客经常是一身土一身泥上路。
交通 牟老是1961年调到银川铁路分局公安处的,当时公安处有70多人,4辆自行车是当时公用的交通工具,上老城只能靠步行或骑自行车。从老城开往火车站的1路公交车倒是有一辆,可1至2个小时才一趟,办事处条件好一些,有一辆吉普车。
住房 1958年,铁路职工都住在原银川糖厂那里,房子是用芦苇和泥搭的简易房,到1961年时盖了几排家属房。1963年,在现在铁路幼儿园处盖了那片土地上的第一栋楼房。
通信 1958年年底办事处成立后有一部电话,但是多数情况下由于受干扰无法正常使用。
收入 牟老1960年在中卫派出所当所长时,月收入92.5元,比当时中卫县县委书记工资要高。
庆祝会 牟老回忆:1958年8月通车时,铁路临时管理处组织了一个宣传队在铁路接轨时开了一个庆祝会,宁夏京剧团还在中山公园的小礼堂唱了几天戏。
银川老火车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