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现代美术的一代宗师徐悲鸿

中国现代美术的一代宗师徐悲鸿

时间:2022-07-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现代美术事业的奠基者,杰出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独持偏见,一意孤行”8个字可谓是徐悲鸿先生的人生宣言。他以此来实现自己要改造、振兴中国美术的计划。新中国成立前后,徐悲鸿出任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和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后又担任全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不仅如此,最重要的是徐悲鸿给后来者留下了一种永不褪色的民族精神和人格魅力。国破家亡的社会现实,使徐悲鸿满腔义愤。

文/卫戈 图/徐悲鸿

徐悲鸿(1895~1953年),汉族,江苏宜兴人,生于江苏宜兴屺亭桥。中国现代美术事业的奠基者,杰出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自幼随父亲徐达章学习诗文书画。17岁时便在宜兴女子初级师范等学校任图画教员。1916年入上海复旦大学法文系半工半读,并自修素描。先后留日、法,游历西欧诸国,观摹研究西方美术。1927年回国,先后任上海南国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1933年起,先后在法国、比利时、意大利、英国、德国、苏联举办中国美术展览和个人画展。

徐悲鸿

1895年7月,徐悲鸿出生于江苏宜兴屺亭桥镇。这是一个美丽的江南水乡,给了徐悲鸿对自然最初的美妙记忆。而他的父亲徐达章,又是一位刻苦自学而成的画师。父亲淡泊宁静、独立自信的生活态度给了徐悲鸿很大的影响,也给了他最初的绘画启蒙。在以后的艺术生活中,徐悲鸿始终记得父亲告诫他的“不向权贵折腰,业精于勤”的教导,继承了父亲那种宽厚、谦逊、勤俭、正直的人生品格。

徐悲鸿《泰戈尔像》(1940年)

1919年3月,经过艰苦的努力,徐悲鸿终于以优异的成绩被国家教育部选中派往欧洲留学。徐悲鸿乘船在海上航行50天,经伦敦辗转到了他心仪已久的艺术之都——巴黎。在这里,他站在艺术大师的作品前,浮想联翩。这些作品令他感到激动和愉快,也令他对中国当时的艺术状态产生了进一步的反思,他决定将西方艺术中那种严谨、纯正、科学的方法学到手,于是投考了巴黎美术学院。虽然留学的生活是清苦的,但徐悲鸿始终没有放弃。不久,他又专门去著名画家达仰的画室聆听教诲,并常常从微薄的生活费用中拿出钱来收藏欧洲的艺术品,希望以后能带回国让更多喜爱艺术的人来欣赏。他常常说:“人必须有信心去战胜生活中的一切逆境,不能在精神上退缩!”正是怀有这样的人生追求,徐悲鸿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有许多幅作品在法国沙龙展览上获奖。

徐悲鸿《逆风》(1936年)

1928年5月,徐悲鸿度过了8年的留学生涯,终于又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他带着复兴中国美术、清除艺术中的“乌烟瘴气”的理想,为重新振兴祖国的艺术坚定地回来了。

回国后,徐悲鸿先后在上海艺术专科学校、南国艺术学院、南京中央大学、北平艺术学院等院校任教、任职。他坚持不懈地推行艺术的科学主张,辛勤地培养着学生。他痛斥艺坛流行的浮躁表现,提倡革新。

在徐悲鸿的居室里,挂有一幅用黄色绫子装裱的泰山经石对联:“独持偏见,一意孤行。”这是他在时局变幻、社会动荡、内忧外患之际坚定不移的政治信念和艺术追求。他不但倾心于中国的艺术革新、艺术教育,更时刻关注着祖国的命运和人民的生息,他用画笔倾注着自己的爱国热情,他将自己的画款捐献给祖国救济难民,把自己的艺术与国家、民族的命运交融在一起。“独持偏见,一意孤行”8个字可谓是徐悲鸿先生的人生宣言。他以此来实现自己要改造、振兴中国美术的计划。在当时或一味摹古、或脱离实际的艺术环境中,他以鲜明的态度坚持了现实主义的立场,对中国美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使他成了杰出的美术家和美术教育家。

新中国成立前后,徐悲鸿出任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和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后又担任全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为了克服当时的困难,徐悲鸿在国外参加世界和平大会时还购买石膏模型,并把它“像保护宋瓷一般”带回国。他勤于教学管理,又忙于社会事务,工作异常繁重。1953年9月,由于操劳过度,徐悲鸿在参加全国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时,因病而逝。

徐悲鸿《少妇像》(1940年)

徐悲鸿在他勤劳的一生中创作完成了千余幅作品,还珍藏了一千余幅中国古代和西方的美术珍品。如今,这些作品都陈列在北京新街口的徐悲鸿纪念馆内,成为众多后来者学习观摩的范本。不仅如此,最重要的是徐悲鸿给后来者留下了一种永不褪色民族精神人格魅力。当我们今天再来回顾他的艺术历程,欣赏那一件件饱含激情的作品时,最为令人感动的还是那些浸透在笔墨、线条、色彩间的深深的思想内涵。现在,就让我们再一次从徐悲鸿的作品中来缅怀他那独立自强的性格和朴素深刻的艺术思想吧。

1931年,徐悲鸿创作了中国画《九方皋》。

《九方皋》是一件巨幅中国画。画面栩栩如生地塑造了一位朴实的劳动者——九方皋的形象。他正聚精会神地察看面前的那些马,而那匹黑色雌马仿佛见到了知音,扬蹄欢叫,跃跃欲试。此外,还有一个细节也该引起我们注意,那就是徐悲鸿笔下的马都是奔放不羁的野马,从来不戴缰辔,但在《九方皋》画面上的这匹黑雌马却例外地戴上了缰辔。有人问徐悲鸿为什么,徐悲鸿笑着答道:“马也和人一样,愿为知己者用,不愿为昏庸者制啊!” 徐悲鸿通过这个作品来诉说他的亲身感受,提倡“不拘一格”地重视人才,提倡为国家培养有才华的人,因为他忘不了自己为生活所迫几乎投江自尽的悲惨经历。他要借《九方皋》倾吐内心的抑郁,抒发渴望发现人才的美好意愿。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入侵我国东北三省。而国民政府却一面软弱地向帝国主义屈膝投降,一面疯狂地镇压人民群众和民主运动,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国破家亡的社会现实,使徐悲鸿满腔义愤。他不能再安心于一般的教学,他要为民诉,为国忧,他开始创作巨幅油画《徯我后》。《徯我后》取材于《书经》中的“徯我后,后来其苏”,意思是说:等待我们贤明的领导人,他来了,我们就得救了。这幅画描绘了大旱灾年,一群穷苦的百姓翘首远方,在焦灼地期待,渴望天边云起雨来;大地干枯,瘦弱的耕牛在啃着树根,一派苍凉。这幅画共有16个人物,每个人都有真人般大小。徐悲鸿在这幅作品的构思过程中,曾数易其稿,认真揣摩主题思想。他以对民族生活的深切感悟表现了对反动统治的痛恨和对人民苦难的同情。

徐悲鸿《猫》(1940年)

徐悲鸿《钟馗镜心》

1927年至1930年,徐悲鸿还创作了一幅大幅油画《田横五百士》。其故事出自《史记》上的《田儋列传》。田横是秦代末年齐国的旧王族,继田儋之后为齐王。汉高祖刘邦消灭群雄后,田横和他的五百壮士逃亡到一个小岛上。刘邦听说田横得人心,恐日后有患,所以派使者去说服田横,赦他的罪,召他回来,封其王位,否则就要诛灭他们。但田横不肯屈服于刘邦的淫威而自杀,岛上五百壮士得知后,也随其自杀。这件作品表现了田横及其子民不畏权贵的高风亮节。当民族处于内忧外患之际,徐悲鸿特意以这个故事来唤起威武不屈的爱国主义精神

徐悲鸿另一幅大型作品是国画《愚公移山》。这是中国人民喜爱的一则寓言故事的具体表现。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坚强的毅力,持之以恒,终能战胜一切困难。当时,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代,但徐悲鸿坚信,中国人民以愚公移山的精神艰苦奋战,一定能搬掉压在我们身上的两座大山——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一定能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徐悲鸿正是怀着这样的坚定信念创作了《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描绘了古代的“愚公们”开山凿石的壮观场面。画面中每个人物都是通过写生模特儿取得的,人物造型很准确,老愚公白发长须,拄锄而立,人们在愚公的引领下挥锄掘石。整个画面表现了人民坚定的精神和强劲无比的力量。

而后,徐悲鸿又先后画了《风雨思君子》《晨曲》《古柏》《逆风》等重要作品,以寄托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

人们都知道,徐悲鸿善于画马。但他最为著名的是一幅疾速向前飞奔、四蹄腾空的《奔马》。画家在画面上题写了“山河百战归民主,铲尽崎岖大道平”的诗句。他借马抒怀,寄托了自己内心的情感和对社会的理想信念。这匹英姿飒爽勇猛向前的骏马,也正是徐悲鸿对祖国未来的美好寄托和对中国美术事业的美好希望的写照!

徐悲鸿《奔马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