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韩昌黎文集》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践行者

《韩昌黎文集》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践行者

时间:2024-07-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张中丞传后叙》是公认的名篇。韩愈的古文在当时和后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韩派古文家李翱是其代表。晚唐的皮日休、陆龟蒙、罗隐的杂文小品,是对韩柳古文的继承和发展;北宋的古文运动,就是在韩柳倡导的古文运动的影响下的直接产物。但韩愈三岁丧父,由其兄韩会及嫂抚养之。在潮州8个月,宦官杀宪宗,立穆宗,韩愈被召回朝。韩愈是中唐文坛首屈一指的人物,以一代文宗著称,在政治、哲学、文学方面都有着不凡的成就。

文起八代之衰

韩愈是在中唐诗坛上能够别开生面、勇于独创的诗人。他在倡导古文运动的同时,也曾致力于诗歌的革新,以纠正大历十才子的平庸诗风。韩愈作诗用大思雄,“驱驾气势,若掀雷挟电,奋腾于天地之间”(司空图《题柳柳州集后》)。如《南山诗》扫描终南山的全貌,春夏秋冬、外势内景,连用51个“或”字,把终南山写得奇伟雄壮,气象万千。在境界上追求奇崛险怪,喜欢用一些狠重的动词、奇特的字眼、拗口的句法,故意押险韵,或破坏诗的对仗,搞得佶屈聱牙,以造成一种强劲坚硬的笔力。另外,韩愈诗歌在语言和章法结构上追求散文化、议论化,以文为诗,像《调张籍》《荐士》《石鼓歌》等,从内容到表现手段,都是学术文章所未有的,可以说把学术引进了诗,是学者之诗。韩愈探索诗歌的新形式、新风格,对后来的宋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从唐诗到宋诗过渡的一个关键人物。韩愈的确是为诗歌开拓了一条和李杜不完全相同的道路,创造了一些独具风格的优秀诗篇。

韩愈的散文各种体裁均有杰作,并各具特色,而汪洋恣肆是其总的风格特征。柳宗元称他“猖狂恣睢,肆意有所作”,苏洵称他文章“如长江大河,浑浩流转”,都道出了韩文的共同特色。韩愈还特别着力于辞语的戛戛独造,他能从民间口语中提炼加工,创造出生动鲜活的语言;他的不少新颖用语,一直流传到今天,成为现代汉语中的成语或常用词汇。其散文作品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论说文,一种是宣扬道统和儒家思想,如《原道》《原性》《原人》;另一种是重在反映现实,并在行文中夹杂着强烈的感情倾向,如最有代表性的《师说》、《马说》。

杂文,与论说文相比,杂文更为自由随便,或长或短,或庄或谐,如《进学解》,通过问答的方式,反话正说,行文轻松活泼。杂文中最可瞩目的是那些嘲讽现实、议论犀利的精悍短文,如《杂说》《获麟解》等,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序文,即赠序,大都言简意赅,别出心裁,表达对现实社会的各种感慨,如《张中丞传后叙》《送李愿归盘谷序》《送孟东野序》等。此外,韩愈还在传记、碑志中表现出状物叙事的杰出才能,如《毛颖传》《柳子厚墓志铭》等。

传记、抒情散文,韩愈的传记文继承《史记》传统,叙事中刻画人物,议论、抒情妥帖巧妙。《张中丞传后叙》是公认的名篇。他的抒情文中的《祭十二郎文》又是祭文中的千年绝调,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

韩愈还留存有诗300多首,其诗歌成就虽不及散文,但在唐代诗坛上也是开宗立派的。他企图在当时平滑圆熟的近体诗之外另树旗帜,力求奇崛险僻,燏煌瑰丽。他“以文为诗”,打破格律的束缚。这表现在他把常用于散文的章法、句式、虚词大量引入诗中。韩愈“以文为诗”的做法,丰富了诗歌的表现手法和风格流派,扩大了诗歌的表现功能,是大胆的创新之举,但由于过度求新逞奇,损害了诗歌所特具的形象性和音乐美,也容易造成诗歌语言的松散,对当时和后世也产生了一些不良影响。

韩愈的古文在当时和后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韩派古文家李翱是其代表。晚唐的皮日休、陆龟蒙、罗隐的杂文小品,是对韩柳古文的继承和发展;北宋的古文运动,就是在韩柳倡导的古文运动的影响下的直接产物。

百代文宗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自称郡望昌黎,所以世人经常称他韩昌黎。他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哲学家,后世所称“唐宋八大家”之一。

韩愈的高祖、曾祖、祖父和父亲都做过朝官或地方官,可以说是书香门第,仕宦之家。

但韩愈三岁丧父,由其兄韩会及嫂抚养之。韩会能文章,对韩愈有影响。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虽孤贫却刻苦好学。贞元二年(786年),19岁的韩愈赴长安参加进士考试,三试不第,直到贞元八年(792年)第四次应考,才考中进士。此后又连续三次应吏部博学鸿词科考试,皆不中。直到29岁才在汴州董晋幕府中谋得一个观察推官的微小官职,后回京任四门博士

与韩愈同时考取的有很多声名显赫的士子,李观、李绛、崔群、欧阳詹等人“皆天下之选”。韩愈此后又应吏部博学鸿词科考试,但前后考了3年,次次落选。此后,他便开始上书宰辅,以求闻达。贞元十一年(795),3个月之内接连上书三次,却是渺无消息。于是他离开京师,在地方上做了七八年的小官。直到贞元十八年(802)才被召回,任命为国子监四门博士。次年又一次升任,与柳宗元、刘禹锡等人一同担任监察御史。

韩愈以书生而得官,立即上书言事。他写了《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呈进皇帝,汇报了京城一带大旱的状况,弹劾京兆尹李实。但唐顺宗是个昏庸而又贪婪的皇帝,李实又是皇室之后,哪里肯听韩愈的忠言,便把他贬为连州阳山县令。宦海浮沉10年才谋求到官职,短短两个月就遭到贬谪。永贞元年(805)八月,宪宗即位,韩愈遇赦,移官江陵,为法曹参军。元和元年(806),奉诏回长安,再次充国子博士。为了避开小人的毁谤,他要求到东都洛阳的分司任职;但来到洛阳不久,又因为“日与宦者为敌”,降职河南县令。

韩愈这几年的贬官生涯,遭受了不少艰难坎坷,但对他的思想文章都大有裨益。元和六年(811),他回到京师,迁为尚书职方员外郎,后来又调为国子博士。元和八年,迁比部郎中,史馆修撰。元和十二年,因为附议宰相裴度用兵淮西,被任为行军司马,从军征讨淮西吴元济叛乱。功成之后,迁刑部侍郎。好不容易有了一段顺利的宦途,到了元和十四年(819),迷信佛法的宪宗皇帝大张旗鼓地准备迎接佛骨,“不合时宜”的韩愈又上疏直谏,就是著名的《论佛骨表》。他说信佛对国家毫无好处,甚至直截了当地提到,自东汉以来,信佛的皇帝都短命。唐宪宗勃然大怒,非要处死他不可。由于大臣们苦苦求情,韩愈才算捡回一条命,但立即被贬到广东潮州。在潮州8个月,宦官杀宪宗,立穆宗,韩愈被召回朝。此后官历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显职。担任兵部侍郎时,镇州王庭凑叛乱,他前往宣抚,成功而还。最后这一阶段,政治上总算是一帆风顺,较有作为。长庆四年(824),韩愈病逝于长安,终年57岁。

韩愈是中唐文坛首屈一指的人物,以一代文宗著称,在政治、哲学、文学方面都有着不凡的成就。他一生性格刚直,昂然不屈,始终保持着强烈的进取心。以天下为己任,在宦海中浮沉多年却抵死不“退之”,而且总是在朝堂上挺身力挽狂澜,言人之所不敢言,凛然的气节令人心折。

韩愈画像

在思想上,韩愈推崇儒学,排斥佛老;在文学上,他崇尚秦汉散文,反对六朝以来的骈俪文风,并大力倡导有革新意义的古文运动,一扫中唐文坛之颓风。他强调文章内容的重要性,提倡文章要言之有物,继承先秦两汉的散文精神。在文学革新与儒学创新之间,以“文以载道”的形式加以贯穿。经过韩愈的大力提倡,古文运动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并有一批知名的古文家聚集在他周围,使古文逐渐代替骈文,成为文坛的主要风尚。

韩愈的散文

韩愈散文的艺术特征

综观韩愈的散文创作,其艺术技巧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韩愈很注意语汇的创新。他从前人的语汇中推陈出新,从当时的口语中提炼新词,创造出不少新颖的语汇,使文章常常闪现出妙语警句,增添了不少生气。像《送穷文》中的“面目可憎”“垂头丧气”,《进学解》中的“动辄得咎”“佶屈聱牙”“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原道》中的“不塞不流,不止不行”,《送孟东野序》中的“不平则鸣”,《应科目时与人书》中的“俯首帖耳”“摇尾乞怜”等,都是沿用至今、鲜明生动的词语。此外,韩愈还一反骈文好用华丽辞藻的习惯,采用一些不为人所用或刺激性很强的词汇,如《送穷文》写鬼“张眼吐舌,跳踉偃仆,抵掌顿脚,失笑相顾”,《送廖道士序》写山气“蜿蟺扶舆,磅礴而郁积”,看起来未必美,但极其生动传神。

其次,韩愈很注重句式的设计。他极善于交错运用各种重复句、排比句、对仗句,来增加文章的变化与气势,发挥散文句子可长可短的优势,弥补散文缺乏音乐美和节奏感的缺陷。如《进学解》第二段论先生的学业、儒道、文章、为人,四层叙述结尾分别是“先生之业,可谓勤矣”“先生之于儒,可谓有劳矣”“先生之于文,可谓宏其中而肆其外矣”“先生之于为人,可谓成矣”,使四层意思的节奏显得整齐分明,语气在流畅中重重叠叠,层层加码,为后面突然的大转折作了有力的铺垫。又如《送孟东野序》连用三十八个“鸣”,由于句式变化,并不令人感到单调,反而有一种喷涌而出、咄咄逼人的气势;前面提到《祭十二郎文》中写初闻噩耗时心理的一段,句句用语助词收尾,但“也”“乎”“耶”的不同语气错落相杂,或感叹或疑问,句子忽长忽短,很真实地表现出感情激烈的起伏变化。

再次,韩愈极为注意文章的结构布局。他有时以重笔陡然而起、突兀而现,抓住读者目光,然后再转入本题,如《送董邵南序》以“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起首,《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以“伯乐一过冀北之野而马群遂空”起首。有时则从远处迂回而来,如《送区册序》先说阳山的究僻荒寒、文化落后,然后借庄子关于逃世之人闻空谷足音而喜的话转接,写出其时其境中与区册交识的愉快。《送孟东野序》则是上述两种类型的结合,文章从“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的警句振起后,却不引入孟郊之事,而是从物声说到人声,从人声说到文辞,文辞又是从上古说到今唐,一路惝恍迷离,不着边际。最后寥寥数语归结到孟郊,反观前文,既是作者自身人生感想的抒发,又成为本文正题的铺垫。另外,像《原道》那种抽丝剥笋般的层层推进,《原毁》的正反互映、通篇对比,虽是单纯的说理文字,文章的道理却也是相通的。

值得注意的是,在特定情况下,韩愈还有意避免摇曳生姿的文章结构。如《柳宗元墓志铭》写得十分平实,表现出他对这位朋友爱其人格、才华而惜其行事、怜其遭遇的心情;《祭十二郎文》也是直抒衷情,不有意为文。但这其实也是对于文章结构的一种精心考虑,即在这种情况下,自然平实就是最好的结构。

韩文具有各种体式,风格也有所不同,其最显著的特征是气势雄大、感情充沛而文字奇崛新颖、句式参差交错、结构开阖变化,前人说它“猖狂态肆”(柳宗元《答韦珩示韩愈相推以文墨事书》)“如长江大河,浑浩流转,鱼鼋蛟龙,万怪惶惑”(苏洵《上欧阳内翰书》),形象而恰当地概括了韩愈散文的风格特色。(《中国文学史》)

有关韩愈的小知识

(1)韩愈的杰出篇章《师说》

韩愈提倡尊师重教,阐述了师道的重要性。《师说》是中国古代第一篇集中论述教师问题的名著。他认为,教师闻道受道在先,并在教学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因而学生要学习体会仁义之道,就必须尊敬师长,重视师道。他明确提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不管门第、出身、相貌如何,只要学有所成,并且合乎儒道,就可以为人师表。他提出“圣人无常师,”主张广泛地向他人学习,以开阔自己的视野,增长自己的知识和才干。而且师生之间可以互相为师。他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韩愈主张效法孔子“三人行,必有我师”的虚心精神,对矫正当时士大夫中的不良风气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

(2)诗人孟郊

孟郊的诗很受韩愈的推崇,当时的人已有“孟诗韩笔”的称誉。他在诗中较多地描写了自己以及其他不幸者的穷苦生活,更重要的是倾吐了一个不合于世的正直知识分子对人生的痛苦认识和孤寂感受。如“食荠肠亦苦,强歌声无欢。出门即有碍,谁谓天地宽”(《赠别崔纯亮》)“太行耸巍峨,是天产不平。黄河奔浊浪,是天生不清”(《自汉》)“借车载家具,家具少于车”(《借车》)“吹霞弄日光不定,暖得曲身成直身”(《答友人赠炭》),都能用片言只语写出他难以想象的愁苦心情和贫困生活。

孟郊作诗思奇意奇,刻意追求生新瘦硬,韩愈称他是“钩章棘句,掐擢胃肾”(《贞耀先生墓志铭》),是“横空盘硬语,妥帖力排奡”(《荐士》)。他自述作诗的情景是:“夜学晓不休,苦吟鬼神愁。如何不自闲,心与身为仇”(《夜感自遣》)“天地入胸臆,吁嗟生风雷。文章得其微,物象由我裁”(《赠郑夫子鲂》)。

不容错过的经典(《猛虎行》)

猛虎虽云恶,亦各有匹侪。群行深谷间,百兽望风低。

身食黄熊父,子食赤豹麛。择肉于熊豹,肯视兔与狸。

正昼当谷眠,眼有百步威。自矜无当对,气性纵以乖。

朝怒杀其子,暮还食其妃。匹侪四散走,猛虎还孤栖。

狐鸣门两旁,乌鹊从噪之。出逐猴入居,虎不知所归。

谁云猛虎恶,中路正悲啼。豹来衔其尾,熊来攫其颐。

猛虎死不辞,但惭前所为。虎坐无助死,况如汝细微。

故当结以信,亲当结以私。亲故且不保,人谁信汝为。

浮屠西来何施为,扰扰四海争奔驰。构楼架阁切星汉,夸雄斗丽止者谁。

僧伽后出淮泗上,势到众佛尤恢奇。越商胡贾脱身罪,珪璧满船宁计资。

清淮无波平如席,栏柱倾扶半天赤。火烧水转扫地空,突兀便高三百尺。

影沈潭底龙惊遁,当昼无云跨虚碧。借问经营本何人,道人澄观名籍籍。

愈昔从军大梁下,往来满屋贤豪者。皆言澄观虽僧徒,公才吏用当今无。

后从徐州辟书至,纷纷过客何由记。人言澄观乃诗人,一座竞吟诗句新。

向风长叹不可见,我欲收敛加冠巾。洛阳穷秋厌穷独,丁丁啄门疑啄木。

有僧来访呼使前,伏犀插脑高颊权。惜哉已老无所及,坐睨神骨空潸然。

临淮太守初到郡,远遣州民送音问。好奇赏俊直难逢,去去为致思从容。(《送僧澄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