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和谐世界的倡导者

和谐世界的倡导者

时间:2022-06-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八章 和谐世界一、难道都是汇率惹的祸2007年下半年以来,中国很多出口企业开始纷纷倒闭。东莞素有“世界玩具之城”之称,玩具是其八大支柱产业之一。当这些国家发展到一定水平之后,这些产业便开始向非洲等更加不发达的国家转移,这是世界经济发展的规律,因此没有必要大惊小怪,这正说明了中国经济将迎来更大的发展。他们指责中国政府操纵人民币的汇率。

第八章 和谐世界

一、难道都是汇率惹的祸

2007年下半年以来,中国很多出口企业开始纷纷倒闭。尤其是在广东、浙江等沿海地区尤为明显。根据中国国家发改委的统计, 2008年上半年有6.7万家规模以上的中小企业倒闭。主要集中在纺织、服装、制鞋、玩具、电子等劳动密集型行业。东莞素有“世界玩具之城”之称,玩具是其八大支柱产业之一。资料显示,中国生产了全球75%的玩具,广东生产了中国70%的玩具,东莞又生产了广东60%的玩具。20世纪90年代,东莞的玩具行业开始形成产业集群, 90%以上的玩具出口欧美。鼎盛时期,在工商局登记的玩具厂有4000家,还有2000多家与玩具生产相关的企业。2008年5月东莞仍有3800多家玩具企业经营,但时间过了不到一年,目前已不足2000家,其中全球最大玩具商之一——合俊集团旗下在东莞樟木头的两家工厂,合俊玩具厂和俊领玩具厂同时宣布倒闭,引发了极大的反响。合俊是港资上市公司,在玩具界举足轻重,世界玩具五大品牌中,合俊已是其中三个品牌的制造商。在两工厂宣布倒闭的当天,合俊股票也宣布停牌,停牌前每股只值0.08港元。合俊在樟木头有两家工厂,员工总数约6500人;在深圳有1000多家台资的电子生产企业,但目前已经有近一半的企业倒闭,其余的也是在苦苦挣扎;在浙江,估计有20%左右的企业倒闭,甚至在山东的青岛,也有大量的韩资企业老板在一夜间逃跑。

而在这些倒闭破产的企业中,很多企业就是在几年前才建立的,有的甚至还正准备扩大规模,可2007年之后由于人民币的突然升值,加上中国出台的《新劳动法》,对劳动人员的工资待遇进行了更大的保障和提高。这样就导致很多劳动密集型企业突然面临成本的巨大压力。这些企业的附加值都不高,很多企业的毛利率甚至是个位数。2007年一年,人民币升值了10%,工资也提高了10%以上。这样就使很多的企业开始亏损,关门也就是自然的事情。从目前发展的情况来看,这股倒闭风潮还仅仅是个开始,由于人民币还在不断升值,预计在今后几年,将有更多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倒闭。

由此看来,人民币升值好像是这次企业倒闭潮的罪魁祸首。为此,中国自2008年10月份开始,多次调高了出口退税的比例。这项措施在短时间内能够从一定程度上缓解出口型企业的压力,但从中长期来看,大部分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倒闭是不可避免的。这主要是因为人民币在今后几年内还会有较大幅度的升值,劳动力的工资水平也在逐年提高,增加几个百分点的退税无疑是杯水车薪,不出半年,就会被人民币的升值所抵消。

其实,这些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倒闭,虽然给某些地区的经济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但从整个中国经济的发展来看,是中国经济产业结构进行重大调整的一个明显的信号。2008年,中国的人均GDP已超过3000美元,在这个发展阶段,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开始向重化工业和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转变。从日本和韩国的发展情况来看,情况也是如此(见表8-1)。从世界产业发展的趋势来看,目前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大部分是从90年代开始从韩国、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亚洲新兴市场转移而来的,而韩国、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的这些产业也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从日本和欧美等发达国家转移而来的。中国目前这些产业的倒闭,说明中国目前的产业结构开始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过渡。这些产业目前正在向东南亚、印度等相对落后的地区转移。当这些国家发展到一定水平之后,这些产业便开始向非洲等更加不发达的国家转移,这是世界经济发展的规律,因此没有必要大惊小怪,这正说明了中国经济将迎来更大的发展。

表8-1 日本历年进出口结构变化  单位:%

续表

近年来,人民币汇率问题,一直是比较敏感的话题。随着中国经济对外依存度的加深,这个问题已成为不可回避的问题。到底人民币的市场价值如何,下一步的走势又如何,不仅国外关心,国内大多数民众也普遍关心。

一个国家货币的汇率主要由以下两个主要因素来决定:一是该货币的实际购买力,这是该货币市场汇率的基础。一般来讲,货币的市场汇率主要围绕其实际的购买能力来波动,这也是价值规律的体现。二是这个国家经济的整体竞争能力。这里主要指该国的贸易竞争能力,主要体现在该国的比较优势上面。因为只有其优势产业,才能具备国际竞争力,该国的货币汇率也主要体现在这里。对于人民币来说,其实际的购买力,如果按照世界银行的统计, 1995年, 1美元相当于3.3元人民币的实际购买力, 2006年, 1美元相当于2.9元人民币的实际购买力。也就是说,目前中国的人民币如果按实际购买力来说的话,是被低估了。这也是欧美等国家一直要求人民币升值的主要原因。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价格与价值不应该背离太多。从购买力平价换算系数与官方汇率的比率来看, 2006年主要的发达国家,如日本、法国、德国、澳大利亚、加拿大为1.1,英国为1.2,基本都在正常范围,没有偏离价值。这说明在经济发展水平比较接近的经济体之间,其汇率水平与其货币自身的价值基本是相符的。从这一点上来看,如果中国经济也发展到欧美发达国家的水平,人民币的汇率也会相应地向这一目标靠拢。

然而,中国的人民币汇率并没有达到其自身价值的水平,再加上中国几年的贸易出现顺差,这就引来了欧美国家的非议。他们指责中国政府操纵人民币的汇率。其实,这种指责是没有道理的。因为一个国家的汇率除了其自身的价值之外,重要的原因还在于这个国家的比较优势。对中国来说,目前的优势产业是以纺织、服装、玩具、制鞋、电子产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在进行贸易的时候,由于存在一定的贸易成本,所以,尽管中国的优势产品价格低,但经过多次中间商的倒手之后,价格比原来提高了不少,尤其是在零售过程之中由于发达国家的人工成本高,就使得中国的这些产品,在国外的零售价格比在国内要高得多。比如在中国零售1元人民币的打火机,到美国可以卖到2~5美元。由于贸易成本的增加,市场就会要求人民币在汇率上自动贬值,才能适应竞争的需要;而对发达国家的优势产品来说,尽管也存在贸易成本,但大部分附加值本身很高,贸易的成本率相对较低。比如在日本1万美元的汽车,到中国来至多卖到1.5万美元。一般来说附加值越低的产品贸易加价率越大,因为这些产品在发达国家即使加价幅度比较大,还是比其国内生产的便宜。这样在用购买力评价进行计算时,发达国家的物价一般都比较高,也就导致了汇率的统计失真。

其实,如果用购买力平价换算系数与官方汇率的比率(R)来看待人民币的汇率,不但人民币存在比率(R)偏低的问题,与中国发展水平相近的国家同样存在这一问题。2006年中国的这一系数为0.4,而与中国发展水平接近的埃及、泰国、菲律宾等国家也为0.4;比中国稍微落后的印度、越南、巴基斯坦等国家只有0.3,比中国还低。这就说明一个国家的真实汇率是与其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应的,并且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会不断上升。所以,人为地要求人民币升值是没有道理的。

根据以上的分析,结合其他国家的汇率情况,我们来对人民币的汇率进行预测。表8-2是2006年有关国家购买力平价换算系数与官方汇率的比率(R),以及这些国家的人均GDP的情况,我们从中看看有什么规律。

表8-2 各国的人均GDP与真实汇率的关系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2008年世界发展指标》,第8~10页。

从表8-2可以看出,购买力平价换算系数与官方汇率的比率是随着人均GDP增加而增加的。这就充分地说明,一个国家的真实汇率水平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提高的,也就是说汇率要和自身的发展水平相适应。另外结合日元的升值过程,我们可以初步认为,在今后8~10年的时间内,人民币的市场汇率会逐渐向购买力评价法靠拢,这样今后8~10年内,人民币的升值预计大约每年在10%左右的水平。初步测算, 10年之后,中国的人均GDP预计可以赶上韩国目前的水平,也就是说需要8年的时间,把人民币的真实汇率提高大约1倍,即每年大约8%,具体预测见表8-3。

表8-3 未来10年人民币的汇率预测

2006年末,美元兑人民币的汇率为1∶7.8。根据上面的分析, 8~10年后,人民币的真实汇率将提高大约1倍,即美元兑人民币的汇率提高到1∶3.9。之后,人民币的真实汇率还会提高,不过速度会有所放慢。假设人民币的升值速度是均匀的,那么我们可以预测未来10年人民币的汇率。

当然,汇率的变化还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并且汇率的变化也不是平稳进行的。这主要是因为产业的变动更多的是阶段性的,而且受外来因素的影响非常大,比如这次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使美元对欧元的汇率突然升值。对人民币来说,尽管最近几个月有贬值的迹象,但从长期来看,人民币对美元是升值的,出现波动是很正常的。其实,很多国家的货币升值都是阶段性的。比如日元的升值主要分两个快速升值阶段:第一个主要阶段是在1976~1978 年,两年的时间美元对日元的汇率由1∶293,升值到1∶194;第二个主要阶段是1984~1987年,也就是“广场会议”前后的3年时间内,美元对日元的汇率由1∶200,升值到1∶121;其他时间虽然也有波动,但基本有上有下。分析第一次升值的1976年,日本的人均GDP为5000美元,当时日本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已开始萎缩,而资本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开始发展。这样整个国家的产业在进行升级,国家的整体竞争力开始增强,因此日元开始升值。第二次升值发生在1985年前后,表面上看是由于美国等国家的压力逼迫日元升值,其内在的原因是日本的产业结构这时已经完成了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转换,国家的竞争力显著增强,反映在汇率上面就比较高。下面是日本自1971年以来的汇率变化情况。

表8-4 1971年以来日元汇率变化(每年12月成交价/中间价)

资料来源:根据Bloomberg提供数据整理。

对于人民币汇率来说,前面的预测只是从大体的趋势上说,在8~10年内每年平均升值8%左右。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有时是阶段性的,因此,人民币的升值过程可能也是波浪式的。目前有一个时间点值得我们关注。这个时间点是2010年,那时中国的人均GDP将达到5000美元,这时产业开始大规模升级,其实这种升级的压力从2007年下半年以来在广东就感觉到了。

对出口企业来说,人民币升值不是利好消息,但这是一个国家综合竞争能力提高的表现,因此我们应该正确对待,早做对策,及时对相关的企业进行引导,尽早调整国家的产业政策,从而顺利实现产业的升级换代。如果把握不好,就很有可能使中国失去原有的竞争能力。南美国家就是个典型的例子,最近几十年来,南美国家一直没有完成产业的升级,而其发展水平在30年以前普遍高于亚洲新兴经济体。

二、人民币的全球化

长期以来,人民币的全球化问题一直是争论的焦点。中国考虑到自身的金融安全一直不敢对人民币松绑;而西方国家为了实现对中国经济的渗透和控制,以汇率为借口,指责中国政府操纵人民币汇率。人民币的非自由兑换使中国减缓了多次金融危机的大冲击,但高额外汇储备却带来了很多的问题。

目前,中国的外汇储备已接近2万亿美元,高居世界第一。而就在10年前,中国还因为缺少外汇,不惜代价鼓励企业出口。有些需要外汇的个人和企业甚至到黑市上高价购买外汇,这成为当时中国一个非常独特的现象。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在2001年中国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之后,中国的经济实现了年均10%以上的增长速度,对外贸易也以每年近30%的速度激增。伴随着对外贸易总量的增加,外贸顺差也连年递增。2003年中国的贸易顺差只有264亿美元,但到2007年就扩大到2622亿美元, 4年的时间增长了9倍。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的国际竞争力逐渐增强,由于人民币与美元挂钩,人民币的预期升值越来越强,虽然中国在2006年7月开始改变人民币的汇率形成机制,但总体上来说没有根本性的变化。这样大量的外国游资开始以各种方式流入中国,目的是等人民币升值之后套现。根据有关部门统计,在中国的“热钱”到2008年底已高达1.8万亿美元,几乎与中国的外汇储备相当。

外汇储备的增加,增强了中国抗击金融风险的能力,增强了中国的综合国力,增强了中国的国际信誉,但其带来的副作用也是非常明显的。就目前情况来看,这种副作用已经远远地超过了其有利因素,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外汇储备的过量增加,对中国的房地产和股市带来严重冲击

自2003年以来,中国的房地产价格大幅度攀升,尤其是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价格上涨的幅度之大超过了居民的承受能力。以北京的房价为例, 2003年的时候,北四环附近的房价在4000元/平方米左右,而现在到了15000元/平方米左右,涨了接近4倍。上海的房子在2001年时每平方米一般也就3000元左右,而现在同地段的房子每平方米接近2万元,上升幅度之大更是惊人。深圳从2003年房价开始大幅度攀升,目前关内很难找到1万元/平方米以下的房子。虽然2008年10月份之后房价开始负增长,但价格依然居高不下。

中国的股市在最近两年更是像坐过山车一样, 2006年年底的时候,上证指数不过在2000点左右,可仅过了不到1年,到2007年的10月份,就创下6124点的历史新纪录,一年的时间上涨了2倍多。仅仅过了不到一年,又快速地跌到了1800点以下,根据统计, 2008年,中国股市下降了65%,创历史最大年降幅。在世界上仅次于冰岛、俄罗斯和越南,降幅排世界第四位,而前三位的国家都发生了严重的金融危机。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中国的金融其实也处于严重的波动之中。

中国的房地产和股市之所以如此剧烈地波动,从宏观来看,主要是受经济周期的波动,但外汇储备的增加,尤其是“热钱”的加入,无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对比之前的波动就可以得到明显的验证。以股市为例,在2006年之前也曾出现过几次波动,但上几次的波动幅度都没有超过100%,在2006年之前上证指数的最高点也不过2200点,与2007年的最高点相差3倍。

之所以产生如此结果,其根本的原因在于人民币的不可自由兑换。由于对人民币的管制,使人民币的实际汇率和预期汇率之间产生一定的差额,导致大量“热钱”进入中国,在兑换成人民币后为了套取更高的利润,炒高中国的楼市和股市,从中获取更高利润。而假如人民币实行可自由兑换,尽管也存在一定的汇率差额,但这种差额会随着市场的调整逐渐减小,不至于引发如此大规模的外汇流入,中国甚至更没有必要用刺激出口的办法来发展经济,因为中国本身就是全球最大的潜在市场。

(2)外汇储备的过量增加,加大了外汇管理的风险,造成财富的缩水和财富流失

截止到2008年年底,中国的外汇储备接近2万亿美元。由于中国在对外贸易中一直保持巨额顺差,中国的外汇储备还有继续增加的趋势。如此巨额的外汇储备,给外汇管理带来了难度。如果放在那里存起来,无疑造成资金的闲置,等于拿财富换来了一堆纸。如果拿来进口东西,中国本身又是顺差,因此只有购买外国债券或进行对外投资。根据统计,目前中国已成为美国国债的最大持有者,其他外汇进入了投资类项目。

然而不幸的是,人民币兑美元在大幅度升值,也就是中国的美元资产在无形中大量蒸发。2007年底的时候,人民币对美元的比价是1∶7.3,可到2008年底就升到了1∶6.8,等于美元贬值了7%,这样2008年一年中国的外汇储备仅此一项等于贬值了近1400亿美元,超过GDP的3%,等于全国人口最多的河南省一年什么事情都没有干。

更为糟糕的是,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终于在2008年的9月份集中爆发。全球的股市暴跌,美国五大投行倒闭或转行,大量金融机构申请破产并迅速波及全世界。中国由于进行了相关债券和资产投资,也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根据《理财周报》的报道,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合计持有除两房外的次级贷款共计120.97亿美元,加上两房次债,约为211亿美元;中国平安投资富通集团造成157亿浮亏;民生银行投资美联银行的账面浮亏共计9700万美元。另外中投公司也对黑石大量投资。尽管这些投资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看作是战略性投资,但毕竟已经产生了巨大的风险,有些已经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假如人民币实现了可自由兑换,就无须那么多的外汇储备,也就避免了这方面的损失。相反,中国可以向世界提供人民币,使世界的货币体系实现真正的多元化,一方面降低了世界发生大规模金融风险的几率,另一方面对美元霸权也是一个削弱,使世界的金融体系更加完善、更加公平和合理。

(3)外汇储备的过量增加,是以降低中国民众的生活水平为代价

美国通过美元霸权,操纵世界的经济,使整个世界为其服务,是对其他国家财富的合法性掠夺。美国通过发行纸币,交换其需要的一切东西,这等于世界各国在为其打工,换来的却是没有价值的一张废纸。更为可悲的是,全世界为了得到这张废纸在忙碌着,把自己双手创造的财富拱手送给美国人消费,而自己还心甘情愿。这正是美元霸权对全世界的危害。

中国近几年发展迅速, GDP的年均增长速度超过了10%,但我们并没有感觉到生活水平得到同步提高,相反是物价飞涨。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的经济在很大程度上靠外贸来拉动。目前中国的出口占GDP的比重达到了38%,远远高于日本、欧盟和美国。尤其是在一些沿海地区,这一比例更高。2007年中国的外贸顺差为2622亿美元,即使按当年的最低7.3汇率来计算,相当于中国自己创造的1.65万亿元的财富没有自己享受,折合每人1270元,每个家庭近4000元。设想一下,如果中国每个家庭每年增加这4000元的财富消费,生活水平将会有很大提高,尤其是对农民来说,生活水平将发生质的提高。

(4)外汇储备的过量增加,加大了通货膨胀的风险,制约了经济的发展

由于大量外汇不能转化为实际的资产,使中国国内的实物资产减少,这无形中提高了产品的价格,增加了通货膨胀的压力;同时,由于人民币的不自由兑换,在外部市场产品价格发生剧烈波动时,不能及时做出调整,从而引发输入型的通货膨胀。2007年底以来,中国的CPI指数居高不下,主要原因就是以美元结算的石油和铁矿石等基础原材料价格飞涨,而人民币由于与美元挂钩,不能有效地缓解这一压力,导致国内相关产品价格的快速上升,并且引发了其他产品价格的上升。华尔街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国际油和铁矿石等基础原材料的价格又一落千丈,跌幅甚至超过了原来的上涨幅度。价格的大幅度回落,同样也打击了国内的相关行业,以铁矿石为例,国内65%的铁精粉在2008年6月份高达每吨1800元,由于国际价格大幅度下调,到2007年10月份,仅3个月的时间降到了每吨700元以下,还不及原来的零头,许多矿山因此停产。当然这里边有需求方面的原因,但假如人民币能够实现可自由兑换,通过汇率的调整,完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价格大幅度波动带来的压力,使中国经济能够保持更加平稳的发展。

(5)外汇储备的过量增加,加大了中国融资的难度,制约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目前中国经济发展依然受到资金的制约,很多企业争占有限的上市名额,有些甚至花费巨大的代价到美国、新加坡、英国等地进行融资,而中国自身抱着2万亿美元的巨额外汇储备不能自己使用。人民币实现自由兑换之后,就没有必要非靠国外市场来融资,中国现有的外汇储备通过扩大进口来换取发展所需要的资金,中国总资产会从净流出变为适度的净流入,这样由此导致的资金短缺会大大缓解,中国企业的融资渠道会大大放宽。

(6)外汇储备的过量增加,源于人民币的不可自由兑换,而人民币的非自由兑换严重扭曲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由于人民币的不可自由兑换,名义汇率与真实汇率之间存在一定的偏差,导致了中国经济多年来以出口导向型为主。目前中国的外贸依存度已经远远超过了发达国家,中国成为名副其实的生产出口大国,这些产业主要局限在纺织、服装、鞋帽、玩具等劳动密集型行业。虽然这些产业的发展在一段时间内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但一旦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受汇率和劳动力成本的推动,这些产业会迅速丧失竞争能力。实际上,从2007年开始,中国在广东、浙江等沿海地区就开始出现了大面积的企业倒闭潮,即使在发生金融危机的国家,这种大规模的企业倒闭也是不多见的,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民币没有实现可自由兑换。由于人民币长期保持汇率不变扭曲了其本身的真实价值,一旦开始大幅度升值,会迅速传导到相关的产业,使经济受到巨大的冲击。

(7)人民币实现可自由兑换,不仅仅是货币本身流通范围的扩大,它还将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经济的增长方式

长期以来,中国经济增长过分依赖外国市场, 2006年中国净出口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35%,也就是说中国经济的增长有1/3左右是靠出口来拉动的。而人民币实现自由兑换之后,中国将会逐渐摆脱对外部市场的依赖。2008年中国的人均GDP已超过3000美元,但与主要发达国家差距还很大,这样,中国可以完全靠国内市场来拉动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居民消费水平还比较低,很多地方还需要提高。比如中国的人均汽车拥有量只有发达国家的1/10,人均住房的质量和面积还都比较低,城市化水平只有欧美等发达国家的一半,因此房地产和汽车工业发展的空间还非常广阔,而这两个产业对其他产业的拉动作用十分明显。根据测算,房地产可以拉动50多个相关的行业,带动自身产值2倍以上的相关产业的发展;汽车工业更是能带动自身产值5倍以上的相关产业。因此,人民币自由兑换之后,中国可集中精力发展国内经济,扩大内需,使中国经济由出口拉动,转变为靠自身内部市场来拉动,使中国经济的发展步入更快速的车道。

(8)人民币实现可自由兑换,有利于促进中国产业结构的升级,提高民众的消费水平

中国经济每年有大量的净出口,使居民有很多的财富没有得到享受,而是白白送给了美国。人民币实现可自由兑换之后,中国可实现贸易平衡,甚至实现适度的贸易逆差,这样就可以增大国内的财富数量,从而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同时,由于劳动力成本的提高,会使部分劳动密集型企业逐渐向国外转移,实现产业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转变。而人民币走向世界之后,中国的融资环境会大大改善,为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同时,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工资待遇的改善,会吸引大量的国外人才到中国来,为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以美国为例,约1/4的高级技术人员是华人,这些人员如果条件适合,很多完全可能到中国来工作,从而带动中国技术水平的发展。因此,人民币实现可自由兑换,将会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经济的增长方式,提高民众的生活水平,促进中国产业的升级,这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实际上,这也加快了中国经济发展的速度。中国经济要持续发展,产业升级是必不可少的,单靠量的发展,不可能持续提高整个国家的整体经济水平。

●1.人民币全球化的途径

(1)最简单的方式

人民币全球化的最直接途径就是中国政府宣布,今后所有的对外业务全部用人民币进行结算,也就是说人民币可进行自由兑换。这样直接的结果是中国不再需要外汇储备。考虑到中国经济规模的巨大,会在短时间内成为与美元、欧元相抗衡的世界性货币。按购买力评价法来计算,中国的GDP已位居世界第二,而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实际汇率会向购买力评价法靠拢。这样中国可以利用自身的经济和外交优势,说服相关国家用人民币进行石油等重要原材料的结算,中国可以不需要对外融资就可获得自身发展所需要的资金和物资。同时,中国还可以加大对外投资,加强国际影响力,树立中国全球大国的形象。

当然,人民币的全球化目前阶段在具体操作上还具有一定的难度。首先是中国对金融市场的风险防范还缺乏足够的经验;其次是经济规模虽然比较大,但产业结构的层次还比较低,劳动密集型产业还占有很大的比重,一旦人民币实现可自由兑换,汇率可能在短时间内大幅度上升,对中国经济会产生比较大的冲击;最后,美国会千方百计阻挠人民币成为世界货币。尽管美国一再要求中国放松对汇率的管制,但人民币一旦真的完全放开,取代美元的国际地位是迟早的事情,而这正是美国所担心的。其实,美元对欧元也抱有同样的戒心,千方百计限制欧元。人民币一旦成为世界主要货币,由于其潜在的总体经济规模大于整个欧元区,乃至很快超过美国,一旦人民币实现可自由兑换,中国经济将会加速发展,取代美国在世界上经济地位的时间也许会大大缩短。

(2)亚元模式

亚元最早是由日本提出来的。早在1997年,东南亚发生金融危机时,由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救灾不力,当时日本提议成立1000亿美元的亚洲货币基金组织,但遭到美国和IMF否决,理由是这会削弱IMF的地位,降低援助条件,导致亚洲企业、政府出现道德风险。亚洲各国不得不退而求其次。2000年5月,东盟十国与中、日、韩三国在泰国清迈签署协议,根据该协议:东亚国家同意加强有关资本流动的数据及信息交换;建立区域救援网络;加强各国货币当局现有的合作框架。同年8月,东盟以及中、日和韩的中央银行又将多边货币互换计划规模由2亿美元扩展至10亿美元。2008年5月4日,亚洲13国财长一致同意,建立一个规模至少为8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基金,用于应对地区金融危机。2008年10月,在北京亚欧首脑峰会期间,中、日、韩和东盟就成立8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基金最终达成协议,中、日、韩出资80%。东盟出资20%,这标志着亚洲各国终于在朝向统一的亚洲货币基金道路上前进了一步。

但亚元要想最终实现像欧元那样的世界货币,道路还很漫长。首先是亚洲各国的经济发展程度不同,文化差异比较大。欧洲尽管也存在文化的差异,但他们的宗教基本相同,并且经过了几百年的发展,各国对主权的认识相对淡薄,不像亚洲国家对主权的意识比较强。其次,日本给亚洲国家造成过伤害,中日之间、日韩之间,甚至中韩之间在民间缺乏必要的信任,加上日本的岛国心理,使三国很难短时间内走到一起。最后,美国也不希望出现一个强大的竞争对手。实际上日本有一些比较开明的学者提出建立亚洲货币经济组织,那时候对亚洲共同的发展,抵御外来的经济危险有一定的好处。这个建议虽然很好,东盟也支持,但是日本当时提出以后,马上就遭到美国的否决,美国觉得没有必要搞这些。后来日本马上又把这个撤回来了,就不再提了。因为日本还是要顾及和美国的关系,美国在安全上是给日本提供保障的,特别是对东亚的安全,对中国的关系,日本还是依靠美国的。而日本不参加,亚元是很难搞起来的。

美国发生的金融风暴,给亚元的产生提供了契机。东亚的经济结构决定了东亚各国是持有美元储备最多的地区,也是美元铸币税最大的受害地区。目前美国政府发行的2.67万多亿美元国债中,亚洲国家持有大约半数。其中,中国高达2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中,美元资产占比约60%。2008年,中国持有美国债券组合投资高达1.06万多亿美元;日本持有1.0046万亿美元,韩国持有2396亿美元,均居全球前列。东亚地区以制造经济为主,亟须稳定而可预期的汇率机制。目前日益动荡的货币体制,使东亚千辛万苦获得的美元一夜之间大幅缩水,形成金融资本严重掠夺产业资本的局面。并且这一切都是在货币市场化的名义之下,使东亚各国有苦难言。为应对货币掠夺战,亚洲各国一直设想建立亚洲基金,但是长期以来遭遇西方国家反对,有名无实。现在正是推出的最佳契机。美元的失信成为全球公害,美国救市需要东亚各国美元储备的援助,建立东亚货币基金,进而建立类似欧元的亚元,制衡美元、欧元,平衡全球经济结构,这已经现实地摆在各国政府面前。

相比人民币单独实现可自由兑换,与亚洲各国共同推出亚元虽然难度比较大,但总体效果也许更好。首先中国可以借鉴日韩在金融方面的先进管理经验,不至于使中国经济因为人民币的可自由兑换而造成大的冲击。更重要的是,亚元区的经济规模超过美国和欧盟,一旦形成将很快在世界货币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甚至在短时间内取代美元的国际地位。最后是加强了区域间的经贸合作,形成一个庞大的统一市场,增强中国的影响力,中国在其中将发挥领导作用。中国经济规模在两年之内就会超过日本,按购买力评价法计算,更是日本的3倍。但中国可能会丧失部分国家职能,这对中国是一个挑战。

●2.关键是观念转变

对于人民币全球化的问题,关键的问题是不是要做,而是以何种方式做,如何做的问题。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经济的规模越来越庞大,对世界的影响力也在显著增强,如果人民币还只是限于在国内流通,就不能充分发挥中国的整体影响力,对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的贡献也会受到限制。在这方面,中国政府应该从战略的高度,全面分析人民币全球化的利弊与得失,以切实可行的方式加快人民币全球化的步伐。从长远来看,人民币的全球化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再过不长时间,中国的经济就会居于领先的地位,很难想象这么一个庞大的经济体因为货币问题而不能与世界经济进一步融合。与其说人民币全球化问题是因为时机和技术问题,倒不如说是观念问题,只要中国政府下决心推动人民币的全球化,任何困难和问题都是可以克服和解决的。

在2001年中国“入世”之前,中国就相关产业也曾产生过担心,尤其是对汽车工业的担心更加明显。害怕因为入世会严重打击中国的汽车工业,但实践证明正是由于入世之后引入了竞争机制,才使中国的汽车工业飞速发展。所以说,很多的担心如果仔细去分析,就会发现是在杞人忧天,是自己不敢去尝试新的东西。如果在这方面中国能够尽快做出决策,无疑会大大加快中国经济发展的进程,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其作用并不亚于“入世”。

其实,目前中国在人民币的可自由兑换方面已开始起步。在与俄罗斯边境贸易已进行本币结算的基础上,中俄贸易全部用本币结算已开始考虑。中国与俄罗斯在2008年10月,已经做出了在两国范围内推行双边贸易本币结算的决策,接下来的程序就要看两国的央行如何出台具体的落实政策,虽然中俄双边贸易额只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2%; 2008年12月12日,中国人民银行和韩国银行签署协议,同意建立初定期为三年(可展期)的两国货币互换安排,规模为1800亿元人民币/38万亿韩元。中韩之间的这一协议是此次经济危机以来中国对外第一单货币互换,此举标志着人民币区域化进程向前再次推进了一小步,也标志着在世界经济危机大局下,一度陷入争论的《清迈协议》操作方向有可能偏向中国主张的目标。

2009年3月11日,中国人民银行和白俄罗斯国家银行建立200亿元人民币(8万亿白俄罗斯卢布)的双边货币互换协议。这是中国央行首次与亚洲以外央行达成类似协议,亦是中国首次尝试将人民币参与国际贸易结算从亚洲拓展到欧洲。3月29日,中国央行和阿根廷中央银行签署了700亿元等值人民币的货币互换框架协议,这是迄今中国和拉美国家历史上最大规模的金融交易。至此,自2008年12月以来,中国央行已与中国香港地区、韩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白俄罗斯、阿根廷等6个国家和地区的央行及货币当局签署了货币互换协议,总额达到6500亿元人民币,约合中国外汇储备总额的5%。

与此同时,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又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2009年4月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决定,在上海市和广东省广州、深圳、珠海、东莞4城市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在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形势下,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对于推动我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经贸关系发展,规避汇率风险,改善贸易条件,保持对外贸易稳定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中国政府最近采取的行动可以看出,中国已经意识到人民币国际化对于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在今后将加快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这个步伐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快。

当然,人民币的全球化,要加强金融监管,尤其是要防范对冲基金的危害。对冲基金(Hedge Fund)又称套利基金或避险基金。对冲(Hedge)一词,原意指在赌博中为防止损失而采用两方下注的投机方法,因而把在金融市场既买又卖的投机基金称为对冲基金。比较著名的对冲基金,有乔治·索罗斯的量子基金,及朱里安·罗伯林的老虎基金等。自2002年以来,由于美联储连续降息,对冲基金非常活跃,甚至华尔街的五大投行实质上也变成了对冲基金公司。根据统计,截至2008年第二季度末,对冲基金行业资金规模为1.93万亿美元。由于美国对金融缺乏有效的监管,金融衍生品的规模成百倍地增加。在这些金融衍生品中,主要以利率掉期为主,约占总额的3/4。根据统计,到2006年,以利率、股票指数和货币和约的名义数量计算的总成交量增加为429万亿美元,所有和约的名义价值总计高达近800万亿美元;而到2008年华尔街爆发金融危机前,更是接近1000万亿美元。由于名义价值数额惊人,即使1%的变动,也会产生10万亿美元的利润或损失,这对经济的冲击是非常剧烈的。

根据HFR公司提供的资料, 2008年第三季度,对冲基金行业遭受有史以来最严重的季度资产亏损(2100亿美元),投资者赎回资金金额(310亿美元)亦创下纪录。截至第三季度末,对冲基金行业资金规模为1.72万亿美元,而第二季度末为1.93万亿美元。第三季度投资者撤出的资金抵消了整个2008年上半年对冲基金行业的资金流入,使今年以来的净资金流入成为负数——减少了25亿美元。行业资产缩水2100亿美元,超过了2007年全年的投资者资金流入金额1940亿美元。

对冲基金,由于其几百倍乃至上千倍的放大作用,如果一个国家对金融的监管出现漏洞,就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1996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其直接的导火索就是索罗斯的量子基金。使东南亚国家的金融发生严重的危机,并波及韩国、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使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直到2000年之后才摆脱阴影。所以,人民币实现完全可自由兑换,必须要充分预防对冲基金。这一方面要加强金融监管,更重要的是建立全球新的金融新秩序,规范各类金融衍生品市场行为,建立全球的风险防范体系。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可喜的是看到了世界各国的大联合,目前,如何规范金融秩序已成为全球问题,这对中国进一步开放金融市场无疑是有好处的。因为世界金融体系的不断完善和规范,大大降低了中国实行人民币可自由兑换而可能带来的金融风险,尤其是在中国缺乏金融管理经验的前提下。

三、打破经济周期的魔咒

经济周期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造成非常严重的损失,这次中国经济的快速回调就使中国很多的企业倒闭、大量人员失业,经济发展大幅度减慢。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来说,经济周期又是难以避免的。因此,能够认真分析经济周期的成因,对于减少经济周期造成的损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自2008年5月份开始,中国经济进入快速的回调,这与国际金融风暴有一定的关系。但实际上,这是中国经济周期性的表现而已,只不过金融危机加大了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幅度。有一点可以证明。2007年10月16日,上海股市达到创纪录的6124点之后,便一路下行。根据国际上的经验,一般股市要比实体经济先行6个月左右的时间。当时美国的次贷危机已有恶化的迹象,但对中国还没有任何影响的苗头。从这点上来看,其实2007年10月份股市开始大跌,已经意味着中国经济在半年之后开始回调,华尔街金融危机只是加大了中国经济的回调力度。关于中国的经济周期问题,笔者在2006年发表的《解读中国的经济周期》一文中已经预测到中国经济在2008年将达到高峰。并且得出一个结论:中国的经济周期大约为4年。也就是说,中国经济在2012年左右将达到又一个高峰,然后开始回调。

那么,我国经济为什么会出现周期性的波动呢?就让我们来分析一下其成因。在我国,经济周期有其独特的规律,造成这种规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因素:

(1)政府的干预

我国的经济正处在转型时期,政府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依然相当明显。有时,政府为了达到其经济或社会目标,经常采取一些经济或行政的手段干预经济,这样就不可避免地造成经济的波动。从本轮经济周期的形成来看,就是因为政府担心通货膨胀和缓解部分产业的供需矛盾而采取宏观调控的结果。另外,每次政府换届之后,各地方政府为了加快当地经济的发展,加大对当地项目建设的投资,出现了经济快速增长的现象。

(2)国有企业的管理机制问题

国有企业一直是投资的主体,而我国的经济增长多年来一直是靠投资拉动的。由于国有企业在管理中存在很多不完善的东西,使得投资回报率一直很低。这样国有企业就很难靠自身的盈利来滚动发展,只有依靠国家的投资和银行的贷款。当国家投资增大时,由于得不到回报,因而会减少投资。但当投资减少到一定程度,国有企业就会面临倒闭的危险。由于担心企业倒闭会产生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国家又不得不再次放宽投资,于是,经济周期便产生了。

(3)银行的非市场化功能

目前,中国的银行依然由政府控制,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国有银行是国家政策的忠实履行者。银行在发放贷款时,对于贷款企业的还贷能力关心不够,把很大一部分贷款发放给了效益并不好的国有企业,这就更进一步促成了我国经济的周期性发展。

(4)国际政治经济的影响

随着中国外贸依存度的增加,中国经济已成为世界经济的一个有机部分,因此中国经济难免受到外部力量的冲击,如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和这次金融危机,中国的出口增速大大放慢,影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另外,中国与世界主要国家尤其是与美欧等西方国家的变化,也直接影响了中国经济发展的速度。这次中国的经济波动如此之大,正是受外部因素特别是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

综合上述,我们认为,中国经济周期的形成,是由内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从主要的影响因素来看,主要是由内在因素造成的。由于中国的经济制度还不完善,没有建立起真正的市场经济体系,在今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的经济周期还是主要由市场机制的不完善引起。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从1996年之后,中国经济周期的波动的幅度开始变小,这是由于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在逐渐减小。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的市场化程度在逐步提高。

实际上,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和中国经济制度的不断完善,中国经济周期的成因正越来越趋向于外生论。其实,我们不能简单地说一个国家的经济周期是内生的还是外生的,内生论和外生论都有其存在的条件和基础。在凯恩斯时代各国的经济都处在发展中,当时的市场化程度尤其是全球化的程度与现在相比还不可同日而语,再加上当时的信息化水平与现在根本不处在一个档次,因此,内生论成为当时经济周期理论的主流。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之后,欧美部分西方国家的经济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其增长的速度已开始放慢,这时经济发展的推动力主要来自技术的创新,靠扩大就业的方式发展经济已不可能。这些国家的就业水平已经很高,而人口的总数一直增长缓慢,有些国家甚至在减少。与此同时,地区的波动以及国际恐怖主义等外部因素,正越来越多地影响着发达国家的经济,这也是外生论近年来逐渐占上风的原因。

对于广大的发展中国家,由于在技术、市场、信息和机制等方面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凯恩斯主义的经济周期理论可能更加适合这些国家的国情,实际上在中国正是这样。就中国来讲,在今后很长的时间内,内生论还将起到重要的作用。当然,并不是说外因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没有影响,只是说目前外因对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不是很大,或者说被其他因素化解了。就技术而言,在欧美发达国家是近几年来经济周期形成的主要原因。拿美国来说, 80年代后期开始的电脑技术革命,使美国经济保持了近十年的高速发展,而在其他国家赶上并且这一技术难有大的突破后,美国经济的发展速度放慢了。在中国,技术同样是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只是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具有后发展的优势。目前,中国几乎在各项领域与发达国家都有很大差距,我们目前只是把他们成熟的技术拿过来,因此,技术发展的速度虽然快,但比较平稳,不会出现技术发展速度上大的波动,也不会由此引发经济周期。但随着我国经济在今后的快速发展,若干年之后,当中国的技术水平与世界的差距非常小的时候,技术进步对于中国经济周期的影响就会凸显。

谈到经济周期,我们还要提一下劳动力的问题。目前,发达国家受外因的影响较大,而发展中国家受外因的影响较小的原因还在于劳动力的缓冲作用。在发达国家,劳动力相对贫乏,经济发展主要靠技术的推动;而在中国,更多的是解决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技术波动对于经济周期的影响被掩盖了。当然,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就业率的不断提高,经济周期的影响因素将逐渐由内生转为外生。

总之,目前中国经济的周期主要是内生的,并且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规律。在以真实经济周期理论为代表的外生论占优势的今天,我们对于中国经济周期应该有更加清醒认识。不过应该注意的是,在日益全球化、信息化的今天,技术进步、政治、突发事件等外部因素正日益影响着中国的经济,并正逐步成为中国经济周期的主要成因。

综合中国经济周期的成因,对于今后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当前面临全球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政府在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的时候更应该把握准确。由于中国目前的经济周期主要是内在的原因,因此,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应该主要着眼于内部机制的调整上。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改变不合理的投资消费结构

目前中国的投资比例超过了50%,也就是说经济的增长有一半以上靠投资来拉动。这在经济发展的初期是非常有效的。但是,如果单纯靠投资的拉动来发展经济是难以持久的。因为当生产规模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生产过剩的局面,这就必须要有相应的消费来消化这些产品。也就是说,投资和消费要平衡发展。目前,中国经济的规模已比较庞大,居民也具有了一定的消费能力,现在是考虑靠内需来拉动经济增长的时候了。鉴于中国应对经济衰退采取的经济刺激计划,应该说能够起到一定的拉动经济的作用。但也要注意投资的结构,特别是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这在地方的投资中更是难以避免。而一旦搞不好,就会引发下一轮的经济过热。

(2)调整产业结构

目前中国经济的主要困难还在于产业急需更新换代。因此,面对目前的经济困难,单靠增加补贴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中国应该从现在开始,把产业升级作为国家的重要战略任务来抓,在政策的制定上也要围绕这一中心。而不是单纯地增加点出口退税。增加补贴只能是延缓这些企业的破产,倒不如鼓励这些企业调整产品结构、实现产业升级。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国的经济发展更上一个台阶。

(3)鼓励技术创新

产业的升级换代,与技术创新是密不可分的。中国近几年也增加了对科技的投入,但总体来看效果还不理想。尤其是对于企业来说,缺乏技术创新的动力。因此,中国一方面要大幅度地增加对科技的投入,还要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另一方面也要出台一些鼓励创新的政策。从而使中国科技水平上到一个新的水平,这样中国的经济也将迎来更快的发展。

(4)完善分配机制

目前,中国应该继续解决贫富差距的问题。这一方面要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的问题;另一方面还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增加对教育的投入,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可靠的制度保障。

(5)积极推进货币的全球化

人民币的全球化问题是制约中国经济向更高层次迈进的重要障碍。其实从这次全球金融危机中可以看出,尽管人民币的非自由兑换使中国的金融系统免遭重创,但中国的实体经济依然受到了非常巨大的冲击。中国经济的增长放慢的速度甚至更大,只不过由于原来的增长过快,看起来还有比较大的增长罢了。同时,由于人民币不可自由兑换,使中国积累了2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这部分资产对中国来说等于闲置,由于美元的贬值,中国实际上是蒙受了巨大的亏损,这种损失并不亚于美国的损失。而且中国的这种损失是长期的,除非人民币能够与国际接轨。

总之,经济周期虽然难以克服,但只要我们认真分析经济周期的成因,并且采取相应的对策,就可以降低经济波动的幅度,从而把经济周期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的限度。这样就可以打破经济周期的魔咒,从而使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

四、和谐世界的倡导者

中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并且还会继续快速发展。西方部分国家因此担心,中国发展之后会对世界产生威胁。一段时间以来,“中国威胁论”成为西方部分国家遏制中国崛起的借口。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不但没有对世界产生威胁,相反越来越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中坚力量。

首先,中国历来倡导“和平共处”的原则。1955年4月18~24日,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发表了著名的《关于促进世界和平与合作的宣言》。1957年毛泽东主席在莫斯科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国坚决主张一切国家实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63年底至1964年初,周总理出访亚洲、非洲和欧洲的14个国家,提出了我国经济援助的八项原则,把五项原则扩展到经济领域。1974年邓小平同志在特别联大上再次强调国家之间的政治和经济关系都应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1988年,邓小平同志更明确提出了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准则,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张。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已逐步为世界大多数国家所接受,不仅在各国大量的双边条约中得到体现,而且被许多国际多边条约和国际文献所确认。1970 年25届联大通过的《关于各国依联合国宪章建立友好关系及合作的国际法原则宣言》和1974年第6届特别联大《关于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宣言》,都明确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包括在内。

几十年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经受了国际风云变幻的考验,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在促进世界和平与国际友好合作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中国不仅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倡导者,而且是其忠诚的奉行者。在这五项原则的基础上,中国与绝大多数邻国解决了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其次,中国已融入到世界大家庭当中。中国目前已是联合国的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中国本身肩负着维护世界和平的重任;中国在2001年加入了WTO,这标志着中国的经济与世界经济已经全面接轨,中国的经济改革已不可逆转。目前中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是美国的3倍,也远远高于日本和欧盟等国家和经济体,这就决定了中国经济已成为世界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中国只有加强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才能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同时,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发展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即使到2016年中国经济超过美国,中国的人均GDP也只有美国的1/4,在发展程度上和民众的生活水平上,中国与欧美国家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因此,中国的主要任务依然是发展国内经济,进一步提高国内民众的生活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体现中国经济改革的巨大成就,也才能得到广大民众的拥护,国家也才能保持长治久安。这对中国来说,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还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才能完成。

再次,历史证明只有和平发展才能使一个国家保持繁荣昌盛。综观历史上各个时期的强国,之所以没有保持持续的繁荣和昌盛,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搞霸权主义。比如英国曾经是“日不落帝国”,盛极一时。但对外扩张消耗了大量的国力,最终被美国所取代;而美国在20世纪经济领先之后,并没有吸取英国衰落的教训,尤其是苏联解体之后,更是在全球推行霸权政策。目前,美国的这种霸权政策,在掠夺世界的同时,也给美国自身造成了严重的危害。比如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在引起世界各国人民普遍反对的同时,也拖累了美国自身的经济。目前发生的金融危机,在很大程度上是美国长期推行霸权主义的恶果。

中国政府也正是看到霸权主义的危害性,因此提出了建立“和谐世界”的新构想。这绝对不是中国在作秀,而是几千年来经验和教训的总结。从历史来看,强权政治是不能从长期解决问题的,只有相互尊重、和平共处,才能创建一个和谐发展的世界。这符合中国人民的愿望,也符合全世界人民的愿望。

最后,中国的发展本身是对世界的最大贡献。中国经济发展之后,占世界22%人口的生活得到了提高,这在人类历史上绝对是空前的。同时,中国的经济发展,本身也带动了周边国家的经济发展,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也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2007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达到了27%,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位,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球经济“发动机”。2008年,西方国家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从第三季度开始,欧盟、日本、美国等世界主要经济体的经济开始出现负增长。中国尽管也受到金融危机的波及,但全年仍然保持了9%以上的高速增长,中国对世界经济的贡献度进一步增大,并且在这次应对金融危机的斗争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另外,中国还积极支持其他国家的经济建设。多年来,中国一直对非洲进行了无私的援助,并大量减免了非洲国家的债务,受到了第三世界国家的普遍赞誉。因此,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但不会对世界构成威胁,相反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