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谁让“杜甫很忙”?
2012年是杜甫诞辰1300年。“诗圣”绝对没有想到,自己有一天竟会成为“微博红人”。2012年3月,微博上流行一组名为“杜甫很忙”的图,高中语文课本中的杜甫图像被涂鸦成各种形象:端着狙击枪凝视远方的,开着坦克向前冲的,戴着墨镜骑电动车去超市的,骑着自行车去买菜的,吃上洋快餐的,跟美女翩翩起舞的,变身成恶魔玩转手机的……这种恶搞,引发人们关于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的争锋。
恶搞杜甫不是个案。从调查中,笔者发现,对于历史人物和传统文化,很多人缺少敬畏和尊重,一味调侃、戏谑、讽刺,完全丧失底线,迎合一部分人的低俗审美。这些行为看似无伤大雅,实则已经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后果,它导致全民尤其是青少年浅层次文化消费,让空虚和无聊成为主流,最终结果是我们精神家园的失范和迷茫。本文归纳梳理四种典型现象:恶搞、穿越、戏说、解构,并通过真实案例表现其负面影响,希望引起大家的反思。
现象1:恶搞古人
李、杜忙代言,王维开网店。不但杜甫被恶搞,王维的诗也被网友进行了另类新解:“据史料记载,史上第一个淘宝店主是一位诗人,名叫王维。根据在于他写给买主的一句慰问诗:每逢佳节倍思亲……”李白更是因“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而被划进了“24小时发货”的快递业。
沈阳市宁山路小学五年级学生高致远的父亲给笔者打来电话说,他非常担心,当孩子看到杜甫在卡拉OK、在听iPod后,在课本里再看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样深刻的句子,会不会哑然失笑?
现象2:穿越时空
一穿几千年,皇帝应对忙。清穿、明穿、唐穿、秦穿,从《神话》到《古今大战秦俑情》 《剑侠情缘》《步步惊心》《宫锁心玉》《灵珠》,穿越小说、穿越电视剧很火很流行,历史被穿越改得面目全非。比如秦始皇焚书坑儒竟是因为穿越男项少龙,项少龙的儿子竟然给自己改名叫项羽。而雍正在《宫锁心玉》里遇到了穿越女晴川,与《步步惊心》中的穿越女若曦虐恋情深。
大连市沙河口区一年级小学生小宸的妈妈通过电子邮件反映:“我女儿和同学们都很喜欢时下的各种穿越剧,有时会拎着个小手绢,玩什么格格、阿哥的游戏。有一次,小宸爬到广场的假山上往下跳,幸好假山不高,只是轻微擦伤。我一问才知道,她这样做是想借此穿越。”
现象3:戏说历史
君臣没正事,历史变模糊。“戏说”的基本特征是不加节制地追求趣味性和娱乐性。最出名的戏说当数《还珠格格》,剧中,乾隆似乎没干什么正事,整天就和几个格格、妃子、皇后、嬷嬷们为着几桩鸡毛蒜皮的小事大吵大闹。《康熙微服私访记》中,康熙整天喝稀饭、扛石头、当轿夫。除了戏说,如今还有秘史类的。《杨贵妃秘史》中杨玉环东渡日本,谢阿蛮竟颇懂现代经济学;电视剧《西施秘史》中西施开口就是“最熟悉的陌生人”,勾践爱说“舍不得孩子打不着狼”。
济南市历下区的周女士通过QQ漂流瓶回复:“我的孩子正在上初一,他前一段在看电视剧《唐宫美人天下》,还说很多同学都在谈这个。这些戏整天勾心斗角的,孩子能学到什么好?还有些电视剧更气人,简直是兴高采烈地铺叙种种风流韵事。这不但容易让孩子产生错误的历史观,也会误导学生的是非标准、价值评判。”
现象4:解构名人
名人下神坛,专把琐事找。最典型的被解构莫过于孔子。在《圣人》一书中,本是用来形容孔子刻苦读书的“韦编三绝”,成为孔子晚年生活的“不祥之兆”。还有一些影视剧把着力点放在描写孔子奔走于陈、蔡之间惶惶如丧家犬的样子,甚至让“子见南子”这一传说中的情节与情色相连。电视剧《问君能有几多愁》和《辛追传奇》的主人公分别是历史上著名的“文人皇帝”李煜和从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辛追夫人。
长春市某中学历史教师杨老师通过电子邮件反映:“讲到霍去病大败匈奴时,台下学生随口蹦出个刘诗诗,我开始还愣住了,他们没有什么关系啊,后来才知道《大漠谣》里讲述了霍去病和一个狼女金玉的故事,而金玉的扮演者是刘诗诗。现在的小说随意给古人安上一个故事,要是再拍成电视剧,影响范围会更大,会在很大程度上误导学生。”
专家三拍
这是幽默吗?
河南省杜甫研究会副主席、学者程韬光:真正的幽默是会心的、是智慧的,恶搞圣贤不是幽默,是浅薄。恶搞圣贤之举,隐藏其后的,是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轻慢,是当今充溢浮世的拜物心态和人文精神的迷茫。我们比任何时候更需要精神的支撑,更需要坚韧和奋斗,更需要以诗歌去滋养心灵。杜甫的忧国忧民思想、追求社会和谐的美好理想和对诗歌艺术精益求精的创作精神,是我们先进文化的组成部分,让杜甫的精神在我们手中进一步发扬光大,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不可推卸的责任。
这是潮流吗?
辽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张思宁:人们跟风恶搞,以为是潮流,不懂就OUT了。其实这不是潮流,这是思想的无知和审美的无立场。恶搞隐含着一种有意的败坏,是对文化本身的攻击。而穿越更是对现实的不尊重,会让人对现实产生许多揣度,消磨人的意志力甚至降低人对社会的责任感。戏说、解构则把现代的东西强加于历史,本末倒置。这些现象对于传统文化会产生巨大的冲击,不利于正确历史观的形成,不能让这些蚕食主流文化。
这样做有意思吗?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文系主任张跣:很多人看的时候笑哈哈的,看完就觉得无聊,是浪费时间。对历史人物的随意编造已经达到没有底线的程度,这是非常可怕的。很多影视剧刻意淡化历史背景和具体的历史事实,在人们对历史知识的了解以及正确历史观的形成方面产生诸多误导和负面影响,尤其会让人们面对历史缺乏厚重感和敬畏心,陷入游戏和混乱之中。作品中更多表现出来的是没有克制只有渲染,没有批判只有欣赏,在情绪上突出的是贪婪和嫉妒,在价值观念上表现出明显的低俗化倾向。
小物件 大寄托 外公的工作日记
宋宇修 40岁 会计
30多年前,我还是小学生的时候,每次去外婆家,必做的一件事就是去外公单位叫他回家吃饭。每次去,他都是俯身在图板前,聚精会神地画着图。我一直保留着外公的工作日记,上面记录着他作为建筑师的工作内容,其中有很多草图最终都变成了真实的学校、民宅、电影院,就在我每天生活的这座城市里。
这些不带劲的事儿咱可不干
今天,对中国而言,改革创新怎么强调都不为过。一个企业,富有改革意识,就能闯出一片全新的天地,迈入发展的更高境界。一个人,握有创新之矢,就能在风云变幻的世界中立于潮头,成为某个领域的扛旗者。但是,受种种因素影响,在目前社会改革发展的攻坚阶段,一些单位,一些人,要么怕担风险裹足不前,要么小富即安得过且过。本文归纳梳理四种缺乏改革创新意识的典型现象,与大家共勉。
现象1:不行就拉倒
新媒体公司研发人员吕先生(河北):我们公司是大学校园整合传播的行家,本来有着良好的商业前景和庞大的潜在客户群体。前年我们立项研发一个核心技术,如果成功将带来巨大利润。但是忙活了一年,负责人说看不到前景,就草草下马了。这个项目被广州一个公司接过去,半年时间就攻克了难题,做出了名堂,现在他们一年光收专利使用费就有2000多万元。我们要是能再坚持一段时间多好!一提这事,大家肠子都悔青了。
多说一句:项目上马很积极,遇到困难下马更痛快。自己扔的烂尾楼,让别人装修成洋房住进去的事,太多了。
现象2:差不多就成
防锈纸厂投资人周先生(沈阳):我曾在沈阳投资过一个防锈纸厂,技术是我们自主研发的,处于同行业领先水平,产品生产出来质量很稳定,市场份额一直没有太大增长。我查找原因发现,企业员工总是以一种“差不多就行”的态度工作,在生产和检测环节缺乏标准化意识。后来我在佛山又投资了一个同样的工厂,由于南方的水分、湿度等都与北方不同,那个工厂的负责人李女士对产品使用地进行了实地测量,根据用户的实际情况进行重新配方,使我们的产品更适合当地的水热条件,产品销量立刻上去了。
多说一句:总说差不多就行,其实较真的时候差一点儿都不行。图省事,迟早会出事。做人要有规矩,做产品当然要有标准。
现象3:这样就挺好
食品行业个体从业者李先生(重庆):馋嘴鸭最早由重庆一家公司创立,2002年初,“馋嘴鸭”以连锁店的形式登陆全国各地,火爆一时。我也曾在一家连锁店工作,当时我就跟老板建议过,为我们生产的“馋嘴鸭”进行商标注册保护。可老板说,现在这样生意就挺好,何必花那个冤枉钱呢?后来,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有十数个品牌的“馋嘴鸭”相继涌现,品牌失去了独占性,各家的水平参差不齐,市场变得鱼龙混杂。混乱无序的竞争终于影响了消费者对“馋嘴鸭”整体品牌的认同和好感,品牌遭到严重损害,10多年前火爆一时的“馋嘴鸭”,现在早已经所剩无几。
多说一句:今天挺好,不等于明天也好。长远眼光和忧患意识,是成功的人与生俱来的基因。
现象4:遭罪犯不着
生物工程公司负责人刘先生(长春):我大学毕业后和朋友开始创业,开展遗传基因检测与健康咨询服务。当时与上海一家公司合作,把他们的先进技术引入我们公司。然而,工作刚展开不久,与我们合作的那家公司就开始改制。消息传来后,与我并肩作战的兄弟们几乎都选择了自谋生路。他们的说法是:“重新开始,时机没有了,条件不具备,太难了。”我要么选择绕开这个困难,去找一份安稳的工作,要么在等待中提高自己。后来,我苦读了营销学、管理学、谈判学、成功学等方面的大量书籍,半年后,我终于顺利拿到了这个项目在长春地区的独家经销权。
多说一句:绕着困难走,处处是危机;迎着困难上,可能就有转机。没有路自己闯出一条路,没有经验自己创造新经验。
专家点睛:解决问题就是创新
中国社科院中小企业研究中心主任陈乃醒教授:以上四种现象与创新意识有关。其实创新并不神秘,我们每天都在创新,解决问题就是创新。中国以往的发展依赖于人力资源的丰富、劳动力的无限供应,虽然解决劳动力也是一种创造,但这弱化了企业对创新的投入。而未来企业的继续发展,要转而依靠技术的创新,这是企业逻辑性发展的必然。我认为,创新有“三诀”,即“三全”“四不”“一高峰”。“三全”就是全面创新、全员创新和全过程创新。如果一个企业5年之内没有创新,那它的前途就需要担心了。“四不”是指:第一,不要以为创新离我们很远,其实它就在我们身边。第二,不要以为创新高不可攀,只要用心,人人都可以做到。第三,不要以为创新一定要花很多的钱,少花钱甚至不花钱也可以做到。第四,不要以为创新总是美好的,其实创新往往需要经过痛苦的摸索。“一高峰”是指一个企业里不可能齐头并进、处处都是创新,有一两项处于领先地位,使企业的效益以领先的部分表现出来,而不受所谓短板的限制。
上海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沈志屏:人人皆可以创新。打破传统思维,将已有的社会资源重新进行排列组合,这便是创新。几乎所有伟大的发明家都是借用或重新使用以前的想法,创新并非天才的专利,人人皆可创新。创新能力来自学习,世界的不确定性迫使我们必须终身学习。创新的阻碍来自根深蒂固的传统思维模式。因此,个人需要终身学习,企业则需要建立起学习制度,创新能力无疑来自持续不断的学习。当一个企业不再发现问题,不再解决新问题,就是它走向没落的开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