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你知道类风湿关节炎的由来吗

你知道类风湿关节炎的由来吗

时间:2024-06-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致残性的风湿性疾病,以往人们认为,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近代病,因为古代没有相关的记载。这一发现证实,远古时代已有类风湿关节炎的存在。1859年,Garrod首次提出了“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是医学界对类风湿关节炎认识的一个新的里程碑。19年后,维也纳病理学家进一步证实类风湿关节炎滑膜血管翳改变,这种血管翳从外周进行性侵犯软骨直至骨质深层,造成了类风湿关节炎的骨质破坏。符合类风湿关节炎的专病特点。

历史上类风湿关节炎的由来是怎样呢?让我们一起来翻翻历史的画册,看看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致残性的风湿性疾病,以往人们认为,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近代病,因为古代没有相关的记载。然而,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的史料、绘画作品、医学记载乃至考古学家发掘到的骨骼遗骸,类风湿关节炎的历史开始浮出水面,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

西方国家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认识始于19世纪前。目前发现较早的有关类风湿关节炎的资料是美国纳西河流域印第安人的遗骨(公元前4500年),这些怀疑患有类风湿关节炎的遗骨以女性多见,对称性四肢大小关节受累,呈侵蚀性改变,以腕关节、掌指关节和近端指间关节多见。这一发现证实,远古时代已有类风湿关节炎的存在。

学者们从文史资料、包括私人书信往来中也发现,有多位名人长期受关节炎困扰,包括16世纪前拜占庭国王君士坦丁九世,荷兰学者Desiderus Erasmus,以及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画家Peter Paul Rubens等。他们长期受慢性关节炎困扰,并逐渐出现多关节畸形。同一年代的绘画作品也证实了这些观点。早在1483年,意大利画家Botticelli画的一幅年轻男子画像,其右手手指多关节呈现类风湿关节炎改变,在以后的欧洲艺术,也逐渐出现患有类风湿关节炎的人物的描绘。饱受类风湿关节炎困扰的画家Peter Paul Rubens(1577—1640),他的作品也不乏手指和手腕肿胀、畸形的人物画像。

不过,艺术作品、文史资料始终不能正确说明、精确论述类风湿关节炎的存在,因为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未免有些失真夸张的表现。类风湿关节炎的由来到底怎么样,让我们来听听医学界的权威声音吧。

医学界对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现,也是经历了一个不断重新认识的漫长过程。希波格拉底就曾报道过一例手足关节变形的年轻患者。但是在19世纪以前,医学史对慢性多关节受累的关节炎记载非常混乱,“痛风”、“风湿症”、“风湿性痛风”的诊断均有记载。直到1800年,法国医师Landre-Beauvais发表了一篇病例总结,报道了9例以手指和腕关节、肘、膝关节肿痛、活动受限的女性患者病例,并对其中2例进行尸体解剖,首次证实了类风湿关节炎的病理改变,阐明了类风湿关节炎与痛风的不同之处,从此,人们才将类风湿关节炎与痛风和其他关节炎区分开来;19年后,也就是1819年,Brodie的研究结果说明,类风湿关节炎的主要病理改变是滑膜炎。1859年,Garrod首次提出了“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是医学界对类风湿关节炎认识的一个新的里程碑。19年后,维也纳病理学家进一步证实类风湿关节炎滑膜血管翳改变,这种血管翳从外周进行性侵犯软骨直至骨质深层,造成了类风湿关节炎的骨质破坏。1896年,随着放射学的发展,类风湿关节炎的影像学改变也在世人面前揭开了神秘的面纱

中医学将类风湿关节炎归属于“痹证”范畴,最早的关于“痹”的描述远在公元前11世纪,见于《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公元前5世纪,《黄帝内经》已经对类风湿关节炎的症状、病因病机、治疗及预后做了初步的评估,《素问·痹论》说道:“风湿寒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痹在于骨则重,在于脉则血凝不流,在于筋则屈而不伸”;这种筋骨疼痛肿胀,关节僵硬的症状和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表现非常相似。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则已有对称性多关节肿痛的病例记载。清朝时期,《临床指南医案》中描述“上下四肢流走而痛,邪行触犯,布不拘一处,骨陈周痹,且数十年之久……”符合类风湿关节炎的专病特点。由此可以看出类风湿关节炎是一个古老的疾病,至今仍在影响着人类的健康

【提示】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个古老的疾病,人们对它的认识也在不断地深化,随着对它认识的加深,控制甚至治愈这种疾病越来越成为现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