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腰椎间盘突出跟椎间盘突出一样吗

腰椎间盘突出跟椎间盘突出一样吗

时间:2022-06-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2.发生腰椎间盘突出症原因 有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此外,进行腰穿检查或腰麻后也有可能产生椎间盘突出。突出向侧后方称左侧或右侧椎间盘突出。当出现以下症状时,可怀疑出现腰椎间盘突出。腿痛重于腰背痛是椎间盘突出症的主要体征之一。腰4、5椎间盘突出可累及腰5神经根并出现大腿后侧、小腿外侧、足背外侧及趾背侧感觉麻木异常。

【概要】 腰椎间盘退行性改变或外伤所致纤维环破裂,髓核从破裂处脱出,压迫腰神经根或马尾神经,而出现腰腿放射性疼痛等一系列神经症状,称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图9-6)或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症(图9-7)。多发于壮年体力劳动者,男多于女,20~50岁占90%以上。约70%的患者有腰部受伤史。正常椎间盘弹性很大,可承受巨大的压力而不致破裂,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经常受到挤压、扭转等应力作用和轻微损伤的积累,在30岁以后椎间盘发生退行性变,使纤维环破裂,引起椎间盘病变。

【发病病因】

1.发病情况调查 有人研究发现该病发病有以下特征。①年龄:约80%的病例发病年龄在30~50岁之间;②性别:男性占89%,女性占11%;③发作频率:80%是反复发作,20%是新发患者;④病情程度:20%~45%长期影响生活和工作,55%~80%短暂影响生活和工作。

图9-6 腰椎间盘突出表现

图9-7 纤维环破裂表现

2.发生腰椎间盘突出症原因 有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内因是腰椎间盘的退行性改变;外因有损伤、创伤、劳损及受寒等。有关腰椎间盘突出症腰腿痛产生的机制主要有三种学说:

(1)机械受压学说:很多学者认为机械压迫神经根是引起腰背痛、坐骨神经痛的主要原因。

(2)化学性神经根炎学说:神经根受压时常有充血、水肿、炎症变化,对疼痛异常敏感。同时,坏死的髓核液从破口溢出,对神经有很强烈的化学性刺激,因而产生化学性神经根炎。

(3)自身免疫学说:椎间盘髓核组织是体内最大的无血管的封闭结构组织,被排除在机体免疫机制之外。当椎间盘破裂突出后,髓核基质里的糖蛋白和β-蛋白质便成为抗原,机体在这种持续的抗原刺激后,免疫反应因此而产生。

3.腰椎间盘突出诱发因素 ①突然负重或闪腰:突然的腰部负荷增加,尤其是快速弯腰、侧屈或旋转,是形成纤维环破裂的主要原因。②腰部外伤:在暴力较强、未引起骨折脱位时,有可能使已退变的髓核突出。此外,进行腰穿检查或腰麻后也有可能产生椎间盘突出。③姿势不当:起床、起立等日常生活和某些工作中,若腰部处于屈曲位时,突然给予一个外加的旋转动作,则易诱发髓核突出。④腹压增高:腹压与椎间盘突出有一定的关系,有时甚至在剧烈咳嗽、打喷嚏、大便秘结、用力屏气时也可发生髓核突出。⑤受寒受湿:寒冷或潮湿可引起小血管收缩、肌肉痉挛,使椎间盘的压力增加,也可能造成退变的椎间盘破裂。

4.腰椎间盘突出的分类 椎间盘损伤可以由轻到重简单分为椎间盘膨出、椎间盘突出、椎间盘脱出三类。但临床上有时疼痛的程度不一定与椎间盘突出的程度成正比。有时突出很重,临床表现却很轻。有时突出很轻,临床表现却很重。按疾病进展过程可分为以下三期:

(1)突出前期:此期髓核因退变和损伤可变成碎块状物,或呈瘢痕样结缔组织,变性的纤维环可变薄变软而产生裂隙。

(2)突出期:当椎间盘承受压力增加时,由于前部有强大的前纵韧带,后侧的后纵韧带较窄、较薄。因此,髓核容易向后方突出,压迫神经根或脊髓。突出向正后方称中央型。突出向侧后方称左侧或右侧椎间盘突出。可有五种类型:①纤维环环状膨出,膨出在相邻椎骨后缘之间,纤维环完整,后纵韧带无明显损伤,可不引起临床症状,只是由于腰部肌肉紧张,椎间盘受力较大使后纵韧带向后膨出;②纤维环局限性膨出,纤维环局限性隆起,但纤维环完整,可产生临床症状;③椎间盘突出,突出的髓核为很薄的纤维环所约束,可产生严重的临床症状;④椎间盘脱出,突出的髓核穿过完全破裂的纤维环,位于后纵韧带之下。指的是保护椎间盘的纤维环和脊椎后纵韧带受损伤较重,损伤的椎间盘部分或全部掉落到椎管内。CT、磁共振影像检查可见脱落的椎间盘显影,得出明确诊断;⑤游离型椎间盘,髓核穿过完全破裂的纤维环和后纵韧带,游离于椎管内甚至位于硬膜内网膜下腔,压迫马尾神经或神经根。

(3)突出晚期:椎间盘突出物纤维化或钙化。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皱缩,椎间隙变窄,椎体骨质硬化,形成骨赘。由于出现神经根损害,长期压迫可导致神经根发生粘连、变性和萎缩。同时,可继发性黄韧带肥厚,导致椎管狭窄。椎间关节退变与增生,因椎间隙变窄,椎间关节代偿性负荷增大,可发生关节炎、增生等改变。

【临床表现】 腰椎间盘突出在青壮年人中常见,尤以体力劳动者或长时间坐立工作者多发,发病率男女无明显差别。多有弯腰提物或身体急剧旋转病史及慢性劳损史。当出现以下症状时,可怀疑出现腰椎间盘突出。

1.症状与体征

(1)腰背部疼痛:这种疼痛出现在腿痛之前,亦可同时出现。疼痛主要在下腰部或腰骶部,疼痛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椎间盘突出后刺激了纤维环外层和后纵韧带中的窦椎神经纤维所产生。疼痛部位较深,难以定位,一般为钝痛、刺痛或放射性疼痛。80%的患者病侧大腿外侧和大腿根内侧韧带有压痛点。

(2)下肢放射性疼痛:由于腰椎间盘突出多发生在腰4、5和腰51椎间隙,而坐骨神经正是来自腰4、5和骶1~3神经根,所以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多有坐骨神经痛或疼痛先由臀部开始,逐渐放射到大腿后外侧、小腿外侧、足背及足底外侧和足趾。中央型的突出常引起双侧坐骨神经痛。当咳嗽、打喷嚏及大小便等腹内压增高时传电般的下肢放射痛加重。腿痛重于腰背痛是椎间盘突出症的主要体征之一。

(3)压痛点:压痛点的位置有定位意义。若在某腰椎间隙棘突旁有深在压痛,并引起或加剧下肢放射痛,即证明该椎间隙是腰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在患侧臀上皮神经处、腘窝部或承山穴处都可有压痛。若俯卧位检查局部压痛不明显时,患者可取站立位后伸,并向患侧弯曲,使腰背肌松弛,再压棘突旁,如系椎间盘突出,可产生强烈麻木窜痛,可放射至足跟。

(4)麻木及皮肤感觉异常:腰椎间盘突出后,可造成神经根接触区域的局部性压迫和牵扯性压迫,使神经根本身的纤维和血管受压而导致缺血缺氧,故受累神经根支配区域出现疼痛、麻木等异常感觉。腰4、5椎间盘突出可累及腰5神经根并出现大腿后侧、小腿外侧、足背外侧及趾背侧感觉麻木异常。腰51椎间盘突出可累及4、5趾背侧皮肤感觉异常。如果椎间盘突出物压迫或刺激椎旁交感神经纤维,可反射性引起下肢血管壁收缩而出现下肢发冷、发凉、足背动脉减弱等现象。

(5)肌肉瘫痪:腰椎间盘突出物压迫神经根时间较长者,可造成神经根缺血缺氧变性而出现神经麻痹、肌肉瘫痪。腰4、5椎间盘突出,可引起腰5神经根麻痹所致胫前肌、腓骨长短肌、长伸肌和趾伸肌瘫痪。腰51椎间盘突出后,骶1神经根受累麻痹而出现小腿三头肌瘫痪。久病患者病侧下肢肌肉可以出现萎缩。

(6)间歇性跛行:由于椎间盘突出物压迫神经根,造成神经根的充血、水肿等炎性反应和缺血,当行走时,椎管内受阻的椎静脉丛充血,加重了神经根的充血程度和脊髓血管的扩张,同时也加重了神经根的压迫而出现间歇性跛行及疼痛。

(7)脊柱姿势改变:腰椎间盘突出后约有90%以上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功能性脊柱侧凸,多数凸向患侧,少数凸向健侧,主要视突出物与神经根的关系(图9-8)。90%的患者腰脊柱活动受限。侧弯能使神经根松弛,减轻疼痛。如果突出物在神经根前外侧时,脊柱则凸向患侧;突出物在神经根内侧时,脊柱则凸向健侧。侧弯是减轻突出物对神经根压迫的一种保护性措施。

图9-8 脊柱侧弯方向与突出物之间的关系

(8)马尾神经症状:中央型的腰椎间盘突出,若突出较大,且较突然,可压迫马尾神经,出现会阴部的麻木、刺痛,排便、排尿无力;在女性尚可出现尿失禁现象,男性则还可出现阳痿症状。

(9)腱反射改变:椎间盘突出早期,因神经根受到刺激,常表现为腱反射亢进。若病程较长,突出物持续压迫神经根,腱反射则可转为减弱和消失。腰3、4椎间盘突出,突出的椎间盘压迫腰4神经根,则出现膝反射减弱或消失;腰51椎间盘突出,骶1神经根受压,则跟腱反射将减弱或消失。在临床上有70%~80%的腰椎间盘突出的患者有腱反射异常的改变,此可作为诊断的参考。

(10)伸肌力的改变:腰5神经根受压时,伸肌力可减弱;如骶1神经根受压,则趾跖屈肌力可减弱。

(11)直腿抬高试验及加强试验:患者仰卧、伸膝,被动抬高患肢,正常抬高到60°~70°时感到腘窝不适。抬高在60°以内出现坐骨神经痛称直腿抬高试验阳性。在测试直腿抬高试验阳性时,缓慢放低患肢高度,待疼痛消失再被动背屈患肢踝关节以牵拉坐骨神经可出现放射痛,称加强试验阳性。两者阳性均为腰部神经根受到牵拉刺激而引起,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重要特异性表现。

(12)股神经牵拉试验:患者俯卧位,下肢伸直,使伤侧下肢向后过度伸展,在腰3、4椎间盘突出症时,可沿股神经有放射痛,称为股神经牵拉试验阳性。

2.辅助检查

(1)X线摄片:可排除其他疾病。前后位X线片:可见到脊柱有侧弯,椎间盘突出的椎间隙两侧宽窄不等,常表现为凸侧椎间隙增宽,凹侧椎间隙变窄,或大致相等。侧位X线片:可发现腰椎生理性前凸减少或消失。椎间隙前窄后宽,椎体边缘密度增高,个别病例有唇样骨质增生等。这说明椎间隙退行变化,纤维环破裂造成的骨膜反应。

在基层医院没有CT、核磁等医疗设备时,通过仔细观察X线片并结合临床表现,一般多能确诊,而不必要再做其他特殊检查,以免增加病人的痛苦和经济负担。只有在诊断有困难,特别是与椎管狭窄症、脊髓肿瘤做进一步鉴别时,才考虑进行CT、核磁或脊髓造影等检查。

(2)CT及MR检查:X线正侧位片和断层照片等只能从纵面进行观察。而CT检查可以看到横断面的图像。它比其他方法更为视觉化,不仅能看到骨质,而且能看到黄韧带、椎间盘、脊髓及神经根的图像,因此对诊断有直接的意义;MR检查可以见到突出的椎间盘压迫硬膜囊、脊髓或神经根。并可以发现膨出或突出(脱出)的腰椎间盘(髓核)等,只是检查费用昂贵,在病情需要时可以考虑,无需每个患者都进行这方面检查。

(3)脊髓造影:脊髓造影是诊断腰椎管疾病比较行之有效的方法,但由于其要进行腰椎穿刺和造影剂滞留体内等缺点,近年随着CT和MR技术的完善和普及,临床已较少应用,只有在鉴别是否为占位病变时较为常用。

(4)其他检查

①脊髓内镜检查:可以直接观察到椎体周围的结构,如椎间盘、神经根等。除对椎间盘的诊断外,对下腰部的其他疾病的诊断亦很有帮助。检查方法如下:患者侧卧位,在腰麻或局部麻醉下,把用甲醛溶液熏蒸消毒的内镜和照相机准备好,首先在腰4、5棘突间做4~5mm的皮肤切口,刺入导管针,通过黄韧带后拔出针芯,即可观察硬膜外的情况。但近几年已逐渐被椎间盘镜技术所取代。

②肌电图检查:肌电图检查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其阳性率可与造影检查媲美。有人认为,若两者互相结合,其阳性率可达98%。因此亦可作为临床诊断的一个手段加以采用。

③B型超声检查:B型超声检查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是近10年的事,在实际应用中人们越来越发现它与CT、造影检查等手段有相近似的准确率。而且简便和无副作用。

【家庭保健护理】 卧床休息是腰椎间盘突出症最基本的治疗方法,方法简单,没有任何创伤及附加痛苦,选用硬板床对初次发病及早期患者可得到满意效果。卧床休息可减少神经炎性物质毒素吸收、促进炎症消退和恢复,也可以防止神经纤维粘连发生。卧床休息就是让患者平卧在硬板床上,只允许在床上翻身,而不允许坐起或站立,进餐及大小便时也不能站起来。一般卧床休息3~4周即可见效。但过分的卧床休息有时反会导致神经根的粘连。起床后要用皮制腰围固定腰部至少3个月,半年之内不做任何屈腰动作,也不能参加中等以上的体力劳动。

有研究认为,在卧床休息的同时辅助骨盆牵引治疗,可以得到更多的制动效果。认为这样可使椎间隙增宽,有利于椎间盘突出部分还纳,同时在牵引骨盆时可使椎间隙更进一步减轻压力,有助于局部炎症的消退,从而达到疼痛症状缓解或消失的目的。但纤维环和胶原纤维的修复很慢,前者需50d,后者更慢。所以破裂的椎间盘即使在卧床休息后得到回缩,也要很长时间才能修复,不能只卧床休息3~4周就了事。也有学者研究后认为已突出的椎间盘通过上述保守治疗根本不可能回缩,卧床只能够减轻局部水肿和促进炎症消退,从而缓解症状。此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能达到满意效果还不到30%。

【治疗】

1.非手术疗法

(1)卧床休息:急性期应绝对卧床休息,3~4周后佩戴腰围离床活动。

(2)封闭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期疼痛严重者可以考虑行封闭治疗。封闭疗法可有局部封闭疗法、硬膜外封闭疗法两种,而局部封闭又有穴位封闭和局部区域性封闭之分。详见第4章常用封闭疗法部分。

(3)手法治疗:手法治疗是一种通过操作者的双手,在患者骨关节部位进行推动、牵拉、旋转等被动活动的一种治疗方法。它以骨关节的功能解剖为治疗基础,以骨关节活动的生物力学原理为指导,采取相应的手法技术,以达到松解神经根粘连、消瘀退肿、改善患者骨关节功能、缓解临床症状的目的。

卧位手法:

①揉摩法:患者俯卧,术者立其身旁,以双手拇指和手掌自肩部起循脊椎两旁足太阳膀胱经路线自上而下,揉摩脊筋,过承扶穴后改用揉捏,下至殷门、委中而过承山穴,重复3次。

②按压法:术者双手交叉,右手在上,左手在下,以手掌自第l胸椎开始,沿督脉向下按压至腰骶部,左手在压按时稍向足侧用力,反复3次。再以拇指点按腰阳关、命门、肾俞、志室、居髎、环跳、承扶、委中等穴。

③滚法:术者于背腰部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自上而下施行滚法,直至下肢承山穴以下,反复3次。重点在下腰部,可反复多次。

以上手法可以舒筋活络,调和气血,缓解肌肉痉挛,达到消瘀止痛的目的,为以下手法做好准备。

④牵引按压法:患者俯卧,两手把住床头,一助手在床前拉住患者腋部,一助手拉住两踝,向两端拔伸牵引约10min,术者立于患者一侧用拇指或手掌按压椎旁压痛点。按压时力量由轻变重。此法可使椎间隙增宽,髓核还纳。

⑤抖法:患者俯卧,双手把住床头。术者立于患者足侧,双手握住患者双踝,在用力牵引的基础上,进行上下抖动,左手掌揉按下腰部,反复进行2~3次(图9-9)。

图9-9 抖法

⑥俯卧扳腿法;术者一手按住腰部,另一手托住患者对侧膝关节部,使该下肢尽量后伸,双手同时交替用力,可听到有弹响声,左右各做l次。

⑦斜扳法:患者侧卧,卧侧下肢伸直,另一下肢屈曲放在对侧小腿上部。术者站在患者背后,一手扶住患者髂骨缘后外缘,另一手扶住患者肩前方,同时拉肩向后,推髂骨向前,使腰部扭转,有时可听到或感觉到“咔嗒”响声(图9-10)。

⑧滚摇法:患者仰卧,两髋膝屈曲,使膝尽量靠近腹部。术者一手扶两膝部,一手挟两踝部,将腰部旋转滚动,再将双下肢用力牵拉,使之伸直。推拿按摩后患者多感到轻松舒适,症状减轻。

图9-10 斜扳法

以上手法应遵循辨证施治的原则,按患者的体质、年龄、病期、腰部活动受限的方位以及手法过程中与手法后患者的感受情况等,灵活选用,不宜千篇一律。

麻醉推拿手法:

以硬膜外麻醉较为安全,麻醉后,施行推拿手法。

①患者仰卧,两助手分别握患者两足踝部及两侧腋窝部,做对抗拔伸,然后将患肢屈髋屈膝,做顺时针旋转髋关节3~4圈后,再将患肢做直腿抬高试验,并在最高位置时用力将踝关节背伸,共做3次,健侧也做3次(图9-11)。

②患者侧卧,患侧在上,术者站于患者背后,以一侧手臂托起患侧的大腿,另一手压住患侧腰部,先转动髋关节2~3圈,再将髋关节在外展30°位置下做向后过伸2次,即扳腿。换体位做另一侧(图9-12)。

③患者俯卧,术者将两下肢摇动2~3圈(此时腰部随之摇动),然后做腰过伸,共2次(图9-13)。

④患者俯卧,助手2~3人再做一次腰部拔伸,同时术者用掌根按压第4、5腰椎棘突部,共做3次,每次约1min(图9-14)。

在麻醉下施行手法的过程中,要注意麻醉反应。术中当天可有腰痛、腹胀等反应。第2日起腰痛即逐渐减轻。一般需严格卧硬板床3周。

图9-11 直腿抬高法

图9-12 侧卧扳腿法

旋转复位手法:

患者端坐方凳上,两足分开与肩同宽。以右侧痛为例,术者立于患者之右后侧,右手经患者右腋下至患者颈后,用手掌压住颈后,拇指向下,余四指持左颈部,同时嘱患者双足踏地,臀部正坐不要移动,术者左拇指推住偏歪的腰椎棘之右侧压痛处。一助手面对患者站立。两腿夹住并用双手协助固定患者左大腿,使患者在复位时能维持正坐姿势。然后术者右手压患者颈部,使上半身前屈60°~90°,再继续向右侧弯,在最大侧弯时使患者躯干向后内侧旋转。同时左拇指向左顶椎棘突,此时可感到指下椎体轻微错动有“咔哒”响声(图9-15)。最后使患者恢复正坐,术者用拇示指自上而下理顺棘上韧带及腰肌。

图9-13 俯卧运腰法

图9-14 俯卧对抗牵引按压法

图9-15 旋转复位法

另外,还有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的西式手法,其方法为采用不同的辅助运动或被动生理运动,进行腰椎棘突或关节侧的推压、震动以及腰椎的旋转、牵拉等手法,操作时可同时采用几种手法,并根据患者病情应用1、2、3、4四级力度。其中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期、疼痛剧烈、应激性高的患者可用轻手法;慢性或关节活动功能有障碍的患者用重手法。一般以1~2次/s的频率,持续45s、60s或90s。强度和时间可酌情选用。每1个疗程5~10次,2个疗程之间休息10~20d。

(4)物理疗法

①短波、超短波疗法:在起病的初期,为了改善患部的血液循环,消除可能产生的渗出、水肿等炎性反应,减轻因压迫或刺激神经根而引起的疼痛,一般多采用短波、超短波电疗法。治疗时两个极板可在腰骶部对置或在腰骶部、患腿后侧并置。温热量,1/d,每次20~40min,15~20次为1个疗程。

②间动电疗阖:可用小圆形电极,于腰骶部及沿坐骨神经走行区逐点治疗,密波2~5min;疏刻波5min;间升波5min。每日1~2次,15~20次为1个疗程。

③超刺激电流疗法:可用两个8×12cm2大小的电极,一个横置于骶部,另一个竖放于腰部,接通电源后,尽快把电量调至8~12mA,待强烈的通电感消失后,在2~7min内把电量再增加到18~23mA。每次治疗时间共15min。每日或隔日1次,如有效,可继续治疗至6~12次。

(5)牵引疗法: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牵引疗法是应用力学中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之间的关系,通过特殊的牵引装置来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早期患者可行骨盆牵引。

牵引的主要作用:①对腰部的固定和制动作用:牵引时,在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平衡状态下,受牵拉的腰部处于一个相对固定的正常列线状态,腰部的运动范围及幅度较卧床休息和佩带腰围时更进一步得以限制,以便于减轻或消除局部的充血、渗出、水肿等炎性反应。②松弛腰背部肌肉:腰椎间盘突出症由于脊神经的受压或受刺激,多伴有腰背部肌肉痉挛,这样不仅导致了腰部的疼痛症状,而且还会构成腰椎的列线不正。牵引疗法可以逐渐使腰背肌放松,解除肌肉痉挛。③恢复腰椎的正常列线:在牵引时,若将患者腰椎放置在生理曲线状,随着牵引时间的延长,列线不正的现象可以逐步恢复至正常。④改善突出物与神经之间的关系: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轻型或早期的患者,牵引疗法可使椎间隙逐渐被牵开,而有利于突出物的还纳。对于病程相对较长的患者,牵引可使粘连组织和挛缩的韧带、关节囊牵开使椎管间隙相应增宽,两侧狭窄的椎间孔也可同时被牵开,从而缓解或消除了对神经根的压迫与刺激,对减轻下肢麻木和疼痛有较好效果。

具体牵引方法:见上篇第4章牵引与休息疗法部分。

(6)药物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药物治疗一般仅作为以缓解症状为主要目的的一种辅助性治疗手段。对于疼痛症状难以忍受、不能平卧、不能入睡的患者可适当给予抗炎和止痛药物口服,或者可用解痉镇痛酊或中药洗剂外涂,尽量减轻患者的痛苦,有利于施行其他康复治疗方法。在急性期,脊神经根袖处水肿较为明显,这不仅是引起剧烈疼痛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且也可由此引起继发性蛛网膜粘连。为了消除局部的反应性水肿,可静脉滴注类固醇类药物,口服氢氯噻嗪等利尿药,静脉加压滴注甘露醇等脱水药。对于有退行性改变基础的患者,特别是老年患者,可以服用硫酸软骨素A(康得灵),3/d,每次8~12片,连服1个月左右,或可用复方软骨素片。若患者已有不同程度的肌肉萎缩,可用维生素E,每日口服300mg,分1次或3次口服。另外,服用活血化瘀,接骨续筋、通经止痛的中草药与中成药能促进损伤修复,巩固治疗效果,常用的有回生第一丹、七厘胶囊、大小活络丹等。

2.手术治疗 症状严重、长期严格非手术疗法无效、症状持续6个月以上,或多次反复发作或双下肢同时有症状者,应考虑行手术摘除椎间盘,并做椎板及神经根管减压术治疗;中央型椎间盘突出,应尽早手术。但不能保证以后不复发,如果复发再采取相应的治疗。

临床常用的手术方法:

(1)椎板开窗、髓核摘除、神经根管扩大术:适合一侧症状、单间隙的椎间盘突出。方法是咬除上下少许椎板、切除黄韧带,在病变节段形成“窗口”,从而摘除突出的椎间盘。此法对骨质损伤少,对脊柱稳定性影响不大,有利于术后功能恢复,不足之处是暴露范围较少,术野显露有限。临床上,开窗法远期疗效确切,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2)半椎板切除术:适用于一侧症状、相邻双间隙的椎间盘突出。术中牵开暴露相应节段的椎板,咬除部分椎板,切除黄韧带,摘除髓核。该手术暴露视野充分,直接操作摘除髓核,神经根减压充分,术后效果是肯定的。但椎板切除后,部分患者在椎板缺损区形成大量纤维瘢痕组织,或形成不规则新生骨,与硬脊膜或神经根粘连,造成继发性椎管狭窄,压迫硬膜囊或神经根,使术后症状复发。

(3)全椎板切除术:手术方法类似于半椎板切除术,只是术中须行全椎板切除。除巨大的中央型硬膜囊内椎间盘突出外,应尽量避免全椎板切除手术。术中也应注意在充分减压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保持脊柱的稳定性,这是获得良好远期疗效的关键。该术式术后疗效欠佳的重要原因不仅是腰椎不稳,更重要的是硬脊膜瘢痕及异位骨化的形成,也给再次手术带来困难和危险。

3.临床应注意针对不同的分类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

(1)腰椎间盘膨出:此症主要是腰肌紧张,椎间盘受挤压力量过重所致。用正骨、按摩法解除腰肌紧张即可治愈。

(2)腰椎间盘突出:椎间盘突出很常见,在骨科所做的腰椎间盘手术中占90%以上。用非手术疗法见效快、疗效好、痛苦少、副作用小,完全可以根治,且不易复发。

(3)腰椎间盘脱出:此种情况比较少见,在骨科所做的椎间盘手术中大约占2%。因椎间盘已经脱入椎管,已没有通过非手术疗法回位的可能。此种病症的治疗方法只有一个,就是手术取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