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从初级产品出口阶段过渡到进口替代工业化阶段

从初级产品出口阶段过渡到进口替代工业化阶段

时间:2022-03-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另外,战争导致制成品进口价格上涨,促使拉美国家本国制造业迅速发展。拉美进口替代工业化模式大体经历了两个阶段。经济危机导致拉美出口大幅下降,资金外逃,进口困难,经济严重衰退。在新的国际形势下,拉美国家继续推行进口替代工业化发展战略。
从初级产品出口阶段过渡到进口替代工业化阶段_绚丽多彩的现代拉丁美洲文化

拉美大多数国家从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30年代,所奉行的是初级产品出口发展模式。拉美各国现代化进程开始的时间不尽相同。但作为一个地区而言,一般认为早期现代化或早期工业化起步于19世纪七八十年代,并把1870年作为拉美工业化的起始年份,把1870—1930年作为早期工业化阶段。这个阶段的发展战略是以初级产品出口为主要手段,促进各国经济的现代化,带动早期工业化的发展,因此被称为初级产品出口发展模式。

拉美早期工业化大致分为两个阶段,1870—1913年为第一阶段,1913—1930年为第二阶段。这两个阶段是拉美的出口贸易繁荣期,又称为出口“黄金时期”。但第一阶段初级产品的出口增长速度快于制成品,而第二阶段,即进入20世纪以后,制成品出口的增长速度快于初级产品。早期工业化为后来的工业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一阶段,即19世纪后期和20世纪初的10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1914年),当时欧美处于工业化高潮时期,对初级产品的需求增长极快,从而带动了拉美的初级产品出口。拉美出口的商品主要是粮食、肉类、羊毛、咖啡等农牧产品和硝石、白银、铜等矿产品。这个阶段中,拉美一些国家如阿根廷、智利、墨西哥、巴西等国工业发展比较快,除交通(公路、铁路)、采矿外,粮食和食品加工、榨油、纺织、金属加工和石油等工业迅速兴起,取代了原有的手工业。这个时期,拉美工业从无到有,成为国民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工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在1913年已达到10%以上,其中阿根廷占16.6%,智利占14.5%,墨西哥占12.3%,巴西占12.1%。这个时期拉美的工业大多数企业是小型工厂,生产分散,大型企业较少,主要是食品加工和矿业,工厂企业集中在少数城市和地区。

第二阶段,从1914年至1930年,国际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使拉美对外经贸格局也发生重大变化。一战爆发初期,拉美出口下降,资金外流。但当欧洲各国进入战时经济后,对拉美生产的石油、铜、锡、硝石、粮食、肉类和蔗糖的需求迅速增长,促进了拉美出口。另外,战争导致制成品进口价格上涨,促使拉美国家本国制造业迅速发展。一战结束后,拉美国家制造业和加工业企业的数量和产量都有显著增长,产业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纺织、食品加工、制鞋、水泥、钢铁、汽车、轮胎、化工、小型设备等工业企业在各国兴起。但拉美各国工业发展不平衡,发展较快的主要集中在工业基础较好的大中国家,如阿根廷、乌拉圭、智利、巴西、墨西哥和委内瑞拉等国。

在这一时期,拉美城市化迅速发展,随着欧洲移民的不断涌入,各国的人口也迅速增长。城市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成为重要社会阶层。但是,农牧业和采矿业仍然是拉美国家经济的最主要部门,从整体来说,拉美仍处于农业社会形态。

拉美进口替代工业化模式又称为内向工业化模式,这个发展模式始于1930年,至1982年结束,长达50余年。这个时期的经济理论的代表人物是以阿根廷经济学家劳尔·普雷维什(1901—1986年)为代表的拉美经济学者,他们提出了结构主义或发展主义的经济发展理论和发展战略,因此这个阶段的发展模式又被称为结构主义模式或发展主义模式。

进口替代工业化模式产生的历史背景是发生在20世纪的两大历史事件: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的经济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者导致拉美国家陷入1929—1932年的经济衰退,而后者则为其工业化发展带来了重要机遇期。拉美进口替代工业化模式大体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30—1950年。经济危机导致拉美出口大幅下降,资金外逃,进口困难,经济严重衰退。而西方国家纷纷采取保护主义措施,实施歧视性贸易政策。在这种条件下,拉美各国被迫放弃外向型发展模式,转而向内发展,采取发展本国工业的方式,扩大内部市场,推动经济增长。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却为拉美带来了重要的发展机遇。一是拉美地区远在西半球,未被卷入战争;二是欧洲参战国家对初级产品特别是战略物资的需求急剧上升,导致拉美出口迅速扩大;三是美国参战后,为保证拉美作为其战略大后方,加强了与拉美的合作关系,在租借法案形式下,增加了对拉美的经济援助,扩大对拉美投资和信贷,增加从拉美进口战略物资,为拉美某些农产品提供市场配额,帮助墨西哥制订工业发展计划,帮助巴西、秘鲁等国建设钢铁厂,牵头建设泛美公路,等等。

第二阶段,即二战后1950—1982年。在新的国际形势下,拉美国家继续推行进口替代工业化发展战略。这个阶段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多数国家实现了经济高速增长。巴西还实现了所谓“经济起飞”或“经济奇迹”。1950—1990年,巴西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6.8倍,年均增长率为5.8%;墨西哥增长了6.1倍;委内瑞拉增长7.6倍;秘鲁增长5.5倍。但也有的国家因为各种原因陷入重重危机,经济长期低迷。如阿根廷仅增长2.8倍,年均增长率仅为2.1%。

另一个突出特点是巴西等多数国家的工业取得重要发展,逐步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制造业投资大幅增长,制造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迅速上升。经济结构发生较大变化。20世纪六七十年代,制造业投资年平均增长8%。70年代拉美地区年平均投资率达到22.2%。1980年全地区制造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平均达到25.4%,最高的国家是巴西,占33%;阿根廷占25%;智利、哥伦比亚、墨西哥和秘鲁超过20%。

进口替代工业化模式对拉美国家工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暴露出导致其不可持续的局限性:(1)这种内向型经济发展道路,以满足国内需求为主要目的。但国内市场狭小,需求不足,经济发展缺乏后劲,加上发展战略和政策的失误,宏观和微观经济结构失调。制造业内部结构不合理非常明显,非耐用消费品占近一半,资本货、中间产品和耐用消费品占比较小。进口替代的目的之一是摆脱对进口的依赖,但实际上并没有达到这个目的。本国制造业生产仍然必须依赖进口的资本货和中间产品。一些国家的农牧业发展严重滞后,国内消费的食品不得不依赖进口。(2)保护主义严重,导致本国工业落后,竞争力低下,无法与外来资本和进口商品竞争。对外出口仍然依赖农牧业、矿业和能源等初级产品。(3)内部储蓄和投资不足,不得不依赖外资,20世纪70年代拉美走上了借债发展道路,80年代初丧失偿债能力,陷入债务危机和经济危机。1970年拉美外债总额为700亿美元,1982年上升到3313亿美元,增加了3.7倍。1981年还本付息额占出口收入的26.4%,超过国际公认的20%的风险线。

二战后,拉美各国从零星地发展到普遍地采用进口替代工业化的战略,许多国家摆脱了传统经济的束缚,开始了大规模以工业化为主导的现代化建设。1950—1980年的30年间,拉美经济经历了一个相对较快的持续增长时期。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5.4%,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7%。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950年的396美元增至1980年的2045美元(按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

经济的迅速发展,特别是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使拉美地区从落后的农业经济向先进的工业经济逐步过渡。一些国家如巴西、阿根廷、墨西哥进入了新兴工业国的行列,大多数国家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生产结构方面,工业取代了农业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部门,制造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从1950年的17.5%提高到1980年的23.8%。工业内部的生产结构也逐步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工业生产结构向技术密集型工业生产结构转变。在就业结构方面,出现了劳动力从传统的、生产率低下的经济部门向现代的、生产率较高的经济部门转移,农业劳动者在经济自立人口中的比重显著减少,工业、服务业就业人员所占比重明显增加。此外,在城乡结构、消费结构等方面也发生了深刻变化。

然而,拉美经济在取得较迅速发展的同时,也日益暴露出不少问题。首先,是经济发展不平衡,既包括拉美各国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又包括各国经济内部发展不平衡;其次,一些国家过急、过快地扩大国有经济,国家对经济干预太多,造成公共开支不断增加,政府财政负担过重,赤字猛增,不少国有企业管理不善,亏本严重,生产下降,同时还影响了国内外投资者的利益和积极性,造成投资下降、资本外流;再次,由于片面强调进口替代,国民经济的内向性日益严重,从而使出口部门缺乏活力。由于国家对国内市场的长期保护,国民经济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不断减弱。

进口替代工业化发展模式的弊端与20世纪70年代后期出现的一系列不利因素结合在一起,导致了拉美地区经济形势的急剧变化。70年代后期,不少拉美国家没有根据世界经济形势和国际经济关系的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发展战略和政策,而是追求高速度、高指标,推行过于庞大的发展计划。为了解决资金的不足,实行负债发展经济战略,过分依靠举借外债来发展经济。而西方发达国家通过大量输出过剩资本,向拉美国家转移危机并获取高额利息,使拉美所欠外债总额迅速增长,从1975年的685亿美元增至1982年的3287.11亿美元。1982年,拉美偿债率(债务偿付占出口总额的比重)高达41%,负债率(债务总额与同期出口总额的比率)高达331%。1982年8月,债务大国之一的墨西哥首先宣布无力偿还到期债务,紧接着,几乎所有拉美国家都先后陷入了一场严重的债务清偿危机。拉美所欠外债1986年增加到3994.29亿美元,1989年又增加到4175.25亿美元。与此同时,拉美外债的结构也发生变化,中短期债务所占比重增加。外债负担越来越沉重,其偿债率远远超过国民经济的承受能力。

巴西在海上勘探石油

为了应付日益沉重的债务负担,缓解债务危机引发的其他一系列矛盾,也为了与债权国和债权银行重新安排到期的债务,拉美国家被迫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要求,以控制国内总需求为基本手段,以对外改善国际收支状况和消除外部失衡、对内控制通货膨胀和实现经济复苏为目标。为此,拉美国家采取了以下措施:第一,压缩进口,其中包括生产性投入;第二,削减公共部门开支;第三,紧缩货币政策,冻结物价和工资。这些措施虽然在压缩进口后使国际收支状况得到了改善,但生产活动则陷入了萧条。由于削减了公共部门开支,社会发展项目受到了不良影响,而通货膨胀率却依然居高不下。此外,冻结工资后,人民生活水平得不到提高。20世纪80年代拉美经济的发展受到严重影响,发展停滞,整个80年代拉美国内生产总值只增长了1.2%,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为-0.9%,80年代对拉美来说成为“失去的十年”。从1982年至1989年底,拉美地区以偿付外债形式向发达国家转移的资金约2500亿美元;地区年通货膨胀率从1980年的57.6%上升到1989年的1161%。有的国家,如尼加拉瓜1988年通货膨胀率竟高达5位数(33602%)。居高不下的通货膨胀率使拉美地区经济形势不稳,投资减少,失业率增加,人民生活水平下降,贫富差异悬殊,社会更加动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