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进口替代工业化战略的实施

进口替代工业化战略的实施

时间:2022-06-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进口替代工业化战略的实施哥伦比亚的工业化进程大致同其他拉美国家类似,也是沿着农业—轻工业—重工业的发展道路前进的。战前出现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成分有了很大的发展。为了实现进口替代工业化发展战略,政府采取的主要措施有:1.积极为发展民族工业筹集资金。

第一节 进口替代工业化战略的实施

哥伦比亚的工业化进程大致同其他拉美国家类似,也是沿着农业—轻工业—重工业的发展道路前进的。战后哥伦比亚工业发展可分成两个大的阶段:①从战后初期到1967年为“进口替代”阶段。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和战后咖啡出口收入的增加,政府积极引进大批中间产品和资本货,发展民族工业,生产制成品供国内消费。进口替代工业化虽然减少了一般消费品进口,但中间产品和资本货进口却不断增加,因此,进口替代工业化的发展往往取决于国家进口能力的增加。由于哥伦比亚出口的初级产品受到国际市场价格剧烈波动的影响,严重影响国家的外汇收入,到60年代中期,进口替代工业化遇到困难,不得不进行重大调整。②从1967年颁布“外汇条例”直到目前,是“进口替代”和“促进出口”相结合阶段,它是前一发展阶段的继续。这一阶段,哥伦比亚加强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强调出口部门为经济发展积累资金;70年代,国际形势发生很大的变化,国内也出现了不少问题,迫使政府实行稳定政策,对经济进行多次调整,力求国民经济稳定增长。

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确定,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的选择,以及采取的政策和措施,取决于该国的基本情况、主客观条件,以及国际环境等诸方面因素。下面,我们首先考察一下哥伦比亚采取进口替代工业化战略的各种条件。哥伦比亚在1819年独立后,殖民时期遗留下来的社会经济结构没有改变。1850年进行的自由改革废除了奴隶制,取消了土地买卖的限制和国家对烟草贸易的垄断,为工农业的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但是,当时正处于资本主义自由竞争阶段,资本主义的自由贸易和国际分工给哥伦比亚经济打上深刻的烙印。外国商品主要是英国工业制成品进入哥伦比亚市场,扼杀了哥伦比亚工业发展的可能性。哥伦比亚只能以黄金和一些初级农产品同外国的工业制成品进行不等价的交换。19世纪末20世纪初,哥伦比亚大量出口咖啡,美国成为哥伦比亚咖啡的最大买主。20世纪20年代,美国垄断资本对哥伦比亚石油业和香蕉种植园大量投资,美国逐渐取代了英国的地位,成为哥伦比亚的最大国际剥削者。由于长期受殖民主义的统治和帝国主义的残酷掠夺,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哥伦比亚经济有如下三个特点:①仍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封建大庄园制仍然存在,全国大约2/3的人口从事农、牧、林、渔和狩猎,1938年农村人口占70.9%,城市人口只占29.1%。1945年农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7%,农产品出口占外汇收入的90%以上。②外汇收入主要依靠咖啡。从19世纪末起,咖啡继烟草、金鸡纳、靛青和棉花之后,成为国家的主要出口产品。20世纪初,咖啡的生产和出口迅速发展。据统计,1880年哥伦比亚咖啡出口占总收入的20%,1915年,咖啡出口超过100万袋(每袋60公斤),占出口总收入的51.5%,1926年,上升到76.9%。[1]咖啡成为国家的经济支柱,是国家财政和外汇收入的主要来源。咖啡生产迅速发展,给哥伦比亚的封建经济以猛烈的冲击,有力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为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③民族工业发展迟滞。20世纪初,纺织业和食品加工业才发展起来。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采取的限制进口措施和战争对国际贸易的影响,进口的外国商品大大减少,使哥伦比亚出现了一批民族工业。1930年代表工业资产阶级利益的自由党执政后,为了克服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带来的影响,采取了一系列发展民族工业的措施,通过组织股份公司,吸引私人在工业中投资,1936年进行宪法改革,授予国家干预经济的权力;1940年建立工业发展委员会,国家作为企业的股东,积极参与工业发展,促进新企业的建设,同年成立全国咖啡基金会,动员全国咖啡种植者联合会向工业部门投资。到1945年,全国工业产值达6.41亿比索,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3.4%。[2]

由于工业发展迟滞,战后初期哥伦比亚经济仍以咖啡单一生产和出口为主。国际市场咖啡价格上涨,国家的外汇收入就增加,国家的支付能力就得到加强;反之,国家外汇收入就减少,进口能力就受到限制。由于国际咖啡市场为美国等西方大国所垄断,它们任意压低价格,制造人为的供过于求局面,使咖啡生产国蒙受巨大损失。纽约市场每磅咖啡价格下跌一美分,哥伦比亚就减少700万~800万美元的收入。因此,哥伦比亚经济受到国际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和进口能力的约束,既影响国内消费,又直接影响到国家的投资和发展。

为了克服咖啡单一经济的这种脆弱性,改变国家落后面貌,战后在联合国拉美经委会的“发展主义”思潮推动下,哥伦比亚决定实行进口替代工业化战略,发展独立的民族经济。这个战略的基本指导思想是:减少国外消费品进口,增加中间产品和资本货进口,发展本国的制造业,逐渐改变国家的经济结构。不过,初期由于没有相应的计划机构,政府并未提出明确的战略目标。当时,哥伦比亚正面临“咖啡繁荣”,政府利用成倍增加的咖啡收入,积极向工业部门投资。从1946年起,政府宣布取消战时实行的进口预先许可制,实行新工业设备自由进口的政策。据统计,1946~1953年同战前的1930~1938年相比,国家进口的消费品从占进口额的45.4%下降到22.5%,进口的机器设备和生产资料从占54.6%上升到77.5%。战前出现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成分有了很大的发展。经济发展委员会和工业财政公司等相继建立,负责研究经济发展和引进外资事宜。1957年国际市场咖啡价格猛跌,哥伦比亚外贸逆差进一步扩大,迫使政府再一次压缩进口。这种情况加强了哥伦比亚发展独立的民族经济的决心,1958年设立国家计划局,在外国使团的帮助下,着手制订全国性的经济发展计划。1961年政府宣布“1961~1970年经济和社会发展总计划”,提出了十年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为6.5%的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并规定了实现这一目标的措施和手段。

为了实现进口替代工业化发展战略,政府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1.积极为发展民族工业筹集资金。首先,增加国内资金的积累。政府实行以活跃支付手段,促进资金积累和资本形成的货币政策。共和国银行和金融公司成为信贷中心,负责给新兴工业、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的建设提供中、长期贷款。在货币流通中,推动和调节金融的主动权逐渐从中央银行转到商业银行手中。从1950年起储蓄银行和私人银行大量涌现。结果,储蓄存款迅速增加。1951~1953年期间,银行存款从1.19亿比索增加到2.31亿比索,年增长率从近20%上升到33%。银行的现金从1950年的5.61亿比索增加到1953年的7.24亿比索。同期国家掌握的现金从2.85亿比索增加到3.06亿比索。[3]1959年,政府颁布的29号法令确定,官方银行必须把活期和定期储蓄的15%用于促进工业发展。

其次,利用外资。据统计,1945~1953年,资本货进口占国内总投资的比重从43.2%上升到72%。[4]大量进口机器设备和生产资料,国际收支赤字逐年增加。为此,哥伦比亚通过外国投资和举借外债解决建设资金的不足。据拉美经委会估计,1950~1953年,哥伦比亚的总投资约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21%,国内资本从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0%下降到18.5%,从外国得到的资本(包括直接投资和贷款)从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7%增加到2.25%。到1966~1968年,国内资金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1.9%,而用外资投资则占6.21%。高于拉美地区使用外资投资的比例(1950~1968年,在拉美地区总投资中,国内资金投资占地区总产值从16.3%下降到14.4%,而利用外国资金投资由1.5%上升到3.8%)。[5]

2.限制进口。国家根据行情的变化多次调整汇率,并按照可以使用外汇的多寡来决定是自由进口还是限制进口。为了扩大工业再生产,克服国际收支不平衡,1946年政府提出优先进口货单,鼓励进口资本货,限制奢侈品进口。50年代初,继续实行禁止进口货单。1954年政府曾一度放宽对进口的管理。1957年咖啡价格突然下跌,国际收支面临危机,迫使政府实行货币贬值,建立新的外汇和进口管理制度,规定国家根据工业发展的需要,合理地分配外汇,照顾优先发展的部门;进口货物分为禁止进口、自由进口和预先许可三大类;所有进口货物都必须经过登记。后来由于对外支付能力继续恶化,政府采取了进一步限制进口的措施。1962年约有100种商品从自由进口货单划入预先许可货单。1962~1967年,哥伦比亚实行出口自由和限制进口,调整关税和实行多种汇率制,试图保护出口,解决进口与外汇短缺的矛盾。

3.关税保护制。为抵制外国产品的竞争,政府多次进行关税改革,对本国制成品实行保护政策。1948年,废除了1922年同美国签订的双边贸易协定,限制美国消费品进口。1950年的关税改革,提高对日用消费品、耐用消费品和某些中间产品的进口关税。1959年1号法令规定,实行进口检查和价格监督,再次提高关税率。1960年,政府宣布进行新的税制改革,对新兴的煤炭、化工、金属机械等产品豁免十年税收,并鼓励老企业更新设备和技术,建立鼓励制造业产品出口的制度。

在进口替代阶段,哥伦比亚制造业有较快的发展。据统计,1958~1967年,工业年平均增长率为7.5%。1950年制造业产值为10.68亿比索,1966年增加到142.13亿比索,[6]16年间增长了11倍。1950~1966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4.7%。从1960~1965年的进口构成看,消费品只占7.1%,中间产品占47%,资本货占44.1%,到1966年,国内生产的消费品占工业产值的62.8%,中间产品和资本货占37.2%。从制造业内部看,战前只有食品工业和纺织工业,规模较小,技术落后。这时,企业规模进一步扩大,设备有所更新,新产品不断增加,还建立了石油、化工、水泥、钢铁、汽车制造、金属机械等工业部门。其中较大的企业有哥伦比亚石油公司、帕斯德里奥钢铁厂、卡塔赫纳炼油厂和哥伦比亚汽车制造厂。

但是,这个阶段主要经济部门之间发展不平衡,农业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因此,基础工业的形成和工业生产的扩大受到国内市场的限制。另一方面,哥伦比亚的出口主要依靠初级产品,进口的4/5是价格昂贵的中间产品和资本货,贸易逆差不断扩大,经济增长受到进口能力的约束。尤其是50年代中期,国际市场咖啡价格突然下跌,每磅从1954年的80美分降到1961年的40美分,出口收入锐减,进口替代工业化进程遇到严重的困难。表现在:①支付危机。到60年代初期,国际收入严重恶化,国际储备枯竭,导致国内财政金融混乱,通货膨胀。②对美国的依赖加深。国家进口的生产资料多是从美国进口;同时,政府鼓励外资在工业中投资,美资大量涌入,到1966年,美国直接投资达5.71亿美元,占外国投资总额的70%以上。③发展不协调。由于集中发展新兴工业,对动力、燃料、建筑和其他社会基础设施的发展重视不够,农业发展缓慢,增加了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④国内市场狭小。由于忽视扩大国内市场和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严重影响了劳动阶层的收入。据拉美经委会的统计,60年代,哥伦比亚人均收入年平均只增长1.3%,低于拉美其他国家2.7%的平均增长率。[7]由于通货膨胀,职工实际收入减少,国内购买力低下,结果,群众生活贫困,工业设备能力不能充分利用,经济增长速度下降。⑤城市人口膨胀,失业人数迅速增加。由于人口无控制地增加,农民大批流入城市,到1964年,城市人口从1938年的29.1%增加到52%,农村人口从70.9%下降到48%。城市人口剧增给就业带来巨大压力。据调查,1967年,波哥大、麦德林、卡利和巴兰基利亚四大城市的失业率为13%,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加剧了社会的不满和动乱。因此,支付危机、通货膨胀、农民分化和大量失业被看成是60年代哥伦比亚经济发展的三大障碍

面对这些问题,国际金融机构和劳工组织纷纷派出使团到哥伦比亚调查。美国政府和国际债权人向哥伦比亚政府施加压力,要求大幅度贬值货币,向外国资本开放其金融市场。哥伦比亚国内围绕着如何摆脱面临的困难,进行了一场激烈的争论。

当时,哥伦比亚的政治局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战后初期,为争夺政权,自由党和保守党冲突加剧。1946~1953年,保守党人再度执政。1948年4月9日,自由党左翼领袖盖坦被暗杀,引起强烈的抗议,爆发了波哥大人民起义。由于政府对民主力量的残酷镇压,国内发生暴乱。1953年,罗哈斯·皮尼利亚将军发动政变上台,实行军事独裁统治。1957年,在国际上强大的民族民主运动推动下,哥伦比亚人民推翻了罗哈斯军事独裁政权。在新的形势下,在不可能实行一党专政和工业寡头统治的时候,自由党和保守党达成建立“民族阵线”协议,并经过全民投票,决定恢复代议制民主,于1958年建立起自由党和保守党两党参加的民族团结政府。新政府决定实行经济多样化的方针,并采取一些改革措施。1961年颁布土改法,征购一部分土地分配给无地农民。1963年又将工业发展委员会改组为金融公司,执行资助私人企业的方针。同时确定银行系统实行债券投资制,解决投资困难;并建立货币委员会,试图加强短期金融管理,对汇率和税收作了一些调整。在这个基础上,哥伦比亚吸取拉美各国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利用60年代有利的国际环境,针对本国存在的问题,决定对国民经济进行全面调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