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进口替代工业化发展模式的由来

进口替代工业化发展模式的由来

时间:2022-06-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尽管如此,拉美的初级产品出口型发展模式在当时却未能被其他发展模式取而代之。

第一节 进口替代工业化发展模式的由来

一、拉美的早期工业发展

尽管拉美国家直到20世纪30年代才采纳进口替代工业化发展模式,[1]但是拉美最早的工业活动却可以追溯到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以前。那时,美洲印第安人用其高超的传统技术在简陋的作坊内生产木器、瓷器、纺织品和金属器具。这些产品除供自己消费以外,还用于交换。在殖民地时期,由于宗主国采取了重初级产品出口、轻工业发展的政策,[2]拉美的制造业未见扩大。独立后,尤其是19世纪中期后,在初级产品出口型发展模式快速运转的同时,一部分出口收入被投入制造业部门,因此该部门的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如在墨西哥,至1843年,全国已有57家棉织厂。[3]在19世纪80年代,阿根廷已能利用进口的铁锭制造家用和工业用的多种金属产品。在1895~1914年期间,阿根廷冶金工业雇佣的工人从5000人增长到1.46万人。[4]在巴西,以毛阿男爵为首的一批实业家在造船业、钢铁业和皮革加工业等部门中投入巨资,兴建了不少工厂。但是,就整个地区而言,19世纪拉美的制造业仍以加工面向出口的初级产品为主,它所使用的技术也是较为低级的,并且缺乏足够的后向联系。此外,工业生产的地理分布也极不平衡。除巴西、阿根廷和墨西哥三国以外,其他拉美国家的工业生产活动微乎其微。

20世纪初,在一系列因素的作用下,拉美的工业化进程加快。这些因素包括:(1)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拉美国家的制成品进口,发展本国的制造业这一任务遂变得更为迫切。(2)外国资本在拉美的活动范围开始从传统的初级产品生产部门扩大到制造业。(3)在初级产品出口的“黄金时期”,拉美国家积累了一定量的资本,从而为政府和私人企业在制造业中进行较大规模的投资创造了条件。(4)英国和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进程为拉美国家提供了示范效应。在拉美,无论是具有革新思想的政府领导人,还是受欧美影响较深的知识分子,都认为通向现代化的道路就是实现工业化。

尽管如此,拉美的初级产品出口型发展模式在当时却未能被其他发展模式取而代之。这是因为,该模式仍然具有一定的活力,此其一。其二,任何一种发展模式都具有较强的刚性。换言之,发展模式成型后,尤其是在该模式尚未进入其衰落阶段的条件下,只有巨大的外部冲击才能使模式转换成为可能。

二、拉美国家奉行进口替代工业化发展模式的必然性

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终于构成了促使拉美国家进行模式转换的决定性因素。如前所述,30年代的大萧条使拉美经济蒙受了巨大的打击。由于外汇收入急剧减少,多数拉美国家采取了压缩进口、提高贸易壁垒和管制外汇等措施。阿根廷甚至于1929年12月放弃了金本位,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放弃金本位的国家。[5]拉丁美洲迅速从世界上一个较为开放的地区变成了一个闭关自守的地区。但在这一受到有效保护的国内市场中,本国制造商却发现,生产那些原来依赖进口的制成品,是十分有利可图的。

面对大萧条带来的外部冲击,一些拉美国家的领导人试图进一步加强与发达国家的贸易关系,以保住自己在世界市场上所占的份额。例如,阿根廷于1933年与英国签订了《罗加—朗西曼条约》。根据该条约,英国将为阿根廷的初级产品出口提供一定量的配额,但阿根廷必须定期归还它欠英国的债务和利息,并以低关税率购买英国的工业制成品。更多的拉美国家领导人则作出了加快工业化进程的选择。但是,阿根廷等国的领导人也迅速发现,拉美国家已经难以通过进一步发展它们与发达国家的贸易关系来扬弃初级产品出口型发展模式。这是因为:第一,初级产品出口的进一步发展已完全取决于世界市场的需求。而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充分说明,世界市场的需求是非常不稳定的。第二,农业难以为不断增长的劳动力提供足够的就业机会,而工业则具有这一能力。第三,进口替代能节省外汇,因为原来依赖进口的工业品可在国内生产了。第四,进口替代工业化还能使国家的经济、社会和政治体制实现现代化。第五,在发展工业的过程中,由于资源从传统的农业部门转移到工业部门,这一过程也是重新分配收入和提高全民生活水平的过程。

应该指出,早在20世纪初,一些拉美人士就指出了初级产品出口型发展模式的缺陷。例如,厄瓜多尔中央银行行长V.埃米利奥在阐述为什么1914~1921年期间厄瓜多尔的贸易条件恶化时,曾悲观地预料,拉美国家将因出口初级产品而永远面临着贸易条件持续恶化的长期趋势。因此,他认为,对于厄瓜多尔和其他拉美国家来说,摆脱这一不利地位的出路就在于发展自己的工业。[6]1930年,G.瓦加斯在竞选巴西总统时表示,如果他能取胜,他的政府将更加重视制造业的发展。[7]30年代初,圣保罗的一些工业企业家则以罗马尼亚学者M.曼努斯库的理论为依据,认为巴西不能继续依赖于传统的初级产品出口。[8]几乎与此同时,阿根廷工业协会主席L.科隆博也要求政府通过制定适当的保护政策来鼓励制造业部门的发展。阿根廷农业部长L.杜奥则更明确地指出,由于缺乏外汇,阿根廷应该自己制造原来依赖进口的工业制成品。他还表示,政府将大力支持工业发展。

总之,拉美国家希望通过进口替代来达到以下两个主要目标:其一,增强国民经济的独立性和多样性,以减少对初级产品出口部门的依赖和抵御世界市场变化带来的冲击。其二,为不断壮大的城市工人阶级提供就业机会。如前所述,随着初级产品出口型发展模式的运转,工人阶级队伍日益扩大。与19世纪不同的是,20世纪成长起来的工人阶级具有更高的政治觉悟。一方面,它迫切要求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另一方面,政治家们也认识到了工人阶级在政治上的潜在力量及其经济要求,因而希望通过加快工业化进程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9]

拉丁美洲的经济学家也积极推崇进口替代。他们指出,外汇短缺是制约经济增长的主要障碍。由于初级产品出口的贸易条件呈持续恶化趋势,拉美国家应该大力发展工业,以生产本应依赖进口的一般工业制成品,将有限的外汇用于国民经济中最重要的部门。此外,他们还认为,工业化进程能吸纳农业部门中因技术进步而产生出来的越来越多的剩余劳动力,从而达到缩小城乡差别和加快社会发展的目的。

如果说大萧条促使拉美国家采纳了进口替代工业化发展模式,那么,第二次世界大战则强化了拉美国家追求这一模式的决心。由于大战扩大了世界市场对拉美初级产品的需求,拉美国家的出口收入获得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如表2-1所示,在20世纪40年代前期,一些主要拉美国家的外汇储备迅速扩大。然而,一方面由于欧洲国家因忙于战事而减少了工业制成品的生产,另一方面由于战火影响了洲际运输线,拉美国家难以用充足的硬通货进口工业制成品。这一状况使拉美国家发展本国工业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显得更为突出。

表2-1 40年代前期一些拉美国家的外汇储备增长率

img7

资料来源:D.罗克:《40年代期间的拉丁美洲》,美国加州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46页。

综上所述,拉美国家之所以采纳进口替代工业化发展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该地区受到了大萧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些强大的外部冲击的影响。正如著名的美国经济学家R.亚历山大所说的那样,“世界经济形势迫使拉美国家不得不奉行进口替代”。[1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