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论青少年科普期刊数字化进程中编辑的角色

论青少年科普期刊数字化进程中编辑的角色

时间:2022-02-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论青少年科普期刊数字化进程中编辑的角色林雪涛 董明权摘 要:网络化、数字化背景下,青少年科普期刊肩负着知识传播网络化、内容形式创新化、呈现方式科技化等全新的任务。可以说,青少年科普期刊编辑的传统事务性劳动、传统的“工匠”理念已经走向了历史的尽头。
青少年科普期刊数字化进程中编辑的角色_论文集

论青少年科普期刊数字化进程中编辑的角色

林雪涛 董明权

(《课堂内外》杂志社,重庆 401121)

摘 要:网络化、数字化背景下,青少年科普期刊肩负着知识传播网络化、内容形式创新化、呈现方式科技化等全新的任务。从传统出版到数字出版,编辑需要打破角色藩篱,善于收集受众信息,树立先进的技术观念,把创建数字出版新秩序作为高层次追求,从而实现自身角色的转变。在角色定位上,编辑应该成为意见领袖,引领知识消费,增强文化自觉,深化内容加工。

关键词:青少年科普期刊,数字化,编辑,角色定位

Title:About the Role of Editors under Digitalization of Teenager Science Periodicals

Abstract: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tworking and digitalization,these popular science periodicals for young people shoulder a variety of new missions on the transmission of knowledge,the innovation of contents and the application of technology in digital appearance.From traditional publishing to digital publishing,editors should make a breakthrough at the limit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roles and eventually fine their new positions.The ability they should have is to gather messages form audience,the realization to stand a new technology concept and the passion to build up a new order of digital publishing.At the same time,editors should be opinion leaders,who will help to guide knowledge consumption,strengthen cultural consciousness and deepen contents of readings.

Key Words:teenager popular science periodicals;digitalization;editor;the role of positioning

在纸质出版开始逐渐向数字出版转变的大格局下,传统的“一支笔、一张纸、一个人”的编辑方式已成为过去时,编辑从“工业文明”跨向“数字文明”,进入网络环境下“内容的数字化,生产模式和运作流程的数字化,传播载体数字化和阅读消费、学习形态的数字化”[1]的工作模式,表现为新手段与多元化的统一。如今,数字概念、数字报纸、数字书刊、数字新闻等充斥着整个传统信息概念所存在的领域,每个人都主动或被动地用手机、电脑等新媒体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卷入这个奇异的数字世界。在这种背景下,青少年科普期刊除了依旧肩负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知识、教授科学方法、提升科学素养的传统使命外,更肩负起知识传播网络化、内容形式创新化、呈现方式科技化等全新的任务。可以说,青少年科普期刊编辑的传统事务性劳动、传统的“工匠”理念已经走向了历史的尽头。然而,对于众多传统期刊编辑而言,数字出版浪潮带来的似乎是一场遭遇战而非阵地战,网络环境下,青少年科普期刊编辑需要承担怎样的“时代角色”、如何重新定位、如何实现自身角色的转变无疑成为现实而深刻的问题。

1 编辑角色的变化

完整意义上的出版行为是出版人选择作品,按照一定的规范进行编辑加工,制作成一定的载体进行传播。而在数字出版大潮的冲击下,由于信息技术改变了传播模式,出版的形式从纸质书刊、音像磁带光盘转到网络出版、手机出版以及跨媒体出版。在某些媒介领域,原创作品还可以不经过编辑加工便获得极大范围的传播。横亘在传统出版、传媒之间的鸿沟正趋于消失,从表面上看,受众的地位更加突出,但这并不意味着作为传播者或把关人角色的编辑的职能受到削弱。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2年1月公布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底,在我国5亿网民中,10~19岁的网民互联网普及率为69.4%,群体互联网使用率五年来呈高速增长态势。从当前青少年对智能手机、MID(移动互联网设备,Mobile Internet Devices)、平板电脑等网络移动终端的喜爱程度和使用行为可以看出,他们的阅读习惯日渐疏离纸质书刊,青少年成为支撑数字化科普期刊出版发展的受众基石。如何在全民或青少年数字阅读的兴起阶段吸引受众,满足“新兴读者”的数字化阅读需求,数字出版编辑需要在角色上发生变化。

1.1 打破角色的藩篱:有效收集讯息

麦克卢汉说“在事物运转的实际过程中,媒介即讯息”,“一切媒介均是感官的延伸”[2]。每一次媒介革命,说到底就是人类感官的一次升级。在数字时代来临之前,阅读本身是一项私人化的活动,是仅存于受众与文本之间的交流,受众从文本中获得信息,但缺乏与文本的即时而有效的互动。与此同时,传播者或内容提供者也无法迅速得到受众的反馈,即难以适时了解受众在面对文本时的心理状况和阅读体验。受众是浅读还是深入阅读?是只关注文本中的某一部分还是全文?花费在文本上的时间是多少?这些都是在传统出版中难以搜集的数据。而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用户的信息搜索过程、体验过程以及用户对产品的评价等,都将在交互性的环境中展开,它使得阅读活动逐渐演变成一种可导的、准公开式的活动。

用户与产品接触并体验产品,由此便衍生出一个互动的环境,比如用户阅读电子文本,通过收集用户数据,后台便可智能化地统计受众阅读的真实行为(前提是需对方同意或告知对方)。受众阅读时间的长短,阅读内容的客观选择……通过表面数据的收集再经过科学的分析便可掌握受众个体或群体的阅读行为特征。而事实上,世界上不少大型传媒集团一直开展着类似的活动,他们能够跟踪受众的信息搜索,统计受众阅读不同内容所耗费的时间等。同样,在网络云平台的支持下,媒介终端都能够记录受众打开网页、应用软件的项目、次数和使用时间。

由此,期刊编辑就可以打破传统编辑工作的藩篱,注重受众的信息收集,并将其加以分析和研判,及时提供给作者并反馈到下一代的数字阅读终端的研发和数字期刊的编辑出版中,于是,青少年数字化科普期刊的策划、制作、营销、投放、反馈等便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环。

1.2 转变技术观:技术不仅仅服务于内容

传统出版中,我们信奉“内容为王”,因为内容是支撑阅读的主体;而数字出版时代,期刊编辑必须意识到,如果只是将技术当作传输内容的工具,显然是不合时宜的。内容和技术应当更加紧密地联系,它们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共同满足用户的需求,即所谓的UE(用户体验,User Experience)。UE是指一种在客观技术及效果基础上,用户在使用产品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主观感受。因此,UI(用户界面,User Interface)设计成为数字出版中与内容编辑同等重要的部分。UI设计是指对软件的人机交互、操作逻辑、界面美观的整体设计,优秀的UI设计不仅让软件变得有个性、有品味,还让操作变得舒适、简单、自由,充分体现不同内容适用软件的定位和特点。数字终端和网络平台随科技的发展而变得功能愈加强大,但要真正实现“功能更全面,操作更简便”,则需要强有力的UI设计做保证。

在人机交互技术几乎渗透到人类活动的所有领域的当下,用户的主观感受、审美需求、用户的动机、价值观等方面必须得到应有的尊重和满足。数字出版物的设计工作又将脑科学、心理学等融入技术观中,“版面布局、色彩搭配、文字形象、图形图像、动画效果等方面,都首先应从读者的认知心理出发”,“增强其简洁性、互动性、关联性及其独特性”[3]。当下的阅读,必然将朝着“社交化阅读”的方向发展,在阅读的过程中,人们不仅仅是在消费,更是在共享、保存、交流甚至争论,如何满足人们的社交化需求,在未来可预见的时期内,仍然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

1.3 高层次追求:创建数字出版新秩序

作为数字化青少年科普期刊编辑,我们意识到国内的纸质青少年阅读生态依然存在着诸多令人不甚满意的地方。相比于在知识层级的划分上模糊不清,出版物质量良莠不齐只不过是小巫见大巫,由于缺乏权威的标准,“哪个年龄段的孩子该阅读哪些图书”,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依然困扰着当前的出版业。尤其在网络袭来的阅读时代,互联网的强大共享功能在另一侧面表现为网络内容的鱼龙混杂,网络环境的乌烟瘴气。

在数字出版日益成熟的大环境下,阅读必然走向精细化和受众群体的小众化,也只有在这一环节上把握清晰,才能走出一条既充满活力又秩序井然的数字出版之路。研究并建设数字出版物的新秩序必然成为未来出版界的重要议题,期刊编辑在这一过程中,需要积极投身这一秩序的创建。按照国外的标准,分级后的图书应该有两个类型:一是指导型图书,一是独立阅读型图书。指导型的图书主要是指一本书拿出来,孩子可以理解的内容应达到75%以上,剩下的25%就由指导者如教师或家长帮助孩子来理解;独立阅读的图书则是指孩子自己已经可以理解90%的内容,即可以独立阅读了。[4]数字化青少年科普期刊因其内容的科学性、知识性、专业性,更加讲究内容的层次性、分级性。当这个新兴出版模式处于方兴未艾之时,编辑应当在这些细节上下工夫,将创建数字出版新秩序作为编辑工作中的高层次追求。

2 编辑角色的定位

2.1 成为意见领袖,引导知识消费

数字出版的新技术将内容变得更加商品化,内容消费也更加碎片化或者说精细化。它突出的特点是:传播便利、迅速,没有地域和时间的限制;出版成本低,信息量丰富;不存在库存短缺或者绝版的情况。但是,人们在享受了一开始的信息自由之后,很可能陷入了数字信息的汪洋大海中。庞大的信息量给受众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无序和驳杂,进而难以辨别内容的有效性和精确性,阅读满意程度大大降低。科普期刊传播的科学信息容不得半点虚假,这时,编辑的作用就凸显出来,顺理成章地成为意见领袖。“意见领袖”由传播学者拉扎斯菲尔德提出,指的是在人际传播中“人群中那些首先或较多接触大众传播信息并将经过自己再加工后的信息传播给其他人的人”,“他们具有影响和改变他人态度的能力”[5]

编辑尤其是青少年期刊编辑的意见领袖身份,在“信息爆炸”“价值多元”的数字化传播网络中尤显可贵。作为科技文化传播的主体,编辑天生地具有成为网络传播中意见领袖的背景和实力;作为行业内的专家,一个优秀的期刊编辑能领导受众分辨信息并有效地帮助受众吸收信息,此时可发挥以下几个方面的功能。(1)加工和解释的功能。一方面,期刊编辑对先行接收到的大量信息进行加工与解释,而后以既定的传播方式传达给其他青少年受众。另一方面,如前文所述,期刊编辑在资料收集、了解受众真正的阅读行为的基础上,将受众信息加以分析和研判,及时反馈到下一代的产品研发中。(2)支配与引导的功能。为了释放其对青少年受众的态度和行为起支配、引导的功能,期刊编辑一方面需要积极投身数字出版新秩序的创建,另一方面也需要对自己先期接收到的信息进行加工与阐释、扩散与传播。传播学认为,意见领袖最主要的效能乃是对面临信息轰炸、思想灌输的无主见、有依赖的受传者在表明态度、采取行动、解脱矛盾时予以指点和调节。(3)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作为把关人的期刊编辑对传播者的传播行为具有协调或干扰的作用。如果传播者传递的信息符合社会及团体成员利益,或者是可以为其接受的观点和主张,那么编辑就可以协调操作,成为大众传播中引起良好效果的动力。相反,如果传播者输出的信息违背或损害了社会的利益,观点不能为团体成员所接受,那么期刊编辑就可能设置阻障或施加干扰,也可以对信息只做出合意的加工和解释。

2.2 增强文化自觉,深化内容加工

费孝通先生曾提出“文化自觉”的思想,“意思是生活在既定文化中的人对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6]。换言之,就是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青少年期刊编辑除了加强自身的基本功,强化策划职能、选择职能和把关职能,还需要具备文化自觉的理念,成为内容的深化加工者。从编辑出版的角度理解,文化自觉应该是指编辑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引导社会文化的发展方向,自觉传播和弘扬世界尤其是民族先进文化,并促进民族文化的反思与自我调整,促进文化的增值和创新。

一方面,我们身处于一个“浅阅读”的时代,电子化、数字化的阅读方式,进一步促使娱乐、感官冲击元素在阅读中蔓延。相对于“深阅读”,“浅阅读”具备了大众流行文化的基本特征,即快速、快感,是跳跃式浏览。电子时代,可能没有什么不可以“浅阅读”。(胡波.就这样被“浅阅读”征服(N).中国青年报,2012-7-13(2))手机阅读,视听阅读,名著浓缩本、动漫本的盛行,各地新华书店娱乐通俗读物多居排行榜前列的现象,都鲜明地表现出“浅阅读”的时代特征。

另一方面,呈现在编辑面前的又是散乱无序的信息。这对编辑本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者要求编辑对信息内容进行深度加工,自觉引导社会文化的发展方向,在对内容的经典性、专业性和有效性上进行深入研究,深度挖掘内容的核心。这既是对“浅阅读”市场的适应,也是对“浅阅读”市场的对抗。再者,也要求编辑对各种要素进行有效整合,使散乱无序的信息源结构发生变化,逐渐实现新一轮的文化组构,从而形成新的文化景观,促进文化的增值和创新。

参考文献

[1] 左健,孙辉.复合出版与传统出版社数字化转型[J].中国出版,2010(8):46-50.

[2] [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译林出版社,2011:33.

[3] 张建,夏光富.认知图示理论在3G手机出版界面设计中的应用[J].编辑之友,2011(2):67.

[4] [美]琳达·瓦理查.让孩子阅读适合自己的图书——欧美儿童分级阅读研究管窥[J].出版发行研究,2009(9):21-22.

[5] 胡正荣,段鹏,张磊.传播学总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234.

[6] 费孝通.费孝通论文化和文化自觉[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5:2.

作者简介

林雪涛(1986—),男,文学学士、法学学士,《课堂内外》杂志社数字出版编辑部,学科主编。通信地址:重庆市渝北区财富大道19号财富中心三号B栋7楼《课堂内外》杂志社数字出版编辑部(邮编:401121)。电话:13647609822。电子邮箱:taoedu@163.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