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青少年科普数字期刊内容开发与设计原则

青少年科普数字期刊内容开发与设计原则

时间:2022-02-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关键词:科普数字期刊;内容开发;UI设计;原则;前沿理念1 研究范畴的界定1.1 期刊数字化与数字期刊提到数字期刊,可能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纸质期刊的电子版。期刊数字化决不能与数字期刊相提并论。因此,当前对青少年科普数字期刊内容开发与UI设计原则的研究,必须基于网络移动触屏阅读终端才有前瞻性、指导性和价值意义。
青少年科普数字期刊内容开发与设计原则_基于网络移动触屏阅读终端的研究初探_中国科技期刊新挑战:第九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论文集

青少年科普数字期刊内容开发与UI设计原则——基于网络移动触屏阅读终端的研究初探

林雪涛 王昧红

(《课堂内外》杂志社重庆新课堂数字出版公司重庆401121)

作者简介:林雪涛,《课堂内外》杂志社编辑,重庆新课堂数字出版公司编辑部副主任;

     王昧红,课堂内外杂志社编辑,重庆新课堂数字出版公司总经理

基金项目:本文系科技部“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面向终身教育的数字资源聚合与投放云服务关键技术研发

与运营示范”子课题“智能学习终端软、硬件技术研发”(编号:2012BAH55F03)

摘 要:对青少年科普数字期刊内容开发与UI设计原则的研究,必须基于网络移动触屏阅读终端才有前瞻性、指导性和价值意义。双轨并行和差异开发,微内容组织和碎片化呈现,精编导读和优化导航,增强互动和鼓励个性创作,创造动态版式和交互方式是青少年科普数字期刊内容开发与UI设计的基本原则。情感交互和高科技硬件材质的选用是当前开发与设计中的前沿理念。

关键词:科普数字期刊;内容开发;UI设计;原则;前沿理念

1 研究范畴的界定

1.1 期刊数字化与数字期刊

提到数字期刊,可能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纸质期刊的电子版。的确,从我国当前数字出版与传播现实来看,纸质期刊的电子化形态较为普遍,表现为以可携式文档格式(PDF)为载体的数字形式期刊。这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数字期刊,只算得上是“期刊数字化”(digita1ization of periodica1s),是“对纸介质期刊进行数字再加工以获得数字衍生品,进而通过加入期刊数据库使刊物部分实现网络化发行,其在本质上仍然是以纸质刊物的出版发行为基础和核心,因此属于传统出版模式在数字发行领域的再延过程”[1]。例如,在国家知识基础设施建设背景下建立的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等数据资源库提供的学术期刊、综合性文献等数字化期刊产品,利用数字技术原版扫描或录入期刊页面信息,供读者查阅已经出版的期刊;近年,龙源期刊网为丰富读者阅读体验,分别开发了用户可以翻页阅读、保留杂志原有版式的原貌版,用户在阅读过程中可以使用复制、粘贴、语音播放等功能的文本版和语音版等,但这些形态依旧没有改变期刊数字化的本质,只是在其基础上进行了一定创新

期刊数字化决不能与数字期刊相提并论。数字期刊(digita1 periodica1s)应该是以电子格式文件作为期刊的直接和终极载体,以网络为主要传播和发行模式,它不再是纸质期刊的附属品。名副其实的数字期刊一般仅限于三种类型:①单独唯一形态,不存在与之对应的纸质版本;②数字形态为主导的版本,对应的纸质版本只是数字版本的附属品;③与纸质期刊并存和对应的数字形态期刊,但两者各有主要内容,内容和风格上存在较大差异,各有特色。也就是说,数字期刊可以有与之对应的纸质期刊,但两者必须有各自的编辑队伍、编辑流程、主题内容和传播渠道。

1.2 计算机网络阅读和网络移动触屏阅读

计算机的诞生和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共同催生了数字阅读——基于数字设备和网络的阅读方式。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数字阅读包含两种类型:一是传统数字阅读,即普通意义上的计算机网络阅读;二是智能数字阅读,即网络移动触屏阅读。前者一般发生在单机运行或有网络接入的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上,后者则发生在高性能网络(3G或WiFi)覆盖条件下的便携式智能移动终端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上。

如今,仅通过台式电脑、非触屏模式的笔记本电脑、非智能手机进行单机或仅2G网络覆盖下的数字阅读方式已经可以称作“传统计算机网络阅读”。然而,青少年总是数码设备和数字技术体验的先行群体,他们已经或正在进入网络移动触屏阅读时代,或者说,这种升级版的数字阅读行为越来越快速地拓展并覆盖青少年群体。因此,当前对青少年科普数字期刊内容开发与UI设计原则的研究,必须基于网络移动触屏阅读终端才有前瞻性、指导性和价值意义。

2 内容开发和UI设计原则

科普期刊在内容和形式上与文学期刊、文摘期刊、学术期刊以及娱乐期刊等有着很大不同,它具有自身的特点,青少年科普期刊尤为如此。优秀的青少年科普期刊,其内容体现科学(知识)、趣味、人文、生活这几个主题,其形式表现活力、时尚、亲和、互动这些风格。青少年科普数字期刊的内容开发和UI设计必须适应和彰显上述主题和风格。

UI即用户界面(user interface),美国用户界面和系统设计顾问拉斯基说:“在你使用工具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你所做的操作以及工具的响应,这些结合起来构成了界面。”UI设计在数字出版中的作用类似但不等同于传统出版中的组版和美术设计,因为它必须将用户操作输入和媒介响应反馈注入设计思想。

基于在数字出版领域的实践经验,笔者认为,青少年科普数字期刊内容开发和UI设计是两大部分各有侧重、各有特色的工作,但是,有些原则并不能被清晰地界定属于为内容开发抑或UI设计,例如导读内容的创新设计、互动性内容的设计等往往同时涉及内容和UI两个方面。因此,为避免观点偏激失实,在归纳这些原则的时候,笔者并未作严格分类,而是逐条罗列,一并论述。

2.1 双轨并行,差异开发

受市场条件和发行渠道等因素的制约,开发和发行完全独立形态的青少年科普数字期刊难度较大,媒体通行的做法是,在编辑出版纸质期刊的同时,延伸开发对应的数字期刊。数字期刊独立运作固然最好,但在数字出版起步初兴之时,双轨道并行也未尝不可,并且更符合当前出版行业的发展实际。不过,不少媒体在数字期刊开发的过程中往往会因缺乏经验、难度过大,最终走回“期刊数字化”的老路。如前文所述,真正意义上的数字期刊,即使与其对应的纸质期刊同步开发,数字版本至少应该与纸质版本“各有主要内容,内容和风格上存在较大差异,各有特色”。这要求数字期刊必须有一支自己的编辑队伍,除了从同期纸质期刊中遴选精华内容进行数字化以外,更重要的是针对数字期刊特点,全面组稿,直接用于网络传播。

以《课堂内外·科学Fans》数字期刊开发为例,基础内容来源于纸质期刊,但仅作为遴选素材,更多内容由数字出版编辑重新策划、组稿、编排。在展现与纸质期刊相同、相近、相关的内容时,通过建立链接,沟通纸质期刊与数字期刊的互动。这种互动目前基本体现为引导纸质期刊读者向数字期刊的互动,例如在纸质期刊相应栏目板块显示链接网址、微信二维码等,读者可实现阅读、操作的快速延伸。相反,从数字期刊向纸质期刊的链接非常困难,因为纸质期刊受到纸媒性质的制约,在互动上尚难实现技术支持。这一点或许从另一角度说明了数字期刊在传播互动机制中的优越性。

2.2 微内容组织和碎片化呈现

网络数字媒介的出现将人们带入一个信息碎片化的时代。这是因为,在备选纸质媒介和数字媒介的时候,“当阅读内容的难度和长度不大时,人们更倾向于通过数字化阅读方式来吸收信息”[2]。换句话说,在数字媒介上,受众更偏好阅读内容简单、篇幅较短的材料。因此,青少年科普期刊的内容开发必须符合微内容组织、碎片化呈现的原则,即信息容量微型化,内容呈现板块化、条目化,语言通俗、图文并茂。

尽管不少学者对当代青少年碎片化阅读、碎片化学习行为持批判态度,但笔者认为,碎片化作为现代生活的一种基本和普遍存在方式,它本身不带有任何积极或消极的色彩,关键在于人们如何对待碎片化生活。数字技术的空前发展为人们利用碎片时间进行学习提供了可能,现代人已经习惯利用信息技术拓展学习时空。随身带电子阅读器,等于包里装进一个图书馆;利用手机,随时随地了解全球资讯;使用一张小小的上网卡,走到哪里都能参加课业进修、与人研习问题。[3]这是阅读方式的进化与革命,是对传统阅读模式的创新。

2.3 精编导读和优化导航

美国传播学者约瑟夫·克拉怕在《大众传播的效果》一书中,将受传者的选择性心理归纳为“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人们总是愿意注意那些与自己固有观念一致的或者自己关心、需要的信息,忽视那些与自己固有观念相抵触或自己不感兴趣的信息。[4]在青少年个性阅读和数字化碎片阅读行为上,这个认知规律的“选择”倾向性体现得更加明显,因此,导读内容的编辑和设计对于提高阅读兴趣、呈现主次信息、突出重点内容、明晰期刊结构、形成思维导图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数字期刊中的导读内容与主体内容必须实现紧密的“互文性”。法国学者洛朗·坚尼曾这么说过,“互文性”的特点在于“它引导我们了解一种新的阅读方式,使得我们不再线性地阅读文本”[5]。由此可见,优化的导读设计是增强数字阅读体验的基石。网络移动触屏阅读和计算机网络阅读都是数字阅读,非线性阅读模式是它们的共同特征。青少年在移动终端上阅读科普数字期刊,正如人们在计算机上浏览网页一样,不会像阅读纸质期刊那样从头至尾“翻阅”或对单元信息进行顺序阅读,而是通过题目或导读链接快速进入某一主体内容,然后可能从一篇文章中间或结尾处的拓展链接,快速跳转至另一主体内容……选择、链接和跳转行为的发出,就与导读内容的呈现密切相关。

传统网页模式的标题链接式导读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网络移动触屏阅读的需求。因为标题虽然是引起导读行为的重要信息,但它毕竟容量有限,形式单一;青少年科普数字期刊的趣味性和生动性难以通过一个简单的标题体现出来,引起青少年点击阅读的注意。因而在网络移动触屏阅读中,这样的链接设计无论在导读效果和操作效果上都不够理想。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如Window 8系统、F1ipboard聚合阅读软件的板块式区域导读设计是公认比较适合移动阅读的导读呈现方式,它们突破了传统网络阅读仅有标题文字作为导读内容的限制,加入或仅仅呈现图片、诱读性内容元素;同时,由于导读区域的扩大,不仅为导读板块美术、版式设计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而且更利于读者在触屏终端上的触控。此外,导读和导航设计的一个重要理念是“链接要像链接”,“永远不要让用户去猜测一个元素是否可以点击”[6],否则,用户在触屏媒介上的操作阅读行为会变得苦恼。

2.4 增强互动和鼓励个性创作

多年以前,业界就有学者提出,互动性是当代青少年科普期刊发展的新趋势。青少年科普期刊在出版事业的发展浪潮中顺势前进,同样经历了黑白印刷、套色印刷和全彩印刷的演变历程,而在全彩阶段,它迎来了读图时代的浪潮,引领读者的阅读方式从文字解码向色彩感知和造型体会转变。毋庸置疑,追求绚丽多彩、精细高清、刺激震撼的读图时代带来的冲击,曾经颠覆了一代人的传统阅读观。然而,当基于智能应用的数字期刊诞生后,原本具有阅读里程碑意义的读图范式变得“小儿科”了。因为,人们惊奇地发现,阅读原来不仅可以看与读,还可以听,可以加以综合性地操作——触、翻、拉、滑、旋、弹、吹、说等,而每一种操作行为,都可能为读者带来意想不到的响应效果。阅读的乐趣得到延伸,带来操作乐趣和体验乐趣。

青少年科普期刊自身的属性特点决定了它在数字期刊互动设计中的完美适应性。首先,科普内容最需要图形图像表现,甚至三维表现——这在纸质期刊上展现是有难度的。其次,在对青少年进行科普教育的过程中,应该促使他们动手操作,在做中了解,做中认识,做中学习。第三,数字期刊获得的技术支持和特效呈现,从另一个侧面增添了科普期刊的科技感。第四,青少年天生好奇心强,爱好探索,科普数字期刊比纸质期刊在提高青少年阅读兴趣方面无疑占据优势。

增强青少年科普期刊的互动性,包括读者和期刊程序(阅读终端)的互动、读者和编者(作者)的互动、读者和读者的互动——这一系列互动在读者的阅读过程中得以进行。

广义上讲,以评论、分享为代表的网络阅读行为是用户个性创作的主要表现。因此,在设计互动环节的时候,应该充分考虑读者个性创作的功能。其中,对期刊重点内容的评论和分享功能是必备要素,也是实现多种互动的有效途径。从当前流行的聚合阅读软件设计来看,空白内容预置板块和自由编辑功能深受读者喜爱,因为“对于读者来说,他们可以从不同的杂志里收集自己喜欢的内容,创建自己独一无二的个人杂志”[7],由此体验到“人人都是艺术家,人人都是创作者”的新型阅读方式。

2.5 创造动态版式和交互方式

当数字期刊蓬勃发展,铺天盖地而来之时,仍旧有人或多或少地感到对纸质期刊有种依恋难舍之情,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纸质期刊在版式设计上的艺术性还未被数字期刊完全借用或超越。目前大部分基于htm1或epub格式开发的数字书刊在多类型内容呈现和版式设计上依旧是个难题。“至今业界仍然无法实现图书排版文件到epub的自动转换,很多细节仍然需要人力干预和审美判断。”[8]这就要求编辑和技术人员寻找或开发专门的数字期刊排版软件,创造并植入多种数字动态版式模板,以此降低“人力干预和审美判断”的复杂性。

与动态版式紧密相关的是交互方式,交互方式的呈现总是基于一定的版式,并使原有版式变得特效多样化。尤其在青少年眼中,数字期刊“为读者提供完美的视觉体验,看来很多时候比内容本身更加有效”[9]。当然,版式和交互方式必须结合所要承载的内容,否则反而会影响阅读效果。实践中,我们发现一些适合表现内容、提高呈现效果的常规动态版式和交互方式,包括链接跳转、走马灯滚动、图文互翻、九宫格划屏、3D旋转、拉窗滑动等。但是,这些动态版式和交互方式远远不够,需要在不断了解青少年认知心理和阅读行为的基础上继续创造。

3 开发与设计前沿理念

3.1 情感交互:语音、眼球、面部、体感

借鉴体感游戏的操作原理,终端硬件、阅读软件技术开发者和数字出版编辑正希望突破以往单纯以手动按键或触屏输入的操作方式,在技术上实现读者用语言、表情和身体动作去操作和感受阅读。例如,三星引入的眼球追踪技术,读者可利用眼球运动来滚动页面。如果应用到数字阅读中,即可以通过计算出用户的视觉注意力集中的屏幕区域,实现页面随着眼球移动而彻底解放双手的“懒人”阅读体验。[10]此外,语音交互在人机交互中已经得到突破并日趋完善,这极大地拉近了人机之间的“情感距离”。通过计算科学与心理科学、认知科学的结合,研究人与人交互、人与计算机交互过程中的情感特点,设计具有情感反馈的人机交互环境,将有可能实现人与计算机的情感交互。[11]我们并不能把语音交互看作独立的、终极交互功能,而应将其看作人机“情感交互”的前导,由此去开发和设计更多“情感交互”功能。

3.2 高科技硬件材质选用

2013年上映的美国电影《重返地球》在情节中给观众展示了一种未来可能出现的便携移动媒介终端:质性类似于鼠标垫一样的软质材料,功能类似于今天的平板电脑。这种想象正是对便携移动终端未来发展的设想。曾经已有学者提出类似的描述:试想一下,随着数字阅读技术与载体的不断完善,当数字阅读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必需选择时,一种全新的、数字阅读之美的体验也将诞生。就像欣赏纸质图书的版本、装帧设计,感受纸墨的芳香一样,数字阅读也必定有着许多美的感受等待着读者去发现——这种美也许来自于一块与纸质无异、能够轻松阅读的屏幕,或是可以自由批注和DIY的功能,或是优雅的阅读器外观设计,等等。[12]当高科技硬件材料为数字阅读带来革命之时,也是青少年科普数字期刊迎来下一个开发与设计飞跃的新阶段。

加拿大传播学先驱马歇尔·麦克卢汉在他的名著《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中指出了媒介的本质及力量,他认为媒介是人的延伸,媒介可以超越时间、空间,延伸人们的视觉、听觉和触觉,而电子媒介是人的中枢神经系统的延伸。或许,我们通过技术和艺术的力量开发设计青少年科普数字期刊,更应该在利用新媒介在影响读者神经感知和认知思维方面进行思考和探索。

参考文献

[1]任荣正.期刊数字化与数字期刊——科技期刊数字出版发展趋势展望[C].中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研究会第14次年会论文集,2010:111-114.

[2]秦超,谢非.数字阅读与纸质阅读的对比调查研究[J].情报探索,2011(10):17-20.

[3]路风.提倡碎片化学习[N].浙江日报,2010-03-19.

[4]南国农,李运林.教育传播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30.

[5]蒂费纳·萨莫瓦约.互文性研究[M].邵炜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82.

[6]Smashing Magazine.众妙之门——网站UI设计之道[M].贾云龙,王士强,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103.

[7]大久保哲哉.数字期刊,挑战何在[J].传媒,2010(11):15-16.

[8]黄锫坚.数字阅读:一场超长距离的马拉松[N].21世纪经济报道,2013-2-5:21.

[9]李鹏.数字期刊的移动阅读发展趋势研究[J].图书与情报,2012(2):7-9.

[10]孙达铭.数字阅读的交互体验设计之道[J].出版发行研究,2013(5):67-68.

[11]林讯.新媒体艺术[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133.

[12]麦敏华.发现数字阅读之美[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1(8):100-10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