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从文化转型的立场认识研究外国哲学的意义

从文化转型的立场认识研究外国哲学的意义

时间:2022-02-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要正确认识在中国文化建设大局下学习和研究外国哲学的意义,必须具备跨文化的视野,否则难逃文化保守主义的魔障。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发扬,外国的优秀文化成果也要吸取。中国当前的文化建设也要面向世界,以开放的心态主动吸取外国各个时期创造的优秀成果,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更新,进而创造当代的中国文化。
文化转型的立场认识研究外国哲学的意义_启蒙与世俗化:东西方现代化历程

二、从文化转型的立场认识研究外国哲学的意义

能否深入研究外国哲学也应成为中国文化繁荣的标志。要正确认识在中国文化建设大局下学习和研究外国哲学的意义,必须具备跨文化的视野,否则难逃文化保守主义的魔障。

1847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大工业“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个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以往自然形成的各国的孤立状态”。因此,“过去那种地方的民族的自给自足和封闭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相互往来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一个半世纪的历史大趋势已经证明了马克思、恩格斯这一总体预见的正确性。时至今日,世界各民族的联系日益密切,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明显增加。可以说,当今世界已经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孤立于世界经济体系之外,并能在孤立状态下取得经济的发展与文化的繁荣。世界各国的发展道路虽然各不同,但明显可见的是,那些孤立、封闭的国家和地区,连生存都会产生问题,何来发展与繁荣。

中国社会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在短短的20年的时间里经历了从引进西方先进的产品和技术,到借鉴西方的各种法律、政治、经济制度,再到参照西方的价值体系和思想观念对中国文化进行全面分析,显示出前所未有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改革开放以来这20年也是中国文化对西方产生最大影响的20年,西方人比以往任何历史时期都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中国社会与中国文化,对中国文化精神及其价值的肯定也超过以往。这一现实告诉我们,每一种具有牢固的精神根基和历史传统的文化体系都不会从根本上被其他文化所取代,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任何一种有着悠久历史传统的文化体系都不可能不变。中国学术界普遍承认,中国社会正处在一个深刻的转型时期,它的文化也必将发生深刻的型变。当代的中国文化建设也是在这种转型阶段的建设,而不是“光复”中国某一时代的传统文化。

对外国哲学研究的轻视与忽略从认识根源上说在于持守文化替代论。世纪之交,中国有人大谈“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21世纪将是中国人的世纪。而在我看来,这些观点都笼罩着浓厚的文化替代论的影子。在以往对中西文化关系的解说中,无论是主张以西方文化替代中国文化,还是主张用东方文化主宰未来世界,都是在期望以一种文化替代另一种文化,它们都没有涉及文化交流碰撞以后发生的文化转型。

一种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就其核心内容而言,是不能加以简单替换的。我们应当把文化交流、碰撞、融合的结果定位于文化转型与更新。文化转型是一个历史过程,它不是外来文化与本有文化之间的简单取代,而是通过外来文化与本有文化之间的冲突与调和实施重组,从而产生新型文化。当一个社会处在文化转型时期,从这种社会文化的政治、经济、社会、思想等各个层面都可以看到这种转型的发生,哲学也不例外。

异质文化之间的融合是可能的,这不仅是世界各大文化体系成形的历史告诉我们的事实,而且也是世界文化发展的大趋势。从理论上分析,异质文化融合后会产生内部结构和外表形状之间的矛盾,这种分析只是对融合前后文化的对照观察,忽略了通过不同文化的杂交产生新型文化这一事实。我们在看待文化交流与融合的成果时不仅要考察文化类型及其差异,更要注重文化融合后输出方与接受方各种文化要素的组合、调适,乃至达到和谐,还要看到通过文化融合后产生的新文化将比融合前的旧文化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放弃文化替代论并接受文化转型论的观点,就可以在全球一体化大潮下对日益频繁的文化交流持一种肯定的态度,认为平等的文化交流有利于全世界各种文化的发展与更新,并且努力推进各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无论如何看待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趋势,我们都不能抹去其开放性的特点。“对外开放作为一项不可动摇的基本国策,不仅适用于物质文明建设,而且适用于精神文明建设。”当今一切有价值的文化成果,早已跨越国界,成为世界的文化,成为全人类的文化成果。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发扬,外国的优秀文化成果也要吸取。中国当前的文化建设也要面向世界,以开放的心态主动吸取外国各个时期创造的优秀成果,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更新,进而创造当代的中国文化。这是中国文化建设事业本身的要求,不但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可缺少的内容,也是我们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

人类社会是一个文化大系统。在这样的系统中,哲学的定位在哪里?按照学界一般的观点,哲学是一种精神文化,它在精神文化这个层面中,乃至在整个文化系统中处在核心层。哲学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现在整个国家、整个社会呼吁着精神文明的建设,学术界呼吁着人文精神的建设。当代人文精神离不开理论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也离不开全民精神境界的升华。而这两个方面正是哲学的本性所在,是哲学的用武之地。

在全球化的大趋势下,中国的哲学研究,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等各个二级学科在内,要是孤立于世界哲学的潮流之外,要想求得繁荣和发展也是不可能的。为了适应人类社会走向全球化的发展潮流,在今后中外文化哲学的交流过程中必须认真克服封闭的文化心态,确立起真正开放的文化心态。

人类社会在21世纪迈向全球化的步伐会越来越快。全球化不仅使不同国家的价值观念、习俗风尚、生活方式等趋向于国际化,也将使哲学探讨的课题、哲学家的思维方式,乃至研究方法趋向于一体化。未来世界哲学的发展,一方面受全球化趋势的影响必然从总体上趋向统一,然而另一方面,这种趋同并不排斥与否定不同国家或地区哲学的存在和发展。随着“欧洲中心论”的消解和世界哲学多元化发展格局的形成,各个国家或地区的哲学客观上都将成为人类哲学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

当今世界的快速变迁要求我们加强对当代西方哲学的研究,并且使之同考察、探究当代西方社会的矛盾、西方科技和文化的演变结合起来,研究其中提出的重要理论问题,以利于发展中国哲学;面对新世纪中西文化交流的新局面,我们也必须把中西哲学结合起来进行研究,通过比较,一方面促进中国传统哲学的发展,另一方面使西方哲学的合理因素同中国哲学优秀遗产融会贯通,既使西方哲学走向中国,也使中国哲学走向世界。

未来哲学的发展既不是西方哲学独占鳌头的时代,也不是东方哲学定为一尊的时代,而是在多元共同发展过程中走向统一,又在统一中存在多元发展的时代。由此观之,中国学者在新世纪研究外国哲学的重要意义就不仅仅是向中国社会介绍西方哲学思想,为中国本土哲学的发展起一个桥梁作用,而应视为“中国人研究的哲学”走向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等哲学学科的划分着眼于研究对象上的区别,中国哲学的研究对象是中国哲学家的思想与著作,外国哲学的研究对象是外国哲学家的著作与思想,但我们决不会因为外国哲学研究的研究对象是外国哲学家的著作与思想而认为其研究结果是外国人的思维结晶。能否深入研究外国哲学,并进而创造中国人自己的哲学思想,也应成为中国文化繁荣的标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