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美学研究的精英立场与大众立场

美学研究的精英立场与大众立场

时间:2022-08-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节 美学研究的精英立场与大众立场当前美学研究中出现了一些新的现象,这就是近一段时间以来争论得沸沸扬扬的“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

第二节 美学研究的精英立场与大众立场

当前美学研究中出现了一些新的现象,这就是近一段时间以来争论得沸沸扬扬的“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这种美学研究没有局限于对宏观的美学体系的建构上,而开始关注了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感性审美问题,“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提出的确对传统的美学研究有着强烈的解构作用,使美学研究由体系建构的“宏大话语”转向对具体审美现象的关注,它不关心美学体系的逻辑性,不关心其话语建构方式,只关心活生生的日常生活中的审美现象,因而与传统的美学研究方式有着重大的区别。“日常生活审美化”理论一提出就引起了美学界的广泛关注,由此引起的论争也成为最近美学研究中的一个焦点。如何评价“日常生活审美化”理论?这种理论的提出对当代中国美学理论的建设具有怎样的意义?它与大众生活美学是不是具有同样的意义?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就涉及美学研究中的立场问题。站在美学研究的精英立场上,美学要研究关系到美学学科发展的一些重大问题,诸如美学的学科定位、美学的研究主题和研究方法等;站在美学研究的大众立场上,美学要研究关于大众的日常生活美学从而使美学深入到群众之中,给大众带来美的享受和幸福的生活。

一、理论美学的发展历史及其精英立场

美学学科究竟是什么时候出现的,这似乎成为了西方美学界的一桩公案。克罗齐在《作为表现的科学和一般语言学的美学》一书的第二部分“美学的历史”中曾经这样写道:“美学应被视为古代的科学还是近代的科学?它是于18世纪问世的还是于希腊—罗马时代就已形成?这个问题曾多次成为论战的主题。显而易见,这不仅是事实问题,也是标准问题:用这种方式或那种方式解答它,首先取决于人们对于这门科学所拥有的概念,其次切记人们怎样使用作为衡量尺度的类比项的这个概念。”[15]也就是说,美学究竟诞生在古希腊时代还是鲍姆加通时代在学界还是论争不休的。其实,美学作为一门自律的学科的诞生源自于德国美学家鲍姆加通《美学》的出版,但是在美学学科命名之前,美学思想是一直存在的。从词源学上来看,美学(Aesthetics)这个概念来自于希腊语aethesis,鲍姆加通就是根据这个词的某种意义来给美学命名的。“Aethesis”的意思是感觉和感知。Aethesis这个词与生命有着直接的联系,它的最初含义是“呼吸”。从这个词的词源学意义上讲,Aethesis就是生命自身的事情。Aethesis与感知或感性认识密切相关,而人的感性认识又与事物的‘显示’和‘真理’相关。”[16]从美学的原初意义上来看,美学研究与人的感性生命有关的学问。但是在古希腊的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时代,由于对理性的遵从,人自身的感性生命力量受到了压制。柏拉图就开始从本体论的视野对美学作出阐释,他以“理念”作为美学的本体来解释整个审美世界,并且将生活世界分为三层,第一层(也是最高的一层)是理念世界,第二层是人们生存的现实的世界,它是对理念世界的模仿,第三层是艺术世界,它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因而它是真实的理念世界的“影子的影子”。柏拉图通过灵魂回忆说来展示现实世界的人对理念世界的探寻。最后,柏拉图通过道德理想主义的方式将诗人逐出了理想国。亚里斯多德在美学问题上并没有延续柏拉图的精神理念学说,而是在现实性的基础上展示了他现实主义的美学方向,他肯定了现实世界的美学意义,并认为诗比历史更加的真实,因而历史是凌乱的,而诗是经过整理而来的,具有一定的逻辑。可以说,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在美学的开端处奠定了美学基调,因而鲍桑葵认为:以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为代表的古希腊美学奠定了“道德主义、形而上学和审美”的三种基调。[17]

古希腊以后的美学进入神学时期,美学被纳入到神学的体系之中。新柏拉图主义者普洛丁将柏拉图美学神学化,直接认为理念之美就是上帝的美,具有强烈的神秘主义色彩。圣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将美学带入到基督教的宗教气息之中。直到英国经验主义美学和法德理性主义美学的论争,美学又开始进入到现实世界中来。

在美学发展史上鲍姆加通《美学》的出版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鲍姆加通在《美学》的开篇中就谈论“美学是感性认识的科学”[18],鲍姆加通在这里实际上恢复了美学的词源学意义。但是由于鲍姆加通是在德国理性主义的视野里处理感性认识,因而感性在这里也是一种认识能力,只是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比是低级的认识能力,与原初美学的感性之意已经相差甚远。这种较低级的认识能力也必须有专门的一门学问来加以研究,否则就难以构成一门独立的学科,正是在这种理论意义上鲍姆加通将感性认识作为特定的研究对象并给予美学的称谓。这样,美学也就成了一门有别于哲学、逻辑学和伦理学的独立学科。

德国古典美学将美学的学科性和体系性发扬光大了。康德以“审美判断力”为中心,通过质、量、关系、模态四个契机论述了审美的普遍必然性,并且以美论、崇高论和艺术论建构他宏伟的美学大厦。以思辩称著的黑格尔是德国古典美学的集大成者,他围绕着“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一美学本体论目标,展开了对自然美、艺术美、悲剧和艺术发展史论的探讨。他以“理念”的高低程度作为衡量美的高低的标准,因而在他的美学体系中,自然美是没有地位的,艺术美是人的创造,具有理念的内在支撑,因而高于自然美。黑格尔的重要贡献还表现在对艺术发展史的探究和艺术分类的指导上,他根据理念的历史发展将艺术分为象征型艺术、古典型艺术和浪漫型艺术。最终由于理念和形象之间的内在分裂而导致了艺术的消亡和解体。可以说,德国古典美学是西方美学高度体系化的时期。

在中国,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发展和演化至今还没有能够找到一条很好的线索来加以把握,因而在某种程度上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没有美学,如果按照西方体系化的美学为标准,这也是有道理的。但是中国当代美学并没有延续古典美学的感悟式的特征,体系性的建构成为中国当代美学家们的首要选择。50、60年代的第一次“美学大讨论”基本上是美的哲学的论争,并最终引发了中国当代美学观点的分化,形成了四大派美学,蔡仪的客观派美学、高尔泰的主观派美学、朱光潜的主客统一派美学和李泽厚的客观社会派美学。但由于局限于美的唯物和唯心之争,视野过于狭隘,论争所产生的美学效果和意义并不是很大。产生于80年代初的第二次美学大讨论是50、60年代美学大讨论的延续。四大派的美学在这一阶段都得到了发展并且树立了实践美学的核心地位。各学派大都提出美学理论体系建设的设想,促进了美学学科的发展。在美学的组成部分、理论基础、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等问题上都有所推进,并突出了以“实践”为中心建构美学体系的成果,形成了实践美学一统天下的格局。我们也可以把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之争看成是中国当代美学的第三次论争。在这场论争中,双方涉及的问题比较多,比如对“实践”、对“存在”的理解等等,论争的结果是实践美学出现了分化,形成了新实践美学和实践存在论美学,而李泽厚以“物质生产实践”为中心的实践美学受到了广泛的质疑。但是实践美学和后实践美学的讨论都是在哲学的范围内进行的,因而双方都不能够说服对方,并且两者在美学研究的体系化建构上可以说是殊途同归。实践美学以“实践”(无论是物质实践还是精神实践)作为自己的逻辑起点来建构自己的体系,而后实践美学则以“生命”、“生存”作为自己的逻辑起点来建构自己的美学体系。

西方现代美学打破了以黑格尔美学为代表的形而上学体系,代之而起的是多元演变的美学新的局面。西方现代美学以人本主义哲学为出发点,张扬个体的感性、本能、欲望、直觉并将它们上升到本体论的高度,立足于人本即精神主体来回答美学问题。审美经验问题成为西方现代美学研究的中心课题,并将审美经验问题上升到本体的高度来探讨。艺术不过是审美经验外化的产物,以审美的眼光来看待艺术,审美心理经验是艺术的内在根源,艺术不过是审美的外在表现,没有审美就没有艺术,艺术是审美的形式。因而我们可以说西方现代美学是以“审美艺术”为中心课题的,他们利用各种不同的方法来研究美学,而不像古典美学那样来建构一个宏大的体系。

从中西方美学发展史上我们可以看出,美学研究主要集中在体系的建构和艺术审美的研究上,这种从学理分析和美学史资源中寻找美学建构的可能的美学研究方式我们可以看作是美学研究的精英立场。持这种立场的美学家总是从哲学的高度为美学寻求安身立命的场所,极力地从理论上论证人类审美活动的普遍价值,对人类审美活动的发生、发展及其特性作出自己的判断和理解从而建构自己的理论体系。系统化体系化是坚持精英立场的美学家优先考虑的问题。

从系统性和体系性出发,持精英立场的美学研究者坚持对美学进行学理分析,探讨审美活动产生的逻辑前提,在此基础上提出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并给予自己的解答。这对美学这门学科的发展无疑是十分重要的,因为任何一门学科的建立首要的任务就是确立自己的研究对象并给予理论上的分析,美学当然也不例外。这种学理分析的重要性在于确立了美学的自律,使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成为可能。从西方美学的发展我们看出,在鲍姆加通以前西方美学思想非常丰富,但这些美学思想并没有一门专门的学科来加以研究,而是分布在哲学、伦理学等各门学科之中,如果说古希腊的美学是美学的童年的话,我们可以认为鲍姆加通所确立的美学学科应该是美学的成人仪式,只有当美学长大成人之后,其学理性才能显现出来,这样,就需要确立美学的概念和范畴,确立美学研究的对象和边界,确立美学研究的核心主题,寻找美学发展的内在线索从而为美学体系的建构奠定基础。在精英立场美学研究中确立的“艺术中心论”的原则成为美学研究的优先原则,在理论美学研究中,对艺术的研究成为美学家需要优先考虑的问题。在中西美学的发展史上我们可以看出艺术一直是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西方古典美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甚至把美学命名为“艺术哲学”。我国当代美学家朱光潜、马奇都把美学的研究对象定义为艺术,他们都认为美学是研究一般艺术理论的学科。这种将美学的逻辑起点定义为美或者艺术的美学研究使得美学体系的建构具有从思辩到思辩的特点,它对于美学学科的理性分析建立在概念、范畴的基础上,脱离了人类具体的审美实践,从而将美学研究哲学化,将美学基本问题的研究等同与哲学基本问题的研究。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近20年来美学学科的创新常常超越了美学自身的范围,美学总是引进不同学科的思想方法和思想观念来促进美学的变革,无论是实践美学话语权的建立还是后实践美学对实践美学的辩驳都是哲学思想的论争在美学场域中的表现。这种美学理论化思辩化的趋向使得美学这门感性学科越来越远离生活成为一门“玄学”,美学理论家不愿意从具体的审美现象出发而热衷于从哲学入手来探讨美学的逻辑起点和美学的基本问题,其结果是在美学理论创新的前提下,看哪一位美学家的哲学修养和逻辑修养更高,谁就有可能取得美学理论建构的话语权,从美学学科本身看,好像取得了理论的创新,但是从哲学观念看,这种理论创新是借助哲学观念的变革来实现的,根本就算不上创新。一门学科要想取得真正的学术创新就必须立足于学科自身,因为没有哪种理论创新是借助另一个学科的观念来完成的。

站在美学研究的精英立场上,美学研究必须进行观念的创新,没有创新的学科是没有发展前途的,但是美学的观念创新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要做的是给美学定位,美学究竟是什么样学科,这个问题不解决就不能够确立美学研究的解释思路。其次是美学核心问题是什么,这个问题牵涉到美学研究的主题,只有把这个问题搞清楚了才能使得美学研究不至于跑题。最后还必须确立美学的研究方法,采取什么样的研究方法与美学学科的定位是一致的,美学是什么样的学科就必须采取与之相应的研究方法。把这三个问题搞清楚了对美学学科进展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的,这也是理论美学建构的基础和前提。

二、生活美学与美学研究大众立场的建立

理论美学的发展历史揭示了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精神学科自律的可能性和必然性,但是由于“美学家只在美学史资源中讨生活,他们满足于根据已有的理论提出新的理论,满足于在逻辑自足中建立各种理论体系,美学家的眼光始终只盯着书本,思想神游于观念王国,没有去关心比观念、逻辑更为根本、更为丰富生动的现实生活本身,没有去研究身边正在发生着的大众审美事实”[19]。因而,美学研究就在逻辑、概念、观念里兜圈子,美学家们的这种自娱自乐的努力只能够满足自己的“美学话语权”的建构而不能被广大的群众所接受,广大的群众不知道美学究竟是何物,有的认为美学就是美术、有的认为美学是研究美容和美发的学问等等不一而足,之所以会搞出这么多的笑话原因在于社会大众对美学不了解,不理解美学与他们美好生活有什么关系,不了解美学存在究竟对自己有什么价值。

美学研究远离大众的倾向遭到了一些青年美学家的批评[20],这些批评的确击中了理论美学的要害,美学如果不走出纯理论的“象牙塔”就不能真正的被广大群众所接受,美学只要没有被群众所接受就不能够实现其学科的价值,一门学科只要是不能解决现实问题就没有生命的活力。因而美学走向大众,走向生活是其理论创新的一条新的途径。我们将这种走出体系化建构的走向大众生活的美学视为“生活美学”。

美学走向生活或者说“生活美学”的提出是否就是要研究日常生活中的感性审美问题呢?这就牵涉到“生活美学”与“日常生活审美化”理论的区别。“生活美学”和“日常生活审美化”都是立足于大众生活本身的审美,都是对理论美学的一种反驳与修正。但两者的区别也是明显的:首先审美主体是不同的。生活美学立足于大众的现实生活,全体生活大众是“生活美学”的审美主体,只要在日常生活中能够体会到生活以及工作的乐趣从而能够超越自身就能够成为“生活美学”的审美主体;而“日常生活审美化”理论的审美主体是发达城市生活中的中产阶级,他们拥有可以供自己消费的足额的金钱,因而在物质极为丰富的发达城市中可以找到他们审美的场所,这是极少数有钱人的美学。其次是审美活动的出发点不同。生活美学的出发点是大众生活中的现实审美现象,诸如在日常的现实生活中美化自己从而获得一种艺术化的享受;在工作中体会到一种发自心底的愉悦;在优美的自然景观中的流连忘返忘却自我;总之生活美学最终是以大众生活的艺术化,大众生活的幸福安康为目标。而“日常生活审美化”理论的出发点是审美的感官享受和物质刺激,这是建立在物质生活极度丰裕的基础上,我们必须生活在被物质商品所包围的“消费社会”才会出现这种情况,在这样被“技术”所主导的时代里,它“突出地表现在人们对日常生活的视觉性表达和享乐满足上”,是对于日常生活感官享乐追求的合法化,总之,所谓“日常生活审美化”就是追求感官享受。最后是审美活动的价值皈依不同。“生活美学”所追求的是人生的艺术化,以造福大众的现实生活为理论皈依,它是日常的物质生活向精神生活的升华,是由日常生活的“实用”层面向“艺术”层面的过渡,是由功利实用的劳动向本真存在的澄明境界的提升;而“日常生活审美化”理论则以直接表征物质满足的享乐的快感为价值归依,它是物质生活扬弃精神生活的“大跃进”,是“消费社会”的审美价值观:是以“审美”为幌子的以“感官享乐”为本质的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的理论变相。它最终以“技术”来统领审美,审美的人变成了物化的人。

立足于大众立场的“生活美学”关注大众日常生活中的审美问题。大众日常生活是非常广泛的,即包括他们的物质生活,也包括他们的精神生活,而生活美学的主旨就是要把美学渗透到大众的日常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之中,关注他们的物质生活以及精神生活中的审美问题。在人们的日常物质生活中,人们注重自己的身体的美化、对自己生活环境的美化、从中获得一种舒心的享受。这事实上就是生活审美的内容之一。工人在制作产品时对产品的形象所做的工艺的美化能够使产品在功能完好的情况下使购买者享受到审美的愉悦,劳动者在劳动中体会到劳动创造所带来的审美享受,这些都是生活审美所关注的问题。在大众的精神生活中,美学要担当起培养大众的审美情趣、提高人的道德素养和丰富人的情感世界并且要弘扬积极的人生价值、引导健康的娱乐消费方向的任务。这些任务的实现就要求美学关注大众的审美教育、关注大众的审美心理并通过启发大众对人生基本事实的自觉反思达到唤起大众对人生幸福感的追求。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生活审美已经不再是一门满足人们闲情逸致的无用的学科,它开始逐渐地渗透到大众的日常物质生活之中。可以说,人们对日常生活美的追求是全方位的,从美容美发、服饰、家居装修、旅游再到生活饮食等各个方面。这种审美追求可以说是方兴未艾。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在其中有许多令人啼笑皆非的现象:过分的涂脂抹粉造成的妖艳气息、无视个人条件“东施效颦”式的对时尚的追求所造成的滑稽效果、“手铐脚链”式的穿金带银与夸富的心理。这些现象的出现给了我们生活美学大展身手的舞台。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大众的审美修养太低的缘故,但是大众的审美追求是毋庸置疑的,这就需要我们的美学要远离体系化的传统深入到大众生活之中,我们的美学家有责任有义务的以不同的方式来潜移默化或者是协助大众提高自己的审美修养和审美趣味。大众的审美的追求正是美学大有作为时代,审美首先要找到其现实的立足点才能在学理上给予分析,没有现实基础的学科是没有生命力的。如果美学家没有看到美学的现实的生命力而仍旧在形而上学的“迷宫”中的谈论审美的精神性、超越性、个体性和无功利性,我不知道这是美学的不幸还是美学家的悲哀。因而我们的美学要呼唤一种立足于大众立场的现实主义,而不能在精神的超越境界里自足自乐。

三、面向多元的美学研究

中国当代美学要走出困境重新获得自己应该具有的学术地位就应该积极地介入到现实生活之中,从现实生活中获得自身发展所需要的养分,拓宽自己的学科领域,展示美学学科积极介入社会的理论价值;另一方面,美学也要加强学科自身的建设,为美学介入现实生活做好理论的准备,即美学要在当下的学术语境中不断地寻求理论的创新、发展和超越。这样,美学一方面做好了学科自身建设的工作,另一方面又做好了介入现实生活的功能,从而美学能够在学理和生活两个方面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

长期以来,美学只是作为一门知识论和价值论相统一的思辩的学科而存在,美学学科充满了哲学的话语霸权,它习惯于用哲学的形而上学的方法来探讨美的本质、艺术的本质等等一些思辩的问题,因而美学总是停留在抽象的理论水平上。美学家们大都心醉于用何种方法来建构自己的理论体系,从而忽视了更为根本的、更加丰富多彩的生活审美本身。究其原因则在于美学的思辩性和概念性较强,很少能够联系艺术作品欣赏本身来进行研究,更不用说日常生活中的审美问题了。

面对当前中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相伴随的大众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大众以不同的方式在追求着美,与审美相关的一些行业,诸如建筑装潢、室内装修、美容美发、环境绿化、花卉修剪、影视娱乐等等都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也就是说,从社会大众的审美实践来看,大众的审美需求正处于一个好的时机,我们的美学正是有用武之地的时候,而现实的美学研究则是令人失望的。

可以说,美学要想走出低谷就必须走出思辩的理论的王国,走向社会生活的实际之中,走向生活审美的研究之中,从而使美学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更好地服务于大众的日常生活,在大众的生活幸福和心理健康方面发挥自己的作用,而不能仅仅局限在玄学的空间里自足自乐。这就要求美学家们破除形而上的自恋的情结,不要仅仅局限在思辩的领域内研究美学,不要再轻视生活中的实用美学,而应该用实事求是的态度对生活中的实用美学进行研究。其次要用开放的心态来容纳各种不同的审美价值取向,不能仅仅认为只有理性的审美才是正确的,而别的审美方式都是不可取的。再次,要树立大美育的思想,不仅要在学校培养学生的美育观念,更要在社会的大环境中培养全体社会大众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意识。只有这样,美学才能从人以形而下的角度给人以引导,培养大众正确的审美情操,同时又研究人们的精神追求从形而上的角度给人启迪。这样美学就能够实现从具体的审美事实出发达到对大众终极关怀的目标。

总之,当代中国美学必须联系大众实际生活本身来拓宽自己的研究疆域,特别是在逻辑性、体系化的理论美学陷入困境的现阶段,生活美学的兴盛和发展对增强美学在当今社会经济文化中地位。只要我们转变观念,站在大众的立场上,我们的美学还是大有作为的,同时这对理论美学的发展也可以起到促进的作用。

当然加强生活美学的研究并不意味着要忽视理论美学的研究,美学学科的发展必须依靠理论美学的创新。这也是由美学的学科性质所决定的,美学是一门“形而上”和“形而下”兼有的学科,它一方面要在“形而上”的层面探讨美学的学理价值,另一方面又必须在“形而下”的层面探讨大众的现实审美。美学并不是一门社会应用学科,而是一门人文学科,这就要求美学必须以人为本,追求其超越性和自由精神。各种社会生活中应用美学的发展最终还需要理论美学的成果来支持,而理论美学的研究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要立足于现实的审美实践和审美经验,在现实审美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理论提升和概括,从而形成具有学科形态的美学理论。反过来,这些具有学科形态的美学理论又能够指导现实的审美实践,从而形成一种良性的循环。因而美学研究应该面向多元:既要研究现实生活中的美学问题,又要研究具有理论形态的美学问题。事实上,生活美学是理论美学的源头,理论美学的理论来自于现实生活中的审美经验,而生活美学又给理论美学提供丰富的审美例证,没有生活美学支持的理论美学是“有学无美”的,没有理论支持的生活美学是“有美无学”的。美学要发展,要取得突破,就必须面向多元,将立足于大众立场的生活美学和立足于精英立场的理论美学统一起来,给生活美学寻找理论依据,给理论美学寻找现实依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