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外国哲学史

外国哲学史

时间:2022-03-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甘肃对外国哲学史正式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却开展得较晚。在对16世纪至18世纪中叶这一阶段的西欧哲学的研究中,甘肃学者关于英国唯物主义的创始人法兰西斯·培根发表了3篇文章,即袁义江的《弗兰西斯·培根对认识论的贡献及其对自然科学的影响》、范汉森的《培根的认识论是唯物主义的实践论》、王晓兴的《论培根重建科学精神的意义》。在对德国古典哲学的研究方面,甘肃学者的成果相对比较集中。
外国哲学史_甘肃省志·社会科学志(古代—1990年卷)

第四节 外国哲学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水天同就曾翻译过弗兰西斯·培根的《培根论说文集》。但甘肃对外国哲学史正式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却开展得较晚。1962年,西北师范大学政教系开设欧洲哲学史课程,当时人单力薄,还谈不上深入的研究工作。直到1978年后,兰州大学成立哲学系,西北师范学院政教系恢复招生,中共甘肃省委党校走上正规化,西北民族学院也成立了政教系,这些单位陆续调配和培养了一批外国哲学史的教学科研工作者,这一领域的研究工作才逐步开展起来。取得的成果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参加编写了一批教材和参考书籍,二是发表了30多篇研究论文

一、教材与工具书的编写

在编写教材和参考书籍方面:一是张学军参加了全国17所高等师范院校共同协作的《西欧哲学史稿》(河北人民出版社,1985年)一书的编写,具体承担了“诸论”部分和“第五章:德国古典哲学”以及各章“小结”的撰写。二是袁义江、童国木等人参加了《西方哲学史教程》(山东大学出版社,1987年)一书的撰写,承担了第一编第三章“古希腊哲学的衰落”、第四章“古罗马哲学”和第三编第三章“18世纪的法国哲学”等章节的写作。三是张学军承担了《西方哲学名著介绍》(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一书中《康德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论〉》一文的撰写。四是刘开会、戚本芬分别在高清海主编的《西方哲学史百题探释》(福建人民出版社,1987年)中承担了有关题目的写作。五是袁义江参加了《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中关于古罗马哲学方面若干条目的写作。六是刘文英主编了《哲学百科小辞典》(甘肃人民出版社,1987年),其中有些条目就是西方哲学史方面的。七是袁义江参加了《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的翻译工作,完成了105条外国哲学条目的译文。

二、研究论文涉及问题广泛

对古希腊罗马哲学的研究,王斌贝《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二元论哲学体系——巴门尼德哲学新探》(《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88年第4期)认为,巴门尼德的哲学将世界划分为“真理界”与“意见界”,在西方哲学史上首开二元论的先河。真理界探讨的是神秘的“存在”,意见界探讨的则是作为具体事物的“非存在”;前者表现了他的唯心主义、神秘主义、形而上学和不可知论的观点,后者则表现了他的唯物主义、经验主义、辩证法和可知论思想。袁义江、张荣《阿那克萨戈拉“奴斯”说初探》(《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990年第5期),从“‘奴斯’概念的提出及其基本内涵”、“‘奴斯’学说的基本内容及其合理内核”及“‘奴斯’概念的认知功能”三个方面进行探讨,指出“奴斯”说在前苏格拉底哲学的发展中起着桥梁作用;它是由自然主义向人文主义的过渡;由本体论向宇宙论的过渡;由宇宙论向认识论、伦理学的过渡;它既为原子论唯物主义提供了思想来源,又开启了苏格拉底——柏拉图理念论唯心主义的先河。袁义江《古代怀疑论》(《西方著名哲学家评传续编》上卷,山东人民出版社,1987年)一文指出,古代怀疑论对当时的人类认识及社会政治生活产生过不可忽视的作用,其中有些观点对中世纪哲学及近代哲学也有所影响。从认识论角度来说,它所提出的某些问题(如真理的标准、逻辑证明的最初前提,认识过程中主体的状况、客体的状况、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对认识的影响等)至今仍有探讨的价值,是有必要认真研究的一个流派。袁义江《卢克莱修对宗教的批判及其社会政治思想》(《外国哲学史研究集刊》第4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分析指出,卢克莱修的《物性论》反映了古希腊罗马朴素唯物主义的最高成就,坚持了德谟克利特开创的原子唯物主义路线,反对了柏拉图的灵魂不死学说、苏格拉底和亚里士多德的“目的因”学说、毕达哥拉斯派的灵魂轮回学说以及斯多葛派的宗教唯心主义学说,将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贯彻于自然、社会、思维的一切领域,包含了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另外,张晓林《论古希腊哲学思维方式》(《西北师范学院学报》1987年第4期)认为,古希腊哲学并未形成统一的思维方式,自然哲学唯物主义的思维方式是现象的直观;古希腊唯心主义的思维方式则是由直观向理智的过渡,开始注意现象中的一般;亚里士多德则从个别与一般,感性与理性结合的角度考察对象,兼有以往思维方式的特点,但未达到有机统一。

在近代哲学方面,对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家的研究有张学军发表的《思想解放的伟大战士布鲁诺》(《甘肃师范大学学报》1979年第2期)。在对16世纪至18世纪中叶这一阶段的西欧哲学的研究中,甘肃学者关于英国唯物主义的创始人法兰西斯·培根发表了3篇文章,即袁义江的《弗兰西斯·培根对认识论的贡献及其对自然科学的影响》(《兰州大学学报》1979年第2期)、范汉森的《培根的认识论是唯物主义的实践论》(《社会科学》(甘肃)1979年第3期)、王晓兴的《论培根重建科学精神的意义》(《北京社会科学》1988年第4期)。

对法国哲学的研究成果,有袁义江《笛卡尔和他的〈哲学原理〉》(《喀什师范学院学报》1988年第1期),张学军《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战斗的无神论》(《甘肃师范大学学报》1980年第3期),穆纪光《狄德罗对自然科学方法论的重大贡献》,刘开会《试论西方近代唯物主义哲学家人性理论的发展》(《兰州大学学报》1989年第1期)等论文。

在对德国古典哲学的研究方面,甘肃学者的成果相对比较集中。关于康德研究,袁义江、张荣《康德“图型说”刍议》(《青海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第1期)指出,“图型说”是打开康德认识论奥秘的钥匙,在他的整个哲学中具有积极作用,占有重要地位。袁义江、王琦《康德先验认识形式刍议》(《张掖师范专科学校学报》1989年第2期)指出,认识形式和结构对于认识过程具有重要的作用,研究康德在这方面的思想对于丰富和发展当今的认识理论可以起到借鉴的作用。张晓林、李朝东《康德哲学要旨及其“先天的”真蕴》(《西北师大学报》1990年第2期)认为,康德哲学的任务是先天综合判断的有效性问题或知识的逻辑根据问题。康德所谓“先天的”与天赋观念论的先天知识及认识发生学意义上的先天根源不同,它具有逻辑的意义,即形式是一切知识得以成立的逻辑根据。

在对黑格尔的研究方面,张学军《黑格尔哲学秘密初探——论黑格尔的实体即主体的思想》(《甘肃师范大学学报》1981年第4期)认为,从整体上看,《精神现象学》主要表述的就是“实体即主体”的思想,《逻辑学》中特别是《小逻辑》导言更集中、深入地论证了这一思想,所以,实体即主体的思想是黑格尔哲学的实质命题和核心概念。张学军《试论黑格尔辩证法的意蕴》(《国内哲学动态》1981年第6期)认为,黑格尔的辩证法既是认识的方法,又是逻辑概念的矛盾进展和一切事物的根本法则,而不仅仅是概念辩证法。刘开会《试论黑格尔的抽象——具体的逻辑方法》(《兰州学刊》1984年第6期),探讨了黑格尔逻辑方法的普遍理论意义。范鹏《黑格尔论哲学和时代精神的关系》(《攀登》1985年第3期),论述了哲学和时代的内在联系。李朝东《逻辑哲学主旨论》(《西北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第4期)认为,《逻辑学》所建构的范畴体系——逻辑哲学的主旨是论证思维和存在是如何统一的及其统一的基础,并提出了一整套有关本体论和认识论相一致、存在和思维对立统一的发展理论——辩证法。李朝东《逻辑哲学的辩证法实质》(《理论与思考》,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1989年),结合欧洲哲学史上本体论和认识论的关系对黑格尔逻辑哲学的实质作了进一步的探讨。

关于对西方哲学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问题的研究,发表的论文有,张学军《马克思对黑格尔历史观的批判继承和发展》(《西北师院学报》1983年第2期)、范汉森《异化等同于矛盾吗?》(《理论学习》1983年第6期)、袁义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异化概念》(《兰州大学学报》1984年第3期)等,具体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同西方哲学批判、继承的源流关系,从不同角度研究了二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阐述了西方哲学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来源之一的重要作用。

此外,有些论文在钻研外国哲学原著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一些重要思想和观念的源流和理论内蕴。刘文英《古希腊的时空观念》(《外国哲学史研究集刊》第4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和《评黑格尔的时空理论》(《新疆大学学报》1983年第4期)以及刘开会《黑格尔时空观初探》(《兰州大学学报》1987年第3期),分别探讨了时空观念的历史发展和理论意义。李朝东《怀疑认识论意义之历史批判》(《西北师范学院学报》1986年第1期)指出,怀疑认识论在西方哲学发展史上具有独特的历史性质,它是对哲学思维中的内在矛盾进行责难、否定的理论概括,它对认识内容本身所进行的理性反思是人类自我意识不断觉醒的体现,是认识走向成熟和达到更高阶段的环节。李朝东《怀疑认识论研究》(《兰州学刊》1987年第6期)对怀疑论的历史形态进行了较详尽的考察,认为怀疑论既是一种哲学意识和思想流派,又是一种思想方法,它是对人类理性思维矛盾的逆向反思,是理性反思活动的精神工具。

有些论文在研究各个哲学派别的基础上,注意哲学思想发展规律性和中外哲学思想发展的联系和区别的研究。范鹏《黑格尔哲学史观中的发展原则》(《西北师范学院学报》1984年第1期),袁义江、童国木《黑格尔哲学史观的合理因素及局限性》(《兰州大学学报》1986年第3期),刘文英《关于比较哲学史的几个问题》(《兰州大学学报》1982年第3期)等,是国内较早关注中西哲学史相互联系和区别的论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