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从对文化的认识说起

从对文化的认识说起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这两个最古老的用法上看,中国最早“文化”的含义实为“文治和教化”。狭义的文化,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机构的复合体。前者强调发掘本土文化的普遍性价值,后者强调认识西方文化的现代性和特殊性。作为一种领域文化形式的教育文化,也离不开构成该领域文化思想或价值的内在原则及其历史渊源。可见“孝”和以“孝”为表征的儒家文化就是传统中国的施教内容。

第一节 从对文化的认识说起

一、对文化理解的分歧

多年来哲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考古学家甚至文化学者,对于文化,一直持有不同的看法。由于不同学者的认识角度不同,加之语意的丰富性和交流的情境性,所以见解有别,歧义甚大。为深入研究教育格言的本质,这里不妨对这些看法先作梳理和审视。

值得首先引起关注的是,地域和传统的差异,造就了中西方对文化的不同理解。在汉语中,人们的文化意识可上溯至东周。孔子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论语·八佾》)其中“文”字已经有文化的意味。就词源而言,“文化”一词最早出自于刘向《说苑·指武篇》:“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后来,南齐王融在《三月三日曲水诗序》中写道:“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从这两个最古老的用法上看,中国最早“文化”的含义实为“文治和教化”。换言之,文化就是以伦理道德教导世人,使人“发乎情止于礼”。(1)在英文中,文化(culture)的词义与用法,从18世纪末开始经历了一个重大的演化过程。“在这个时期以前,文化一词主要指‘自然成长的倾向’以及——根据类比——人的培养过程。但是到了19世纪,后面这种文化作为培养某种东西的用法发生了变化,文化本身变成了某种东西。它首先是用来指‘心灵的某种状态或习惯’,与人类完善的思想具有密切的关系。其后又用来指‘一个社会整体中知识发展的一般状态’。再后是表示‘各类艺术的总体’。到19世纪末,文化开始意指‘一种物质上、知识上和精神上的整体生活方式’。”(2)为此著名人类学学者泰勒(Edward BurnettTylor)这样给文化定义:“文化或者文明就是由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包括知识、信念、艺术、道德法则、法律、风俗以及其他能力和习惯的复杂整体。”(3)

在对文化的理解问题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也有过重要论述,亦不尽一致。为明晰起见,特将它们列成表,见表3-1。

表3-1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

img11

现实生活中,公众对“文化”一词常常在多种意义上使用:一是指“知识”,如“学文化”、“有文化”等,这是其最通俗、最表层的含义;二是指某种较突出的社会生活习惯、风俗,如“饮食文化”、“丧葬文化”等;三是指中国古代的“文治”与“教化”,如“敷文化以柔远”等;四是指“人类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如“仰韶文化”、“玛雅文化”,此为目前学术中常用的文化含义;五是指“社会意识形态”,如“文学艺术”、“文化领域”等。(4)

概括上述认识,笔者认为,将文化定义为特定的生活方式的整体是比较适切的,它包括观念形态和行为方式,提供道德的和理智的规范。文化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机构的复合体。它并非源于生物学,而是一种习得的行为方式,且为社会成员所共有。文化作为人类认知世界和认知自身的符号系统,它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一切成果,具体涵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包括环境的总体布局与结构、环境的绿化和美化等,是文化的基础成分;制度文化包括各级组织的形态和层次、各种规章制度以及公民的角色规范等,是文化的保证措施;精神文化则包括传统习俗、社会风尚、理论思潮以及由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所承载或表达的价值观念、目标追求等,是文化的核心内容。当然,“文化”最根本、最深刻的含义在于它的“人化”,一切“文化”的含义都是从这个根本含义发展、引申而来的。

二、文化的域性特征与教育文化

文化作为关于生活方式的庞大体系,有诸多具体的表现形式,当其呈现于某一区域时,就形成了相对于该区域的子文化体系,即所谓区域文化,例如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中国文化和美国文化、汉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等。任何区域文化体系都不是凭空产生的,它的形成总是内在地包含着自身的前提预设、认知方式、逻辑论证和价值判断。从这一基本认识出发,杜维明教授曾提出了回应西方文化并对西方文化进行批判性反思的两种方式:“一是(不同文化)其本土的或‘在地’的经验要有全球的视野,而不是一种隔绝的本土经验;二是对西方理论模式普世化的前提提出挑战。”前者强调发掘本土文化的普遍性价值,后者强调认识西方文化的现代性和特殊性。其中最不可忽视的是构成区域文化思想或价值的内在原则及其历史渊源,即那种早已内在于心而无可辩驳的“自明性的东西”。在西方现代性的价值取向中,自由、人权、平等、民主和法制等观念是其精粹所在,也是为公众所认可的主要的现代价值,但这些价值不是西方某位思想家灵感忽至的真理性发现,而是其文明发展长期演变的结果。(5)因此我们说,区域文化的差异实际上是文化价值观与文化传统的差异。

仿效这样的认识模式,可以作出推演,当文化呈现于某一行业时,则形成了该行业独特的子文化体系,即所谓领域文化。这种领域文化,通常又有多种具体的形态,例如政治文化、经济文化、科技文化、军事文化、宗教文化、教育文化等,都是典型的和重大的领域文化的表现形式。其实,无论是政治文化、经济文化还是其他文化都与其构成领域文化思想或价值的内在原则及其历史渊源紧密关联,所不同的是每一种领域文化都要准确地反映其对应领域的特征。例如,政治文化的领域特征是围绕政治权力的分割和取向建构和发展起来的,而经济文化的领域特征则是围绕商品的经营方式和运行机制建构和发展起来的,如此等等。

既然文化是分区域和分领域的,那么文化就具有了域性特征。作为一种领域文化形式的教育文化,也离不开构成该领域文化思想或价值的内在原则及其历史渊源。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教”字的字形上得到启示。就简体“教”而言,它左“孝”右“文”(反文),是个会意字。这意味着教育是一种文化,那么,它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化呢?左边的“孝”表明了它的性质。西汉《孝经·开宗明义章》曰:“夫孝……教之所由生也。”可见“孝”和以“孝”为表征的儒家文化就是传统中国的施教内容。众所周知,儒家文化是人伦性的,“孝”所表明的就是人与人之间一种最切近的关系。“孝”字的构形包括“老”与“子”两部分,而且是上“老”下“子”,即“子”依附于“老”。因此,经由这种教育所形成的人,不是个体人格意义上的人,而是类似一个有着标准答案的“同一化”的人。(6)人们的思维是同一化的,感觉是同一化的,语言也是同一化的,在他们身上丧失了甚或根本就没有形成用自己的大脑来思维、感觉和说话的能力,至少是习惯。这本身就是文化,一种长幼有序、善恶分明、师道尊严的伦理文化。

教育与文化犹如一对孪生姐妹,相依相似,密不可分。教育不能没有文化,同时,教育者也在建构着自己的文化。换言之,一方面教育是传授文化的活动,教育促进了文化的进步和繁荣,另一方面,教育本身蕴涵和秉承着文化,特别是教育者也在生产和发展着自己的文化。这种生产和发展着的文化,若以物质的形态呈现,就有了衣冠整洁的教师和佩戴眼镜的学生、灵活多变的教具和精美绝伦的校园雕塑等;以精神的形态呈现,就有了教育主张、教育理想信念以及教育理论流派等;以制度的形态呈现,就有了教育法律、教育规章、教育条例等。从这样的意义上说,任何其他领域的文化形态,都不可能超越教育文化,教育文化乃是大文化视野中内容最丰富、领域最宽广、气韵最充足、持续最久远的文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