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非时政类期刊转企改制后何处觅生机

非时政类期刊转企改制后何处觅生机

时间:2022-02-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转企改制后,非时政类期刊将由事业单位转变为市场主体。2011年7月20日,全国新闻出版局长座谈会作出决议,全国非时政类期刊出版单位将在2012年9月底前全面完成转制任务。非时政类期刊转企改制,中央和地方同步推进,分批次进行。非时政类期刊改制后丧失原有的体制保护,踏进市场经济大潮之后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非时政类期刊在转企改制后实现跨越式发展,应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突破。
非时政类期刊转企改制后何处觅生机_中国科技期刊新挑战:第九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论文集

非时政类期刊转企改制后何处觅生机

夏红玲

(《轻工机械》杂志社浙江杭州310004)

作者简介:夏红玲,《轻工机械》杂志社编辑

摘 要:非时政类期刊转企改制已步入正轨。转企改制后,非时政类期刊将由事业单位转变为市场主体。作为在传统体制内的转化而来的一个新生事物,转企改制后的期刊将面临众多挑战。如何迎接挑战,把握机遇,在市场中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转企改制后期刊业内面临的重要研究课题。在市场经济中,作为一个新型企业,期刊要转变观念,解决好人事关系,在市场中重新定位自己的身份,在转企改制中迎接新的发展机遇。

关键词:非时政类期刊;转企改制;资本;定位

2011年5月8日,新闻出版总署署长、国家版权局局长柳斌杰首次公开表示,非时政期刊年内将全面展开转企改制,自此非时政类期刊的改制正式拉开序幕。2011年7月20日,全国新闻出版局长座谈会作出决议,全国非时政类期刊出版单位将在2012年9月底前全面完成转制任务。非时政类期刊转企改制,中央和地方同步推进,分批次进行。新闻出版总署2012年下发的《关于期刊编辑部体制改革的实施办法》(下简称9号文件)强调:原则上不再保留期刊编辑部体制,对非时政类包括科技期刊进行转企改制。

非时政类期刊改制后丧失原有的体制保护,踏进市场经济大潮之后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如何迎接挑战,把握机遇,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觅得一线生机,是摆在所有改制后非时政类期刊单位面前的一大难题。笔者所在的《轻工机械》杂志社,很早就以企业身份进入市场,但是一直没有在市场中找到自己的精准定位,在提高期刊的质量和扩大发行量方面没有长足的发展。其实我们作为科技期刊,比单纯的社科类期刊有更大的市场和发展空间。如何利用期刊这个平台,扬长避短,挖掘企业潜力,为企业的科技创新和结构调整作出贡献,是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实践的。

根据9号文件,非时政类期刊改制主要动作有四点:①有条件的期刊转成传媒企业集团;②三家以上的期刊,可以合并组成企业——杂志社;③行业内指导类期刊可以改为内部资料;④不具备条件的编辑部可以申请停办。

9号文件对期刊编辑部实行“转、并、改、停”的方案引起的期刊界震荡,是改革开放以来业界反应最强烈的一次,一时间业内热议不断。非时政类期刊在转企改制后实现跨越式发展,应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突破。

1 观念问题

由于改制前很多期刊都隶属于机关事业单位,很多人还不习惯转企改制后的市场化模式。统一思想,转变观念,是把改革进行下去的前提条件,这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必要过程。转企改制后,期刊单位要摒弃原有的传统观念,用市场经济的理念来指导自己的出版经营活动。

2 人事改革问题

转企后出版单位员工紧接着就会面临身份转换的问题,以及随之而来的待遇问题。然而大家似乎更习惯事业单位的身份,这让他们感觉更踏实,更可靠,更有优越感。那么如何打消这种顾虑,任重而道远。因此,在加快体制改革的同时,政府应该给以扶持政策,送一程。

目前,实际改制过程中期刊单位的事业编制人员身份转换的途径概括起来有3种。

(1)“一刀切”——将非时政类期刊事业编制人员全部转为企业编制,也就是按照国办发[2008]114号规定“转制时,自工商注册登记之日起与在职职工全部签订劳动合同”,事业编制人员的身份转变为企业员工,从而完成从事业单位编制到企业员工身份的转换。

(2)“两步走”——按照“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原则,将原先事业编制人员全部保留或参照报社原事业编制管理,由主管主办单位派遣到期刊社,但在单位期间为企业编制人员。同时,允许事业编制人员退出期刊社,或根据干部人事权限在主办单位范围内流动或提前退休。新招进来的员工身份一律为企业员工,这样通过新老员工的更替逐渐完成整个单位员工的身份转换。

(3)“分情况办”——在单位工作满十年以上的可以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同时,要允许期刊单位的少数人员,诸如管理层以及业务精英继续保留在报社主办单位的事业编制体制内,再由主办单位派遣到报社工作,其他人员转为企业编制。

以上三种员工身份转换方式,在报刊改制实践过程中均有采用,期刊也可以借鉴报纸改企转制的一些做法。例如采用第一种转换方式的有《国家电网报》、《中国证券报》、《中国电力报》、《机电商报》等。以上又有两种不同的情形:其一是其主办单位本身就是企业,其所属期刊出版单位成立之初就以企业身份注册,譬如《国家电网报》。其二是期刊出版单位主动要求转企改制,如《机电商报》、《中国文化报》等。采用第二种的一般是具有独立人事权的期刊出版单位,这些期刊出版单位的员工按照工作年限,累积达到一定工作年限的参照原先事业单位的编制进行管理,未达一定工作年限的按照企业编制进行管理,两者之间差别不大。采用第三种途径转换方式的主要是其主办单位为事业单位,而要转企改制的期刊出版单位本身又没有人事权,比方说一些党报的下属机关。到目前为止,第一种方式处理的效果是最为彻底、最为有效的一种方式,它从体制和机制上进行了彻底的转变,打破了企业用人的“双轨制”、“多轨制”,激发了企业员工的创新意识,使得非时政类期刊单位放下观望情绪,从而迅速地全副“身心”、义无反顾地途径转换方式进入市场,参与市场的竞争。

至于非时政类期刊单位转企后单位员工的待遇问题,就需要从不同角度进行多方考虑。首先需要政府出台针对这类企业的各类优惠政策,比方说通过免于征税或者税收返还等方式来扶持这些刚刚经过改制相对孱弱的企业,让企业尽快积攒实力,提高竞争力,及早拥有盈利能力;另外就是主办单位要预留一部分专项资金用于解决转企改制后非时政类期刊的员工待遇问题;再有就是政府可以通过提供过渡性补贴和银行贷款等方式,解决企业员工收入问题,关于这一部分费用可以等企业真正进入市场,具备盈利能力后再行偿还;最后在深化改革,转企做大做强的同时,可以再通过各种方式来提高员工的福利待遇,这也是解决员工待遇问题最为可行、最为长远的方式。

3 资本问题

据调查,50%~60%的期刊是没有资本的,要真正转为企业,首先面临的就是注册资本的问题。因为成为企业首先得经国家工商部门审核批准,而国家工商部门对于企业注册资金是有明确规定的。落实这些期刊注册资本的来源是当务之急。如果仅仅简单照搬9号文件法规办理,势必大部分期刊都会面临被取消资质最终“下岗”的结局,那么科技编辑人才会被迫“逃离”岗位,业界人才流失,科技期刊界必将元气大伤,而这样的结果肯定是违背这次改制的初衷的。例如,目前中国大学院校出版社仅有108家,而全日制本科院校有两千多家,大部分学报类期刊改制之后会找不到婆家;早已随中央各部委科研院所被改制成企业的编辑部,又不得不无条件地面临第二次折腾,仅仅是因为不满足9号文件的第二项规定——只有三家以上的期刊,才可以合并组成企业(杂志社)。如我们《轻工机械》杂志社,就是响应9号文件第二次组建之后最终形成的企业。

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去解决资本来源的问题?在报刊转企改制的过程中,解决资本来源主要有4种方案:①由当地政府担当出资人,授权给传媒集团相关机构履行出资人职责。如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的出资人就是广东省政府,再由广东省政府授权给南方报业集团管委会经营其所拥有的国有资产、履行出资人职责,集团资产仍在省财政厅名下。②由当地国资委出资。如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杭州日报报业集团和宁波日报报业集团等传媒单位的资产由当地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③由财政部门出资。如中央级期刊单位转企改制之后其资产由财政部门履行出资人职责。④由宣传部门出资。上海市的传媒单位多采取这种方式,如新华传媒在其招股说明书中显示的实际控制人是上海市委宣传部。关于资本来源,目前还属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尚未形成统一而明确的出资人制度。统一而明确的出资人制度的最终形成将直接推进转企改制的进程,具有重大意义。因此,结合各地实践情况,摸索形成统一、明确的出资人制度,迫在眉睫。目前看来成立独立的文化资产监督管理部门或者采用第二、第三种出资人方式比较可行。

4 改企后期刊面临如何重新定位的问题

非时政类期刊出版单位转企改制后,以前依靠行业内指令性订阅形成的市场不复存在。重新定位包括受众定位和功能定位两个方面。受众定位指的是确定期刊改制后的客户群;功能定位就是在受众定位的基础上,结合主办者意愿来定位期刊功能。非时政类期刊出版单位转企改制后,原先的读者群面临萎缩和分化,需要重新定位期刊的客户群和期刊的功能。《知音》杂志无疑是改制成功的典范。《知音》杂志创刊于1985年,2000年1月成立湖北知音期刊出版实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由事业法人转变为企业法人;2011年1月,注册成立湖北知音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改制完成。此后集团一手抓核心期刊《知音》品牌质量,一手抓跨行业跨媒体经营,现今已有《好日子》、《良友文摘》、《知音励志》等7种期刊和《新周报》、《第一生活》两份周报,还开通了第一生活网。现在知音传媒拥有9刊2报1网1学院,集团总资产达到7.92亿元,净资产6.42亿元,年经营收入3.59亿元,净利润0.77亿元。同样作为科技型的期刊,前身为《农业机械》杂志社的北京卓众出版有限公司是科技类期刊改制的榜样。最初卓众面向的是农村读者,有《工程机械与维修》和《今日工程机械》两本期刊。改制之初,卓众把改造旧刊与创办新刊、扩大办刊规模结合起来,打破农机行业的行业局限,逐步形成汽车、工程机械、农机、机电、IT、少儿科普等多个业务板块,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强,经营收入以年均30%的速度快速增长。卓众原有的杂志在办刊过程中发现,一些客户群体与矿山机械行业联系密切,存在较大的市场需求空间。经充分论证后,创办《矿业装备》杂志。由于定位准、基础好,以及积累多年专家资源、客户资源和渠道资源,《矿业装备》很快受到业内外一致好评。如今,卓众已拥有16刊1报4网,成为年收入逾两亿元的科技类报刊出版企业,并成为科技期刊转企改制的行业标杆。在改制过程中,需要不断学习和借鉴其他期刊单位改制的成功经验,结合市场实践找到适合自己企业发展的道路。

非时政类期刊出版单位转企改制后,在市场中重新确定受众定位和功能定位,即如何才能以一个企业的面貌更为主动地去应对市场,在市场竞争中生存,并取得胜利。定位首先要考虑的是原先主办单位的性质:比方说主办单位是企业的,非时政类期刊出版单位的定位可以确定为整个行业的对象服务,包括行业的上游供货商、中游制造商、下游销售商等,通过产业链的形式,为行业不同的环节提供相应的个性化服务。其次要考虑市场的需要,如何定位才能让期刊扩大市场和影响。

作为非时政类期刊,面对改革的浪潮要打消顾虑,调整心态,转变观念,迎接挑战,抓住机遇;要多角度多层面地解决职工改制后的待遇问题,积极出台相应的政策,保障职工利益,稳定人心,所谓人心齐泰山移,人事问题解决之后,也就为改制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人事保障;要结合各地实际情况,摸索形成统一、明确的出资人制度,为转企改制提供资金保障;改制后要适应市场的发展,并随着瞬息万变的市场不断调整自己的发展战略,在市场经济之下觅得生机,实现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邵娟.专业期刊在非时政期刊改革中的出路[J].媒体时代,2012(9):21-23.

[2]李刚.我看期刊改革——关于期刊改制的思考[J].理论界,2011(7):220-221.

[3]郭全中.非时政类报刊转企改制九大问题解析[J].传媒杂志,2011(11):15-17.

[4]裴永刚.非时政类报刊转企改制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R/OL].2013-07-10.http://www.docrn.com/P-491305147.htm1.

[5]刘彬.非时政类报刊改制后该怎么办?这些期刊是榜样[J].光明日报,2011-12-1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