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人的现代化

人的现代化

时间:2022-02-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人的现代化与社会现代化是同向共进的。中国对人的现代化的研究较滞后于西方国家,同时在接受西方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了中国的国情,也提出了相应的指标体系。事实上,昆山本地的学者可以紧紧抓住昆山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这个契机,做大量的关于人的现代化方面的研究,尤其是定量方面的研究。
人的现代化_思路:昆山市文化发展研究中心研究成果选

人的现代化

——城市现代化的核心

黄金萍

我国现代化的目标从实现“四个现代化”开始,国人对现代化的想象从“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开始。现代化没有一个标准的模式,基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制度,西方现代国家的表现形式只能成为一个参考。因此,现代化建设需要寻找中国的模式。这一光荣的使命落在了经济社会较为发达的江苏。昆山作为百强县市之鳌头,义不容辞地承担起了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任务,不仅仅为江苏树立实现现代化的标杆,更是为探索中国现代化发展模式和路径提供实证。

现代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现代化包括经济、社会、环境和人的现代化等多方面内容,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有学者指出,当前中国的社会结构滞后经济结构约15年。这个结构发展上的时间差是导致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产生诸多经济社会矛盾和问题的最大原因。

实现现代化首先要解决的就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问题。事实上这个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重视。各级政府都陆续出台了各项政策和措施,在着力弥合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差距。昆山在这方面尤为突出,从城乡一体化到社保全覆盖,新昆山人的市民待遇等各方面都走在全国前列。可以说,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开始一致。但是不容忽视的是,尽管社会事业包括文化事业的发展可以通过制度改善和经济投入来逐步跟上经济发展的脚步,但现代化建设的主体——人的现代化,既是现代化的推动者,又是现代化的最终归宿,却不是用投入产出的逻辑能简单解决的,更多的是依靠文化的熏陶和潜移默化,以及教育的力量,来达到人在观念上以及适应性上的现代化。

人的现代化与社会现代化是同向共进的。人是现代化的主体,是社会现代化的尺度与目标;社会现代化则是人的现代化的客观基础与现实条件。人的现代化与社会现代化具有相互制约性和同一性,社会绝大多数成员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先决条件和根本保证,也是社会现代化的客观标志。在很大程度上,人的现代化程度决定了社会现代化能否成功。

有学者指出,“一个国家可以从国外引进作为现代化最显著标志的科学技术,移植先进国家卓有成效的工业管理方法、政府机构形式、教育制度以至全部课程内容。在今天的发展中国家里,这是屡见不鲜的。进行这种移植现代化尝试的国家,本来怀着极大的希望和信心,以为把外来的先进技术播种在自己的国土上,丰硕的成果就足以使它跻身于先进的发达国家行列之中。结果,它们往往收获的是失败和沮丧。原先拟想的完美蓝图不是被歪曲成奇形怪状的讽刺画,就是为本国的资源和财力掘下了坟墓。痛切的教训使一些人开始体会和领悟到,那些完善的现代制度以及伴随而来的指导大纲,管理守则,本身是一些空的躯壳。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缺乏一种能赋予这些制度以真实生命力的广泛的现代心理基础,如果执行和运用着这些现代制度的人,自身还没有从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上都经历一个向现代化的转变,失败和畸形发展的悲剧结局是不可避免的。再完美的现代制度和管理方式,再先进的技术工艺,也会在一群传统人的手中变成废纸一堆”。我国在改革开放的30年里,也饱受这个困境的折磨。

因此,人的现代化是现代化的核心。昆山在建设现代化事业中,应把人的现代化作为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

江苏省委书记罗志军在昆山调研时指出,基本实现现代化既是一个评价标准,还是一个过程。现代化建设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都可以通过参照西方发达国家来提出一套指标体系,目前,昆山市有关部门对照十七大要求,比对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相关数据,精心设计了一套“现代化进程指标体系”,分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社会进步、民主法治、生态环境五大类28项34条指标,通过计算得分来清晰地衡量现代化的实现程度。这个指标体系得到了国务院有关专家的充分肯定。目前昆山市各有关部门和区镇在这套指标体系的指导下,认真分解和部署任务,贯彻落实,有计划地朝着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前进。

那么人的现代化是不是也有一套指标体系,可以来衡量人的现代化的程度呢?西方国家在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也注意到了人的现代化因素。因此很多学科都对人的现代化进行了研究,比较突出的是美国的英克尔斯,他在代表作中提出了人的现代化的指标(或称素质清单)。中国对人的现代化的研究较滞后于西方国家,同时在接受西方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了中国的国情,也提出了相应的指标体系。笔者摘录如下:

img7

(续表)

img8

比对以上中外学者关于人的现代化的指标体系,我们不难发现,人的现代化标准是比较模糊的,学者们通过各种研究和总结,试图为我们塑造出一个现代化人的生动形象,但结果都流于描述,几乎没有一项定量的指标。当然,这些指标和清单事实上也是一个大类。如果再做深入研究的话,每一项指标都可以分解为若干项小指标,小指标中就可以有定量的方面。譬如说尊重和重视知识,就可以通过教育意愿和教育年限(小学还是初中,本科还是研究生学历),教育支出占家庭收入比例,购书经费和再教育投入等综合来衡量。但是总体而言,这些指标清单都是以定性的描述为主,这是因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他不仅仅是生物意义上的人,更是政治、经济、社会意义上的人。所以要抽丝剥茧地分解一个人的现代化的诸种方面是一项艰巨的工程,但不是一项不可能实现的工程。现在各个学科都有一些专家学者在研究,虽然并没有直接提出人的现代化定量指标这样一个命题,但各种微观研究都在为构建定量指标作贡献。

事实上,昆山本地的学者可以紧紧抓住昆山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这个契机,做大量的关于人的现代化方面的研究,尤其是定量方面的研究。如果能在昆山这个实践样本的基础上提炼出一套人的现代化的定量指标体系,这不仅仅有助于昆山的现代化建设,在学术界都将是创新之举。

那么,在没有清晰的、简单的、可操作化的指标体系参照的情况下,昆山在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中,如何来实现人的现代化呢?

近期,昆山市新闻媒体围绕昆山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这个主题作了大量的相关报道。年初的两会上也针对现代化进行了大讨论。市有关领导指出,“昆山在2012年能否探索出现代化的基本形态、展示现实模样,最终在于老百姓的感受,如果老百姓感受到了现代化的生活,那就说明,我们率先基本实现了现代化”。可以说,用老百姓的真实感受来最终评价现代化的实现与否,是政府工作的最高标准,脱离了政绩工程的思维,牢牢地树立了执政为民的理念。事实上,老百姓对现代化的感受,不仅仅是被动的、外在的感知,民众本身也在逐步走向现代化,即人的现代化。

城市化和现代化改变的不仅仅是人的居住方式,更是整个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现代化建设必然带来城市化,城市化的发展带来农转非,乡村变社区,农屋变高楼。在转变的初期,往往会出现大量现代化的硬件设备,却缺少现代化的软件管理以及现代化的人(包括人才和普通居民)。这种情况在拆迁小区里表现得尤为明显——“社区的功能性服务设施具备了现代化的风格,但居民却仍然停留在前现代阶段。动迁农民由自由式、庭院式、农村生活方式转变为集中居住的小区生活方式,农民变居民后,原来村庄中相互关照、谁家有事一呼百应等珍贵的乡土情和乡土文化正在逐渐淡化,而在农村长期形成的乱扔垃圾、乱挂衣被、大声叫喊等不良习惯却带进了小区”。要实现人的现代化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滞后于经济社会的现代化发展将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我们能做的是如何尽量缩小两者间的差距,让人的现代化与社会的现代化协调发展。

首先,政策支持,规划引导。人的发展是城市发展的一部分,尤其是人才,是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在人才政策上,昆山已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领军型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的意见》、《关于加快优秀人才引进与培养的若干政策》、《关于大力引进培养高层次人才 推动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全方位构建育才、引才、聚才、用才的“人才生根”战略工作体系。同时配套财政政策的支持,对优秀人才实行奖励政策,十一五期间累计划拨人才奖励经费100亿元。为人才在昆山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社会和经济坏境,充分显示了对知识和科技的尊重,形成了全社会高度重视人才和知识的良好氛围。《昆山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已于今年年初正式出台。《人才规划纲要》以昆山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要求为基准,进一步明确了“人才优先、引领发展,以用为本、创新机制,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的基本原则和“人才发展主要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人才国际竞争力明显提升”的战略目标,以创新实施十大人才工程和六大人才政策,实施人才强市、人才生根战略助力昆山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其次,加大教育的投入,加大宣传力度。作为社会现代化之根本因素的人的现代化绝非只有少数社会精英分子心态的现代化,而是广大民众的心态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归根结底是人的观念的现代化以及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上的现代化。教育在人的现代化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这包括正规的学制教育,也包括社会的再教育。现代教育应适应现代化的要求,注重人的现代化素质能力的培养。加大宣传力度,一方面是新闻媒体方面的专题报道,如对现代化概念的解读,对昆山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紧密关注。另一方面就像树立道德模范标杆一样,树立现代人的标杆。可聚焦一批活跃在现代化建设事业上的人(包括各个阶层,各种职业),凸显出他们身上某一闪光的现代化素质。

第三,建设一批现代化文化设施,丰富文化消费。人的现代化不仅仅是观念上、生产方式上的现代化,更是生活方式特别是消费的现代化,尤其表现在文化消费上。文化消费是现代人文化行为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社会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现代人对于价值的感知和自我的实现极为重视,这得益于他们的知识积累和适应能力的增长。因此,在消费结构上,现代人往往更重视文化消费,对文化消费品的种类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设一批现代化高水准的文化设施,不仅仅是现代化建设的硬件要求,更是适应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目前,昆山市三年“文化昆山”建设已进入收尾年,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已经完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已实现全覆盖。可以说目前新建的文化设施都是以现代化高标准的要求建设的,但在文化消费品的供应以及文化管理上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这正是今后所要重点解决的,也是文化建设上的现代化所要着力提升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