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邓小平: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政治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

邓小平: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政治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

时间:2022-03-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四个全面”之首,是战略目标,在开辟当代中国政治现代化新境界中具有基础性战略意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人,其核心价值取向是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质是“发展”。[10]现代化的根本是人的现代化,经济社会现代化发展中的决定性因素,是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习近平将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提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中心位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是“全面”。
政治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辟了实现人的现代化的新境界_国家治理现代化丛论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实现社会变革和未来社会发展的核心思想是实现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也是我们审视和推进政治变革和政治现代化发展的最重要视角。恩格斯深刻指出:“随着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的消失,国家的政治权威也将消失。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己本身的主人——自由的人。”[6]实现人的自主权利和自由发展,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崇高境界,也是政治变革和政治发展的最高理想。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这一重大思想,对于当代中国现代化进程,具有极其现实而又根本性的指导意义。通过60多年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我国现代化进程奠定了比较厚实的物质基础和有利的社会条件,当前只有更加注重人的解放和现代素质的提升,把促进人的现代化放在更加核心的位置,才能更好地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四个全面”之首,是战略目标,在开辟当代中国政治现代化新境界中具有基础性战略意义。习近平深刻指出:“中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实现这个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7]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定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这是对中国现代化发展规律的深邃把握,对于进一步深刻理解和科学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地位和内涵实质,具有重大创新意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人,其核心价值取向是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小康,从一开始就蕴含着人的解放和人的发展的朴素政治意义,是中国百姓对安定幸福的守望,是中华民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从中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出发,着眼于解决贫困、实现温饱、走向富裕、全面发展的人的现实需求和发展目标,将这一通俗易懂且寓意深刻的概念引入我国现代化视野,赋予其崭新的时代内涵,形成了著名的“三步走”发展战略。邓小平多次郑重向国内外宣布:我们的现代化,“叫中国式的现代化”。这个“现代化,也就是首先实现‘小康社会’,并在小康社会基础上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就是我们的战略目标,这就是我们的雄心壮志。”[8]这里,不难看出,我们党从一开始就是围绕人的解放与发展,将建设和建成小康社会作为实现中国现代化的基础阶段和基础工程,从而有效开辟了改革开放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之路。小康社会,犹如中国现代化征途上一面光辉耀眼的旗帜,鼓舞着、激励着亿万中华儿女为实现现代化美好梦想而辛勤劳作、不懈奋斗。通过30多年的运用、丰富和发展,“小康”,这一中华民族的朴素愿望,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形成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基础,凝聚为全社会共同认同的“最大公约数”,锻造成实现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点。从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关于“小康之家”、“小康社会”智慧论断的提出,到党的十六大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谋划;从党的十八大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确立,到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科学内涵和建设路径的精辟揭示——这一不平凡的思想认识历程,深刻蕴含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实现人的解放和全面自由发展方面的政治价值,深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人民为主体的政治立场、政治智慧和远见卓识,深刻反映了对“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发展规律的深邃认识和深刻把握。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质是“发展”。这个发展,其主要内涵就是提升经济发展的现代化质量和社会发展的现代化水平,从而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营造更加健康的社会环境。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所在。对于当代中国来说,发展,不仅要集中力量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社会物质财富增长,为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而且要着力解决“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主要是贫富差距拉大造成的对社会公平正义的冲击、民生需求凸显带来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失衡、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所滋生的权力寻租和权商勾结等腐败行为。实践反复警示,不深入解决这些“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仅全面小康社会不可能建成,而且很有可能跌入通向现代化道路上的“陷阱”。正是立足于这样新的发展视角,党的十八大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定位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9]习近平反复强调:当前中国经济已“呈现出新常态”,要主动“适应和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这个新常态,突出特点就是经济更加平稳发展、“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新常态将给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10]

现代化的根本是人的现代化,经济社会现代化发展中的决定性因素,是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习近平将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提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中心位置。他在中共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就郑重强调:“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价值指向。[11]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进一步强调:必须“着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一思想“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来的,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体现了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的唯物史观”[12]。这些重要论述,彰显了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中心的现代化发展理念和思路,成为开辟我国经济社会现代化尤其是政治现代化新境界的突出标志,贯穿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每一项重大决策和每一个发展层面。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是“全面”。这个全面,突出体现在覆盖的人群是全面的。全面小康社会是包括每一个地域在内的全面发展社会,是不让一个人掉队的全面发展社会。“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全面实现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决不能让老区群众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掉队”……习近平的这些重要论断,充分展现了全面建成小康以人为本位、覆盖每一个人群的博大的现代化视野。

这个全面,还突出体现在涉及的领域是全面的,是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核心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全面发展的现代文明社会。习近平反复强调:我们要建成的全面小康,是“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的全面小康;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的全面小康;是“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的全面小康;是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全面小康;是“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的全面小康;是“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全面小康;是“以改革创新精神开拓国防和军队建设新局面”,“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坚强力量支撑”的全面小康……这一系列重要论述,生动展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涵盖每一个社会领域、惠及每一位劳动者和建设者、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宽广的现代化胸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