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昆山文化的特质

昆山文化的特质

时间:2022-02-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显然,正是由于昆山文化有着极大的亲和力,才吸引各地的文化人纷至沓来,也让外来文化融入其间。亲和力,是昆山文化的一个鲜明特质。文化的亲和力在昆(山)台(湾)两岸人员往来、经济发展中产生了独特的作用。我们应该看到,昆山的文化亲和力,还有待进一步培植和强化。
昆山文化的特质_思路:昆山市文化发展研究中心研究成果选

亲和力:昆山文化的特质

陈 益

细究昆山传统文化,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个现象,有许多值得夸耀的部分,原产地不在昆山,或者原创者不是昆山人。例如,并蒂莲是元末从天竺(印度)引进的;为改良昆山腔作出贡献的魏良辅是流寓于昆山的豫章(江西南昌)人;巨富沈万三,跟随父亲从浙江南浔迁移到周庄,他致富最有效的途径是出海通番,经商的舞台从内地到海外,十分广阔;顾炎武先生自从四十五岁孤身离开家乡,再也没有回来,他的著作几乎都是在“行千里路,读万卷书”的北游过程中完成的。而归有光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安亭(今上海嘉定区)和长兴县(今属浙江),晚年则在河北顺德和南京当官。

然而,换一个角度,又可以清楚地看出,恰恰是在昆山这片沃土上,并蒂莲吐蕊展瓣,绵延600年长盛不衰;没有昆山腔的清丽悠远作基础,曲圣魏良辅纵有天大的本事也枉然;沈万三假如不在周庄躬耕起家,掘到了第一桶金,他何以远走南洋?顾炎武、归有光与昆山的感情维系,从来也没有隔断过。清军屠城,血流成河,故乡是顾炎武心中难以抚平的伤痛,却也成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思想的起始。归有光的代表作《项脊轩志》,更是故乡亲情的印记。

值得一提的是玉山雅集。顾阿瑛在阳澄湖畔修筑“玉山佳处”,“其所居池馆之盛,甲于东南,一时胜流,多从之游宴”。海内文人名士张雨、黄公望、倪云林、杨维桢、王蒙、朱珪等先后前往昆山,参加“玉山雅集”,在这里诗酒流留。南戏《荆钗记》的作者柯九思,《琵琶记》的作者高则诚,元末著名诗人、散曲家,人称“铁笛道人”的杨维桢,风月散人顾坚,无一不是玉山草堂的座上客。他们使玉山雅集成为元代历史上规模最大、历时最久、创作最多的诗文雅集。当时有人甚至避开刀光剑影,从兵荒马乱的北方赶来赴约。有史料记载,一位名叫张猩猩的胡人,能“作南北弄”,胡琴演奏技艺绝妙,专程从中亚细亚过来参与聚会,在这片世外桃源狂饮、狂歌、狂欢。

显然,正是由于昆山文化有着极大的亲和力,才吸引各地的文化人纷至沓来,也让外来文化融入其间。

亲和力,是昆山文化的一个鲜明特质。

城市如人,自有其独特的个性特质。这种特质,是由数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凝聚、衍化而成的,随着时代的演进,又不断注入新的内涵,不断提升品味。亲和力,是一种模糊概念,很难给予量化。或许可以解释成实力、魅力、活力、潜力。所谓实力,是指城市有雄厚的经济基础,能给人们提供就业与发展的空间;所谓魅力,是指城市的景观形象,能让人们处处感受到它的雅致、丰实、内秀的意蕴;所谓活力,是指城市的精神形态,能让人们自由释放内心的情感,张扬个性;所谓潜力,是指城市的社会氛围,能引导人们走向更高更深的精神境界。实力、魅力、活力、潜力的交相融合,构成城市文明的底色,产生极大的亲和力。这足以使每个生活在昆山的人——包括初次前往的外来者——产生认同感、自豪感和归属感。

这些年,昆山因不断创造嬗变和致富的神话,创造崭新的苏南发展模式而令世人瞩目。很多来到昆山的人——无论是开会、游览还是考察,无论是政治家、学者还是商人,都试图弄清楚一个疑问:为什么昆山能够成为台商密集区,人称“小台北”,吸引几万名台湾人长期居住?太湖流域同为江南鱼米乡的县市星罗棋布,天时、地利、人和,丝毫也不亚于昆山,为什么昆山能脱颖而出,不断给经济腾飞增添翅翼,率先走向现代化?

这,犹如被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的昆曲,并不诞生在其他地方,偏偏在昆山破土而出一样,可以寻找到多种答案。根本的一条,却归结为血浓于水的文化渊源。谁都清楚,台湾岛上的居民,主要是大陆过去的移民,台湾的文化从史前起,就与大陆是同源的。同宗同祖、一脉相承,这不正清晰地诠释了台湾人跨过海峡涌涌而来的历史因素吗?文化的亲和力在昆(山)台(湾)两岸人员往来、经济发展中产生了独特的作用。

这样的解释,仍有失肤浅。我想,昆山的成功,缘于这个城市具有丰蕴而独特的文化性格。卡尔·荣格说,性格决定命运。充满了亲和力的文化性格,决定了昆山这个城市的命运。所以,让越来越多的人对昆山产生认同感,把昆山作为创业乐园、精神家园。

构筑自由经济的台湾社会,充满了激烈竞争。那样的激烈,不是生活在大陆的我们所能体味的。受经济利益的驱策,台湾人竭力寻找生存的空间,岛内毕竟太局限,向大陆拓展才是一种最佳的选择。当两岸的人们超越寻亲寻根的起点,冲决政治藩篱,大胆地开始民间经济交往时,必然会造成一股不可阻挡的投资热潮。然而,即便是长三角,地域也很广阔,去哪儿投资,颇费踌躇。此刻,昆山文化的亲和力显出了优势。

原本是农业县的昆山,贫穷,落后,局促,乏善可陈。但是昆山人抓住了改革开放的机会,且有一个很大的优点:不排外,不倨傲,不自满。不仅继承了前辈兼收并蓄的文化性格,而且更具开放意识,更能兼收并蓄,更善于与世界各地的人打交道。不管你是何方人氏,有怎样的文化背景,有怎样的生活习惯,在这里都能安下家来。昆山人很愿意也很善于搭建一个平台,让外来者(包括来自台港澳和世界各地、全国各地的投资者)一展身手,赚到该赚的钱。让每一个人在昆山都有发展的机会,干一番事业,为国内外各类要素、人员和企业提供“国民待遇”、公正性服务,为他们的工作、生活提供舒适性服务,为市场运行提供便捷性服务,这些早已成为昆山人的共识。在昆山不会遭受鄙视的白眼,亲和力油然而生。

为了寻求发展,昆山人很愿意改变自己,以适应环境。他们觉得讲普通话是对别人的尊重,陌生人一见面,先是用流利的普通话,直至露出几句方言,才明白彼此都是地道的昆山人。昆山人也参与市场博弈,但常常注重双赢,既不做落井投石的丑事,也不会见了别人发财就眼睛发红。

文化,是一种持久的竞争力。随着经济全球化过程的不断加快,城市之间的竞争,必将以功能论强弱,以环境论优劣,以文化论兴衰,以特色论输赢。我们应该看到,昆山的文化亲和力,还有待进一步培植和强化。只有以文化凝聚人心,推动城市发展,营建良好的城市文化生态,发挥文化引导、文化关怀的功效,在所有的投资者、建设者、经营者、居住者、旅游者中培植起一种对昆山的亲和力,我们在走向现代化大城市的征程中,才会有坚实的基础和巨大的张力。

弘扬和培育城市精神,是人文环境建设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我们必须进一步挖掘昆山历史文化底蕴,弘扬优秀文化传统,在此基础上促进多元文化的融合,建设城市现代文化。具有了更大的文化亲和力,昆山的明天就能更加辉煌,更加令世人瞩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