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文化博览园畅谈
编者按:
2010年1月4日,管爱国市长在昆山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10年昆山要加快推进文化建设,要加快建设文化艺术中心等项目,筹建博物馆、筹划文化博览园和昆山名人馆。近日,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就文化博览园的筹划组织了一次研讨。
时 间:2010年3月8日
地 点:昆山市文化发展研究中心会议室
主持人:陈 益
出席者:庄春地、杨瑞庆、叶 凤、王晓阳、王广成
记录人:梁慧玲
陈 益:昆山具有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独特的区位优势。以昆曲和良渚文化遗址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积淀尤其深厚,在海内外享有极高的知名度,是推进文化事业、拓展文化产业的良好基础。
遵照市委、市政府建设“文化昆山”的要求和部署,我们建议以国际化、生态化、特色化的文化产业园建设为重点,创办昆山文化博览园,旨在确立昆山在国际国内打得响的文化品牌,进一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城市文化生活品位,为所有关心昆山、居住在昆山的人们创造一个既可接受文化传统教育,又可休闲游览的极佳场所。
庄春地:文化博览园区中可包括“昆曲文化园”、“稻作文化遗址公园”、“史前文明博物馆”等。这几个区域应该是各自独立又相互连通的。但是内容落差较大,从7000年前到5000年前,到元明清,所以做出来的东西一定要紧凑、精彩,突出良渚文化、昆曲等这些文化成果,才能使到文博园的游客,更多地了解昆山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昆山人对昆曲艺术的重大贡献,知道昆曲这么伟大的艺术,为什么会出现在昆山这块神奇的土地上。
陈 益:昆山是昆曲的发源地。但昆山目前缺乏能较为系统地全面感受昆曲文化的场所,建立一个集昆曲艺术、昆山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于一体的昆曲文化园区,势在必行。昆曲文化园的建设将展示众多的物质和非物质遗产,依托昆曲文化园开展如“百戏艺术节”等活动,开展昆曲及地方戏曲的评奖展演,将充分体现昆曲百戏之祖的魅力及实力,使昆山成为中国戏曲的大舞台。借助昆曲文化园开展昆山民俗文化教育、建立青少年教育基地、普及昆山传统文化知识。同时作为昆山一个新型旅游景点加以推广,使之成为昆山旅游的一个新亮点。昆曲文化园中,可以有戏祖庙、牡丹园、牡丹亭、古戏台等,还可以开辟一条昆山民俗风情街区,恢复明清和民国时期昆山传统民居街坊格局,再现昆山老城的生活场景。重要建筑可有梅花草堂、拂石轩、项脊轩、县儒学堂等,以明代建筑为主。结合名人名宅展示昆曲产生、发展、演变过程,充分体现昆山市昆曲发源地的特色。
王晓阳:关于昆曲文化园,我的建议是:以昆曲艺术为依托,动态地展现昆山元明清时代的社会风貌,建成一个600年前到400年前的历史昆山社会文化图景。在这个图景里,昆曲是一种什么样的形态,怎样充盈在民众生活中,活动在士大夫厅堂上,演出在船头戏台的,怎样深刻影响民众的心理和生活的,都能得到生动的展现。这样展示出来的文化就变成了生动有趣的社会场景。静态的展示能突出昆山古代的文化成果,而动态的展示则能表现出这些成果的创造过程和产生这样灿烂文化的社会原因。我们可以选择有代表性的历史故事,给予特定的场景表演,使观览者如临其境,既有知识性的补充,又有美的享受。
庄春地:告诉人家昆曲的最初形态,昆曲怎样发展的,因为当年的昆曲形态现在哪儿也看不到了,要看原汁原味的昆曲,就要来昆山。
叶 凤:到时候,游客在古城幽深巷弄里穿行,就犹如进入时空隧道,时光流转,似乎回到明清年间,在江南园林庭院里,倚在曲巷栏杆之上,在湖边,在楼榭回廊之中,恍若隔世,才会有游园与惊梦……经营一座园林,经营一个庭院,一条街,一砖一瓦,都需要不断地琢磨,这恰如对昆曲的琢磨。
杨瑞庆:我觉得首先要确定一个众望所归的祭祖对象。“百戏之祖”的主体当然是昆曲,《南词引正》中有一句很重要的话:“惟昆山(腔)为正声,乃唐玄宗时黄幡绰所传。”唐玄宗时代的参军戏、傀儡戏已是中国戏曲的初创,随后,唐玄宗创办了以培养戏曲人才为己任的“梨园”,为戏曲的繁衍撒下了种子,培养了人才,其中就有名伶黄幡绰,他流落昆山后,为传播宫廷乐,孕育昆山腔,作出了杰出贡献。所以,唐玄宗是当之无愧的中国戏曲的祖师爷。唐玄宗又名七郎,各地曾建有多处老郎庙,祭拜的就是唐玄宗。我认为,昆曲的祭祖对象别无他人,应该是唐玄宗。这个祖庙的名称可以叫做“戏祖堂”。
其次,要确定一批昆曲精英的祭拜群像,突出昆山昆曲的贡献。从昆曲的600年历史甚至之前更长的历史来看,昆山孕育成昆歌,打造成昆腔,改良成昆曲,创演成昆剧,应该说大师、名家辈出,昆山人为昆曲的发展建立了丰功伟绩,到“戏祖堂”来祭祖,主要是来感恩这些昆山的昆曲伟人。建议戏祖堂的正厅除了安置唐玄宗的雕像外,两边各有几尊组合像,左边是顾阿瑛和顾坚在玉山雅集聚唱昆山腔的生动场面,右边是魏良辅和梁辰鱼在片玉坊聚写《浣纱记》的切磋场面,两组群像能把昆山的昆曲名家和昆曲盛事都全面地反映出来。
第三,要确定几座与昆山有关的昆剧浮雕。走进戏祖堂前,应有几块展示经典昆剧的浮雕,让人肃然起敬。
第四,要确定一组展示昆曲内容的建筑。昆曲文化园内,除了建造古朴、庄重的戏祖堂外,还需要一些配套的展示和表演的场所。既要有广阔空间的露天戏台,又要有小巧典雅的表演厅堂。届时,观摩大戏,聆听堂名,小试清唱,可以各得其所。建筑要富有古典美,讲究实用性,还应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展览区和表演区要相对集中,可以分别聚拢欣赏者和表演者的人气。
第五,要营造一批具有昆曲内涵的景区。在显要的位置,建造一座流光溢彩的牡丹亭。《牡丹亭》蜚声昆曲舞台,其实《牡丹亭》是在昆山完稿的,所以在昆曲文化园内建造牡丹亭很有纪念意义。亭子四周栽植牡丹花,让人品味国色的美丽和国粹的高雅。还应建造两个“草堂”:玉山草堂让人回味玉山雅集曾经的辉煌,而昆曲被称为戏曲中的“幽兰”,所以堂外让各种兰花争奇斗妍;梅花草堂让人追忆昆曲评论家张大复著文的呕心沥血,所以堂外梅花盛开,寓意“梅花香自苦寒来”。三座古建筑,掩映在三个花园内,一年四季,美不胜收。
最后,园内的商店里要有一些与戏曲有关的商品。与昆曲演出相关的舞台配置在这里应有尽有。要建造一个丰富的戏曲超市,以昆曲文化园为依托,创造出戏曲商品的“一站式服务体系”。
王晓阳:杨老师您说得太好了!我补充一点,我认为昆山“片玉坊”古街的建设,可以考虑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展示魏良辅、张大复、梁辰鱼等昆山名人的生活,使游客能生动地看到《牡丹亭》、《浣纱记》等作品的产生过程。顾坚、魏良辅、顾阿瑛、梁辰鱼等对昆山腔产生有重要作用的人,都能够得到生动的表现。另一方面,也可以以古街为载体,增加明清民俗文化的内容,再现明清时代昆山民间生活的图景。阿婆茶、跳板茶、水乡婚俗等昆山特有的民间文化内容,都可以融合进去。水乡婚俗和跳板茶本身就是有联系的,可以通过互动的场景,使游客得到亲身体验,充分领会到昆山民间艺术和民间文化的魅力。
陈 益:开封“清明上河园”的成功,就是因为是它能让每个游客进入大宋朝开封的情境,体验互动。我看到一个穿着宋朝服饰磅包公秤的,他口才非常好,编了一段段有趣的顺口溜,每个去称体重的人听了他不同的说法都很开心。还有抛绣球节目,舞台上的剧中人跟现实中的观众串联在了一起,等等。我们可以在张大复的梅花草堂里,专门设一个比较博学的“先生”,现场回答游客关于昆山历史方面的咨询。
其实历史上,明朝有几个昆山人是很大地影响了当时朝政的。比如沈万三与朱元璋,毛澄、顾鼎臣与嘉靖皇帝,再加上昆曲,昆曲是文化方面的影响。
王晓阳:是啊,顾鼎臣、徐应聘、夏昶、归有光等名人,都和明代的历史紧密相关。顾鼎臣在皇帝外出时单独执政数月之久,足见皇帝的信任。毛澄是皇帝的老师,曾经倍受器重。当时皇帝给徐应聘赐的匾上题着“光焰万丈”,其人的学识可谓当朝第一。夏昶的水墨竹子,和后世昆山人龚贤等画家的画对中国画坛的影响非常久远。这些名人和名人的故事,都可以在文博园的社会图景中得到表现。选择有趣的故事进行动态表现,可以展示昆山出现的名臣贤相在历史长河中的非凡作用和迷人风采,也能增加文博园的内涵和生气。
王广成:刚才大家对昆曲文化园的讨论很热烈,我想谈谈对另外两个园的想法。文博园的布置应该做到雅俗共赏,适应各种层次的需要。我觉得稻作文化遗址可以尽量建成博物馆的形式,一方面有利于对遗址的保护,另一方面还可以充实史前的与稻谷相关的实物、文字介绍等。史前博物馆要尽可能搜集各种史前文物,并对之进行研究,写出有关的简介。
陈 益:绰墩遗址位于巴城镇境内,是太湖地区迄今发现的文化序列相当完整、文化遗存比较丰富的一处史前文化遗址。整个遗址的文化内涵,从下至上依次为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马桥文化及以后各时期的堆积,代表了完整的江南原始文化序列。遗址面积约50万平方米。遗址中发现的马家浜文化时期的水稻田以及水田灌溉系统,对研究中国水稻起源特别是栽培稻的起源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整个世界的稻作文化起源研究也具有重大学术价值。建立绰墩遗址公园,通过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利用,可以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公益性文化事业与经营性文化产业相互结合,探索出一种崭新的利用文化遗产的模式。
王晓阳:我觉得昆山稻种文化的展示,可以和餐饮相结合。建设一批饭店,使游客在水上或者高空中可以看到七千年前古老土地稻种文化的状况,在饮食中接受古代农业文明,既能得到餐饮的乐趣,又能增长知识,还能节省游客时间。
陈 益:关于史前文明博物馆,昆山境内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一共有40处,绝大部分为良渚文化时代的。其中规模最大的,当推赵陵山、少卿山和绰墩山。尤其是位于张浦镇的赵陵山遗址,被专家们称为“中国的土筑金字塔”。昆山的多处良渚文化遗址,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如今,昆山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飞速发展,我们有可能也有必要建立史前文明博物馆。史前文明博物馆可以包括这些设施:一、遗址展览中心。二、史前文明研究室。三、青少年体验区等等。
庄春地:最好在外面还有一个大空间,设定一个区域,专门做江南水乡原生态的东西。竹园、小河、农田,做得非常田园,给游客参观游览,看看真正的农家风光。
我还想谈谈昆山文博园的运作这个问题。当大型的公共文化中心建成后,如何运作成为我们面临的关键问题。是建成后作为文化产业,使之产生经济效益,还是由政府买单,老百姓免费享受文化大餐?我认为应该是采用前者,因为政府至少要几个亿的投资,还要每年几千万的运作费用,不要使这些大型文化中心成为政府的财政包袱。如果成为文化产业,政府以后可以收回投资,并有可能赢利;同时能解决一部分本地人的就业问题,还可以拉动经济发展,其社会效益很多。
运作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引进外来公司进行管理,全部外包;另一种是在昆山本地选拔人才或者从外地引进人才进行管理,其他人员本地招聘。两者比较,很显然,后者具有更多优点,同时也可以为大学生提供就业机会。
陈 益:我们希望成功运作文博园这样的文化产业,期待它的成功运作,能给昆山文化旅游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