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昆山徐氏家族的文化成就

昆山徐氏家族的文化成就

时间:2022-02-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徐氏家族对昆山传统文化所做的贡献进行探讨,敬请方家指正。徐氏族人吟咏唱和,以家族为中心组成了一个文化集团。徐氏家族的女性也不乏文学才能。
昆山徐氏家族的文化成就_思路:昆山市文化发展研究中心研究成果选

昆山徐氏家族的文化成就

王广成

据清康乾时期的王应奎说,“昆山巨族,在前明时,推戴、叶、王、顾、李五姓。迨入本朝,而东海氏兄弟三人并中鼎甲,位俱八座,子姓亦取次登第,一时贵盛甲天下,而前此五姓则稍衰矣。邑人为之语曰:‘带叶黄姑李,不如一个大葧脐’,以带音同戴,黄音近王,姑音转顾,脐音近徐,故俗谚云尔”。这段话粗略地反映了明清时期昆山望族的演变历史,在前明时,最大的五个著姓望族是戴、叶、王、顾、李五姓,而在清初时徐氏则兴盛起来,一跃成为昆山巨族之一。明清两代徐氏共有16名进士、36名举人,其中有一个状元和两个探花,人称“昆山三徐”。因此,在科举方面,徐氏族人的功名在昆山首屈一指,而在文化方面,徐氏的成就更是无与伦比。本文主要针对徐氏家族对昆山传统文化所做的贡献进行探讨,敬请方家指正。

自徐申始著《诸儒奥论》,以后每代都著书立说,其中一些作品影响很大。而且其文化成就也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文学、史学、医学、绘画四个方面。下面将具体介绍:

一、文学成就

江庆柏、严迪昌等都很重视家族文化群体的研究。徐氏族人吟咏唱和,以家族为中心组成了一个文化集团。徐氏族人不论是在朝廷为官,还是在乡为士,都很重视写作。他们写有各种文学作品,尤其诗歌的数量为多,其次是经学、史学,其中不乏力作。据统计,明清徐氏族人共有各类著作160多部,具体见下表:

img13

(续表)

img14

(续表)

img15

资料来源:

(一)昆山县地方志编篡委员会:《昆山县志》,第22篇文化,689—675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二)逢辰辑:《徐氏家乘》,光绪元年义庄藏板。

(三)光绪《昆新两县续修合志》卷49、卷50,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①按:此据伦明:《五经读书法不分卷》,中国社会科学院整理:《续修四库全书提要·经部·群经总义类》第1328页,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版。

②按:光绪《昆新两县续修合志》和上述《昆山县志》均写为徐瓒,此据逢辰:《徐氏家乘》世系考。

③按:光绪《昆新两县续修合志》中作《笑啼草》,此据《徐氏家乘》世系考。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徐乾学一生著述颇丰,他的一些著作例如《读礼通考》一百二十卷、《资治通鉴后编》一百八十四卷、《古文渊鉴选》被收入《文渊阁四库全书目录》,《憺园文集》三十六卷、《教习堂条约》被收入《四库全书存目丛书》。这些著作具有很大影响。所著《读礼通考》一百二十卷,被认为“博采众说,剖析其义……缕析条分,颇为详备……独过诸儒”。《通志堂经解》的纂辑“搜罗绝宏富,而不尽精粹……然多数罕传之籍”,而“所著《读礼通考》及《续宋元通鉴长编》皆闳通淹贯,确有可传。集中考辨议说之类,亦多与传注相阐发”。他还以修书为名目网罗名士组织了第一个学人幕府。“徐乾学幕府的修书活动,对清代学术文化发展有重要影响”。

徐与乔(1619—1691)字才,“历数年,成《初学辨体》一书,为士林推重”,著有《山阳草堂文集》二十卷、《诗集》十卷、《三苏辨体》、《初学辨体》、《周易定本》三册等;徐德谅(1728—1779),字尹达,与其妻“花晨月夕,偕子女辈互相赓唱,极家庭韵事……至老至工,后邑人杜群玉辑《五家遗诗》,称德谅实为之冠”,有《五知堂诗钞》二卷、《桂门诗稿》、《紫薇山房稿》、《二芝庵集》。徐与冈,字子威,诸生,“置书数千卷,闭门雠校,旁行侧注,朱黄烂然,亦以文学称”,他著有《药房文集》、《纂订四六品藻》、《古文清裁》等书。

徐氏家族的女性也不乏文学才能。最有名气的首推徐昭华,她是徐乾学的女儿,也是一位名闻遐迩的女诗人。曾师从著名的经学家和诗人毛奇龄。她还曾经邀请江浙两省的才女组织了一个女子诗社。她的诗集——《徐都讲诗》一卷,被收入《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毛奇龄称赞她说:“存出蓝之意,独念昭华才实高,下笔都利,如遥林秀树,使人弥望而不能却。”

二、史学成就

昆山徐氏在史学方面也取得了很大成就,主要体现于两个方面:

一是直接参与大型官书的编纂,其中很多是史书。如徐乾学因“学问优长,文章古雅”,所以多次出任大型官书总裁官,先后当过《明史》、《大清会典》、《大清一统志》等书的总裁官,并受命主持太宗世祖《圣训》、《鉴古楫览》、《古文渊鉴》等书的编辑。“凡国家有大编述,乾学为之发凡起例,以总其成。若是集卷十四修明史条议,卷三十五古文渊鉴条例,大清一统志条例诸篇,条分缕析,辨析精审”。《明史》在二十四史中以取材丰富,文字简练,体例严谨而著称。《大清一统志》内容丰富,体例完备,考订精详,校对严谨,被认为“故所载舆地,尤为精核”。乾嘉道时期的续修和重修即在此基础上进行。徐秉义先后当过《明史》、《律例》、《大清一统志》等书的总裁官,徐元文曾任《明史》监修总裁官,《政治典训》、《平定三逆方略》、《大清一统志》及《三朝国史》总裁官。

二是直接撰著史书和参与地方志的修纂。徐开任“仿朱子义例”辑《明名臣言行录》九十五卷,“累年损益乃成是书,而于甲申殉难之名臣,遐陬僻邑,广为搜罗,尤其敬慎,足为信史”。黄宗羲也在序言中说,“今徐子之为是录也,博采兼取,一善之长必录,无暇窥见至隐”。当代史学家谢国桢《晚明史籍考》亦评价此书“为持平之论,不作偏私之见,足称信史”。徐乾学著有《资治通鉴后编》一百八十四卷,“裒辑审勘,用力颇深,故订误补遗,时有前人所未及……皆案文核实,信而有征。”;徐秉义著有《明季忠烈纪实》二十卷、《明史稿》三卷,其所著的《明季忠烈纪实》“取材详博而考证精审”;徐元文著有《明史稿》二十二卷;徐开禧著有《昆山志稿》二十四卷,并和徐与冈一起参与康熙《昆山县志稿》的编纂,徐家畴也协纂光绪《昆新两县续修合志》等。

三、医学成就

徐氏家族的一些成员对医学有较深的研究,他们世代行医,对吴中医学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如徐永思(1582—1642),字孝则,“善绘事,精岐黄”;徐士祺(1664—1712),字宋洲,康熙二十年(1681年)成上海学廪膳生员,工医,著有《医学法权》、《识证梯楷》等;徐昌(1660—1729),字董能,嘉定县学增广生员,兼善医,著有《伤寒第一书》、《占恒录》、《诗文集》;徐观宾(1683—1751),字于玉,监生,精医,著有《杂症烛微》、《药性洞源》;徐辑(1720—1793),字怀祖,“监生,捐州吏目,善医理”;徐世寿(1870—1939),字祝甫,出生女科世医之家,善妇科,对产后三大症之治,无不药到病除。此外,徐家梓、徐璿等也都精岐黄术。在千墩(今千灯镇)还有徐氏妇科六世医家。

四、绘画成就

徐氏家族的一些成员不仅精于文学、医学,在绘画方面的成就也值得赞叹,涌现出许多画家,他们的画技代代相传。如徐应时(1558—1635),字叔行,工词翰兼精兰竹;徐永思(1582—1642),字孝则,“善绘事,精岐黄”;徐开晋(1598—1645),字晋侯,“工传神,能作六丈大士及关士像,笔法精到,名擅一时”;徐善兰(1851—1878),字,丹九,“精绘事”;徐辑(1720—1793),字怀祖,“兼工诗文书画”,著有《小舟吟稿》、《对举书屋画谱》;徐传毓(1711—1787),字子山,邑诸生,“能诗兼工书法,尤善写生,笔墨工细,气韵閒雅”;徐经畬(1830—1862),字训常,新邑庠生,“壮岁出游,所过名山大川作图以记之。通天文象数之学,著有星学各书数种,撰桔蘘图、星仪要图”。直到当代,徐氏族人仍有从事画家职业的。

以上是笔者对于昆山徐氏的文化成就所进行的梳理和研究。然而昆山徐氏文化世家的出现绝不是偶然的,它是江南特殊的社会文化环境、繁荣的经济与婚姻圈、师友圈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具体来说有四个方面:

一、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随着江南经济的发展,在江南地区形成好读诗书、重视学术的风俗。士人重视写作,把“立言”作为毕生的追求,大大繁荣了区域文化。明代昆山人归有光说:“吴为人材渊薮,文字之盛,甲于天下。其人耻为他业,自髫龀以上,皆能诵习举子应主司之试。居庠校中,有白首不自已者。江以南,其俗尽然。”清江宁巡抚汤斌疏言:“吴中风俗,尚气节,重文章。”而嘉靖《昆山县志》在风俗中也说:“家知读书,人知尚礼。”这种风气即使在乡镇志中也可以找到,例如《贞丰拟乘》提到:周庄居民“户诵诗书”。正是江南的这种社会风俗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学人,创造了璀璨的文化。另外吴中地区盛行文社,为学术的交流提供了有利条件。徐氏家族的不少成员参加了文社,“时郡城盛文社,长洲宋实颖得宜、彭珑,吴县缪彤,皆社中领袖,雅重秉义兄弟,自是三徐之名闻远近”,徐履忱“读书郡城,与诸名流结社唱和”等。

二、徐氏的姻亲圈

在传统中国,婚姻讲求门当户对。因此与徐氏通婚的一般也是望族,例如,徐应聘的孙子开泽、开法分别娶顾绍芳的两个孙女——顾炎武的三姐和五妹为妻;徐永美与号称“门第甲江南”的上海潘氏通婚;徐德谅娶长洲蒋氏;徐德宗之女嫁与无锡秦氏,后生子秦瀛;徐炯之女嫁于韩菼的儿子韩孝洁等。

望族之间的通婚对于他们的学术有重要的影响。例如,顾炎武的学问对徐氏兄弟有着较大的影响。据清代《昆新两县续修合志》记载,徐乾学的学问“又得舅氏顾炎武指授,柢根益深”,顾炎武通晓古今,关心民生,爱好经世致用之学,学问不立门户之私。这对于徐氏兄弟的浸渐很深,“耳目濡染,闻见日广,故为学具有端绪。于义理则宗程朱,而黜陆王;于训诂则宗古注,而亦不废宋元经说;于词章则主变化日新,而不可以格调拘、以时代限;皆与炎武为近”。徐氏兄弟还深受舅氏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曾用顾炎武的《钱粮论》做对策。他在《题舅氏亭林先生‘钱粮论’后》一文写道:“舅氏亭林先生学博而识精,于天文、河渠、礼乐、兵农、钱谷之故,上下古今,洞悉原委。数往来畿辅、齐鲁、秦晋间,盱衡时事,间有所作《钱粮论》二篇,至为痛切。仲长统《昌言》、崔实《政论》之匹俦也……某昨岁对策,谓须得公忠强干之臣,权力万物之有无,计百姓之赢绌,而为之变通,盖实先生之论。”另有学者指出,徐元文在奏疏中论科举,主张妙简遴选,用真正的人材治理天下,“与顾炎武在《生员论》及《日知录》科举中的议论,大体一样”。同时在学术思想方面也深受舅氏的影响,在《清代七百名人传》中,顾炎武、徐乾学、徐秉义都被列入朴学一类。

三、徐氏的师友圈

韩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从这句话可以看出老师的重要性,同时师传也对于学生有终生的影响。名师出高徒,徐氏子弟的老师不少是当时的名师,如徐柱臣“与妻兄冕同游诸大文之门……延揽江浙名流,冠盖敦槃之盛照耀一时,柱臣天姿敏妙,濡染既久,造诣益深,诗词魁玮、渊雅,书法得晋人风骨”,徐与乔“从朱集璜游,肆力经史”,其子徐向奎,字乐原,“受学于朱用纯,以名节自励”,“徐德谅从长洲沈德潜学”等。另外,中国历来重视交友之道,其最重要的原因是因为朋友是以共同的爱好和兴趣为基础的,还可以互相学习和促进。叶沄在《子兆兄墓志铭》中说:“吾吴前明之际,士人多敦友道而淡族属,以族属疏则等同路人,不若友道之同方同术者,可久要也。”从现在发现的资料中可以看到徐氏族人重视友道,在生活道路上有志同道和的朋友。例如徐申在贬官回家后,“与星溪魏公庄渠、南渎方公矫亭往来过从,以诗酒为乐”;徐秉义“与硕儒余姚黄宗羲、鄞县万斯同、德清胡渭生、桐城钱秉镫交,每举经史疑义相发明,有得则疏录成书”;徐开法“与茅君阑、胡秋卿为文字交”;徐开任与“嘉定黄陶庵为金石交”,与他交往的遗民朋友也很多,如朱用纯、叶奕苞、万斯同、叶方蔚等;徐乾学“家富藏书,一时学者若阎若琢、万斯同之流,咸集其庐,相与讨论”,后来在修书的过程中广交朋友“其人德清胡渭生,无锡顾祖禹子士行、秦亲,晋江黄虞稷,山左阎若琢,太仓唐孙华、吴暻,常熟黄仪、陶元淳,钱塘沈佳,仁和吕澄,慈溪姜宸英裘琏”。总之人在学术上、生活上不能没有师友,师友的帮助起到很大的作用。

四、为文古雅,讲求经世致用的传统

在文体方面,归有光“钻研六经,含茹洛、闽之学而追溯其本”,他为文古雅的传统对于徐氏有深远的影响。徐乾学的文章也很古雅,后来他又把同样为文古雅的韩菼收为自己的门生,皆因“其为文原本六经,出以典雅,不蹈天、崇时决裂之习”。在治学思想方面,归有光开启了昆山地域重视经世致用之学的传统,周本淳说,“他博览群书而又能注意实际调查,写出这些经世致用之文”,这一传统影响朴学大家顾炎武。支伟成说:“先生讲求经世之学,究心一代掌故,考制度得失,生民厉害,与前史旁推互证,而折其中于六经。”经世致用的传统对于徐氏家族影响也很大。如徐凌云“补诸生,益肆力于古,究心经世之务”,前文已揭的徐乾学兄弟也深受舅父顾炎武经世致用的思想影响等。

综和昆山徐氏文化成就的梳理和具体成因分析,我们对昆山徐氏望族有了更多的认识,对昆山文化的深厚底蕴也有了更多的了解与欣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