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许氏家族的分支

许氏家族的分支

时间:2022-02-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庆分居上门,建承恩堂,族称“荫祠”,即今之“许氏宗祠”。如邦宪门一支迁扬州,诞生了夫妇院士许国志、蒋丽金。三十一世的样本人口数为337人,迁出人口为32人,迁出比例为11.09%;三十六世的样本人口数162人,外迁人口为28人,迁出比例为5.79%。显然这两个世次的外迁比例远高于平均值。许村在明清两代的兴盛,也就是得益于这条徽青古道。这一阶段的样本人口总数是2 124人,迁出的总数是107人,迁出比例为5.03%。
外迁概况_徽州传统村落社会—许村

据清乾隆元年(1736)编定的《重修古歙东门许氏宗谱·源族》记载,许氏自雍州南迁到歙之篁墩以外,各派的分迁情况具体如下:

一支居饶州洺口。一支居本郡星源。一支居郡西祁门。一支居休宁并迁八都。一支居郡东之绩溪。一支居淮建康迁当涂。一本宗理公居店边东派(郡北许村)。一本宗璙公居西派(郡北许村)。一支居上丰山下大公杲四世孙友善派。一支居蕃村杲公四世孙乙善派。一支居唐模杲公七世孙耆老派。一支居金村昱公次子斯荣派。一支居金村斯荣五世孙元二公绍承丕公长子四世孙才公下五世孙芝三派。一支居金村承丕公四子士巽四世孙楫派。一支出绍溪南五公迪派。一支复居郡东门七暹公派。一支居店边大公昕长子大公派。一支居十一都青山乙公知英派。一支居湾里九公安礼派。一支居湾里小四公承丕二公滋派。一支居楼下上段系五公承信下大公茂派。一支居楼下下段系承信下三公大中派。一支居十一都沙堘下昉承丕公四世孙念六公派六世孙青老一房迁居十二都泉泽。一支居沙堘前山承丕公四世孙十一公彦派。一支居下昉竹林头八公才下六世孙三公派。一支居十二都古山下才下六世孙德俊派。一支才下四世孙七公居十二都泉泽派。一支承丕公次子士巽四世孙栅居泉泽派。一支居二十都潭渡之邵九世孙震次子宁派。一支居十三都曹溪之邵八世孙拱次子本派。一支居十二都楼下拱公五子积善派。一支居太平县黄姑堂承丕公四子士巽四世孙邦基派。一支居黟县四巽公四世孙十公霖派。一支居十一都下堠承丕公四世孙枢三世孙元三派,东许克明承继,今居十二都店边。一支承禄、承福、承卿诸公居石村户充岭沿坑,子孙分迁婺源、祁门、绩溪各派。一支述斋公支下福海公迁居淮安卫,子孙世袭百户。

一所有承简、承卿、孙吉、承旺、各支派下旧谱所载或往外,或从戍四方散处。

今亦有往直隶、山东、湖广、江西、河南各府州县挈家俱去子孙不归,不能详查备载,俟后知者续入。

以上记载了许氏的三十六处分支,另外,还有东派的三处分支没有记载,这样看来,许氏共有三十九处分支。这些分支中除了明确记载有府县名称之外的,其他十九支都在许村,另有六支在许村周边的村落。

外迁分支的时间大致有这样几个时期:北宋期间,许遂迁黟县,许逖迁祁门。许逖之子许元移居宣城,许元之子许宗孟迁绩溪涧洲云川大桥,此支自成一派,名“云川派”。南宋淳祐五年(1246),金村惇睦堂第十四世许氏桂二公从许村迁唐模。到了元贞年间(1295—1297)之后,唐模的许氏家族人丁旺盛。始祖桂二公生三子应一、应二、应三。应三出继本里程氏。应二三十岁早卒。应一生丙一、丙二两子。丙二出继岩寺镇闵氏,丙一生嘉、庆两子。嘉公分居下门,建承德堂,后为家庙。庆分居上门,建承恩堂,族称“荫祠”,即今之“许氏宗祠”。庆公生福荫、善荫、积荫三子。积荫早卒。福荫支下建支祠“骏惠堂”。善荫两房:辛童公支下建“尚义堂”,绵童公支下建“继善堂”。此三座支祠昔日称“厅”,“骏惠”为叔,尚义、继善为侄。此支有“同胞翰林”许承宣、许承家两兄弟,晚清翰林许承尧。西支第十七世祖许暹迁城东而成城东派,代表人物是三朝元老许国。西支二十四世许雪迁潭渡而成潭渡派,代表人物有明季遗民诗人许芳城,字青岩,潭渡后许人,曾参与耿精忠军队反清复明的斗争,兵败后隐居歙之高庙山石雨草堂,代表作有《新安江赋》、《黄山赋》。

另有一些未成门派,但却也出了一些了不起的人物。如邦宪门一支迁扬州,诞生了夫妇院士许国志、蒋丽金。祥里门一支迁南京,则有河海大学校长许心武,其子许靖华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如表3-23:

表3-23 许氏外迁一览表

为了对历代外迁情况有一个更为详尽的了解,这里我们还是以前面“人口世次”所采用的《许氏宗谱》、《许氏东支邦宪门族谱》、《许氏东支邦伯门敦本堂谱》、《许村环里门统谱》这四族谱为样本,对外迁情况作一个较为全面的统计。具体如表3-24、表3-25、表3-26、表3-27所示:

表3-24 许氏历代外迁一览表(1)

续 表

表3-25 许氏历代外迁一览表(2)东支邦伯门(官厅)

续 表

表3-26 许氏历代外迁一览表(3)西支环里门(老屋堂)

续 表

续 表

续 表

续 表

表3-27 许氏历代外迁一览表(4)东支邦宪门(大墓)

续 表

续 表

结合前面的表3-9,综合分析表3-24到表3-27,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统计四表我们得出样本迁出的人数为216人,而这四个样本谱族记载的总人口数为7 156人,这样,我们大致可以得出许氏在1 100年间外迁人数所占的比例为3.0%。

(2)人口迁徙的两个高峰期分别是在三十一世和三十六世。三十一世的样本人口数为337人,迁出人口为32人,迁出比例为11.09%;三十六世的样本人口数162人,外迁人口为28人,迁出比例为5.79%。显然这两个世次的外迁比例远高于平均值。三十一世所处的时间正好是明末清初,而三十六世正好处在太平天国时期,可见这两次外迁高峰都是由于战乱引起的。

(3)从迁徙的路线来看,主要有三条:一是北向,从许村过箬岭往太平、旌德、池州、当涂、无为、宣城方向。这个方向是传统的产粮区,以粮为主,带动起其他贸易活动。许村在明清两代的兴盛,也就是得益于这条徽青古道。许氏族谱也记载了许多许氏商人曾在这里经商的过程,有的甚至在太平、当涂、黄池等地还有自己的田庄。许村曾是古徽州北向的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翻过七十里的箬岭,往北经太平水路可通长江,进而达到北京地区。往南经新安江可达江浙。所以,第二个方向就是南向,经新安江通往江浙的广大地区,苏州、扬州、海州、运漕、兰溪、兴泽等地。这一方向主要经营的是粮、盐、木、茶。苏州以粮为代表,扬州以盐为代表,杭州则以木为代表。其后的上海则以茶为代表。这一带不仅是许村商人,也是徽商经营的重要地域之一。第三个方向是西向,即经江西通往湖广地区,如饶州、九江、湖南、湖北等,这一带也是重要的粮食产地。这三条线都是徽商传统的经商路线,可见,许氏迁徙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商业贸易的需要,因商就居的现象很普遍。

我们还发现从二十八世到三十三世这一阶段,出现了一个持续的人口迁徙高峰。这一阶段的样本人口总数是2 124人,迁出的总数是107人,迁出比例为5.03%。而许氏人口的顶峰期是在二十六世,样本总数为559人,而样本显示的外迁人口数为2人,迁出比例为0.36%。为什么这一阶段人口迁出的比例要高于平均水平,并且与二十六世的情况出现一个大的反差呢?我看这也与商贸活动有关。二十六世生活的年代在明嘉靖以前,而二十八世主要生活在明万历时期,三十三世主要生活在清嘉道时期。从明中叶到清中叶是徽商的鼎盛时期,这也就能解释导致许氏从二十八世到三十三世出现人口迁徙高峰的原因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