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建设“文化昆山”应把握的几种关系

建设“文化昆山”应把握的几种关系

时间:2022-02-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文化昆山”建设的过程中,我们要把握好以下几种关系:一、经济水平与文化发展的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中共昆山市委十一届六次全体扩大会议着重提出了“加快建设文化昆山”的要求,“把文化建设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推动文化与城市同步协调发展,不断提升城市品位,增强发展软实力”。
建设“文化昆山”应把握的几种关系_思路:昆山市文化发展研究中心研究成果选

建设“文化昆山”应把握的几种关系

王 清

昆山历来人文荟萃,元代有画家朱德润、文学家顾阿瑛;明代有散文家归有光,书画家夏昶、王履,戏曲家、昆山腔创始人顾坚、梁辰鱼;明清之际有思想家顾炎武、教育家朱柏庐,书画家有归庄、龚贤、王学浩等;现代的有音乐家丁善德等。

历来的有识之士都十分重视文化,如顾阿瑛筑玉山佳处吸纳天下名士聚集阳澄湖,“玉山佳处园池声伎之盛甲天下”。如清代刑部尚书徐乾学建“传是楼”,藏书万卷,教化于民。如归有光、朱柏庐一生中大部分时间从事教育工作,桃李满天下;而顾炎武则一生游学,将他的思想传播到全国各地,泽被后世。昆山的民间文化也一向繁荣。民间戏曲活动可追溯到唐朝中期,正仪一带的村民擅长演傀儡戏(也就是木偶戏),所以箬帽湖取名叫“傀儡湖”。至于昆曲自元明发祥以来,极一时之盛,近代人方还曾说,“吾乡玉山之麓,广不逾数里,梨园五六部,甲于东南”。解放前,民间的昆曲团体以“堂名鼓手”、“曲社”等形式进行活动,一般人家办大事都要请这些演艺人员去演出,非常热闹。昆山传统民间文化着重体现在一些传统节日习俗上,如盛极一时的庙会就综合了许多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庙会期间有戏曲演出、龙船竞渡、卖艺、说唱、武术表演等项目,人声鼎沸,盛况空前。

改革开放以来,昆山群众文化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镇大力建设镇文化中心,图书室藏书量剧增,各镇都有自己的乡土文艺刊物和文艺演出队伍。文艺人才纷纷涌现,有一批作品在全国产生了影响,为昆山增色不少。近年来,昆山又陆续建设了科博中心、图书馆、昆仑堂美术馆、侯北人美术馆等文化设施。但客观地讲文化发展水平永远跟不上经济发展的步伐。随着昆山经济的突飞猛进,昆山的文化建设渐渐显现出不足,好多设施建设已渐渐不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与其他兄弟县市相比也没有太大的优势。昆山市委、市政府已充分认识到经济与文化共同发展的关系,适时提出了“文化昆山”建设的战略目标,充分体现了市委、市政府领导的远见卓识。“文化昆山”建设任重而道远,对有些干部来说还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有时甚至比经济工作更难入手。

昆山是一个具有深厚历史文化传统的城市,同样又是一个外向型程度很高的城市,所以,我认为昆山创建文化特色市的基本立足点是:“立足本土,立足传统,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在“文化昆山”建设的过程中,我们要把握好以下几种关系:

一、经济水平与文化发展的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文化发展的水平和一定的经济基础有关。有的同志会说,没有经济的发展就没有文化的发展,这话肯定没错,但却不是绝对正确。历史上,文化繁荣的时期不一定是经济最强盛的时期。比如唐朝,我们认为是盛唐气象,经济和文化都取得了空前的发展,最有代表性的是诗歌书法,而我们读到的杜甫诗歌“三吏三别”,颜真卿的书法《祭侄文稿》等都是在“安史之乱”过程中产生的;魏晋时期是一个非常动荡和专制的时代,却产生了魏晋风骨、竹林七贤等文化现象和文化人物。即使是在解放前的战争年代,我们的文学艺术也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产生了至今仍脍炙人口的艺术作品。我们解放区的群众文化活动也很活跃,甚至有了很大的创新,如秧歌剧《兄妹开荒》是借鉴吸收西洋歌剧的艺术手法,结合传统秧歌而创作的,被人们称为“兄妹开荒体”,以至于后来在此基础上出现了民族歌剧的经典之作《白毛女》。“文化大革命”期间,虽然摧残了许多东西,但群众文化却非常活跃,参与人数之广、演出次数之多也是空前的——尽管层次不高,主题单一。我举这些例子,主要是想说明一点:发展文化,经济固然重要,但经济却不能决定一切。昆山经济发展到今天这样令人可喜的程度,是文化发展千载难逢的机会。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应对中,中央提出了扩大内需的战略,对我们昆山文化建设来说是个难得的机遇。中共昆山市委十一届六次全体扩大会议着重提出了“加快建设文化昆山”的要求,“把文化建设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推动文化与城市同步协调发展,不断提升城市品位,增强发展软实力”。当然,文化建设虽然欣逢机遇,但还未达到在文化发展上想投入多少就投入的程度。所以,我认为在文化发展上,我们要长期规划、逐步实施,把资金用到最需要的地方。有的时候,大投入不一定有大产出,在文化上的好大喜功最终是不会有很好的效果的。因为文化和经济发展规律有质的不同,经济发展可以定规划定指标,而文化发展却是潜移默化的,你总不能定个五年计划说要培养多少作家、艺术家。我们要正确认识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关系,套用一句俗话,在文化发展上“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但钱也不是万能的”,硬件上的投入需要资金,而软件上的投入则不仅仅是金钱了。

二、观念和行为的关系

做任何事,观念先行,没有观念的转变就不可能有事业的发展。在经济建设上,我们曾经被一些旧的“左”的观念束缚,吃过苦头。现在,观念一转变,经济就得到了飞速发展。文化发展同样也要转变观念,只有在各级领导层心目中真正确立发展文化的观念,文化才能真正得到发展。搞文化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因为投入资金和精力都很大,收效却很缓慢,所以,我们不能抱一蹴而就的心理,而要做好持久的打算。硬件投入没问题,只要资金到位,三五年就可能面目焕然一新,但与之相适应的软件投入却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软件的首要因素就是文化人才的发掘培养和使用。我认为昆山的文化人才基础还是不错的,其中不乏有成就、有影响、有领导组织能力者,要让这些懂行的专家充实到相关部门,担负起文化昆山建设的重任,要有一种宽容的心态放心、放手让他们去干。同时,也要为优秀人才的引进培养、脱颖而出创造体制、机制上的条件。软件的另一因素就是我们各级领导干部对文化的认识和自身文化修养的提高。关于文化发展的重要性,各级领导都已有所认识,但却远不能和对经济的认识相提并论。所以,我们的领导干部要拿出“亲商”的热情来“亲文”,领导的“亲文”能起一种引导的作用。当然,“亲文”的前提是我们某些领导干部自身的文化素质亟待提高。现在,许多干部谈招商引资、谈投资经营非常在行,但一谈到文化就有些相形见绌、底气不足。昆山传统文化的基本常识一些人还是不太明了,这并不是说他们素质不高,而是平时没往这方面用心。著名学者吴欢曾说,当今社会,人们的科技知识大幅度提高,而人文素质却大幅度“跳水”。这种现状与“文化昆山”建设要求是不相适应的。我记得以前创建卫生城市,为提高广大市民的卫生意识和知识素养,曾印发了一些卫生常识的小册子,效果很好;那么我们是否也可以组织一些专家来编一些昆山的历史文化常识的小册子,以供大家学习参考?所以,文化昆山建设,观念与行为是环环相扣、密不可分的。有了发展文化的观念,还要切实加强对文化的认识,提高从事者自身的文化修养,因为你要去从事它,首先要了解它,如果对文化知之甚少,那又如何奢谈建设“文化昆山”呢?对文化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我们才能想出好的点子、提出好的方案。

三、传承与创新的关系

文化艺术中,传承与创新是永恒的话题。清朝有个画家叫石涛,他曾说过“笔墨当随时代”,我们的文化建设也一定要有创新意识,没有创新就没有生命力。但创新有个前提,那就是要对传统有充分的了解把握。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传统文化是历史的结晶,它所蕴含的、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制约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其实体现在八个字:天人合一、以人为本。什么叫天人合一?天人合一就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什么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指以人为考虑一切问题的根本,也就是所谓的人文主义和人本思想。

因此,文化的创新一定要根植于传统,失去了传统,那创新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是肤浅的,也是没有什么生命力的,所以,我们在搞文化建设时,一是要确立人本思想,要了解群众需要什么,什么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要把传统的文化样式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中赋予新的内涵。我们可以通过不懈的努力,把昆曲、三贤、周庄等历史文化资源进一步挖掘,推荐给全国乃至全世界。昆山是一个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但目前却难以一眼就能感受到这种深厚的积淀,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无论是大街小巷的文化氛围,还是城市建筑风貌等,都没有经过很好的策划包装,昆山的优秀传统文化躺在故纸堆里无法让人实实在在地感受。我们在“文化昆山”的建设中要避免全盘西化的民族文化虚无主义,而且要充分考虑地域文化的传承,使“文化昆山”建设具有其他地方无法复制的独特性。

昆山目前已有国家级的民间艺术之乡5个,这说明我们已十分关注地域文化和民间民俗文化的重要性,在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方面,昆山每年也编辑一批书籍,投入大量经费进行文物维修及古遗址的保护推介。在挖掘传统的同时,我们可以有选择地做好一、二个新的文化产品。大连的服装节、上海的电影电视节、广州的花市等等都成为世界级影响的盛事,昆山是否也能做好、打响类似的文化产品?昆山的旅游文化节、啤酒节、蟹文化节等已有一定的知名度,能否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文化内涵,需要领导专家进行论证。

四、教化与休闲的关系

“文化”是什么?它的本义是“以文教化”。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古人曾经说过: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要治理好一个国家,文化应放在第一位,所谓“文能安邦”就是这个道理。中国传统文化,如孔孟之道,如程朱理学,历来都是重视教化功能的。因为好的文化风尚可以激励人们奋发进取,而一些没落的文化则会使人斗志消沉直至走向堕落。汉朝时的刘向说过:“与善人居,如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则与之化矣;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看来,文化的潜移默化功能真是太大了,可以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变得高尚,也可以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变得恶俗。所以,我们在文化昆山的建设中,一定要把一些积极向上的文化理念发扬光大,创造一种良好的人文环境,从而提高全市人民的整体素质。韩愈曾说过:“化当世,莫若口。传来世,莫若书。”什么意思呢?就是教化当世,没有比用语言来宣传更好的了,传给后世的,没有比著书立说更好的了。因此,强调文化的教化功能,一方面我们要通过各种渠道各种媒体加以大力宣传,另一方面要不断激励创作,创作出一大批积极向上的文学艺术作品。人文环境是什么?人文环境其实就是文化活动所创造的环境。我们要创造的是“兰芷之室”的人文环境,摒弃“鲍鱼之肆”的人文环境,这样,才能让我们的市民在良好的氛围中得到心灵的进化,道德的教化。

当然,一味强调教化功能,有的时候也许会出现教条主义、形式主义的倾向。在竞争日益激烈、节奏日益加快的市场经济社会,我们同时也要强调文化的休闲功能,以教化为主流,休闲为辅助,营造出一个丰富多彩的文化氛围,适合不同层次人们的精神需要。

教化是主旋律,是代表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而休闲则可以寓教于乐,同样也可以是积极向上。现在我们有些人一谈主旋律,依旧脱离不了“高大全”的模式,一谈休闲则容易滑向庸俗的泥潭,这是走了两个极端。其实两者是文化发展的两个有机组成部分,缺一不可,也可以互相转化。主旋律的内容,可以用休闲的形式来诠释,休闲的形式,同样也可以赋予积极向上的内容。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随着中华文化繁荣昌盛。要充分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这为我们文化昆山建设指明了方向。昆山已有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我们昆山市委、市政府又有高瞻远瞩的文化发展战略,全市文化建设工作会议指出:“提升文化软实力是提升昆山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内容,建设‘文化昆山’,是推进‘第二个率先’的重要任务。我们要通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使‘文化昆山’成为昆山的又一响亮品牌,力争通过5年时间的努力,使昆山成为文化底蕴充分显现、文化事业更加繁荣、文化服务基本完善、文化产业形成规模、文化发展指标居于领先、经济社会与文化发展协调一致的文化城市和文明城市。”我们相信,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们一定会竭尽全力,为“文化昆山”建设添砖加瓦,为昆山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