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民众科学素养状况仍是国家竞争力的重大制约因素

民众科学素养状况仍是国家竞争力的重大制约因素

时间:2022-02-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基于此,世界各国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对提高国民的科学素养十分重视,并投入很大的精力开展公众科学素养等基础性的调查工作。许多国家以调查结果为依据,制定相关科技和科普政策,取得良好成效。可见,2001年的中国公众科学素养状况还远远落后于1990年的美国。
民众科学素养状况仍是国家竞争力的重大制约因素_中国近代科技思潮

2.民众科学素养状况仍是国家竞争力的重大制约因素

关于“公众科学素养”一词,近些年讨论较多。但是,究竟什么是“公众科学素养”?这是我们必须首先要弄清楚的问题。美国科协促进协会(AAAS)对此曾有权威的解释。他们认为对科学素养的定义首先是对科学性质的认识。而对科学性质的认识又集中在三个主题上,即科学世界观、科学的探索方法和科学事业的本质。科学世界观是“科学家们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以及如何看待自己的工作都有一些共同的基本信念和态度。这同自然界的性质和如何掌握这些性质有关。”其基本内容包括世界是可被认知的、科学理念是会变化的、科学知识具有持久性、科学不能为所有问题提供完整答案等等;科学探索的内容则包括科学需要证据、科学是逻辑和想象的融合、科学解释和预见、科学家要努力鉴别,避免偏见、科学不仰仗权威等;科学事业的内容包括科学是一项复杂的社会活动、科学由学科内容组成,由不同机构研究、科学研究中有普遍接受的道德规范、科学家在参与公共事务时,既是科学家也是公民等。(32)据此,他们对科学素养的含义进行了具体的解释:“所谓科学素养是指了解和深谙进行个人决策、参与公民事务和文化事务、从事经济生产所需要的科学概念和科学过程。”“有科学素养就意味一个人对日常所见的各种事务能够提出、能够发现、能够回答因好奇心而引发出来的一些问题。有科学素养就意味一个人已有能力描述、解释甚至预言一些自然现象。有科学素养就意味一个人能读懂通俗报刊刊载的科学文章,能参与就有关结论是否有充分根据所作的社交谈话。有科学素养就意味一个人能识别国家和地方决定所赖以为基础的科学问题,并且能提出有科学技术根据的见解来。有科学素养的公民应能根据信息源和产生此信息所用的方法来评估科学信息的可靠程度。有科学素养意味有能力提出和评价有论据的论点,并且能恰如其分地运用从这些论点得出的结论。”(33)

由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浪潮日益高涨,世界各国都在努力增强自己的综合国力,而各国政府和科学技术团体都普遍认识到,提高国民的科学素养是增强综合国力的根本举措。基于此,世界各国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对提高国民的科学素养十分重视,并投入很大的精力开展公众科学素养等基础性的调查工作。早在1972年,在美国科学基金会资助下,美国健康研究院进行了世界上第一次成人公众科学素养的调查。此后30多年间,调查机构虽有所变化,但每两年一次的调查从未间断过,其调查结果还被编入《美国科学和工程指标》,成为美国国会和白宫制定科技政策和科普政策的重要依据。此后,法国、德国、英国、意大利、比利时等国家也相继开展了制度化的公众科学素养调查。1977—2000年,欧共体已多次公布了其成员国成人公众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态度的调查结果。日本、印度、菲律宾、韩国等亚洲国家以及波兰、匈牙利、澳大利亚等其他国家也都先后开展了公众科学素养调查。许多国家以调查结果为依据,制定相关科技和科普政策,取得良好成效。为了摸清我国公众的科学素养状况,中国科协于1990年开展了我国公众科学素养的试验性调查,并于1992年、1994年、1996年、2001年四次进行了全国规模的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每次调查的分析研究报告的主要内容都编入了《国家科学技术指标》(黄皮书)。

根据2001年我国第四次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结果,可以看到我国公众科学素养状况令人担忧。2001年,我国公众科学素养水平仅达到1.4%,即每100人中仅有1.4个人具有科学素养,尽管这一数字比1996年的0.2%提高了1.2个百分点,在过去的五年间平均每年增长0.24个百分点,而且结束了长期停滞不前的局面,但是,我们仍须看到,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早在1985年美国公众达到基本科学素养水平的比例就达到5%,到1990年,这个数字已经达到6.9%,在这五年间,美国公众的科学素养提高了1.9个百分点,平均每年增长0.38个百分点。可见,2001年的中国公众科学素养状况还远远落后于1990年的美国。还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2001年的调查中可以看到,不仅整体科学素养水平低下,而且在性别、职业、年龄、学历、城乡、区域的分布上还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差异。(见表15.19)

表15.19 2001年我国公众科学素养在各类分布上的差异一览表

img60

由表15.19可见,在性别差异上,女性具备的基本科学素养要比男性低近1倍;不同职业群体科学素养也参差不齐,特别是党政群组织和企业负责人具备的科学素养的比例不高,弱势群体的比例更是极低;城乡差异更是非常突出,农村居民具备科学素养的比例比城市居民低达8倍;同时,不同经济发展地区的差异也非常严重。

1996、1998、2002年我国三次开展了“中国公众对未知现象等有关问题的看法的抽样调查”,情况同样令人担忧,在此,我们挑选其中的几项作一说明(见表15.20)。

表15.20 中国公众对未知现象等有关问题看法抽样调查情况表

img61

续表15.20

img62

资料来源:根据2003年中国科协调研宣传部、中国科协管理科学研究中心《第三次“中国公众对未知现象等有关问题的看法的抽样调查”报告》材料整理而成。见中国科普研究所《科普研究》2003年增刊第4~15、34~40页。

从表15.20得出:2002年中,4个人中仍有1人在一定程度上相信算命(项目1、2);而有算命行为的人比相信算命的人还要多(项目3);六成多公众的日常行为或多或少会受算命结果的影响(项目4);而感觉算命对自己有帮助的公众在逐年增加(项目5);相信看风水的人数多于相信算命的人数,而不拒绝看风水的公众比观念上认可看风水的还要多(项目7、8);宿命的观念仍有一定影响,数字迷信更呈明显增长趋势(项目9、10);进香求神现象比较普遍,进香求神依然影响广泛,大兴土木建庙宇更有一定的群众基础(项目11、12)。(34)

著名科普作家高士其曾说:“当人类的登月艇已经登上月球,宇航员们开辟了通向宇宙的进军之路,而我国农村的许多群众还依然沉沦在玉皇大帝统治天庭的荒唐谬说之中;当潜水艇已经在大海中行驶了将近一个世纪,而许多群众还在津津乐道于东海龙王的种种神威。”(35)到21世纪初,绝大多数公众对科学的认识依然只停留在很浅的层次,甚至存在着相当的误解,这种状况的确发人深省。

首先,我国科普任务极为艰巨,公众的文化程度还很低。根据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结果看,我国还有文盲8507万,占总人口的比例为6.72%。6岁以上人口(11.8亿人)中受教育程度为:小学占38.31%,初中占36.45%,高中和中专占11.96%,大专及以上的占3.88%。虽然经过艰苦努力,初步实现了九年义务教育,但由于历史原因,我国人均受教育水平仅为7年多。而1998年美国的粗入学率就达77.0%,英国达58.1%。(36)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的情况更为严重,到2000年,我国农村中有40%的劳动力教育水平在小学或小学以下程度,大专及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只有0.48%(37)(见表15.21)。

表15.21 我国农村居民家庭劳动力文化状况(每百个劳动力中)

img63

资料来源:《中国农村住户调查年鉴2001》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年版,转引自中国科普研究所《中国科普报告2002》科学普及出版社2002年版,第35页。

与此同时,科普工作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和不足。科普的投入不足,且投入渠道单一;科普场馆供需矛盾还比较突出,科普场馆运作体制落后与经费问题严重;缺乏先进的博物馆理念。展品陈旧,缺乏时代气息,手段陈旧,对青少年自然没有吸引力。科普展教设施和展品设计水平还比较落后;科普队伍规模小,且缺乏高水平的专业科普人才;职业科普作家群体趋向老化、弱化严重。中国科普作家协会是全国性的协调科普创作的最重要组织,当时有2000多名国家级会员,两万多名地方会员。据1999年12月第四次代表大会资料,会员平均年龄53.6岁,113名理事,平均年龄60岁。科普图书和影视作品创作的原始创新能力差;对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宣传不够;科普工作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相对落后,科普理论缺乏创新等。科普图书出版模式和选题思路陈旧,科普图书发行困难很大,基本上没有营销。面对着比以往丰富得多的读物和娱乐形式,关注科普图书的青少年人数相对减少,科普图书的平均印数不够理想。科普出版还面临作者资源的短缺问题。科普创作人员少,质量不高,是制约科普期刊发展的一大难题。编辑队伍素养也是令人不满意的。另外,缺乏科普期刊自己的读者队伍。中国科技期刊市场落后,空间也大,它的发展还需要一个过程,科普期刊市场尚不成熟。科普网站大多数内容贫乏,各网站之间缺少合作,科普内容在低水平上重复。一个成功的网站必须信息供给充足、更新及时、有吸引人的服务,但大部分科普网站当时还做不到这一点。并且,表现形式单一,多以文字为主,多媒体技术少。此外,信息嘈杂,信息源的可靠性无法得到保证。

总之,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发展为世界各国所瞩目,但劳动力素质不高,成为制约经济及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因素,民众科学素养状况更是我国国际竞争力以及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大制约因素。科学素质是国民素质的组成部分,它不仅无法从国外引进,而且还不是在三年五载的短时期内可以明显提高的。正如《中国科协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大纲》所判断的:我国公民的科学素质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而且多年停滞不前,对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羁绊和影响逐步显现。相对于科学文化知识的普及教育状况而言,科学精神的培育尤为严重落后。由于缺乏科学态度,在统计、决策和生产、生活中违反客观规律、凭片面的事实根据和主观意志轻率马虎办事乃至弄虚作假的情况经常可见;由于缺乏科学的世界观,有些富裕起来的人们热衷于愚昧迷信,一些党员干部成为唯心论和有神论的俘虏。当年的“法轮功”事件充分说明了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如果对公民科学素质问题不能采取坚决果断的措施予以规划和解决,则不仅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和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不能落实,而且将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严重受挫,直接影响到社会稳定和政权巩固。(38)

【注释】

(1)张景安:《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市科技体制改革目标和科技政策基本导向》《科技日报》2003年5月24日。

(2)以下几个方面概括主要参见方新:《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思考》载《中国科学院院刊》2003年第2期;吴林海、彭纪生:《对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的反思》载《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1年第4期。

(3)史晋川:《人才强校战略与人事制度改革》载《浙江大学报》2004年3月20日。

(4)见邓心安:《新时期国际重大科技战略规划透视》载《科学新闻周刊》2000年第14期。

(5)张景安:《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市科技体制改革目标和科技政策基本导向》《科技日报》2003年5月24日。

(6)《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外文出版社,1993年版。

(7)《徐冠华指出:我国科技事业进入历史最好发展时期》载《科技日报》2003年2月22日。

(8)《徐冠华指出:我国科技事业进入历史最好发展时期》载《科技日报》2003年2月22日。

(9)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3》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年版,第756页。

(10)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3》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年版,第755页。

(11)《徐冠华指出:我国科技事业进入历史最好发展时期》载《科技日报》2003年2月22日。

(12)中新网2003年11月12日。

(13)中新网2003年11月12日。

(14)第一档包括美国、俄罗斯、日本、以色列等少数国家,它们的这一比例在3‰以上;第二档,包括欧盟国家、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中欧和东欧国家等,它们的这一比例在2‰~3‰之间;第三档包括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和部分独联体国家,它们的这一比例在1‰到2‰之间;第四档包括中国、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大国,非洲、拉丁美洲、中东和近东国家在内,它们的这一比例在1‰以下,其中大部分在万分之一至万分之五之间。我国的这一比例就为万分之四,近为世界平均水平(万分之八)的一半。(参见游光荣:《中国科技国情分析报告》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年版,第168~169页)。

(15)《从世界排名看中国科技竞争力》载《新华月报》2003年第1期。

(16)游光荣:《中国科技国情分析报告》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年版,第172页。

(17)薛冬:《我国际论文数量排序世界第五》载《光明日报》2003年12月10日。

(18)《从世界排名看中国科技竞争力》载《新华月报》2003年第1期。

(19)饶毅:《中国科学:显著的发展和严峻的挑战》载《新华月报》2002年第1期。

(20)游光荣《中国科技国情分析报告》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年版,第177页。

(21)《从世界排名看中国科技竞争力》载《新华月报》2003年第1期。

(22)见《科技日报》2003年10月23日。

(23)关于科普状况材料除注明的以外转引于徐冠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工作会议工作报告》(2002年12月18日);北京大学科学传播中心:《中国科学技术普及概况》(2001年6月,该文是国家科技部政策体改司委托项目《中国科学技术普及发展报告》课题的报告之一,执笔吴国盛、刘华杰。参见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办:中国公众科技网)。

(24)中国科普研究所:《中国科普报告2002》科学普及出版社2002年版。

(25)中国科普期刊发展史上经历的第一个黄金时期是在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那时是科学传播和普及的大发展时期。北京、上海、南京等出版中心城市的形成,现代科学学会及新型综合理工科大学的建立,出版业的形成,成为现代科普期刊业的三大支柱。在上海,有中国科学社、中国数学会等科学社团,他们出版了《科学》、《科学画报》,北京则有北平研究院、中国物理学会、中国地质学会、中国生理学会,北大、清华、北师大等名校。(北京大学科学传播中心:《中国科学技术普及概况》2001年6月,参见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办:中国公众科技网)。

(26)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十三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参见《钱江晚报》2004年1月21日。

(27)《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章程》(2001年6月24日),见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网。

(28)《中国科协2000年统计数据》见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网

(29)张玉台:《在“千厂千会协作行动”经验交流现场会上的讲话》(2000年8月12日),见中国科协办公厅文件:《关于印发张玉台、常志海同志在千厂千会协作行动经验交流现场会上讲话的通知》(2000年9月5日)。

(30)《我国启动公民科学素质计划》载《北京晚报》2002年7月5日。

(31)《中国科协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大纲》载《中国教育报》2003年2月14日第7版。

(32)美国科学促进协会著,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译:《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2061计划丛书之一)科学普及出版社2001年版,第4~11页。

(33)美国科学促进协会著:《国家科学教育标准》,转引自中国科普研究所:《中国科普报告2002》科学普及出版社2002年版,第2~3页。

(34)参见中国科普研究所:《科普研究》2003年增刊第4~15、34~40页。

(35)高士其:《让科普工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的两个文明作出贡献》见中国科普作协成都科普学研究小组:《科普学文汇》(第2集),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年版,第5页。

(36)中国科普研究所:《中国科普报告2002》科学普及出版社2002年版,第7页。

(37)中国科普研究所:《中国科普报告2002》科学普及出版社2002年版,第35页。

(38)《中国科协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大纲》载《中国教育报》2003年2月14日第7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