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壮族满族回族苗族维吾尔族的风俗

壮族满族回族苗族维吾尔族的风俗

时间:2022-02-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学习任务2 北方部分少数民族民俗我国北方少数民族主要有满族、朝鲜族、蒙古族、维吾尔族和回族等。由于历史和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北方少数民族与南方少数民族气质迥异,北方各族甚至自先民起就有着奔放和剽悍的性格,另一方面,各个北方少数民族又有着自己独具一格的民族风情。朝鲜族以能歌善舞,注重文化教育而著称。狗肉汤是朝鲜族汤文化之集大成。
北方部分少数民族民俗_新编旅游文化

学习任务2 北方部分少数民族民俗

【学习导读】

我国北方少数民族主要有满族、朝鲜族、蒙古族、维吾尔族和回族等。由于历史和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北方少数民族与南方少数民族气质迥异,北方各族甚至自先民起就有着奔放和剽悍的性格,另一方面,各个北方少数民族又有着自己独具一格的民族风情。

【知识储备】

一、满族

满族主要分布在东北三省,以辽宁省最多。满族历史悠久,隋唐时称“靺鞨”,唐以后称“女真”,12世纪初建立金政权,先后灭了辽和北宋,与南宋对峙。17世纪初,皇太极将“女真”更名为“满洲”,随后建立清政权。辛亥革命后,改称满族。

居住环境

满族的传统建筑形式是院落围以矮墙,院内有影壁,立有供神用的“索罗杆”(神杆)。住房一般为三间或五间,坐北朝南,大多东边开门,其结构形如口袋和斗形,因而称“口袋房”,又叫“斗室”。满族的火坑一般置于房间的南、西、北三面,称为“万字炕”或“曼子炕”。满族以西为上,故西炕为贵,供奉祖先牌位,不许住人;北炕为大,一般为长辈住;南炕为小,由晚辈住。

服饰装束

img110

花旗

满族男子前剃发,后留辫;妇女头顶盘髻,不缠足。满族历史上,男女均穿长袍,因为满人也称旗人,所以他们穿的长袍,又称作“旗袍”。男子喜欢在长袍外套“马褂”或“坎肩”。女子穿宽大直筒旗袍,穿高底的绣花旗鞋。鞋底中央垫有10厘米高的木质鞋跟,走起路来可保持昂首挺胸的身姿和腰肢摇曳的步态。随着时代的发展,女旗袍不断演变为紧身合体的曲线型式样,成为中国妇女的传统服装。

知识链接:满族礼节“放哇哈”

满族男子服饰窄小的袖口处接有一截半月形袖头,形似马蹄,俗称“马蹄袖”。平时挽起,冬季行猎或作战时放下,使之罩住手背,既起到了类似手套的保暖作用,又不影响拉弓射箭,故又称之为“箭袖”(满语称之为“哇哈”)。满族入主中原以后,“放哇哈”成为清朝礼节中的一个规定动作,官员谒见皇上或其他王公大臣,都得先将马蹄袖弹下,然后再两手伏地跪拜行礼。

文化艺术

满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满语属阿尔泰语系,满文创制于16世纪末。满族善于学习、善于创造,形成了自己灿烂的文化艺术。清朝统一全国后,满族进一步吸取汉族的先进文化,在文学领域内,人才辈出,著述丰富。其中,最为著名的文学家是曹雪芹。满族的传统体育有跳马、跳骆驼及滑冰等。

生活习俗

满族有孝敬长辈,讲究请安问好,重视礼节规矩的传统。男子请安要“打千”,左膝前屈,右腿下弯,上身前倾,右手下垂,问好。女子问安要双腿并立,双手放右膝上,曲膝弓腰,问好。

满族人以面粉为主食,饽饽是平时和节日的主要食品。肉食以猪肉为主,常用白煮的方法烹制,喜食白肉血肠和猪肉酸菜炖粉条。萨其玛、驴打滚是满族的传统点心。最能代表满族饮食文化的莫过于“满汉全席”。满汉全席是满清宫廷盛宴,既有宫廷菜肴之特色,又有地方风味之精华;突出满族菜点特殊风味,同时又展示了汉族烹调的特色,是传统饮食文化的瑰宝和最高境界。

节庆活动

满族受汉文化的影响,节日与汉族大体一样,重视农历新年。颁金节是满族的“族庆日”,以纪念1635年正式改族名“女真”为“满洲”。

宗教信仰与禁忌

满族信仰萨满教,崇拜祖先,佛教在其生活中也有很大影响。

主要禁忌有:西炕不许住人和放杂物;不准杀狗,不吃狗肉,不使用狗皮做的取暖物品;不能当着主人的面赶狗、说狗的坏话;忌打乌鸦和喜鹊;忌在“索罗杆”上拴牲口。

二、朝鲜族

朝鲜族主要分布在东北三省,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我国朝鲜族最大的聚居地区。朝鲜族的先民是17世纪时由朝鲜半岛迁徙过来的。1910年,日本并吞朝鲜后,又有大批朝鲜人迁入中国东北各地,主要从事农业,以善种水稻闻名。

居住环境

朝鲜族村落多半坐落在依山的平地上,住房为木结构的青瓦白墙。朝鲜族民居最显著的特点有两个:一是门窗多为推拉式;二是屋内设平地炕,即使是严冬,室内也温暖如春。家人和来客进门必须先脱鞋。

服饰装束

朝鲜族喜爱穿素白衣服,有“白衣民族”之称。短衣长裙,是朝鲜族妇女服饰的一大特点,这种衣服大多用丝绸缝制,色彩十分鲜艳。男子一般穿短上衣,外加坎肩,下穿裤腿宽大的长裤,外出时再加以布带打结的长袍。

文化艺术

朝鲜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语言属阿尔泰语系。朝鲜族以能歌善舞,注重文化教育而著称。著名的民间舞蹈有农乐舞、长鼓舞、扇舞、顶水舞等,农乐舞已被列入《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最有名的乐器是伽倻琴。朝鲜族不论男女老少,不仅都能唱会跳,而且还都十分酷爱传统体育,女子喜欢跳板和荡秋千,男子喜欢摔跤和踢足球。

img111

伽倻琴演奏

生活习俗

朝鲜族人民非常注重礼节,尤其崇尚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晚辈对长辈必须使用敬语。父母诞辰60周年这一天,女子们还要为老人举办“花甲宴”。

知识链接:花甲宴的由来

关于花甲宴的由来,在民间广泛流传着一个故事。高丽时代,国王颁发了一条残酷的法规:人过60,不死即埋,后称高丽葬。一位姓金的穷人,把年过60的父亲藏入一座山的山洞之中,每天偷偷给他送饭,始终没被人发觉。中国皇帝听说高丽葬这件事感到这条法规过于残酷,便给高丽王送去三个难题,使他非常为难。山洞里的老人听到这个消息后,告诉他的儿子如何解答这三道难题。儿子来到京城,向高丽王诉说了解题之法。国王听后,欣喜异常,究其出谋者,方知是一位年过花甲的穷老汉。于是,高丽王醒悟到老年人阅历丰富,是国家的财富。从此废除旧律,通令全国尊重爱护老人。从此以后,花甲宴代替了“高丽葬”。

朝鲜族以大米和小米为主食。喜欢吃辣泡菜、打糕、冷面、大酱汤、辣椒和狗肉。在朝鲜族的饮食中,誉满全国的是冷面,闻名世界的是泡菜,堪称一绝的是其“汤文化”。每餐必喝汤,是朝鲜族的饮食特点之一。狗肉汤是朝鲜族汤文化之集大成。朝鲜族医学认为狗肉温中补肾,养颜美容,强身健体,尤其在酷热难耐的伏天食用,能收到大补之功能。

节庆活动

朝鲜族的节日基本上与汉族相同,主要的节日有春节、清明节(寒食节)、上元节(元宵节)、中秋节等。还有三个隆重的家庭节日,即婴儿周岁生日、“回甲节”(六十大寿)、“回婚节”(结婚六十周年纪念日)。

宗教信仰与禁忌

朝鲜族没有全民族性的统一的宗教,有信仰佛教和道教,也有信仰基督教和天主教。

主要禁忌有:忌讳敲门,进访者应呼叫主人;生了婴儿的人家在大门上挂一根草绳作为禁绳,禁止外人进入;晚辈当着长辈的面不能抽烟喝酒;年轻人与长者同行忌走在前面。

三、蒙古族

蒙古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其余主要分布在西北和东北等省区,以游牧为主。“蒙古”最初只是蒙古诸部落中一个部落的名称,意为“永恒之火”。13世纪初,铁木真统一了蒙古诸部后,被推为蒙古大汗,号“成吉思汗”,建立了蒙古汗国。蒙古也由原来的部落名称成为民族的名称。

1279年,成吉思汗之孙忽必烈灭南宋,统一中国,建立元朝,打通了亚欧陆路交通线,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

居住环境

蒙古包是蒙古族的传统住房,其特点是易于装拆搬迁。蒙古包呈圆形,由圆柱“墙体”和圆锥“房顶”组成,房顶有天窗,里边使用面积大,空气能很好流通,采光好,冬暖夏凉,遮风挡雨,很适合牧民生活。

img112

蒙古包

服饰装束

蒙古族服饰有着浓郁的草原文化特征,适合游牧经济生产和生活的特点,首饰、长袍、腰带和靴子是蒙古族服饰的四个主要部分。

蒙古袍是蒙古族最具代表性的服饰,右开襟,袖长而窄,高领,宽下摆,骑马放牧时起到护膝、防风的作用。腰带是蒙古长袍的必配之物,既能防风抗寒,又能在骑马时支撑腰背、保护腹腔,还是一种漂亮的装束。男子的腰带上还挂有“三不离身”的蒙古刀、火镰和烟荷包。头饰是蒙古族妇女逢年过节、喜庆宴会、探亲访友时用于头上的装饰。经济条件好一些的,是用珍贵的玛瑙、珍珠、宝石、金银等材料制成,长1米左右,从头顶一直垂到双肩,重一二公斤。平时,牧区妇女大都用红色或绿色的长绸子缠在头上。蒙古靴尖端向上翘着,便于踩上马镫,行路时能防沙防寒,减少阻力。

img113

蒙古族妇女头饰

文化艺术

蒙古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蒙古语属阿尔泰语,蒙古文是一种便于书写的拼音文字,初创于成吉思汗时代。《蒙古秘史》是中国最早用蒙古文写成的历史文献和文学巨著。蒙古族的英雄史诗《江格尔》,与藏族的《格萨尔王传》和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并称为中国的三大史诗。

蒙古族素有“音乐民族”之称。蒙古民歌分为长调和短调。长调民歌腔长字少,悠扬嘹亮,流传于牧区,已被列入《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短调民歌节奏规则,节拍固定,多流传于半农半牧区。

蒙古舞蹈节奏欢快,动作刚劲有力,以抖肩、揉肩和马步最具特色,表现了蒙古族人民热情奔放的豪爽气质,传统舞蹈有“安代舞”、“盅碗舞”、“筷子舞”等。“好来宝”是蒙古族一种自拉自唱、边唱边演的表演艺术,节奏轻快活泼,语言形象动人,深受蒙古族人喜爱。马头琴是蒙古族最具特色的传统乐器,因琴杆上端雕有马头为饰而得名。

生活习俗

蒙古族热情好客,待人诚恳。献哈达、敬鼻烟壶是他们比较正规的见面礼俗。

蒙古族以牛羊肉奶酪品为主食,蒙古人称奶食为“白食”,肉食为“红食”。肉类主要是绵羊肉和牛肉,羊肉传统食用方法有70多种,最具特色的是烤全羊和手抓羊肉。吃烤全羊时,最高贵的招待是请客人吃羊头和羊尾巴。蒙古族酷爱饮茶,尤其是用砖茶煮的奶茶,奶茶营养丰富,具有提神、开胃、助消化、解渴等作用。蒙古族人都有豪饮的习惯,马奶酒是牧区用马奶酿制的一种饮料,味道醇香。醍醐、酥酪和马奶酒被誉为“塞北三珍”。

img114

马头琴

蒙古族历史上最有特色的葬俗是元代“秘葬”。关于元代蒙古族的秘葬,明代叶子剞在《草木子》中写道:“国制不起坟垄。葬毕,以万马蹂之使平,杀骆驼子其上,以千骑守之,来岁春草既生,则移帐散去。弥望平行,人莫知也。欲祭时,则以所杀骆驼之母为导,视其踯躅悲鸣之处,则知葬所矣。”但久而久之,祭祀中断,在茫茫荒漠上,陵地再也无法辨认。成吉思汗去世后,按照当时风俗,实行秘葬,所以成吉思汗真正的葬地至今仍未发现线索。

节庆活动

蒙古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白节”、祭敖包、那达慕、马奶节等。

img115

祭敖包

“白节”是一年中最大的节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正月亦称“白月”,这是因为蒙古族崇尚白色,含有祝福吉祥如意的意思。节日的时间和春节大致相符。除夕这天,家家都要包饺子、烙饼、吃手抓羊肉。初一早晨,晚辈要向长辈敬“辞岁酒”。

祭敖包是蒙古族最隆重的祭祀。敖包,即用人工堆积起来的石堆、土堆,原是道路和境界的标志,后来逐渐被视为神灵的居所加以祭祀和供奉。人们通过祭敖包祈求神灵庇佑,吉祥多福,国泰民安。祭敖包的时间不固定,一般在农历五月或七月举行。

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最具民族特色的传统盛会,“那达慕”是蒙古语的音译,其意可解为“娱乐”或“游戏”,已有700多年历史。相传当年铁木真在西域打了胜仗后,曾举行过盛会,隆重庆祝,被称作“那达慕”,一直流传至今。那达慕大会一年一次,多在夏秋举行。摔跤、赛马和射箭是那达慕的传统节目,俗称“男子三项那达慕”。随着时代的发展,活动内容相继增加了文艺演出、田径比赛、各类经济文化展览、物资交流等。

img116

那达慕摔跤比赛

宗教信仰与禁忌

蒙古族信仰藏传佛教和萨满教。

主要禁忌有:骑马坐车接近蒙古包时,要轻骑慢行,马鞭需放在门外,以示对主人的尊敬;来客不能坐西炕,西炕为供佛的神位;忌在火盆上烤脚;见到门前挂有红布条等记号,表明这家有病人或产妇,不要进入;禁止打骂守门的狗或猎犬,否则视为对主人的不礼貌;忌讳生人用手摸小孩的头部。

四、维吾尔族

“维吾尔”是维吾尔族自称“Uyghur”的音译,具有“团结”、“联合”的意思,历史上先后有“韦纥”、“乌纥”、“袁纥”、“回纥”、“回鹘”、“畏兀儿”之称。维吾尔族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尤以喀什、和田和阿克苏地区最为集中。主要从事农业,以种植棉花和瓜果闻名。维吾尔族的先民开垦了绿洲,修渠引水,发明了“坎儿井”这一独特的地下引水系统。吐鲁番盆地是中国面积最大的葡萄生产基地。

居住环境

维吾尔族的传统建筑具有明显的干旱地区建筑特点。房屋一般为平顶,墙壁较厚,拱形门窗,窗户少而且小,用天窗采光。屋内设有火墙或壁炉。装饰纹样受伊斯兰教的影响,只采用几何图案和花草纹样,不使用人物、动物和其他纹样。大门忌向西开。房前屋后种植果树、花木。

服饰装束

img117

维吾尔族小花帽

维吾尔族男子多穿长袍,称为“袷袢”。右衽斜领,无扣,外着竖长条纹长开衫,腰系长带。女子喜欢穿色彩绚丽、图案别致的宽袖连衣裙,外罩黑色金丝绒对襟坎肩。男女老少都喜欢戴四棱小花帽,维吾尔语音译“朵帕”。女子还爱耳环、项链、手镯等。南疆维吾尔族妇女外出时,在帽子外还蒙一块头巾。

文化艺术

维吾尔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维吾尔语属阿尔泰语系。公元11世纪流传下来的叙事长诗《福乐智慧》是维吾尔族思想史和文学史上划时代的著作。民间故事《阿凡提的故事》流传甚广。

img118

赛乃姆表演

维吾尔族素有“歌舞民族”之称,传统舞蹈有顶碗舞、大鼓舞、铁环舞等。赛乃姆是维吾尔族民间最普遍的一种歌舞形式,主要发源于从事农业生产的南疆绿洲,有“舞者不歌,歌者不舞”的讲究,没有固定的程式,可一人独舞、两人对舞或三五人同舞。舞者即兴表演,观众则围坐成圆圈,在乐队伴奏下拍手唱和。

古典民间音乐《十二木卡姆》是维吾尔族的大型音乐套曲,被誉为东方音乐的瑰宝,已被列入《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生活习俗

img119

维吾尔族喜食面食,如馕、拉面、炒面等。馕和抓饭是维吾尔人平时的主食,羊肉串是维吾尔族的民族风味食品。

馕含水分少,久储不坏,便于携带;加之馕制作精细,用料讲究,吃起来香酥可口,富有营养,因此在维吾尔人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流传着“宁可一日无菜,不可一日无馕”的说法。

维吾尔族的丧葬仪式按伊斯兰教教规进行,实行土葬,讲究薄葬、速葬。人死后必须立即埋,至多不能超过一天(早亡午葬、午亡次日葬),特殊情况不超过3天。人死后净身并用白布裹身,用移尸匣抬到墓地入葬。

节庆活动

维吾尔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肉孜节(开斋节)、古尔邦节(宰牲节)和那吾鲁孜节,前两个节日来源于伊斯兰教。

那吾鲁孜节,是维吾尔族最古老的传统节日。“那吾鲁孜”为哈萨克语,有“辞旧迎新”之意。在农历春分时节(公历3月22日前后)举行。节日期间,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预祝在新的一年里平安幸福、人丁兴旺、五谷丰登。那吾鲁孜节也是哈萨克族的传统节日。

宗教信仰与禁忌

维吾尔族信仰伊斯兰教,并由此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

主要禁忌有:在清真寺和麻扎(墓地)附近禁止喧哗;大门忌向西开;睡觉的时候禁忌头朝东脚朝西;禁食猪肉、驴肉、狗肉、骡肉及自死的动物;衣着忌短小,上衣一般要过膝,裤腿达脚面,户外忌穿短裤;屋内就坐时要跪坐,忌双腿伸直冲人;接受物品或请茶要用双手,忌用单手。

五、回族

回族是我国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宁夏回族自治区是回族最集中的地区,有“中华回乡”、“中国穆斯林省”的称谓。7世纪中叶,一批阿拉伯和波斯的穆斯林商人经过丝绸之路,来到中国东南沿海城市和内地定居,当时被称为“蕃客”,成为回族的先民。13世纪初期,蒙古军队西征期间,中亚移民、波斯人、阿拉伯人大批迁入中国,后又融入汉、蒙古、维吾尔等民族成分,逐渐成为一个统一的民族。回族主要从事农业,兼营畜牧业,善于经营商业、手工业和餐饮业。

居住环境

回族有“围寺而居”的习惯,其房屋结构和居室布置与汉族人并无不同,只是在店铺或房间门口有阿拉伯文字或新月等符号,颜色为蓝、白两色。由于受阿拉伯地区风俗的影响,回族还喜爱熏香,一般家庭都备有香案和香炉。

服饰装束

img120

礼拜帽

回族服装大体与汉族相近,但在头饰上仍保留着古老的传统。男子普遍戴白色无沿小圆帽,也称“礼拜帽”,最初是做礼拜时佩戴,现在已成为民族标志。回族妇女习惯戴披肩盖头,遮住两耳、脖子和头发,只将面孔露出。颜色根据年龄而定,少女和已婚少妇常用绿色,中年妇女用黑色,老年妇女用白色。

文化艺术

回族通用汉语,使用汉文,但在日常用语和宗教活动用语中夹杂着阿拉伯语或波斯语词汇。“花儿”是回族人民所喜爱的一种民歌,已被列入《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花儿”又名“少年”,内容丰富,多为情歌,一般是四句或六句,歌词多为即兴创作。其突出的特点就是以生动形象的比兴起句,文字优美,格律严谨。由于“花儿”最早产于山间田野,歌手们在优美的环境中无拘无束,放声高歌,所以他的曲调多高昂、奔放、粗犷、悠扬,表现了回族人民对幸福生活和纯真爱情的追求与渴望。

生活习俗

回族很讲究礼节,见面都要互相问安。客人到家入座时,按辈分年龄入座,长者在前,晚辈在后。

回族的饮食以米、面为主,肉食上只吃牛、羊、骆驼肉和鸡、鱼肉。油香、馓子、盖碗茶是回族日常生活和各类重大节日的必备食物。回族喜爱喝茶,有红糖砖茶、白糖清茶、冰糖窝窝茶、八宝茶等,不论何种茶,都讲究盛在盖碗里喝,因而被统称为“盖碗茶”。

img121

油香

img122

馓子

回族的丧葬仪式按伊斯兰教教规进行,实行土葬,讲究薄葬、速葬,丧事尽量从简。人死后请阿訇主持殡葬,将死者净身并用白布包裹,用移尸匣抬到墓地入葬。

节庆活动

回族的三大节日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都是伊斯兰教节日。回族穆斯林对开斋节特别重视,庆祝场面十分隆重,所以又叫“回民过年”。

宗教信仰与禁忌

回族信仰伊斯兰教,许多生活禁忌与宗教信仰有直接关系。主要禁忌有:禁食猪、狗、马、驴、骡的肉,不吃未经阿訇念经宰杀或自死的动物,不吃动物的血,禁止喝酒;忌在人前袒胸露臂;忌说杀字,要说“宰”;端茶、送饭不能用左手。

【学生讲坛】

1.沈阳故宫是举世仅存的满族风格宫殿建筑群,满族风格浓郁。请模拟做一次沈阳故宫导游,讲讲满族文化。

2.比较北方少数民族服饰特点,说说服饰的文化内涵。

【技能训练】

[训练项目]北方主要少数民族民俗大观。

[实训目标]

1.能够通过图书、期刊、网络等途径收集民俗资料。

2.掌握北方主要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特点。

[实训内容和方法]

1.5—6人一组,每人分别选择居住、服饰、饮食、文化艺术、节庆等某一专题。

2.通过网络、图书资料搜集北方主要民族民俗的文字、图片资料。

3.归纳整理各组员搜集的文字、图片资料,布置“中华民俗大观”展板。

4.制作PPT演示文稿,分小组交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