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信仰风俗】

【信仰风俗】

时间:2022-03-1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黄道日 亦称“黄道吉日”、“黄道三辰”。俗谓关羽以忠义立世,死后为神,能御灾除患,民间信者颇众。汉族民间信仰风俗。流行于全国多数地区,南方尤盛。民间于住宅门上画虎头,书写一“聻”字,认为可辟疫鬼灾病。王室替身有某些特权,可出入皇宫,有替身僧之寺院地位也有不同。流行于全国大部分地区。时间在每年夏历三月上旬,通常在迎东岳大帝的赛会结束时举行。
【信仰风俗】_实用中国风俗词典

【信仰风俗】

黄道日 亦称“黄道吉日”、“黄道三辰”。汉族对吉日的称谓。民间信星命之说,谓青龙、明堂、金匮、天德、玉堂、司命等六辰都是吉神。六辰值日的日子,诸事皆宜,不避凶忌,为吉日,故名(见《协记·辨祎·义例五·黄道黑道》)。

吃斋 亦称“吃素”、“素食”、“茹素”。汉族信仰佛教的人的素食风俗。流行于全国各地,至少有千年以上历史。初指“蔬食”。《汉书·霍光传》:“徵昌邑王典丧,居道上不素食。”注:“素食,菜食无肉也。言王在道常肉食,非居丧之制也。”后扩及佛教信徒,如唐代宗时,宰相王缙信佛,“不吃荤血”。分吃长斋与吃花斋两种:长斋终年素食;花斋只在特定日子素食,有逢朔望素食一日和连吃二日的,有在某一个月素食一月的。吃斋时,不吃任何动物的肉、油和蛋类。

关公诞 亦称“关公磨刀日”、“单刀会”。汉族信仰风俗。流行于全国大多数地区。民间以夏历五月十三日为关公(关羽)诞辰日。俗谓关羽以忠义立世,死后为神,能御灾除患,民间信者颇众。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十三日,进刀马于关帝庙,刀以铁,其重以八十觔,纸马高三丈,鞍鞯绣文,辔衔金色,旗鼓头踏导之。”该日演戏祀神,城乡皆然。如有风雨则谓“关公磨刀雨”。人家相戒不动刀砧。

还愿 亦称“应典”、“应点”、“践诺”。汉族民间信仰风俗。流行于全国各地。意谓求神保佑者,在心愿得到满足之后,实践对神许下的诺言。人们往往在求神的祷告中以“重塑金身”、“重礼祭祀”、“唱戏”、“说书”、“吃长斋”等酬谢所求之神。民间认为事后一定要兑现,否则,将受到神的惩罚,或者再有求于神时便不灵验。

听香 汉族民间信仰风俗。流行于全国多数地区,南方尤盛。元宵夜或中秋夜,未婚妇女为求佳偶,已婚妇女为求早生贵子,趁此佳节,先向神前焚香礼拜,掷筊杯以卜方向,然后循吉方走去,停立人家门外,窃听人语,以入耳第一句话作为依据,以求预兆。也有以此卜算吉凶祸福。

抱佛脚 汉族民间信仰风俗。流行于全国各地。起源甚古。凡有大佛像雕塑处,人以双手合抱佛脚(腿)为幸事。相传抱一下佛脚(腿)可受佛的保佑,享受富贵。

贴寿字 汉族民间信仰风俗。流行于全国各地。寿字,亦称“百寿”。其字有许慎文、白乐天文、程明道文以及方秀文、长吉文、梅福文等各种异体,除专作百寿图外,民间还多在单张纸上,写一“寿”字,张贴在墙壁及家具上,俗谓可招福寿。

贴聻字(聻jiàn) 汉族民间信仰风俗。民间于住宅门上画虎头,书写一“聻”字,认为可辟疫鬼灾病。此俗见录于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贬误》。又《太平广记》卷七五引唐张读《宣室志》记载,河东人冯渐以明经入仕,性与俗背,后弃官隐居伊水上,有奇术。道士李君“适遇渐于伊、洛间,知渐有奇术,甚重之”。大历中,有博陵崔公者,与李君为僚,甚善。李君寓书于崔曰:“当今制鬼,无过渐耳。是时朝士咸知渐有神术数,往往道其名。别后长安中人率以‘渐’字题其门者,盖用此也。”后人无知,将竖写的“渐耳”看成是一个字,并造出“聻”字,供人张贴于门上,谓鬼死成“聻”。民间每逢夏历正月初一,各家于门上画一虎头,并在上书一“聻”字,即成。

化吉条 汉族民间信仰风俗。流行于全国各地,以西北地区为盛。如果有人晚上做了噩梦,晨起,即写一纸条,贴于西墙,其文为:“夜梦不祥,贴在西墙,太阳一照,化为吉祥。”民间将这种纸条称为“化吉条”。家中小儿因病或受惊夜啼所贴化吉条叫夜哭条。

敬惜字纸 汉族民间信仰风俗。流行于江南各地。当时人们崇敬文字,以字为神造,各地均有“字纸炉”,形似宝塔,凡不用之字纸,俱须丢入此炉焚化,不得乱丢乱放和用来包东西,更不得踩在脚下。民间以为脚踩过字纸,将会变成“瞎子”。

替僧 亦称“替度”,俗称“替生儿”、“替身儿”。古代汉族信仰风俗。流行于全国各地。俗传入佛门者可得神佛保佑,消灾延寿。故旧时常有人将子女送入空门,谓之舍身。富贵人家出钱买人顶替子女出家,谓之“替僧”。此俗明代即有。王室替身有某些特权,可出入皇宫,有替身僧之寺院地位也有不同。清代更是习闻常见之事。亦俗称为“替身”。

雷祖生日 汉族民间信仰风俗。雷祖(雷公)原为汉族普遍尊奉的天神之一。此俗流行地颇广,在上海地区,夏历六月二十四日为雷祖生辰,是日邑人皆往城东丹凤楼下名曰小穹窿的雷祖殿进香祝辰。

悬镜 旧时汉族民间的一种驱邪方法。流行于全国许多地区。家有病人或有其他祸事发生,家人在用过其他驱邪方法后,再以镜悬于床上,或悬镜于门,民间以为如是邪鬼即不能进门。也有许多人家整年悬镜于门或床的,以为可以镇邪。

傩 古代腊月驱逐疫鬼的仪式。流行于全国大部分地区。传说始于黄帝,一般认为始于周。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按:周礼有大傩,汉仪有侲子(逐鬼的童子),驱傩之事虽原始于黄帝,而大抵系周之旧制。周官岁终命方相氏率百隶,索室驱疫以逐之,则驱傩之始也。”夏历腊八前一日(即腊月初七)行此俗。《论语·乡党》:“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吕氏春秋·季冬》:“天子居玄堂右个命有司大傩旁磔。”高诱注:“大傩,逐尽阴气为阳导也,今人腊岁前一日击鼓驱疫,谓之逐除,是也。”古时宫廷、民间都有此俗。

赛会 亦作“赛神”、“赛神会”。汉族民间信仰活动。流行于全国大部分地区。系周秦时代十二月陈酒食祭田神亦即腊祭的遗俗(据宋高承《事物纪原》卷八)。每年春、秋两季以仪仗、鼓乐、杂戏周游街巷的还愿酬神活动。唐宋以来颇盛,然各地具体赛会日期、形式不尽一致;明清时仍然不衰,既含祈福、喜庆之愿,也是民间娱乐盛会之一。

告阴状 旧时汉族民间向东岳大帝告状诉冤的活动。流行于全国各地,浙江温州地区尤盛。时间在每年夏历三月上旬,通常在迎东岳大帝的赛会结束时举行。俗谓东岳大帝除能驱除瘟疫外,还掌管人间善恶之事。各地做法略有不同,在温州,届时照例在温州城的西郊校场演武厅,挂起放告牌,招致有含冤饮恨者前去告状,俗谓此可代为申冤。仪式为:神偶像先出銮,加披羽衣,端坐椅上。炮响3声,由人扛抬飞奔,直奔入演武厅。接着发炮3声,擂鼓三通,判官、皂役按站班排衙。扮罪人或犯人者站在两旁。当堂上高叫“告状人”时,告状者身穿丧服,披头散发,手持神香和黄纸状,扑上公堂,高喊“东岳爷申冤”。经拦阻3次,才扑到案前,跪下呈上黄纸状,哭诉有关冤枉事宜。哭诉毕,值班公差把黄纸状在香炉上焚掉,说声“圣王已知,听候定夺”。于是下堂,放告活动就此结束。

奈何桥 旧时汉族指人死后亡灵在地狱中必须经过的一座桥名。流行于全国各地。唐张读《宣室志·四》:“(董观死),行十余里,至一水,广不数尺,流而西南。此俗所谓奈何,其源出于地府。”据此,四川丰都“鬼蜮”作为魂灵聚集地便在城内大雄宝殿前建有类似小桥。桥为一小三洞石拱桥,下面有一石池子,池呼为“血河池”。俗信,人生前作孽,死后要入池洗罪受罚。

叫魂 亦称“喊魂”。旧时汉族信仰风俗。流行于全国广大地区。系指人的灵魂的复归。俗信认为人偶有病痛,是魂不附体所致,若能及时将游魂招呼归来,即可解除病痛,消灾免祸。此俗的形态各地不尽相同。在云南,需在屋外设香案,摆上小公鸡、三牲一类的祭品,由俗称“伯母”或“师孃婆”的巫者主祭,或唱或舞,口中念念有词,反复呼唤患者之名,使其灵魂复体。在东北、华北及南京等地区,被叫魂的对象主要是孩童。孩童若惊哭不已,或突发高烧,则有家人认定其惊悸失魂于某处,乃一人持小孩衣履,以秤杆衣之,一人张灯笼,一前一后,一人呼小孩之名,一人叫“回来吧”,两人一呼一喊至某处,持衣者张开衣履象征性地一张一闭,即把它挟在腋下,高呼小孩名,另一人应声“回来了”。如此,则以为失魂已被系住,即可返程。一路上尚需一呼一应,直至家中孩童床前,随即把衣履穿在小孩身上,再呼应一遍,就以为灵魂已经复体。上海浦东及苏南一带,行此俗。一般在天刚黑时举行。需用一净碗,放清水齐口,用黄表纸平碗口糊上,由叫魂的助手应声者双手端住,随路而行,不能让水溅到外面。返程时,要验视黄表纸下碗中的水泡,有泡者,则以为魂已归附,并将此碗端放在小孩枕边,至天明。若无泡,意味没找准失魂的地方,需重新判定孩童病前的主要活动点为失魂处,再来一次。有的地方叫魂途中还要洒米或茶叶

佞狐 旧时汉族民间迷信狐狸精者的媚狐活动。流行于全国大部分地区。狐,即狐狸,哺乳纲犬科动物。相传其能修炼成精,化为人形,有许多“神通”,如加触犯,必受其害。狐狸精(雅称“狐仙”),是我国神话传说中的精怪,民间尊之为“大仙”,不敢直呼其名。唐人张鷟《朝野佥载》:“唐初以来,百姓多事狐神,房中祭祀以乞恩,食饮与人同之。”清代各官署中常供奉“守印大仙”(即“狐仙”)之位,以防被盗。安徽芜湖等地,清末民初时,商贾人家更是敬狐,尊称狐狸“老太”,若有小儿误呼为“狐”者,家人必痛责之,且逼小儿至“老太”堂位前忏悔。

蟠桃宫庙会 民间信仰风俗。流行于北京的庙会胜地。蟠桃宫,全称“护国太平蟠桃宫”,原在北京城东南东便门角楼对面,正殿祀西王母,后殿祀斗姆,当年香火很盛。清末震钧著《天咫偶闻》:“太平宫,在东便门内,庙极小,岁上巳三日,庙市最盛。盖合修禊、踏青为一事也。地近河堧,了无市聒。百戏竞陈,大隄入曲,衣香人影,摇飏春风,凡三里余。”传说三月初三为西王母蟠桃圣会之期,每年夏历三月初一至初五举行。游人甚众,初三为正日子,烧香者尤多。届时庙外摊贩云集,百货杂陈,各种曲艺杂耍、民间花会也来设场表演,热闹异常。宫对面护城河边,地势平坦宽阔,“七七”事变以前有赛车赛马者。“轻浮纨袴之徒,于郊野驰马驱车,以夸奇斗胜为乐”。

道士化缘 汉族信仰风俗。流行于北京地区。道士化缘时,手持铜钹一扇,身背木牌一块,上画神像,旁拴练锁并小瓷娃娃等,沿街敲钹募化。有施主舍香钱,无子息妇女用线拴其娃娃,以为可以得子(见《北京民间风俗百图》)。

摸猴 汉族民间信仰风俗。流行于北京。白云观是北京历史上最著名的道观,号称“全真第一丛林”,建筑宏伟,昔日香火极盛。山门三间均为汉白玉雕花石拱券门,正门拱券东侧下端在花纹中雕一高10厘米左右的小猴,活泼可爱。民间传说凡患风湿腰腿疼痛等疾,摸一下石猴,其病则愈。故去白云观者,不论有病无病,都要去摸一下,相沿成俗。

妙峰山进香 汉族信仰风俗。流行于北京地区。清末以来颇为盛行。每年夏历四月初一日在北京城西北郊妙峰山举行庙会,会期半个月,以四月初八为正期,远近人士前往烧香祈福。山顶有碧霞元君娘娘庙。开庙日,由北京德胜门至妙峰山顶曲折百余里沿途设茶棚,人们结队前往。有磕头上山者,谓之“朝顶进香”。有货摊、游艺招徕香客。朝顶者,多在拈香拜神后购买红绒花插礼帽上而归,曰“带福还家”。

接神 汉族民间信仰风俗。流行于北方地区。各地接神的时间、仪式都有所不同。黑龙江、吉林等地是在除夕子夜接神,以接财神为主。接神前全家一起包饺子,一到子夜,主妇便下厨煮饺子,此时屋门洞开。男主人提灯走出户外,按财神所在方位去接财神,如这一年财神在正东,出门便向东走,适度而止,放下灯笼,点燃香供,跪拜,然后回家。在家中庭院中设供桌,把桌上的香烛一齐点燃,鞭炮齐鸣,男主人跪拜后,由户外迎进室内,室内人齐声问:“迎来财神了?”男主人立刻虔诚回答:“迎来了!迎来财神了!”家中最小的孩子事先要躺在叠得高高的被子上。这时男主人问:“小日子起来了吗?”孩子立刻从被窝上起来高声答道:“起来了,小日子起来了!”女主人把煮熟的饺子捞出一碗先祭财神,然后把饺子放在饭桌上,全家欢欢喜喜吃过年饺子。

神驴 旧时民间信仰风俗。流行于北京。北京朝阳门外的东岳庙为道教宫观,清乾隆时励宗万著《京城古迹考》称:东岳庙“其巡楼之旁有文昌祠,祠有铜驴,高三尺许,鞍背铸康熙戊子年制”。因铜像既像驴,又类马,故亦有说是马的。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云:梓潼帝君“神座右有铜骡一匹,颇能愈人疾病,病耳者则摩其耳,病目者则拭其目,病足者则抚其足”。又传说妇女不育者,摸其阴即可生男。铜驴被抚摩得光可鉴人,俗称“神驴”。铜驴现移于北京西便门外白云观内。

带福还家 汉族信仰风俗。流行于北京地区。为北京居民朝顶进香中的活动。过去北京妙峰山为朝圣重要场所,游山进香人朝拜天仙圣母碧霞元君之后,下山时必采山上玫瑰花戴于胸前或头上,以花为福,故名。后因山上玫瑰采摘过频,不能复生,便以手制红绒花代替。届时北京手工行业制售绒花的摊市遍布妙峰山各处,供香客之需。

舍缘豆 民间信仰风俗。流行于北京等地。《燕京岁时记》:“四月初八,都人好善者,取青黄豆数升,宣佛号而拈之。拈毕煮熟,散之市人,谓之‘舍缘豆’。预结来世缘也。”民间花会的文会中,也有“圆豆老会”,在四月上半月的妙峰山和六月初一碧霞元君庙前舍豆以广结善缘。

擂马子 亦称“捉马”。旧时汉族民间信仰风俗。流行于中原一带。“马子”,可以祈雨的一种神灵,附于某人身上,此人便为巫觋。“马子”需用锣鼓擂打击出,故名。《新蔡县志》(乾隆)载称:“天旱,聚乡人鸣金击鼓,辇致神像,神附其人。名曰:‘捉马’。”

塑佛 汉族民间信仰风俗。流行于南方各地。凡寺庙重塑佛像要先举行“退佛魂”仪式,由山人用豆腐生饭,香烛祀神。香炉内放清水一碗,请佛魂离开塑像,暂停于清水之中,再用红纸将佛像的双眼贴去,叫“掩光”。然后派人到外村庙中偷取与本村开光佛像相同的佛像身上泥土,以塑在重修的佛像身上。佛泥偷到后,鸣放爆竹,敲锣打鼓而回,叫“偷佛泥”。接着由塑佛匠开始塑佛,村中须选派专人每天为佛上供做斋,称“招讨”。“小招讨”5天一次,只须刀头鸡、豆腐生饭即可,“大招讨”10天一次,须用猪头、羊。佛塑好后,才选日进行“开光”。

朝九华 即“朝拜九华山”。汉族等民间信仰风俗。流行于安徽、江西、浙江、江苏、河南、湖北等地。一般为佛教信徒所遵循。九华山,在安徽青阳境内,原名九子山。唐天宝间,大诗人李白游秋浦,望此山九峰如莲花,作诗称:“昔在九江上,遥望九华峰。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从此更“九子”为“九华”。九华山群峰竞秀,独特别致,多溪流、飞瀑、怪石、古洞、苍松、翠竹,唐刘禹锡赞其“奇峰一见惊魂魄”,宋王安石誉为“楚越千万山,雄奇此山兼”,素有“东南第一山”之称。尤其寺庵林立,僧尼云集,长期以来,与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山西五台山,合称“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享有“佛国仙城”之号。唐开元间(一说永徽间),新罗国王族近宗金乔觉,卓锡此山,辟庵说佛,在此大规模建筑寺庙。贞元十年(公元794年),金乔觉99岁圆寂。《安徽通志》称其圆寂时“兜罗手软,金锁骨鸣,颜面如生”。佛徒信为菩萨化身,尊之“地藏王”(又称“地藏菩萨”),为之建塔。相传地藏王(金乔觉)为夏历七月三十所生,每年此日,千百里内的佛门信徒,均到九华山烧香拜佛,庆祝其诞辰。香火鼎盛,无与伦比。民间于此日前后进九华山朝拜,故名。因进山者一时过分集中,山上无法安排,俗定:凡欲朝九华者,东南和南方来的,先至安徽绩溪小九华山进香;东北和北方来的,则先至安徽芜湖小九华山(又名“赭山”)朝拜。然后方可获进九华礼佛资格。1919年《芜湖县志》:“七月晦日(夏历每月最后一天称晦日),俗传地藏王诞日,向赭山烧香者百十为群,夜则人持一灯,鱼贯而上,望之若烛龙然。”进山朝拜者必烧香,旧时分“烧行香”与“烧拜香”两种,虔诚者,多选择后者。烧行香者,着日常服装,虽逢庙即进香,然香燃则走,无特殊约束;烧拜香者则有种种规矩。

娲媓宫奶奶庙会 旧时汉族信仰风俗。流行于河北、河南、山西等地。妇女求子拴婴之集会。娲媓宫在河北涉县境内,系一座古代建筑,宫内有子孙殿,祀奉送子奶奶神。传说此地为女娲“抟土造人”和“炼石补天”之处。每年夏历三月十五日前后,方圆数百里的人们前来赶会,其中多为不孕妇女。求子者向送子奶奶神像叩拜、供香、许愿,取“神药”(多为香灰)回家和水服用,日后如怀孕,须来年庙会还愿。庙会期间,民间戏班和闲散艺人演唱《刘二姐拴娃娃》等曲艺节目。

迎龙 汉族民间信仰风俗。流行于江南地区。遇天时久晴不雨,乡民便相约成群,备旗锣伞铳,乘夜至寒湫深潭间,请僧道祝祷,此时如有鱼、虾、龟、蛇浮到水面,则请之入瓶,抬而归,在香火寺庙中供奉,复召僧道作坛祷祝。如仍连日不雨,请来之鱼虾龟蛇又都闷死了,乃送归湫潭,再请其他代之。天如下雨,则家家户户叩头谢之,请来之鱼虾龟蛇奉为龙神,礼毕送还原址,人群更形热闹,甚则唱大戏酬之。

踏药渣 汉族民间信仰风俗。流行于江苏、浙江、上海等地。病人吃过中药,将药渣倒在大路上,让千人踏万人踩。民间传说有二:一说能驱病消灾,认为病人服药后,病根就移到药渣上,药渣一经他人踩踏,病根就被带走,祸移别人。一说能辨别草药真假。传说李时珍在江南觅草药,恰遇一位病妇呻吟,搭脉之后,他从包中取出草药煎汤给病人喝,结果药到病除。病妇万分感动,诉说江湖郎中所给草药,吃了不见效,李时珍一听,忙叫她取出药渣,仔细一看,均是假药。群众知道后,纷纷取出江湖郎中配的草药,倒在地上,让李时珍逐帖检查,剔出假药。事后大家把药渣倒在大路上,盼李时珍过路检验,日长月久,形成此俗。

朝山进香 汉族民间信仰风俗。流行于江浙等地。每年夏历二月至三月,进香者三五结群,背黄色香袋,备香烛,赴普陀、杭州、苏州等地的寺庙烧香,祈求佛、菩萨保佑,故名。香客大多是中老年妇女,每烧一寺庙香,就在香袋上盖一该寺庙印章。香客及其家属在进香期间均戒杀生,不食荤腥。香客一般要连续进香3年或更长的时间。

潮神生日 汉族信仰风俗。流行于浙江杭州地区。当地民间传说:吴国大将伍子胥劝吴王夫差杀掉越王勾践,以绝后患。吴王听信谗言,杀伍并将其尸首装进皮囊,丢入钱塘江里。尔后伍被民间奉为潮神。每逢夏历八月十八日,除检阅水军外,还举行祭潮神仪式。帅司备牲礼、草履、沙木板,于潮来之际,俱祭于江中。士庶多以经文,投于江内。并有善泅者百十为群,执旗泅水上,以迎子胥,作弄潮之戏以示纪念(见南宋吴自牧《梦粱录》卷四“观潮”)。至明代,仍行此俗。辛亥革命前,按旧例地方官还备三牲香烛于春熙门外镇海塔旁的大观亭内,称为“祭潮”。

稻生日 汉族民间信仰风俗。流行于浙江地区。每年夏历八月二十四日,俗谓稻生日。民间有是日以雨晴卜丰歉之俗。如是日下雨,则大部分杂草腐烂,可作肥料,俗谓为丰收之兆。民间有“烧干柴,吃白米”之谚。反之,则歉收。

财神堂 汉族民间信仰。流行于浙江宁波等地区。商民笃信财神,城乡各商店多设财神堂。堂内供木雕或泥塑财神菩萨偶像,一般在偶像背孔内悬挂一只“银菱”,意作财神菩萨之“心”,也有用活的癞蛤蟆,放入背孔,用牛皮纸封口。凡逢财神日或营业不佳时都要进行烧香礼拜,祈求保佑。除夕夜,在堂上吊元宝,张贴“一本万利”、“宝藏兴焉”等条幅。商船上也设财神堂,供财神菩萨或娘娘菩萨。每晨,由火仗(烧饭的人)点香供净茶。春节或正月初五财神生日,则以鱼肉敬财神以保平安。修船时,由船主亲自撑伞将菩萨“请”至家中供奉。船修毕,再“请”回船上。

香市 汉族民间信仰风俗。流行于浙江、江苏、山东等地,以杭州西湖香市历史悠久,最为繁盛。唐宋时,西湖各寺院已有香会之举。西湖香市,起于夏历二月十二日花朝节,尽于端午节。香客,北方以山东为多,南方以江浙最盛。清范祖述《杭俗遗风》载,西湖香市以“天竺香市”为最早,此处多为下乡香客居多。还有“三山香市”,三山者,天竺山的观音大士、小和山的玄天大帝和法华山的东岳大帝。苏杭各地都有“香会”组织,结伙而来。要在一天之内,来回百余里,烧遍三山之香,俗称“翻三山”、“烧跑香”。

提香炉 旧时汉族民间信仰风俗。流行于安徽各地。每逢城隍会、玄坛会、火帝会等,均举行诸神出巡活动。出巡行列中,“提香炉”为其中一项。皖南地区,如泾县,设大锡炉一只,内燃檀香,炉周以彩绸装饰,由身着鬼神衣冠的文人提着,意为民间保界安民的诸神敬香火;淮北地区,如阜阳,则是备香炉若干,由扮小鬼的众人提着,走在阎罗王神之后,意谓为那些被阎罗王下了油锅或锯得身首异处的恶鬼灵魂烧香,使恶鬼们得到安慰,不再在人间作恶。死了丈夫的寡妇和再嫁的妇女,也有手提香炉,跟在巡神队伍后面烧香,祈求死后能得到阎罗王的宽恕,不要将她们下油锅或锯得身首异处,称之“烧苦香”。

福德正神诞辰 汉族民间信仰风俗。流行于福建、台湾等地。即土地公生日。诞辰日或为夏历二月初二或为十二月十六日。此神为守护土地之神。商家奉其为保护神,礼拜虔诚,祭礼极盛。是晚,爆竹声连绵不断,街市乡村演戏娱神。民间多作蛎房饭供祭。

补运 旧时汉族客家人民间信仰风俗。流行于南方各地。人若病魔缠身,灾厄频频,以为“运气不好”,需设法补运。一般均往寺庙烧香拜佛,向神佛祈祷。也有在家请道士念咒作法:先在壁上悬挂三清、王母神像,鸣锣击鼓,先行请神,然后在门前焚烧写明病人姓名的“祈祷状”,再到病人床边念咒和作驱邪舞蹈,并贴符于门上或病人身上。又转动空碗,以卜吉凶。最后,将竹插在门柱上,以示收魂。民间以为除掉邪魔,收回灵魂,病人便能摆脱厄运。此仪一般都在夜间闭门举行,不许生人参加,并以扫帚挡门,或覆黑鞋子等,作为禁忌标帜。

许愿信 汉、藏、土等族民间信仰风俗。流行于青海部分地区。凡人遇有忧患之事或出门远行,首先给附近寺庙神佛送一许愿信,或许愿给神佛献衣、献红布、献盘供,或给神佛念几天经,或给神佛演皮影戏。以为如此可借助神力保佑自己,逢凶化吉,去灾降祥,万事如意,行者安康。

斩鸡头 亦称“烧黄纸”。多见于香港。是发毒誓的一种形式。先在神前点燃香烛,与讼人跪下高声发誓赌咒:“若有戏言,不得好死,断子绝孙”之类,然后拿刀斩下一只活鸡的鸡头,把鸡血洒在写有毒言的黄纸之上,再将黄纸烧掉。此俗先起源于民间,后法庭判处一些无头公案,亦有采取这种形式的。

生菜会 汉族信仰风俗。流行于广东地区。一种祈拜观音并求子求财的集会。生菜,指一种用生莴苣叶制成的菜。当地民间以夏历每年正月二十六日为观音菩萨诞辰。届时,四乡善男信女,纷纷赴庙焚香膜拜,或乞赐子,或求得财,奉祀甚虔。赶会者有的在庙前席地而坐,有的在庙内安席设筵,罗列茶酒和各种菜肴,但必以吃生菜为主。“生菜”谐音“生财”,又有“生生不息”之意,故民间信之为丰年添丁和发财之祥。是日卖菜者,络绎于途,无不利市3倍。庙前游客众多,还有百戏演出,热闹异常。会散后,人们还买些生菜带回家去,以为佳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