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汉族交际风俗】

【汉族交际风俗】

时间:2022-03-1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张贴门状,为旧时汉族的一种丧葬风俗,流行于全国各地。旧俗,男女有别,在男女相处中,位置安排以此为原则。流行于全国大部分地区。家有喜庆,贺客临门,由专人负责掌管收礼事宜,登记来礼的簿子称“挂礼簿”。送恭喜包,为旧时汉族的一种交际风俗。行鹅酒礼,为旧时汉族民间礼仪风俗。罚酒,指口角殴斗,经乡里有威望的长老,根据是非、情节论理,判断无理者罚鹅酒,并放鞭炮赔礼道歉。
【汉族交际风俗】_实用中国风俗词典

【汉族交际风俗】

点茶 古代汉族交际风俗。流行于全国各地。泡茶方法之一,相当于现在的沏茶。即注沸水于盏中,使茶叶浮起,以便饮用。宋蔡襄《茶录》载有点茶法:“凡欲点茶,先须熠盏令热,冷则茶不浮茶多汤少,则云脚散;汤少茶多,则粥面聚。钞茶一钱七,先注汤调令极匀,又添注入,环回击拂,汤上盏可四分则止。”客来点茶,去则送汤,是古人待客常礼。此俗传至辽,其制与汉人略有不同。宋朱彧《萍洲可谈》卷一:“辽人相见,其俗先点汤,后点茶,至饮会亦先水饮,然后品味以进。”清代官场端茶表示送客,盖沿辽俗,其后从简,待客唯设茶而无汤饮,一直沿用至今。

点汤 古代汉族交际风俗。流行于全国各地。客来泡茶,谓之点茶;客去送汤,谓之点汤。起先“点汤”仅为送客之礼,兼寓关怀之意。至宋、元时,点汤渐成逐客之方式。主人若不愿久留客人,则呼“点汤”以示意,促其快快离去。

门状 ❶又称“拜帖”。下属进谒上司时所持的名帖。唐宋时期流行于全国各地。据宋高承《事物纪原》卷二载:“汉初未有纸,书名于刺,削木竹为之。后代稍用名纸。唐武宗时,李德裕贵盛,百官以旧刺礼轻,至是留具衔候起居之状。至今贵贱通用,谓之门状。”❷指丧家将死者生卒年月日及殡葬日期等内容,书以素纸张贴门首用以告示。张贴门状,为旧时汉族的一种丧葬风俗,流行于全国各地。❸宋代汉族新年交际风俗。流行于全国各地。

曲江会 亦称“曲江大会”。古代社会交际风俗。曲江,又名曲江池,故址在今陕西西安东南,以池水曲折,故名。唐代,曲江岸畔筑紫云楼等殿宇楼阁亭榭。花卉周环,烟水明媚,为都城长安第一胜景。自帝王将相,至商贾庶民,均喜游此。每次会试之后,及第进士皆醵金来此宴集同年,盛况非常。皇帝登楼观会,长安丽人美女,倾城出动,官宦人家常借此机会,来会上为女儿挑选女婿。

作揖 汉族礼仪风俗。流行于全国大部分地区。先秦已有。双手叠抱胸前致意之礼,视对象稍有分别。《周礼·秋官·司仪》载称:“土揖庶姓,时揖异姓,天揖同姓。”注曰:“土揖,推手小下之也。时揖,平推手也。天揖,推手小举之。”20世纪30年代尚行之,一般双手叠抱举前轻轻晃动,身略前倾,表示问候、致谢、邀请、讨教等,还常伴以谦词。叠抱之手上下大划谓之“长揖”,屈身行之谓之“打躬”,都较拱手叠抱不动礼节为重。多平辈间行之。

三揖 旧时汉族交际礼仪风俗。流行于全国大部分地区。系指向人3次拱手行礼。此俗至迟于周秦时代即已形成,如《仪礼·士冠礼》载:“至于庙门揖,入三揖。”后则泛指多次拱手施礼。依古代礼制规定,卿、大夫、士三种人向君王行礼时,君王亦须还揖,即《左传·哀公二年》中所谓“三揖在下”。

拱手 汉族交际礼仪风俗。流行于全国各地。是见面时或答谢致敬时以双手合抱于胸前的一种礼节。源自古代九拜礼俗的“空首”和“振动”。吉拜男子尚左(即拱手于左胸前)、女子尚右;凶拜反之。

叩首 旧时汉族交际礼仪。流行于全国各地。据明周祈《名义考》卷六,以为举手加额为“叩首”,一如道教“稽首”之礼,而以首叩地为“叩头”。

发蒙 旧时汉族礼仪风俗。流行于浙江南部。儿童到虚龄7~8岁,上书塾前拜塾师仪式,故名。通常要择吉日举行。届时,家里中堂上要摆列外婆家送的发菜、生汤圆、蜻干、猪肝、花蛤、小鲤鱼等10味菜肴,分盛10碗,称“十魁”。先由学长陪伴学童共食。食毕,学童在红毡毯上跪拜蒙师,蒙师手把手教学童执笔,并在用印有“上大人”的描红纸上描字。写毕,由蒙师在所写字上,密密加圈。学童拜谢蒙师,并呈蒙师一果盘,内盛面条和礼包,而后设筵款待蒙师。有的学童要插银花一对,骑马向长辈亲友拜客,长辈亲友需给拜见钱。外婆家所送礼物如状元片、糕干、福寿糕等,应分发给同窗书友吃。还有用纸做的魁星和状元,要交学生领回,以此祝愿将来成才。

全和人 亦称“全可人儿”、“福性人”。旧时对参加民俗仪礼中有福之人的称谓。流行于北京、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在结婚、生子与各种喜庆场合,常忌讳所谓“命凶运乖”之人参加,而需要“命佳运吉”,配偶、兄弟姊妹俱全,有儿有女的“福幸完美”之人。这种人民间称为“全和人”。娶亲婆、踩生婆均需具备此条件。北京婚俗中有娶亲太太、送亲太太等,任者须为“大全可人儿”,即不仅须有儿有女,而且须上有公婆,下有子孙,四世同堂。

男左女右 汉族民间礼仪风俗。流行于全国大多数地区。旧俗,男女有别,在男女相处中,位置安排以此为原则。常见的事象包括:宗祠内的祭祀、家宴;婚礼中新郎、新娘、男女傧相的站位;合葬墓中夫妻棺木的位置;丧仪中以亡者性别定贴门报儿、佩黑纱、带缨儿的方位等。凡此惯制便于当事人遵循,便于外人识别,故此部分事象沿用至今。

挂礼簿 旧时汉族民间交际风俗。流行于全国大部分地区。家有喜庆,贺客临门,由专人负责掌管收礼事宜,登记来礼的簿子称“挂礼簿”。依次将来宾所赠礼物代主收纳,逐一登记入簿,散客后,向主人交账。在湖南,礼簿编号,按惯例:第一号不记,为主人自己所有,礼簿上只写“天字第一号”或“天长地久”(红喜用)等吉庆话。第三十六号、第五十一号均非吉祥数字,略去不写。对第一百号来宾,除将其所赠礼物全部退还并仍照数登记入簿外,还要奉送一定数量的喜钱。

恭喜包 贺客赏给主人家仆人的礼钱。送恭喜包,为旧时汉族的一种交际风俗。流行于南京等地。《金陵岁时记》载称:“贺客以红纸裹铜钱十枚或八枚,六枚,给主人之仆,曰‘恭喜包’。”

花红 犒赏花红,为汉族民间交际风俗。流行于全国各地。花红,原指以红绸等披人身上,以表荣宠、慰劳或喜庆之意,后演变为在喜庆时对仆役的犒赏。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五“娶妇”载:“至迎娶日迎客先回至儿家门,从人及儿家人乞觅利市钱物花红等,谓之‘拦门’。”旧俗对企业的分红以及奖金,亦称“花红”。

鹅酒 指一只大鹅和一壶酒(或一坛酒)。行鹅酒礼,为旧时汉族民间礼仪风俗。流行于湖南等地。分礼酒和罚酒两种。礼酒,常用于长辈祝寿和其他喜事。罚酒,指口角殴斗,经乡里有威望的长老,根据是非、情节论理,判断无理者罚鹅酒,并放鞭炮赔礼道歉。此外,有鸡酒、羊酒,意义与鹅酒相同,轻者用鸡酒,重者用羊酒。

设摆 旧时民间结社风俗。流行于天津等地区。结社各团体在庙会期间以各种仪仗、器械、物件陈设于寺庙附近一隅,作为会友活动中心场所。庙会中常见的设摆团体是火会、水局、高跷会、法鼓会、武术会等。设摆形式是在寺庙内或庙外空旷处搭盖席棚,陈设条案、八仙桌、太师椅、条桌、条凳;供祖师像;摆仿古的铜器、瓷器;壁上挂仿名人字画以及店铺、富户等捐赠的锦帐、对联等物。灯烛昼夜不熄。棚外门两侧是大小会旗及各种仪仗、道具或救火水机、水桶、茶炊子等物。富丽堂皇,供人参观。身穿长袍马褂的会友里外照应,并备有茶水招待香客。火会、水局负有庙会现场消防责任。法鼓、高跷各会轮流值日为法会道场演奏。杠子房、票房儿等除另辟场地作各种武功和戏曲表演外,往往还负责维护庙会现场秩序、安全、卫生等事项。因此,各会的设摆席棚还有一个主要任务,即供本会会友吃喝、休息和存放表演道具。设摆所用各项仪仗、道具、旗帜、水机、水桶都是特制的精细物件,不供实用。

结金兰 亦称“金兰之交”。旧时汉族交际风俗。流行于我国部分汉族地区。友情契合,换帖结拜叫“结金兰”。语出《易·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结拜兄弟时,各序谱系,交换为证,称为“金兰谱”或简称为“兰谱”。广州一带女子拜盟结姊妹,名“金兰会”。女出嫁后,归宁,恒不返夫家,至有未成夫妇礼,必俟同盟姊妹嫁毕,然后各返夫家。

金兰簿 亦称“金兰谱”,简称“兰谱”。旧时汉族结金兰的凭证。流行于全国各地。俗以交友情投意合,结为兄弟,在拜告天地后,各书其谱系,互相交换。《宣武盛事》:“戴宏正每得密友一人,则书于编简,焚香告祖考,号为金兰簿。”

换帖 旧时汉族交际风俗。流行于全国各地。系指异姓结拜为兄弟,焚香、饮酒、起誓盟义,并交换写有出生年月日、籍贯、家世等内容的柬帖,故名。

饮鸡血酒 旧时汉族和部分少数民族民间交际风俗。流行于全国许多地区。民间在结拜为兄弟时,为表明决心,用刀斩一只雄鸡,在每碗酒里洒几滴鸡血,对天发誓,然后各饮尽血酒,表示亲如手足,有福共享,有难同当。

送年饭 汉族民间岁时交际风俗。流行于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等地区,以皖南地区为盛行。每年夏历腊月初一,凡嫁女不足一周年的人家,须向婿宅赠送年节食品。皖南徽州诸县在所送食品中,一般得有“油粿豆腐”(又称“油炸豆腐粿”)。数目少则数百,多则上千枚。示祝多子多福。

槟榔 汉族和部分少数民族礼仪风俗。流行于广东等地。以槟榔为交际礼品,多用于婚礼。聘礼,以染红的槟榔若干,用乳金写上双喜、百年好合等吉祥语,同茶、果之属用盘送至女家。女家回礼时,最少须剩回一盘给男家。结婚时,凡宾客至,无论长幼,新妇必起立奉槟榔。谒祖时,新妇拜后必跪奉槟榔。翌晨,新妇盛水及槟榔各一盘,手巾每人一条,递给亲戚,名曰捧水。婚后数日,女亲戚家,每家须馈槟榔一担(4盒至12盒),内载果饼之属;另一钻盒,盛糖果、烟、槟榔等物,送男家及他的亲戚,名曰担槟榔。待新妇满月归宁时,男家备槟榔一担馈女亲戚家酬谢,名曰酬槟榔。在交际上,如请客,则用纸包槟榔,随请帖送去,表示敬意。如有口角,经人评论,理亏者奉槟榔赔礼,则重归于好。又有用于拜神祀鬼,七月初六晚,以槟榔(裹以蒌叶)七口和花果之属,祀七仙,名曰乞巧。或家里有人染病,俗谓须在某地某处以槟榔果酒奉鬼,病人方可痊愈。

坐东阁 汉族民间交际风俗。流行于全国大部分地区。宴饮时,客人入席要按规矩就座。堂屋的左上方为东阁,此位品尊,客人不能轻易去坐。客人一般分两次入席,先男后女。如一次可坐完,上边席位坐男的,下边席位坐女的,小孩跟母亲、祖母入席。男高宾(岳父)坐东阁,女婿坐岳父的右上方;女高宾(岳母)坐女客桌的东阁,出嫁女坐母亲的右上方。然后由都管(办喜事的管家)根据其他客人的亲疏、地位、年龄安排依次而坐。客人入席后,两手要收缩一些,决不能影响旁人,脚不能踩在他人凳上。否则为不礼貌。

送人情 汉族交际风俗。流行于全国大部分地区。早在唐代已记载此俗,杜甫《戏作俳谐体遣闷》诗句:“粔籹作人情。”民间日常生活中凡遇旁人家婚丧喜庆,均需送礼。遇到婚事,亲戚朋友用大红纸包钱赠予婚家,钱成双数,表示吉利。婚家照数全收,不得退回。遇到丧事,以香烛锭帛相赠。新中国成立后丧事流行送钱,但必须单数,亲戚朋友所送人情,东家均记账保存,往后还礼。

送水礼 汉族民间交际风俗。流行于湖南等地。凡结婚、祝寿、建房、生子等喜庆事,亲戚一般都前往祝贺,并携带酒肉、食品、衣服等礼品,称“送水礼”。送现金者,则称“送硬礼”。礼多少,根据经济情况和关系亲疏而定。

利是 又作“利市”,俗称“红包”或“封包”。汉族民间礼仪风俗。流行于广东、香港等地。即用红纸包裹着银钱,春节贺岁,互送吉利,或于婚嫁时作为聘礼、赏物。开始用于婚嫁,后来才用于贺岁。除夕给孩子压岁钱,春节给拜年者的礼钱都是。清末开始出现印制的“利是封”,红纸上印着金字或图案。20世纪30年代发展为“七彩利是封”。

蛋花 贴于鸡蛋上的用红纸剪成的吉祥图案。行此礼仪,为汉族民间交际风俗。流行于湖南等地。民间如生孩子、祝寿、出嫁等喜事,亲邻要成对的送鸡蛋祝贺,少则8只、12只,多则100只、200只。请人用红纸剪成福禄寿喜、各种象征吉祥的禽兽和花卉,分别贴在鸡蛋上。在抬盒或其他器皿里盛上泡米,再成对摆上贴好蛋花的鸡蛋,增强礼品的喜庆色彩。

喜蛋 庆贺喜事的象征物。制作并陈列喜蛋,为汉族的一种礼仪风俗。流行于全国多数地区。女子出嫁,将鸡鸭蛋煮熟,染成红色、绿色,或外敷金彩,或敷双喜字,杂陈妆奁之上。生孩子时,亦用以馈赠亲友,故名。

给叫礼 汉族民间礼仪风俗。流行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湖南等地尤盛。婴儿出生3日或10日,族人和亲戚前往祝贺,集中坐在主人堂屋内,由一妇女抱着婴儿,代婴儿依次向来祝贺者一一称呼。每称呼一人,此人即送给“红包”,并说些祝福婴儿“长命富贵”等吉祥话。

安席 ❶汉族民间礼仪风俗。流行于全国大部分地区。逢婚丧吉庆酒宴时,执事者(执掌婚丧事之人)按长、幼、贵、贱,安排客人入座,使不失尊卑次序。婚宴,以尊客居首,次外家,三媒人,姨姑另安,家族论辈,分党论齿,执事人点名呼请名,新郎斟酒,恭请入座。寿宴以祝寿对象居尊。营造,以掌墨师居首。汤饼会(打三朝)则特重外家。其余均按血缘论亲安席,一如婚宴。❷汉族民间交际风俗。流行于湖南等地。客人就座后,都管(管家)代表主家安席。结婚酒席上,先由都管讲话,新郎新娘向每桌客人拱手或鞠躬安席,客人起立举杯贺喜,并祝愿新婚夫妇“百年偕老”、“早生贵子”等。“白喜”(老丧)酒席上,由都管领孝子从上而下向每桌客人磕头安席。“十朝酒”上,由一位妇女抱着婴儿向每桌客人鞠躬,表示安席,客人祝愿婴儿“长命百岁”等。

打发 汉族民间交际风俗。流行于四川等地。有下列几种:(1)为老年人举办寿筵,亲友、晚辈、邻居皆来祝寿,寿礼有钱、面、酒、糖,“至亲祝寿另献衣服、冠履,寿者必转赍以银钱曰打发”(《南川县志·杂俗》)。(2)夏历正月新年期间,父母领孩子走亲戚、拜年。临走,亲戚家必给予孩子一定的钱币。(3)新婚夫妇,第一次随家人去亲戚家拜新年。临走,亲戚家必给予新娘一定的钱币。所给钱币,较儿童多一些。

洗尘 亦称“洗泥”、“接风”、“迎风”、“软脚”。汉族等民族交际风俗。流行于全国广大地区。指设宴款待远来客人。起源很早,至晚在宋时已有,《宣和遗事·前集》:“多年不相见,来几日,也不曾为洗尘;今日办了几杯淡酒,与洗泥则个。”宾主关系亲疏不等,宴请规格也不同。一般以此来加强情谊的联结。

接风 即“洗尘”。

辞东 亦称“告别”、“辞别”。一种交际礼仪。流行于全国广大地区。客人临走时要向主家和都管(管家)告别,主家和都管要送客,双方都要讲些客气话。新婚后高宾(岳父母)告别时,主家要放鞭炮,新郎新娘要送一段路程才好止步。但要站在那里,等到看不见背影才能转回。

摆席 亦称“铺席”。汉族和部分少数民族民间交际风俗。流行于全国大部分地区。摆席,是摆放桌子和杯筷。民间办喜事很讲究规矩,摆桌子有一定格式,一席放在堂屋中央,两席左右平放,3席成品字形,4席成田字形,6席、8席左右两边对称。如果堂屋小不够用,就在地坪上搭个棚摆席,客人多时可分批开席。汉族爱用方桌,8人为一席。有的民族摆长桌。摆杯筷、调羹各地风俗不同,但都有一定的规矩。

品字席 汉族民间礼仪风俗。流行于湖南等地。筵桌排列方式。摆三桌筵席,按上一下二“品”字形排列,故名。分“正品”、“倒品”两种。“正品”席,上面一席是上席,右方为首位(即首席),因古人尚右,取无出其右者之意。

答贺 长辈给幼辈回敬的礼钱。流行于江苏南京等地。据《金陵岁时记》载称:“凡尊长赐卑幼贺钱,曰‘答贺’。清同治、光绪年间,多用红纸小票自一百文至二百文止,专供新年答贺之用。”

打牙祭 汉族民间交际风俗。流行于全国各地。工商行业的宴俗。在夏历每月朔望后一天举行,俗称“初二、十六打牙祭”。以春节时的正月初二和正月十六两天最为隆重。由老板出资备席宴请店伙,旅店业则连住店旅客亦在宴请之列。打牙祭要杀鸡、献饭、放鞭炮。春节期间打牙祭要备正式酒席,其他时间仅加菜,饮酒。打牙祭时,老板要看鸡卦,以卜是否生意兴隆、财源旺盛。有的地区,把合伙到饭店吃饭也称为打牙祭。

打平伙 亦作“打平火”。汉族民间交际风俗。流行于全国大部分地区,东北地区尤盛。即由众人均摊费用或各出酒食菜蔬,在一起聚餐。此俗由来已久,至迟于明代即已出现。

女婿日 俗称“做客”。汉族民间礼仪风俗。流行于台湾。一般是夏历正月初二,民间为女婿带妻子到岳家拜年的日子,故名。也为出嫁女儿归宁日。也有不限日期,多在正月中。去时要带红枣、糖果以及鸡腿等礼品孝敬岳父母,并向岳家平辈、晚辈人赠送红包。岳父母要用鸡腿款待,并用红线串铜钱,挂于外孙、外孙女的颈上,叫“结彩带”,含驱邪保平安之意。

恰恰好 汉族交际风俗。流行于西南地区。家有贵宾至,主人往往请客人饮当地特有的“咂酒”(也称“泡坛酒”),以表敬意。先将盛有糯米酒的酒坛和桌子放在堂屋中,桌子四周不设座,客人围桌而立。饮时,主人呼主妇出来启封开坛,并端上一只盛满热水的盆或碗,以通节细竹就水中一吸,然后注入酒坛中,使酒不歉不溢,俗谓之“恰恰好”。之后,主客才轮流以细竹吸酒而饮。

坐花楼 汉族民间交际风俗。流行于湖南桂阳等地。农村少女集体宿于一楼,作女工,练歌舞,故名。当其中某位将要出嫁时,花楼姐妹帮她做针线,为她主持“歌堂”(出嫁前一天晚上的歌舞会)。花楼不准男性青少年进入,他们每每聚于楼旁,欣赏姑娘们的歌声。

酒令 亦称“行令饮酒”。汉族民间交际风俗。流行于全国各地。酒席上的一种助兴游戏。系指席间推举一人为令官,余者听令轮流说诗词、联语或作其他类似游戏,违令或负者罚饮。自唐代以来,此俗盛行于士大夫间。据知东汉贾逵尝撰有《酒令》,虽书已不传,可知其俗由来既久。

猜拳 亦称“豁拳”、“拇战”等。汉族民间交际风俗。流行于全国各地。用于酒席上的一种助兴游戏。系指两人同时出拳伸指,并同时喊出一个数字,以符合双方伸出的手指所表示的数字之和者为胜,凡3次而为一决,负者罚饮酒;或以手势模拟锤(或石头)、剪刀(或锥子)、布(或纸)之形,握拳、伸食指中指、张手,以对出相克取胜负;或以筷子对敲,每敲一下同时喊出虎、鸡、虫、棒等其中一种,以互猜相克决定胜负。其法多种,如猜枚,今或称“猜单双”,取果粒、瓜子、松子、莲子、棋子、钱币等小物件若干,握于拳中,供对方猜单双、数目、颜色等,3次而决胜负。据清翟灏《通俗编·猜拳》:“(宋孙宗鉴)《东皋杂录》:‘唐人诗有:城头击鼓传花枝,席上摶拳握松子。’乃知酒席猜拳为戏,其来已久。”猜拳之俗今仍流行各地。

望蚕信 汉族民间交际风俗。流行于杭、嘉、湖蚕乡。在蚕儿四眠上山以后,或缫丝时,各家至亲好友,携带软糕、粉丝、水果等礼品,相互往来做客,对亲戚家一个月的紧张劳动表示慰问,并预祝今年蚕茧丰收。因为是来探望蚕眠的“山头”,故又称“望山头”。今仍流行。

二哥 汉族民间对男性的一种尊称。流行于河北南部、山东西北毗邻地区。当地民间以“二”为尊,如“二哥”、“二叔”、“二兄弟”、“二大爷”等。后相沿成俗,流传至今。

南炕待客 汉族交际礼仪风俗。流行于黑龙江、吉林等地。当地冬季寒冷,室内常年睡火炕。有的南面、北面都设炕,称“对面炕”;有的南面、西面、北面都设炕,称西炕为“蔓子炕”。烟从炕中经过,炕被烧热,以此取暖。南炕向阳,温暖舒适,因此有贵客光临,便恭请南炕坐,夜请人睡南炕,故名。

递烟笸箩 汉、满等族社交风俗。主要流行于东北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区,以农村为盛行。每逢客至,让座后先端过烟笸箩向客人敬烟,否则被人认为怠慢不恭。烟笸箩,一种以藤、竹或荆条编制的圆或长圆形浅筐,多内外糊纸,内盛烟叶、卷烟纸等。东北农村男女老少多有吸烟习惯,由来已久。来客递烟笸箩敬烟之俗,今仍流行。

吃春酒 亦称“请春酒”,简称“春酒”、“春宴”。汉族民间岁时交际风俗。流行于东北、华北、华东、中南等地区。系指在春天里设宴延请亲朋好友,有联络感情和预祝新年之意。设宴的日期因地域不同而异。山东在立春前一日,淮北平原在立春日,而江淮是在夏历二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