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寒食清明与风俗

寒食清明与风俗

时间:2022-03-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清明节,也称寒食节,是古人为纪念故去亲人而确定的节日,流传数千年,留下许多诗篇。清明节习俗颇多,有的习俗还沿袭至今。此诗反映出了古人清明扫墓的情景与心情。我国久有清明插柳之习俗。清明插柳,其意义有四:清明日,家家以柳条插门上,为的是祈求吉祥,借此以记年岁。有的地方清明这天,青年妇女把杨柳枝戴在头上,认为这样做可使红颜不老。六是清明淘井的习俗。人们认为,清明淘井,可使水清明。
寒食清明与风俗_节日故事选编

清明节,也称寒食节,是古人为纪念故去亲人而确定的节日,流传数千年,留下许多诗篇。清明节习俗颇多,有的习俗还沿袭至今。一为上坟扫墓的习俗。南宋诗人高菊卿,在其《清明》诗中,曾写有“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的诗句。此诗反映出了古人清明扫墓的情景与心情。看来扫墓之风,在古时是十分盛行的。如今,每逢清明,人们都到亲人墓前或烈士陵园祭扫,以寄托对亲人的哀思,缅怀先烈的业绩。

二为在坟上植树的习俗。坟地有了墓堆之后,在墓旁植树作标志之风十分流行。有诗为证:“松柏冢累累。”(汉乐府《十五从军》)、“垄树久苍然”(岑参《故仆射裴公挽歌》)。

三是“插柳”的习俗。我国久有清明插柳之习俗。清明在门楣上插柳,从春秋战国开始,在唐代已很盛行。清明插柳,其意义有四:清明日,家家以柳条插门上,为的是祈求吉祥,借此以记年岁。宋赵元镇就写有“寂寂柴门树落里,也教插柳纪年华”的诗句,以此作为已祭过祖先的证据,借以从大自然汲取青春和力量。民谚云:“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有的地方清明这天,青年妇女把杨柳枝戴在头上,认为这样做可使红颜不老。

四是踏青的习俗。踏青,也叫探春、寻春、游春。此习俗古已有之,始于汉,而盛于唐、宋。唐代诗圣杜甫,在其《绝句》中,即写有“江边踏青罢,回首见旌旗”的诗句,并在其《清明》诗中,描绘了踏青春游的盛况:“著处繁花务是日,长沙千人万人出。渡头翠柳艳明媚,争首朱蹄骄啮膝。”宋代著名的风俗画长卷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更为我们留下有关北宋首都清明节出游盛况的形象记录。

五是开展丰富多彩体育活动的习俗。杜甫写有“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的诗句;《天元天宝遗事》中还有清明节举行斗鸡、打球等比赛的记载。《梦粱录》中还说,清明之日,“又有龙舟可观,都人不论贫富,倾城而出,虽东京金明池未必如此之佳。”上述拔河、蹴鞠、打球、斗鸡、荡秋千、放风筝赛龙舟等体育活动,可见在当时已开展得相当普遍了。

六是清明淘井的习俗。人们认为,清明淘井,可使水清明。这倒是个讲卫生的好习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