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翻修的满族民居

翻修的满族民居

时间:2022-03-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这种住房原料易得,易建易拆,是畲族游耕时期的主要住房。由于长期居住土寮,至今不少畲族仍将各类住宅统称为“寮”。平地的畲民则挖井取水,与汉族无异。畲村民居建筑除放置杂物的房间外,各地畲族家庭多有专门用于储存稻谷、番薯米、番薯钱等粮食的仓库,闽西一带畲家称之为“谷仓”“禾仓”。
居住习俗_中国畲族

第四节 居住习俗

畲族是个山地农耕民族,多居住在山脚或山坡之地,随山而徙。尽管畲民对宅基地的选择也讲究风水,但却缺乏系统完整的风水观念。一般是选择有山有水、土地肥沃的山坡或山间谷地开基创业。选择山,因为狩猎是畲族重要的副业;选择水源与沃土,是出于农耕、灌溉与生活用水的考虑。

一、畲族的村落布局

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畲族传统的聚落多散居而少集居,甚至“或三四里或七八里始见一舍,无比屋而居者”[15]的情况也并不少见。畲族对住宅的大门和灶门的朝向却很讲究,认为大门和灶门的朝向好坏,能直接决定一家的兴衰。

畲族民宅的整体建筑格局与当地汉族民居大致相同,或为土木结构建筑,或为纯木结构建筑,或为砖木结构建筑,但与汉族民居相比,畲族民居一般很少见到斜门、假窗和“石敢当”之类的镇凶化吉石碑等添加物,也极少有其他饰物。这种朴实无华、注重实用的建筑风格,一方面与历史上畲族较低的经济生活水平有关,另一方面也体现了畲民与汉人在民居建筑上不同的审美旨趣。

在畲族村寨,不管房前屋后还是村口寨中,往往树木成林。这也是畲族村落布局的一个重要的特点。村口的树林俗称“山林口”“风水林”,是挡住“山煞”“水煞”等入侵和防止人气、财气、福气、运气等外流的重要屏障。如果村口位置过低,种树仍不足以阻挡“气”的流逝,无法起到“藏风聚气”的效果,则要将村口低地先用土石垒砌罗星坝,再种上风水林。村中的树林多为寨神所居之地,林中供奉有护佑本村宅的“公王”“伯公”(本村寨神,多为祖先神、土地、人神、自然神的混合体)的神位;房前屋后栽种树木,也是为了“培荫风水”。尽管畲族村寨对林木的保护主要是源于一种朴素的风水信仰,但客观上却起到了保护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的重要作用。

img8

畲族山村随处可见“风水林”

二、民居的类型、结构及附属设施

畲族民居主要有茅寮和瓦房两大类型。前者多是过去贫困的畲族山民的居所,后者则是家境较好的畲民的居所。

茅寮也称“畲寮”,以茅草盖顶,是畲族传统的民居形式,又可分为山棚、泥间和草房几种。山棚又称“山寮”,以三五根树丫架上横条为主架,主架两侧再斜撑木条,上盖茅草匾或杉树皮等以遮风挡雨。这种住房原料易得,易建易拆,是畲族游耕时期的主要住房。泥间也叫“土寮”,俗称“千枝落地”。这种房屋以泥土夯成围墙,或以小竹子、竹篾、菅草、芦苇秆编成篱笆墙,再涂上泥巴。屋内以竹木为支柱和主架,以茅草、树皮覆顶,以藤条,竹篾捆扎固定。屋内隔墙的做法一如围墙,但多不隔间。土寮民居曾在许多山区的畲族广泛流行,安徽畲歌云:“要找瓦房无处见,千柱落脚遍山窝。”由于长期居住土寮,至今不少畲族仍将各类住宅统称为“寮”。草房是山棚与泥间的混合体,是畲民定居后的早期民居样式,多错落建于山腰间。这种建筑整体为土木结构,砌石为基、筑土为墙、立粗木为柱,除顶盖类同泥间外,已初具土木结构瓦房的格局,可看成是茅寮向瓦房的过渡类型。其基本特点是:墙体低矮,屋内隔间少,门户狭小,无特制烟囱。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与当地汉人交往的日益密切,定居的畲民越来越多地住上了瓦房,瓦房逐渐成为畲族最主要的民居样式。但各地畲村的瓦房受地形的限制和当地汉族民居的影响,又呈现出不同的特色。如:从建筑的原料上看,有木结构瓦房、土木结构瓦房和砖木结构瓦房;从建筑形式上看,有四井瓦房、六井瓦房、八井瓦房乃至十二井瓦房等。总体上与当地汉族民居差异不大。近年来,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不仅城市(镇)的畲族,许多住在集镇乃至山村的畲民,也开始盖起了砖混结构、框架结构的小洋楼,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改善。

畲族民居的附属建筑主要有水渠(井)、仓库、猪圈、牛舍等。山区畲家多饮山泉,并以凿空的毛竹连成引水渠(现在则多采用塑料管),将远处的山泉水引至家中,淘米洗衣,与城里的自来水一样便利。平地的畲民则挖井取水,与汉族无异。

img9

畲村民居建筑

除放置杂物的房间外,各地畲族家庭多有专门用于储存稻谷、番薯米、番薯钱等粮食的仓库,闽西一带畲家称之为“谷仓”“禾仓”。“禾仓”一般用松木或杉木板围成,宽、高各约七尺,深约八尺,呈方体状,正面开一单扇门,形如集装箱。仓内对着门的地方留一宽约两尺、长约三尺的过道,再围绕着过道以三方木板将剩余空间隔成3个储物单元,用以储放粮食。储物单元上方做有储物架,可放置杂物。“禾仓”摆放并无特别规定,室内室外均可(闽东一带则多放在楼上)。置放“禾仓”时,底下要架空防潮。如放在室外,则还需在仓上做一屋顶,以遮蔽风雨。

畲家多以务农为业,牛是农家的主要力畜,猪是农家的主要肉畜,所以畲村几乎家家都建有牛舍、猪圈。建造形式同于住房,并与之为邻。闽东一带的畲族牛舍、猪圈有区别,牛舍兼堆放厩肥,称“灰楼”。猪圈、羊栏多建在住房的后面,厕所与住房隔离,粪坑多设在村边,以便挑肥下地。闽西南等地的畲族虽有“猪寮”“牛寮”之说,但实际上多不区分,往往猪牛同圈,“猪寮”也就是“牛寮”。“猪寮”“牛寮”往往同时也是厩肥(畲民称为“牛寮粪”)的堆放地,故也通称为“粪寮”。一些地方畲族的粪寮建得相当大,寮内除以木条围起猪牛圈,并留出一块堆“牛寮粪”的地方,厕所也往往置于其间,所以民间也常常把厕所称为“粪寮”。粪寮(特别是厕所和带厕所的“粪寮”)多建于住房旁侧,并与住房间隔一段距离。

三、畲族民居的建造程序与礼仪

畲家建房最忌屋场(即宅基地)“无风水”和“无日子”动土建房。因此,建房的第一道程序就是请地师、风水先生为住宅选择风水宝地。多是东家先看好一块地后,请地师判断是否适宜建修住宅。

地基选好之后,即可选一黄道吉日奠基。所谓“奠基”,就是在厅堂的位置上埋下“七宝”(包括谷、麦、豆、茶叶、铜钱、灯芯、竹钉7件物品)。奠基之后,便开始平整地基,木匠师傅动手“架马”(即立木上梁),搭成一座空木房架,上披一层薄薄的瓦片。筑围墙、嵌夹板、铺楼板等工序则要日后再逐渐完成。过去,一座房子从奠基到竣工,往往需要耗上3~5年时间。

上梁是建房中的大礼,要择吉日进行。栋梁忌用无子孙苗的独木。上梁前木匠要祭鲁班,祭礼一般是猪头一个,熟鸡一只,咸鱼一条,还有五样菜、五样果,草鞋、布鞋各一双,雨伞一把,笔墨砚一套,镜子一面,胭脂一盒,头梳一把,绣花线一束,红布条一至二丈。祭礼备齐后即鸣炮燃烛请鲁班,祭礼毕,供品全归木匠所有。祭完鲁班,还要备三牲福礼祭大梁,东家人丁从老到幼逐个向大梁行三跪九叩之礼。时辰一到,鞭炮齐鸣,众人协力将大梁架起。过去还要在大梁与柱子之间的榫槽里压上几个大洋、铜钱,起到镇邪、求吉的作用。梁上好后,亲友要送红布及谷物“压梁”祝贺,主人则要备酒宴款待木工和帮工的乡亲以及前来祝贺的亲友。

畲族乔迁新居要择良辰吉日。迁居时家禽家畜都要“披红”,家中男女老少都要手提灯笼或火把,并按长幼秩序排队,各人手携一件家具物品,依次进入新居。户主肩挑祖公香炉、“斗灯”和陶钵。陶钵内装燃烧的木炭及油茶渣饼,一路上要往钵内撒食盐,以发出噼噼啪啪的声音,象征添丁发财。沿途不断地燃放鞭炮。进入新居后,要将祖公香烛等移到厅堂几桌上,举家焚香跪拜。礼毕,将祖公香炉安放于神堂。亲友都要携带礼物前来祝贺,主家则置办丰盛的“入厝酒”(也叫“入新屋酒”)宴请亲友。

四、居住习俗

畲族的住宅多平房,一般为方形,也有院落式结构。院落式结构住宅的格局与当地汉族基本相同,方形平房室内一般都是一厅,左右两边厢房。中间厅堂又以木屏隔成前后庭,前庭为全家饮食起居之地,放置饭桌,木屏前还设有神龛,供奉祖先神和其他诸神(主要有观音菩萨、财神爷、五谷先帝等)神位;后庭放置磨、臼、犁、耙等日常杂物。左右厢房各隔成两间卧室,室内陈设简陋。厨房一般设在右厢房后段,一般不设烟囱。过去,闽东、浙南一带山区的穷苦人家没有棉被过冬,就在后庭设有火塘,冬天时全家团坐火塘,烤火取暖。闽西一带山区的畲族则多提着“火笼”(内置陶钵的竹编取暖器)取暖过冬。

在卧室的分配上,传统上一般以靠厅堂两边的厢房为“正间”(也叫“大屋间”),其余为“闲间”。按左大右小的原则,左正间为家长的卧室,右正间为长子的卧室,其余闲间则不论。客人到家留宿,一般住闲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