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非物质文化景观旅游资源的传承

非物质文化景观旅游资源的传承

时间:2022-02-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这种文化模式对人类非物质文化的传播心理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文化模式是非物质文化传承的内在机制,也是非物质文化传承的基础,它蕴含着人类文化信息传递的最本质的特征。
非物质文化景观旅游资源的传承_非物质文化景观旅游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

8.2 非物质文化景观旅游资源的传承

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与其他物质形态的保护有着很大的区别。物质形态的遗产因为有其固定的空间、具体的实物等看得见、摸得着的保护对象,人们可以设立保护区或建立博物馆等具体的项目来储存、保护并传之后世。非物质文化因其非物质性,地域性与民族性而不具有固定的物质储存形态,它只表现和储存于非物质文化的传播与继承的过程之中,即便有时非物质文化为了表达与传播的需要而外化于物质形态的载体,但非物质文化的内容却不能通过保存载体而得以保护与传承。一旦传播与继承的链条中断就会造成非物质文化的失传,造成人类某些重要的文化、价值或思想的永远中止或断绝。

因此,保护与非物质文化的传承链成为抢救、保存、保护和振兴非物质文化的关键。

8.2.1 非物质文化景观的传承机制

任何文化,要不断地延续下去,就必须使自身具备某种延续生命的手段或机制,这就是文化传承机制。作为非物质文化景观传承的主体——每一个处在特定文化形态中的人,随着时间的流逝都会消失,可是文化景观却毫无间断地传承下来,它就像信仰“轮回”说教的宗教所主张的“灵魂”那样,一个居住的身躯腐朽了,就离开它,转移到另一个新的身躯,并赋予这个新身躯以生命力,非物质文化景观就这样一代又一代地传了下来,并且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强大。

是什么能使非物质文化景观保持“永生不死”的魅力而超越它一代又一代文化主体的生命力呢?我们认为,非物质文化景观是人类社会生活与文化系统的子系统,是自组织的施控信号系统,其传承机制是在一定文化模式下的一个传承与变异、延续与创造、交流与吸收、集体性传统与个人创造不断互动协调的复杂动态过程。

人类群体由于其生存的生态环境、地理环境和气候因素不同,导致其所生活的社会环境与精神氛围也千差万别,从而形成差异化的文化特质,这些差异化的文化特质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构成方式形成一些更大范围的文化体系,并显示出不同的特征。这些不同文化的构成方式及其特征即称之为“文化模式”。这种文化模式对人类非物质文化的传播心理有着很大的影响。文化模式为生活于其中的人规定了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人们长期生活在一种文化环境之中,受这种文化模式的影响和作用,其个人认识必然会逐渐适应其所在群体的文化模式。遵循这种本民族或群体的文化与行为模式,成为人们想当然的从来如此的一种惯性活动,是习以为常的或习惯成自然的,甚至最后个人的心理、性格也成了这一文化模式的一个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在这种文化模式内被每一个成员所接受、所传习,而每一个成员也都成为本民族文化模式的创造者、遵循者、传承者与维护者。因此,文化模式是非物质文化传承的内在机制,也是非物质文化传承的基础,它蕴含着人类文化信息传递的最本质的特征。

在非物质文化的传承过程中,还有一个文化“接受——创造——再接受”的过程机制。作为个体的人,必须在家庭、族群等群体性的社会中生活,必然要接受这一族群的文化模式,而个体也会对其所接受的非物质文化信息加以选择、加工,甚至加以创造性地发展,这种个性化后的文化内容反过来又会影响族群的文化模式,为群体文化所接受或部分接受,从而对群体文化模式起到演化与变异的作用。而外来文化的接触与输入则会促进非物质文化的交流与吸收,从而形成在一定文化模式下的一个传承与变异、延续与创造、交流与吸收、集体性传统与个人创造不断互动协调的复杂的动态过程。

总之,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一直都在满足人类社会历代人的多种需求而持久不衰,其发展过程中,不仅容纳了人类宗教信念和价值观等深层次的心理与精神信息,承担了教育、传媒和为文化交流定向、定质的文化传承功能,而且也履行了对民族文化的精神价值进行收集、整理、提炼、传播,以及确定对异种文化的态度,选择和融合外来文化精华,发展民族文化的重要职责。

非物质文化景观的传承与发展不仅包含了宗教、艺术、制度文化与民俗等一切人类表达内心意蕴与冲动激情的文化形式,而且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不断地丰富了文化景观的艺术美感、历史知识、文学形象、诗歌意境,以及哲理信仰等多种文化信息,甚至成就了经典的永恒,典籍的浩瀚,以及诸神的光辉与高人的圆满证悟。只要人类社会存在,人类的非物质文化传承就会继续传送大量信息以满足人类的种种需求,并适应社会的变迁发展新形式的非物质文化传承。

8.2.2 非物质文化景观的传承手段和形式

非物质文化景观的传承主要取决于共同文化模式下的共同心理,其传承手段主要依靠人体本身的行为、语言进行直接传播。同时,典籍在很大程度上也为非物质文化景观的衍袭起到储存与传播的功能。

非物质文化景观传承的形式丰富而复杂。在远古时代,原始宗教信仰与各种生产、生活性祭祀活动成为非物质文化景观传承的主要形式。巫师成为当时社会唯一的知识分子阶层,承担着“宣教化”“育新人”的文化传承重责,他们通天文、查地理、祭日辰、占星象,负责本民族各种知识的收集、整理、提炼、融合与传承。从巫师们口头念念有词的咒语到艰涩冗长的经书,以及手舞足蹈、姿韵悠长的巫舞中完成了对本民族文化的传承、交流与融合。

在漫长的农业社会里,宗教、祭祀、戏曲、礼仪、节庆等民俗活动成为广袤大地上不同地域的各种民族之间非物质文化景观传承与交流最重要的场合和最典型的方式。非物质文化在上传下承的口耳师承关系中形成了代代世袭相传的血缘传承系谱和师徒扩散外传的社会传承系谱两种典型的传习体系。各种民族服饰歌舞、民居、民间工艺,以及传世史诗等极富激情、想象与浪漫气质的民间艺术为非物质文化景观的传承和发展起着丰富与拓展的作用。而各民族世代相传、经久不衰的神话传说、英雄史诗也随着熊熊的祭火、悠悠的暖风秋月,老人们指点着苍穹繁星的叙述,流入一代又一代民族新成员幼小的心田,刻下深深的痕迹。这一切均在有意无意之间进行着,而非物质的文化却在潜移默化中超越它一代又一代文化主体而传承下来。

现代文化中,至少教育系统、大众传播媒介、通信系统以及民族文化交流参与了非物质文化景观的移植和传承。例如,工业革命所迸发出来的巨大生命力形成一种以西方文化为基础的、建立在民主、科学精神之上的强势文化,通过现代传播手段迅速扩张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据有戏剧意义的是,当这种强势文化随着全球化的浪潮铺天盖地地席卷全球时,人们却越发珍惜那些居于弱势地位的传统民族文化,对传统文化模式内的儿童或成员进行非物质文化的教化,使其成为本民族文化模式的创造者、遵循者、传承者与维护者,成为抢救、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的主要手段与形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