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非物质文化景观载体的类型

非物质文化景观载体的类型

时间:2022-02-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为了进一步研究的方便,有必要对非物质文化景观的载体进行分类。我们按非物质文化景观载体的形式分,一般可分为符号、一般物质实体和人。在听觉性非语言符号的传播中,音乐最具表现力,能够成为沟通各族人民心灵的桥梁。
非物质文化景观载体的类型_非物质文化景观旅游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

5.2 非物质文化景观载体的类型

非物质文化不能独立地存在,它必须依附于某个特定的载体方能显示、传播、储存与传承,而非物质文化景观的多样性直接导致了其承载非物质文化信息的载体多种多样,浩如烟海。为了进一步研究的方便,有必要对非物质文化景观的载体进行分类。我们按非物质文化景观载体的形式分,一般可分为符号、一般物质实体和人。

5.2.1 符号

在非物质文化载体中,符号是意义的表现工具,是文化积淀和储存的手段。符号所指示的是自身以外的东西,它代表客体或解释者头脑中的所指事物。符号是一种以简单表示复杂,以具体表达抽象的运载意义的工具,而意义则是客体或思想与符号之间的联系。即当代符号学的莫基人查尔斯·桑德斯·皮尔斯(Charles Saunders Peirce)所说的符号、客体和意义之间的三角关系(如图5.1)。

img33

图5.1 奥格登和理查兹的意义三角图

在人类社会演进过程中,人类一直在创造、存储和使用着各式各样的符号。这一过程首先是通过对外部世界的理解、认识,将外部世界转换成一个有意义的符号世界,然后才通过符号世界之网去掌握和利用外部世界。因此,符号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媒介,是文化的外在形式和物质载体,符号总是指称或代表某一事物,承载一定的意义和内容,人类非物质文化的显示、交流与传承都离不开它,它是人类认知活动的手段和途径。从某种意义上说,非物质文化是一种通过符号在历史上代代相传的意义模式。

符号在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过程中主要有指代、表意、传承,以及思考和认识等作用和功能。

指代功能是符号的一种最常见的基本功,是一切传播的基础。这种功能在为指代对象建立客观的、可观察到的和可验证的真实信息的基础上形成信息以及它所指对象的各种关系,即符号化的过程。

表意功能就是通过符号表示和传达传播者自己的情绪、感受、见解以及对客观事物的认知等主观信息,即传播者将自己要传递的信息或意义转换为语言等其他符号,而受传者再对接收到的符号加以阐释和理解读取其中意义的过程,简单地说,就是符号化之后的符号解读过程。

传承功能。作为具有精神、意义的非物质文化景观,如果不转换为具有一定物质形式的载体,是不可能在时间和空间中得到保存和传播的。符号的使用正是人们建立、维持这种传播的重要手段之一,是人们认识事物的意义,并储存与传播非物质文化内涵的重要形式。

思考和认识功能。思考和认识是人类创造与发展非物质文化的根本动力,思考是人脑与外部世界相联系的内在意识活动,是一种内在的信息处理过程,而思考本身就是一个操作符号以及在各种符号之间建立联系的过程。符号的认识功能就在于,依靠符号来解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拓展人们对对象世界的认知空间,巩固和存储人类的指示,并使之代代相传和不断丰富。

作为非物质文化载体的符号,其本身也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庞杂类型,因此,对符号的分类有多种多样的形式,我们从语言学的角度考察符号分类,采用瑞士语言学大师索绪尔(1858—1913)将符号分为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的体系。语言符号包括口语和文字两种;非语言符号则有多种表现形式,如鼓声、烽火、标志、图像、手势、眼神、表情、姿势、体态、装束、语调、气味,等等。

1)语言符号

文字是思想的载体,是一种表达观念的工具,它是最重要的符号系统之一。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符号系统,对人类来说,语言符号无疑是一切符号的基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在语言中,符号由有意义的声音组合而成,声音结合成词语、从句、句子以指称客体。人类通过操作语言符号,对其进行排列和组合并赋予其不同的意义与概念,从而将外部事件内化为符号加以控制,人类对非物质文化的认知与创造其本质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语言符号加工的系统。

2)非语言符号

非物质文化在表达思想、传递信息的交流与传承过程中,除了主要依靠语言手段,还使用一些更为古老、更为方便的非语言的手段。如体语是指通过人的举止、表情和装束来传递信息的非语言符号,又称“身体语言”或“行为语言”,如动作姿势、表情手势、相貌服饰。听觉性非语言符号,指作用于人的听觉器官的非语言符号,如鼓声、哨声、铃声。在听觉性非语言符号的传播中,音乐最具表现力,能够成为沟通各族人民心灵的桥梁。

5.2.2 一般物质实体

一般认为,人类文化活动中所创造的许多物质实体也是非物质文化积淀和储存的手段之一,非物质文化通过物质实体而在历史上代代相传,在某种程度上甚至成为人类精神与意义的化身。例如,持久性相对较长的建筑,除了物质实体的功能与意义之外,通常因具有一种文化纪念碑似的终极意义而成为一个民族精神或一种艺术风格的载体。因此,研究各地的建筑文化,除去讨论物质层面的构造、功能与设计等内容外,人们往往能通过建筑这一载体去揭示一个民族文化源泉的一些基本概念与信仰。

以青藏高原藏区的民居为例,藏民族全民信教,藏传佛教的影响渗透到藏族人民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藏民族将宗教作为应对严酷自然环境的精神支持,这种对神圣宇宙的敬畏和虔诚,需要以某种穿越时空的形式表达出来,很多的民族选用寺院作为他们表达虔敬信仰的主要空间,而在藏民族的宗教生活中,除了寺庙而外,生活的居所也是他们表达虔诚信仰的重要空间。藏族人民在创造出具有浓郁地区色彩和民族风格的居住建筑的同时,将宗教这一非物质文化的主要形式在藏族民居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无论是流动性的帐篷还是永久性的碉房,以及居室内的装饰,或者民居聚落的形成与分布,都表现出极为浓郁的宗教色彩。可以说,没有任何一个民族的民居能比藏族民居更具有宗教色彩,其民居本身即成为藏族人民宗教信仰活的物质载体。

5.2.3 人

人作为文化的载体是指人通过言谈、举止、行为、服饰等身体上的信息承载和显示非物质文化内涵。例如,人类的某些口头、技艺性的文化无法以物质化或符号化的形式储存与传播,只能以口传心授的方式通过人体本身代代相传。

民俗角度上说,人是非物质文化的最大载体群。作为个体的人不可能离开人类群体而独自生活,他必然是社会民众中的一员,也必然被某种民俗所影响、制约、规范和指导,因此,他的一言一行也必然承载、体现其所在群体的性质与特征。古往今来,世界上的任何人无不是民俗的承受者和体现者,这就是说,民俗的承载者和体现者包括所有的人。当然,这并不是说所有的人都擅长于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与展示。对民俗传承系谱的研究表明,一个民族中一定会有一些文化积淀深厚、阅历丰富的优秀“民俗文化传人”,他们是一个民族文化的主要承载者,是民俗实践经验最丰富的民俗活动操持者和民俗知识的集散者,这些人因其在民俗活动中的突出技艺或才能表现而受到族人的崇敬和信赖。他们往往也以族群的智者或权威形象而成为世代相续的民俗文化传承人和习俗社会规范的主要支配力量。例如,主持民俗行事的村头人、寨老、族长、大祭师、大巫师、大萨满、乐舞师、歌师、名歌手(如演唱《格萨尔》史诗的“格萨尔奇”,演唱《玛纳斯》史诗的“玛纳斯奇”,演唱《江格尔》的“江格尔奇”及说唱艺人“胡尔齐”“朝尔齐”等),还包括民间故事讲述家即故事传人(如秦地女、金德顺、李成明、李马氏、佟凤乙、谭振山、刘德培、黑尔甲、胡怀梅、尹宝兰、王玉兰、刘文发)。因此,人本身在非物质文化的传承过程中是一种不可估量的载体力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