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基于地格的非物质文化传承与利用

基于地格的非物质文化传承与利用

时间:2022-11-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逐渐远离人们的生活,仅仅在经济相对落后地区保护相对充分。各级政府给予文化传承人的补助津贴仅能起到导向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要很好地传承,必须获得发展的动力,进而重现活力。这需要政府多方面扶持,各类社会力量进行协作,尤其是需要文化企业的支持,尽快建立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费投入与监管机制。

随着经济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逐渐远离人们的生活,仅仅在经济相对落后地区保护相对充分。如何让经济发展带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如何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性开发带动经济发展,服务大众,这都是非常值得关注的话题。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性开发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组成部分,开发成为文化产品,进入商品流通领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才不会消亡。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旅游开发的互动研究(编号12BMZ052)课题组提出,通过活态分级保护、活态演绎传承、活态旅游开发,探索从重视“物”转到重视“人”的“人本范式”,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促进文化旅游产业的持续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部分领域,一般是由传承人的口传心授而得以代代传递、延续和发展的,如口头文学、民间绘画、表演艺术、手工技艺、民间知识等领域,是比较适宜于个人技艺发挥和体现个性化创造的领域。目前,我国分四批共认定1986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形成了“国家+省+市+县”四级传承人体系,给予一定的补助津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中耄耋之年者占到1/3,由于预见收入低等问题,很难受到年轻人的青睐,而那些有学徒的项目,学徒总体年龄也偏大,出现“收徒难”,甚至面临“人亡艺绝”的局面。各级政府给予文化传承人的补助津贴仅能起到导向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要很好地传承,必须获得发展的动力,进而重现活力。这需要政府多方面扶持,各类社会力量进行协作,尤其是需要文化企业的支持,尽快建立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费投入与监管机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