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研究的主要问题

研究的主要问题

时间:2022-02-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约翰·雷对解剖学知识的熟练掌握,使他得以更准确地辨识动物的外在形态差异,并意识到动物各部分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约翰·雷的动物学研究涉及诸多方面,且散见于多部著作中,本书不可能逐一列举具体的观察事实,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本节将主要介绍约翰·雷的动物学研究中的两个主题:①结合形态学与解剖学特征,分析动物各部分结构与功能的关系;②动物的习性及奇特本能。
研究的主要问题_约翰雷的博

约翰·雷对解剖学知识的熟练掌握,使他得以更准确地辨识动物的外在形态差异,并意识到动物各部分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这一点突出表现在《造物中展现的神的智慧》中。在这部著作中,他概述性地总结了之前积累的一切动物学知识,并以一种理论形式汇总起来。约翰·雷的动物学研究涉及诸多方面,且散见于多部著作中,本书不可能逐一列举具体的观察事实,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本节将主要介绍约翰·雷的动物学研究中的两个主题:①结合形态学与解剖学特征,分析动物各部分结构与功能的关系;②动物的习性及奇特本能。关于动物的生殖以及自发生成,后文“物种和分类思想”一章将进一步论述。

2.1 动物身体的结构与功能

解剖学知识为约翰·雷的动物分类提供了更为可靠的依据,而且促使他留意到动物身体各部分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每种动物的腿和脖子的长度都成相应的比例,而且呈现为最有利于动物维持生活和繁衍后代的状态。就鸟类而言,他引用普林尼关于母鸡的描写,指出“动物的每一部分都适于其用途,而且它们自身领会了这种用途;因为既不会有任何一种蹼足的禽类长久生活在陆地上或是畏惧下水,也不会有任何陆禽试图去游水”(Ray,1717:127)。随后他详细探讨了不同类型的鸟类身体结构与其生活方式之间的适应性,例如潜鸟(Colymbi(注:潜鸟从前因其外貌和鷿鷈相似而归入鷈形目(Colymbiformes)。)、Douchers或Loons):

潜鸟的身体能极好地适应于水下潜行:其体表覆盖着一层浓密的羽毛;羽毛表面又光又滑,水无法渗入或是沾湿羽毛,这样它们就能将水隔阻在外面,防止身体受寒;而且在这种情况下,它们只需轻轻一拍,就能轻而易举地在水中上升。其次,它们的足位于身体后半部分,因此,通过脚掌后蹬,向上拨水,它们就能极其敏捷地扎进水中,同样也能在水中前行。它们的腿生得扁平宽阔,脚掌分裂成趾,两边有蹼。借助这种身体结构,它们能轻而易举地划开水面,身体被带向前方,同时向后拍水;除此以外,我认为,在这种形态下,它们的脚掌能左右移动,就像双桨一般,可以帮助它们在水下转身;有人认为,它们在水下比在水上游起来更为便捷。(Ray,1717:145)

与此相反,飞鸟的羽毛便于鸟儿飞行:鸟羽很轻,羽轴坚硬而结实,里面或中空,或充满一种极轻的海绵状物质;羽毛上的羽瓣由两组为数众多的纤羽构成,纤羽的两侧布满了相互勾连的小钩子,从而紧紧地粘连在一起,弄乱了也很容易理顺。从解剖学上来说,它们的身体各部分也完全适于飞行:

首先,有助于翅膀运动的飞行肌,是最大、最有力的,因为扇动翅膀需要较大的力量;翅膀下面的部分下凹,上面的部分凸起,这样就很容易举起翅膀,并更有力地拍击空气,从而更有效地防止身体下落。其次,鸟的躯干与船舱有几分相似:头部就好比船首,多数情况下很小,这样就更容易切开空气,为主体部分开道;尾翼则有助于掌控和引导飞行的方向:无论在鸟类站立或步行时尾翼竖得多直,在飞行时也会展开,几乎与身体后部处在同一平面,或略微倾斜;在转身时,尾翼能起到方向舵的作用。鸟类的身体不仅小,而且体态宽阔,这样空气会更有力地阻止其下落,而且它们的身体还是中空的,重量很轻,也就是说,体内的骨骼很轻。因为鸟类的腿部和翅膀虽然生得结实,但是里面具有大量空腔,由此使这些部位更为坚实牢固。(Ray,1717:148)

约翰·雷甚至注意到鸟类臀部上的小腺体,据他说,这种腺体的分泌道周围长有铅笔状的羽毛,鸟类转头用喙“拨开羽毛,轻轻按压腺体,就能挤出一种油脂或擦剂,这种物质最适于润泽羽毛,并使上面的纤羽更有力地黏合在一起”(Ray,1717:148)。这类论述不仅体现了他对动物形态细致入微的观察,也包含精确的解剖学知识。

类似地,约翰·雷分析了鱼类身上鱼鳔、鱼尾和鱼鳍等各部分结构的作用,并指出鲸鱼类(在拉丁语中被称为海兽(注:Belluae Marinae。))与普遍鱼类的不同:其他鱼类的尾巴呈竖直状态,与水平方向垂直,鲸鱼的尾巴与水平方向平行。他解释道,这部分是为了补足一对臀鳍的作用,因为鲸鱼身上没有尾鳍;另外部分也是便于鲸鱼任意上升或下沉,因为鲸鱼“必须经常浮到水面上来呼吸空气”(Ray,1717:151)。

在谈到动物的形态结构与食性时,他以猪为例,如是描述道:“对猪来说,天然适合于它的食物以植物根系为主,因此它被赋予了一个长而有力的鼻子:长是为了使它能将嘴插进地下足够深的地方,同时又不伤害眼睛;结实有力的独特构造,则是为了便于拱土和翻找。除此以外,猪还具有一种显著的敏锐嗅觉,以便搜寻那些适于它食用的植物根系。”(Ray,1717:139)他还饶有兴致地引用马克格雷夫(Marcgrave)和皮索(Piso)的记录,叙述食蚁兽和变色龙舌头的结构是如何便于它们觅食。此外,他补充了一条关于啄木鸟的记录:啄木鸟同样有一条可以伸出来很长的舌头,末端是一个尖而且硬的骨质的小钩子,两边有齿;这样啄木鸟可以随心所欲地将舌头伸进小孔、罅隙或树缝里去叼取潜伏在里面的木蠹蛾(Cossi)之类害虫,或是伸进蚁丘去掠食蚂蚁和蚂蚁蛋。他还指出,啄木鸟长着短小而极其有力的腿,足趾分开,两个向前伸,两个向后伸(Ray,1717:143)。这些准确的描述,显然得自他在日常经验中对鸟类的细致观察。

动物的形态结构不仅适应于动物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而且便于动物的生存和自我保全。每种动物都有自己的保护装备和独有的手段:一些比较弱小的动物会打洞,例如兔子;一些动物体表有硬壳,例如,“所有的飞虫体表都覆盖着壳状的鳞片,就像盔甲一样。其目的部分是为了保护昆虫不被外力所伤,不受碰撞和压力的损害;部分是为了防止柔嫩的肌肉被强烈的阳光灼伤”(Ray,1717:156)。还有一些具有针或螫刺;一些没有任何武器的动物则生来异常敏捷,善于逃跑、伪装或是具有毒性,使天敌望而生畏。例如,“野兔能丝毫不差地看到前后两边的动静,因此它们总能看到天敌的行动;它们还有一对中空的、能灵活转动的长耳朵,用来接收和传达最微弱的声响,或是从远处传来的声音,这样它们就不会在天敌来临时措手不及或是疏忽大意”。兔子的后腿也给了它们逃跑的优势:“对野兔以及家兔而言,其后腿上的肌肉,相对于它们身体的其他部分或是其他动物的腿部肌肉来说显得格外的大,就好像是特意长成这样,以便能迅捷矫健地逃脱那些一直在追捕它们的众多天敌之口。还要补充说明的是兔子后腿的长度,这种特征也给它们带来了很大优势。”(Ray,1717:136)对动物解剖结构以及动物生活方式的熟悉,使他的描述十分生动,引人入胜。

约翰·雷对一些神话动物的拒斥,也是建立在结构与功能的基础上。在反对无足鸟的存在时,约翰·雷如是推断:“如果一直待在天空中,它们就找不到食物,至少是找不到足够的食物;或者,我们可以假设在热带国家有这类无足鸟,但是,即便天空中始终不缺飞虫,那些鸟也永远无法休息,因为它们没有脚,无法停歇在树上;它们一旦飞落到地上,就再也无法飞起来,因为正如我们所见,那些短腿的鸟类,例如褐雨燕和Matinet(注:Martin,燕科小鸟,尤指毛脚燕和崖沙燕。),在起飞时就十分困难。此外,无足鸟也无法繁殖幼鸟,它们找不到地方产卵并孵化或哺育幼鸟。因此有关辉风鸟或天堂鸟的传说,虽然在以往时代中广泛流传并被信以为真,乃至出现在教科书中,但是如今这个神话已经被揭穿,并且遭到了所有人的一致拒斥与反驳:我们清楚地看到,那些鸟与其他鸟类一样具有腿和脚,并不是瘦小柔弱的鸟类,而是相当大,而且有力,长着弯曲的利爪,属于猛禽一类。”(Ray,1717:155-156)约翰·雷也以此来反驳原子论者的说法,声称动物绝非原子的随机和盲目组合所形成,否则很难解释动物各部分之间体现出的完美适应性。居维叶极为推崇约翰·雷的动物学研究(Boulger,1896:339-344),后者的思想无疑也对他起到了深远影响。

2.2 动物的习性

本节所说的习性,主要是指动物表现出的一些奇特本能。动物学之所以具有吸引力,除了动物形态上的美观之外,更主要的还有它们令人无法理解的本能行为。首先,从动物的筑巢行为来说,“同一种类的鸟类筑巢时采用同样的材料,同样的布局结构,而且完全是一样的形态。因此通过鉴定鸟巢,我们就可以确定地弄清它属于什么鸟。它们能做到这一点,即便它们生活在相距遥远的不同国度,即便它们从未见过也不可能见过任何筑好的巢,也就是说,即便它们被从窝里取出,由人类抚养长大;在我们观察到的同一种鸟类中,也不曾有任何一只鸟筑出不一样的巢”(Ray,1717:127)。其次,很多动物都有保护后代的本能。母鸡和雌鹅在保护雏鸟时会表现得极其勇猛,甚至不顾自己的安危,这显然是一种违背自我保全意识的本能行为。而当雏鸟羽翼渐丰,具备自我保护能力之后,亲鸟就会恢复常态。此外,约翰·雷还观察到昆虫在产卵时体现出的选择性:

一切昆虫,凡是不亲自喂养后代,也不事先为其储备粮食的,就会把卵产在一些特定的地方,这些地方要么最便于幼虫出生,要么在幼虫孵化出来后就有足够的食物等着它们。例如,我们看到,两种白蝴蝶让它们的卵附着在卷心菜叶子上,因为菜叶对于即将出生的小毛虫来说是合适的养料;要是它们把卵掺杂于一株不适于它们食用的植物叶片上,那些毛虫就注定要消亡,它们宁愿饿死也不会品尝这些植物;因为那种昆虫(我是指毛虫)具有一种敏锐而微妙的味觉,有些毛虫仅以一种特定的植物为食,另一些确实具有多食性,但是也只食用那些具有相同性质和属性的植物;它们从根本上拒绝那些具有相反性质的植物。(Ray,1717:123)

类似地,他论述了一种他称作“树蜂”(Tree-Bee)的蜜蜂是如何费尽心思地保卫幼蜂的安全,并为其提供养料(Ray,1717:123-124)。

另一种备受关注的本能行为是动物的迁徙。十六世纪乌普萨拉的主教马古斯(Olaus Magus)记载,有人发现燕子采取在水下休眠的方式越冬。这种荒诞的说法为大多数人认可,直到十八世纪末,伯通(Robert Burton)等人依然认为燕子冬季休眠,或是蛰伏在湖底、洞穴中(Burton,I676:154)。在《鸟类志》中,约翰·雷对此表示疑惑,他认为,燕子冬天销声匿迹,更有可能是“飞到了热带国度,例如埃及、埃塞俄比亚等地”(Willughby,1678:212)。这种想法无疑是具有革命性的,因为在那个时代,知识界依然在激烈地争论它们究竟是像青蛙一样在水底休眠,还是飞往了月球(Lyle,I978:486)。在《造物中展现的神的智慧》中,约翰·雷进一步指出,鸟类会年复一年地飞往同一个地方,即便那里只是茫茫大海上一个不起眼的岛屿。例如,塘鹅每年飞往爱丁堡海湾的贝斯岛(Basse)。类似的还有各种鱼类的迁徙:“大马哈鱼每年都从海洋往河口上溯,有时洄游长达四五百英里,仅只是为了产卵,产完卵后还要在沙堤上守护,直到鱼卵孵化成小鱼或是被摒弃,它们才会返回大海。这些生物在浩瀚的大海中漫游了很长一段时间以后,竟然能重新找到并赶赴同一条河流的河口。”(Ray,1717:129-130)

还有一些动物具有储备粮食的奇特本能。约翰·雷举出了一个“就连普通人都会注意到”的例子:松鼠。他确认松鼠具有储备冬粮的习性,“我们经常能找到它们四处搜刮并储藏起来的松果”。他引用波义耳的说法,声称河狸确实能为自己建筑房屋以便安全越冬。但是对于其他的一些说法,例如勤劳的小蚂蚁囤积谷粒备冬粮的传说,以及普林尼有关蚂蚁咬掉谷粒的胚芽以免谷子吸收土壤中湿气并发芽的记载,约翰·雷认为“后一种说法只是一种假想,对于前一种说法,如果不是因为《圣经》的权威,我也不敢苟同,因为我从未观察到我们本地的蚂蚁有储存谷粒的现象”。诸如“狗生病的时候会通过吃草来使自己呕吐;猪一旦感觉不适就会拒绝进食,通过禁食来恢复健康;朱鹮能教人如何施行灌肠法(普林尼,第8卷第27章);野山羊中箭后会借助白苏的作用拔除箭矢并治愈伤口;燕子用白屈菜来恢复视力”之类的传说,约翰·雷也认为并不可信(Ray,1717:135)。这印证了他自己的说法,“我通常很小心地不去认可任何事实或实验,除非它确实为真,以避免我的论证建立在一堆沙子或是废墟之上;或是使之与错谬混杂,写出一些实际上可疑的东西”(Ray,1717: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