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问题的研究

问题的研究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庇古在《论失业问题》提出了“自愿失业”和“摩擦失业”的就业理论。为实现充分就业,凯恩斯认为,必须摒弃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依靠国家干预,提出需求管理政策,即通过实施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弥补社会有效需求缺口,提高就业和产出水平,从而达到促进生产,增加就业的目的。以弗里德曼为主要代表的现代货币主义学派在就业理论方面提出了“自然失业率”假说。

第一节 西方主流经济学对就业(失业)问题的研究

从经济分析的角度讲,就业增长取决于两个要素,一是经济增长,二是就业弹性的增加。因此,在保持较高经济增长速度的同时,各国政府扩大就业的重点措施,就是鼓励实施就业弹性高的经济增长模式,并引导本国民众选择适当的就业方式。西方经济学家解决就业问题的理论主要如下:

一、古典学派的就业理论

20世纪以前的就业理论是以萨伊定律“供给会自行创造需求”为基石的,我们称之为古典学派的就业理论。古典学派认为经济社会中并不存在大规模的失业,失业是劳动力生产供求不相称的结果,通过市场价格机制的自发调节作用,可使一切可供使用的劳动力资源都被用于生产,从而实现充分就业,即“通过市场均衡自动实现充分就业”。

庇古在《论失业问题》提出了“自愿失业”和“摩擦失业”的就业理论。自愿失业是指劳动力不愿意接受现行工资或不愿降低已得到工资而造成的失业;摩擦失业是指由于劳动力市场机制不完善,如信息传递不畅通、季节性工种转换、劳动力流动性不足等原因造成的失业。这两种失业形式的存在是由竞争的不充分所造成的。因此他们主张:政府及其他机构放弃对经济运行和劳动力市场的干涉,由市场机制自由发挥调节作用,消除工资刚性,使得工资率可以自由伸缩,增加就业。

二、凯恩斯的就业理论

19世纪30年代,西方经济大萧条从根本上动摇了古典就业理论所奉行的市场自动调节而达到均衡的观点。这时产生了凯恩斯以就业理论为核心的宏观经济理论。凯恩斯就业理论的基础是有效需求原理,社会的就业量水平主要取决于有效需求水平。在短期内,总供给一般不可能有大的变动,总就业量的变化取决于总需求的变化。总需求包括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这两部分需求由三大心理因素决定,即“边际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流动性偏好”。在经济活动中,消费者在“边际消费倾向”作用下,消费需求的增加总是跟不上收入的增加消费需求不足将是一种长期的现象。消费需求不足会造成消费品生产过剩,减少生产者利润,从而降低生产者和投资者的利润预期,降低“资本边际效率”,引发投资需求不足;再加上“流动性偏好”的作用,使得利率难以持续降低,将使投资需求更加不足。当出现有效需求不足时,经济中就存在非自愿失业。这样,劳动力市场就会发生供给与需求的严重失衡。为实现充分就业,凯恩斯认为,必须摒弃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依靠国家干预,提出需求管理政策,即通过实施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弥补社会有效需求缺口,提高就业和产出水平,从而达到促进生产,增加就业的目的。

三、发展经济学的就业理论

20世纪50年代以后,以刘易斯、费景汉、拉尼斯和托达罗为主要代表的发展经济学家着重探讨了二元经济结构发展模式下的就业问题。其中最具代表性是刘易斯于1954年提出了二元经济结构下的劳动力转移模式。“二元结构”,是指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由两个不同的经济部门组成:一是传统相对落后的农业部门,二是现代相对先进的工业部门。城市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取决于传统农业部门的收入,在略高于农村生存收入的不变工资水平上,农村劳动力就会源源不断流向城市工业部门。由于发展中国家一般都是农业国,拥有丰富的劳动力,因此,只要现代工业部门扩大生产规模,它就可以按照现行不变的工资水平获得所需的劳动力。随着农村中低生产率的剩余劳动力全部转移到城市工业部门,农村劳动力的边际产出会由于劳动力减少而提高,农业劳动者收入与工业劳动者收入相等。发展经济学关于扩大就业的主张主要有:(1)尽量减少城乡不均等的就业机会,减少城乡收入差距。(2)发展农村经济,繁荣农村工业。适度发展教育事业,避免教育失业,人力资本闲置,提高资本增长对就业的扩散效应,增加就业机会。

四、新古典综合派的就业理论

20世纪60年代末,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相继陷入“滞胀”的困境,凯恩斯理论失灵了。于是新古典综合学派的一些经济学家提出“结构性失业问题”。所谓结构性失业是指因结构的变化,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在职业、技能、产业、地区分布等方面不协调所引起的失业,结构性失业的存在必然引起失业与工作空位并存。结构性失业产生的一种形式是某些产业部门的产品因市场需求的日益减少而进入萧条期或衰退期,而劳动力素质不适应新的就业标准所形成的失业,另一种形式则表现为地区之间的供求结构不平衡。新古典综合学派为解决结构性失业提出的人力政策主要有:第一,收入政策,即政府采取限制工资和物价上升政策;第二,人力政策,即政府采取措施对劳动力重新训练,把非熟练的工人训练成为满足市场需要的工人;第三,修改失业补助金制度,在必要时停止发放失业津贴,以刺激失业者加紧寻找新的工作。

五、新自由主义的就业理论

20世纪70年代初由于传统的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无法解释西方世界的“滞胀”问题,使其理论及政策主张受到一些经济学家的批评和挑战,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是所谓的“新自由主义”,主要包括现代货币主义学派、供给学派和理性预期学派。以弗里德曼为主要代表的现代货币主义学派在就业理论方面提出了“自然失业率”假说。“自然失业率”是指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劳工市场和商品市场自发供求力量发挥作用时应有的处于均衡状态的失业率。因此,他们反对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以及“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主张发挥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作用。供给学派认为美国经济的根本问题在于供给不足,供给不足是由高边际税率引起的。高边际税率会降低人们工作的积极性,从而减少劳动供给,也促使劳动需求减少;高边际税率会降低纳税后的投资收益,会阻碍投资,影响人们投资的积极性,从而减少社会就业量,因此他们反对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政策,主张通过减税政策实行供给管理,刺激投资。理性预期学派将“理性预期”概念引入就业问题分析之中,认为经济活动主体会充分利用可以得到的一切信息,准确地预期到经济政策造成的影响。因此,他们提出了政策无效性命题,认为过多的政府干预只能引起经济混乱,为保持经济繁荣,唯一有效的做法就是尽量减少政府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

六、新凯恩斯主义的就业理论

20世纪80年代开始,新凯恩斯主义着重研究了各类市场,其中对劳动力市场作了许多探索性研究,从多方面探讨了劳动力市场上工资粘性,并由此来证实劳动力市场失业发生的必然性,从而进一步强调政府干预具有稳定经济的作用,认为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干预是必要的。代表人物主要有阿克罗夫、耶伦、曼奎、伯纳克等人,新凯恩斯主义的劳动市场理论主要包括名义工资粘性和实际工资粘性两方面。名义工资粘性是由于长期劳动合同的存在和交错调整工资所致,工资通常是由于工会与企业通过谈判订立的合同而固定下来的。在合同有效期限内工资不能随市场供求行情而调整。隐性合同理论认为,雇员与雇主之间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之间会形成某种稳定收入的非正式契约,从而使工资具有粘性。效率工资论则说明了雇主会主动付给员工高工资,以提高雇员的生产积极性,提高跳槽和偷懒的机会成本同时吸引有能力及高技术人才。内部人—外部人理论则指出,内部人由于受到劳动转换成本的保护,在工资决定上有着重要的讨价还价能力,具有较强的就业优势和地位,致使工资调整主要取决于在职人员从而可能出现非自愿失业。交错调整工资论认为,在短期内无论是通过合同机制还是理性预期机制来稳定工资水平,都会导致通货膨胀和失业并存。因而解决失业问题政府就要干预工资合同,要减少工资粘性,增加工资弹性,使工资能够适时适度灵活调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