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出镜记者的表达技巧

出镜记者的表达技巧

时间:2022-10-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出镜记者主要是通过在镜头前的表达来完成报道任务的。研究出镜记者的表达技巧能够帮助出镜记者在新闻现场更自如地表达和发挥,也能帮助他们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出镜记者的语体主要表现为报道语体和评论语体。对于新闻事实本身的复述是出镜记者立于现场、运用报道语体的主体内容之一。在电视现场报道中,出镜记者承担着多种任务角色,需要完成的工作也是最多的,这也是出镜记者能够成为整个电视新闻直播报道核心的原因所在。
出镜记者的表达技巧_电视直播与现场报道

出镜记者主要是通过在镜头前的表达来完成报道任务的。电视新闻直播报道的发展对出镜记者的表达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研究出镜记者的表达技巧能够帮助出镜记者在新闻现场更自如地表达和发挥,也能帮助他们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出镜记者的表达技巧,我们主要从有声语言表达和情感表达两个方面对其做以讨论和论述。

一、出镜记者的有声语言表达技巧

(一)有声语言表达的含义和地位

从定义看,出镜记者在新闻现场主要的工作任务是信息传达、人物采访、事件评论,以上几项主要工作无不需要有声语言的介入。有声语言的声音既表现出物理的音响,包含着生理的天赋及用声方法,同时它还作为重要的载体,承载着表达者的思想和情感,在交际过程中,承载着精神的、社会的信息。[20]

(二)出镜记者新闻语言的语体分类

出镜记者贯穿了出镜报道的全程,其新闻语言的语体存在着一定的变化,这种变化往往是交替发生的。从关注新闻现场的环境与新闻事件的事实信息,到同采访对象进行现场采访的沟通与提问,再到针对事件及访问过程发表的新闻评论。出镜记者的语体主要表现为报道语体和评论语体。

1. 报道语体

出镜记者的报道语体主要包括:复述新闻事实、描述现场环境和现场人物采访,涵盖了出镜记者前两部分的报道内容与任务,即信息传达及人物采访。

(1)复述新闻事实。了解新闻事实是展开出镜报道的首要条件,出镜记者若对新闻事件基本事实都没有清楚的了解,何谈分析、采访、评论?所要复述的新闻事实包括事前了解到的新闻背景、新闻事实要素。

对于新闻背景的复述,出镜记者需要在进入现场、进行报道之前做一定的调研和信息收集工作,这是出镜记者必须要做的。一是这能够使出镜记者更为全面地了解新闻事实,明晰前因后果、来龙去脉;二是记者在透过镜头对观众进行报道和介绍时,可以把事件介绍得更全面、更立体,易于受众理解。举个例子来说,出镜记者在进行关于“神六”升天的出镜报道时,是一定要先介绍事件背景的,一般会将我国航天事业的大体发展脉络介绍一下,同时也会对 “神六”从开始的筹备工作到最新的工作进展做以梳理。这个过程不但可以满足受众的知晓需求,还有一定的教育功能。

对于新闻事实本身的复述是出镜记者立于现场、运用报道语体的主体内容之一。对于新闻事实的复述可详细也可简略,但是对于直播报道来说,记者一般都会简略表达,介绍清楚基本的新闻要素即可,因为直播状态下的现场瞬息万变,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出镜记者需要随时补充新鲜信息,复述出新闻要素。

(2)描述现场环境主要用的也是报道语体。在新闻现场,除了现场整体的环境外,还存在着诸如人物等众多元素,但是对环境的描述是最重要的。因为从电视新闻直播的属性看,它对现场环境、气氛的展示不是很直接的,也就是说出镜记者对现场环境的描述能够帮助受众更好地理解新闻现场目前的状态、气氛等。

出镜记者需要在报道中营造现场感。描述现场环境时要尊重现场环境的真实情况,一般运用“复制式”的描述手法,即对现场的环境进行最切合实际的描述,不能带有自己的主观看法和想象,而是要如实地介绍现场的环境状况。

举个例子来说,在市中心老年活动广场上,出镜记者对将要参加地方春节联欢晚会的广场舞大妈们的排练进行现场的采访报道。出镜记者可以选参加排练的老年舞蹈队为采访对象,对他们的排练环境进行描述,可以说明他们所处的具体位置,同时要描述大妈们排练时的整体气氛以及周围整个广场的氛围。记者也可以把某位大妈设计为采访的核心人物,描述她学习和排练的过程,从而衬托出大妈们的精神风貌和排练现场的热烈气氛。

出镜记者在进行现场人物采访时运用的也是报道语体。出镜记者的现场人物采访是记者主要的工作任务之一,从采访发生的时间角度和结构性角度看,现场人物采访还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因为现场人物采访是在出镜记者同采访对象的对话、交谈中完成的,这种你问我答和意见、观点的触发常是引发评论的缘由,这也引发了出镜记者语体的变化。

在电视新闻直播的过程中,出镜记者是作为核心存在的,其对现场人物的采访也是出现比例最高、占直播报道时间最长的。我们还是从出镜记者采访原则的角度看一看在采访现场人物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 抓住核心事实,突出重点;

● 语言要简洁、凝练,争取“一次过”;

● 加强互动,增强现场感,提问符合现场气氛;

● 善于并灵活运用非语言符号。

2. 评论语体

评论语态是出镜记者在现场针对新闻事件和采访内容发出评论时使用的语态。评论就是发表观点、提出看法、表明意见和态度的过程。

出镜记者处在新闻现场,是离新闻事件最近的人之一,由于其所处特殊的媒体地位,他总是可以从现场最早地表达出自己的看法、意见或者观点。对于整个电视新闻直播报道来说,出镜记者的评论是时效性最好的,也是观众能最早接触到的观点。因此,出镜记者的评论要注意体现时效性和把握新鲜感,要综合现场的各方情况以及现场采访的结果,给观众最客观的信息和观点反馈。

出镜记者进行事件评论时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同采访一样,出镜记者评论也应该尽可能语言简洁、言之有物;

评论时要善用语气、重音等语言表达技巧来表现态度;

评论要以事实为依据,客观公正。

无论是报道语体还是评论语体,出镜记者进行现场报道时都需要通过准确的有声语言表达来实现对新闻语体的使用和转换。语体可以作为基础,来指导有声语言表达技巧的使用。

(三)出镜记者的有声语言表达技巧

在电视现场报道中,出镜记者承担着多种任务角色,需要完成的工作也是最多的,这也是出镜记者能够成为整个电视新闻直播报道核心的原因所在。出镜记者在新闻现场,需要复述新闻事实,关注事件动态,进行现场采访,发表事件评论,其采用的主要方式就是口语表达。具体来看,这些表达技巧包括:

1. 针对性表达

出镜记者语言表达要说得有针对性,也就是有一定目标性,力求说到点子上。电视直播的快节奏要求出镜记者能够根据新闻现场、新闻事件、采访对象及采访目的等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快速选择报道语体和采访、评论语言,善用不同的语体和语言表达方式,来达到预期的效果。在不同的新闻现场,面对不同的现场环境,出镜记者的语言表达也一定是不同的,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报道。

比如,在灾难性事件的现场,记者出镜时的语言表达是一定不能用较为欢快的情绪和节奏的,应该是一种较为急切的心理,但话语中又要透露着关心。

2. 流畅性表达

出镜记者的语言表达要尽量流畅,这也是出镜记者采访报道最基本的能力要求,流畅的语言表达可以使报道的整体节奏更顺畅,交流感也更强。流畅性符合直播时效性的需要,同时更加符合观众的收看要求,倘若出镜记者在镜头前连最起码的语句通顺、表达流畅都做不到,想必这样的出镜记者和出镜报道也不会得到观众的喜欢与认可。

流畅的表达来自于较为充分的准备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同时也需要正确运用口语表达技巧,包括停连、重音、语气、节奏。

停连是有声语言语流中声音的停顿和连接的统称。[21]出镜记者在出镜报道时的停连要符合整体表达的流畅性要求,要尽量多连少停;同时也要符合逻辑,不可乱停乱连,另外要能配合语体,并且适应不同形式报道的要求。

重音是在有声语言的语流中,为了突出表达具体的语句目的和具体感情色彩而着意强调的词或词组。出镜记者在报道中使用重音这个技巧可以较为有效地吸引受众的注意力,从而达到突出或者强调的效果,对出镜记者的态度和情感表达也是很有帮助的。另外,重音的强调功能可以使表达更加简洁、有力,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事后补充说明的麻烦,令表达更加流畅通顺。

语气是出镜记者思想感情最好的表现方式,不同的语气传递出出镜记者不同的思想感情和态度,能够使现场报道变得更加丰富和生动,观众也可以从出镜记者语气的变化中感受新闻事件的特征和类型。比如,突发性事件的出镜报道记者会有急切、关心的语气;春节晚会前的直播连线一般是紧张、期待的语气;采访刚刚在赛场上勇夺金牌的体育健儿又是激动、兴奋、骄傲的语气,等等。总之,恰当的语气符合新闻现场气氛,使表达也更流畅,更具表现力。

最后是节奏。一般认为,节奏是以思想感情为依据的声音运动形式,是表达的核心。就像我们唱歌时有节奏,出镜记者的表达也有节奏的变化。没有节奏容易使表达显得刻板、无力。或高或低、或快或慢,得体的节奏感是出镜记者表达的“利器”,能够使现场的采访报道随着记者的节奏快速有效地展现,对于制造悬念感也有一定的帮助。但是为使语言表达流畅、得体,出镜记者的报道节奏不应有特别明显的变化,而是主要为流畅性服务。

3. 丰富性表达

丰富性表达既是出镜记者有声语言表达的技巧,更是对其能力和素质提出的要求。出镜记者有声语言表达更加丰富,主要是运用丰富的词汇、修辞和口语表达技巧等。

出镜记者要有丰富的词汇表达,一旦词汇匮乏,会大大降低出镜报道的感染力和新闻价值。丰富的语言可以使新闻事件更具体,使新闻现场更立体,使采访报道更得体,提高报道的准确性和分寸感,令语言表达更恰当。丰富的词汇能够增强新闻的可听性,更好地吸引观众。

出镜记者要有丰富的修辞表达。修辞的使用可以在出镜报道中为出镜记者的语言表达增色,能够增加趣味性,同时令记者的语言更好地被理解。在新闻现场,经常会遇到一些不好描述的情景或者现象,出镜记者通过使用修辞,如比喻、反问、排比等可以让表达更加简单和形象。

除了丰富的词汇和修辞,出镜记者还应该力求“变换”的丰富。这个变换包括的内容较多,比如长句与短句的变换,出镜记者应尽量多使用短句子,这在之前的章节中我们曾经谈到过,但是长句的穿插也是很有必要的,这样使语言表达更有层次感,也更符合说话的习惯;再如祈使句疑问句、感叹句等不同句式之间的变化要尽量丰富,这样可以更加准确地表达出镜记者的言中之义以及情感、态度等。

丰富性表达给了出镜记者在有声语言表达时更多的选择,记者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以及报道的需要,丰富自己的表达。这既是个人能力的展现,也是对受众需求的满足。

出镜记者的有声语言表达技巧内容颇多,这些技巧的掌握和能力的提升,离不开出镜记者每一次报道的锻炼和每一次出镜的体验。尤其是通过经验的积累,出镜记者应该努力形成自己的有声语言表达风格,这对其个人的成长也是非常有益的。

二、出镜记者的情感表达技巧

随着电视新闻报道的发展和人们认识能力的提高,受众的欣赏水平和欣赏要求也随之提高。出镜记者精彩、准确的语言表达可以提升其报道的吸引力,而出镜记者较好的情感表达能力则可以提升报道的“温度”。好的新闻报道,在传播的过程中,情绪情感的作用大致是沿着轨道进行的:事实——记者感知——创作激情——报道情感——观众情感——观众观赏情绪——社会效果。[22]可以说,作为最早接触新闻事实的出镜记者,他们的感知能力和情感表达是能够直接影响到观众的情绪和体验的,对社会效果的形成也有深远意义。因此,出镜记者的情感表达是非常重要的,其表达技巧有以下几种:

(一)情感的自然流露

就出镜记者在新闻现场的情感表达来说,情感的自然流露应该是最简单、最基本的要求,但是许多出镜记者却无法很好地做到这一点,总是带有很多表演、演绎的成分在里边。这对真实的情感表达是很不利的,对于观众来说,演出来的情感和情绪很容易被识破,很难给观众带来“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的体会。

情感的自然流露既是技巧,也是要求。没有什么比真实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出镜记者真实自然的情感可以很好地触动观众,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央视记者李小萌泪洒北川,在去绵阳采访时碰到一位执意要回到受灾家里看看的大爷,李小萌叮嘱大爷注意安全,戴上口罩,大爷临走前回头说了句,“谢谢你们操心啊”。这句话让一直强忍情绪的李小萌潸然泪下,转身躲开镜头,却也被摄像记者真实地记录下来了。这不是李小萌刻意的情感表达,却是最真实的,而正是这种自然真实的表达才让这次出镜更具感染力,也触动了电视机前千千万万观众的心。

(二)有声语言的创新表达

出镜记者的有声语言可以传达其情感,准确的语言符号可以帮助出镜记者实现情感的表达。尤其是出镜记者要善用口语表达的技巧,停连、重音、节奏等都能更好地表现情感和态度。而记者要注意的是使用这些技巧的准确性。只有准确的,才是合适的;只有合适的,才是情感表达需要的。

(三)善用非语言符号

非语言符号对于出镜记者的重要性和主要作用我们在之前的章节中就介绍过。人的情感表达主要有三种方式:面部表情、语音语调表情、身体姿态表情。在这主要的三种表达方式中,面部和身体姿态表情都可以被划分到非语言符号的范畴内,也就是说出镜记者的情感表达,大部分是能通过面部的变化和身体姿态的变化来呈现的。

潸然泪下是表达心中的感动,注视的目光是表达关注与信任,挑起的眉头可能是心存疑惑。面部是最有效的表情器官,能够快速、准确地表达一个人的情感,而这种情感也往往是真实的。人体的姿态也是表情达意的重要途径。出镜记者在现场任何动作上的变化都在表明出镜记者情感的变化,比如记者急匆匆转移到现场的某个位置时,就有可能表现出记者对现场某事或某物的好奇、关注,说明记者急于了解。

出镜记者的有声语言表达和情感表达,这两者是紧密联系的。出镜记者在现场一定会说话,而说的内容和讲话的方式一定包含某种情感,出镜记者只有充分掌握这两种表达的技巧,才能做到完美地表达和报道。

要点小结

1.出镜记者是指在新闻现场,在镜头中从事信息传达、人物采访、事件评论的电视记者和新闻节目主持人(新闻主播)的总称。

2. 美国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的产生及发展经历了新闻节目主持人和固定新闻栏目的出现、新闻节目“主持人”称谓的正式使用、杂志型新闻节目和记者型主持人的出现这三个发展阶段。

3. 中国大陆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的发展经历了早期电视新闻播音员出现、电视新闻专题节目主持人的问世、新闻评论类主持人的催生这三个阶段。

4. 在我国,第一次出现的真正意义上的电视新闻记者出镜报道应该是在央视的《中国新闻》节目中。

5.出镜记者的专业素质体现在直播意识、现场意识、合作意识以及语言素质、法律与道德修养上。

6. 直播意识要求出镜记者在报道现场要有清醒的头脑和从容不迫的状态;现场意识首先要求出镜记者具有镜头意识;合作意识要求出镜记者应该具有同电视新闻制作、播出等各个环节、部门、人员的整体协作的团队意识。

7. 语言素质指的是出镜记者必须具备一定的有声语言表达能力,具体来说表现为语音标准、恰当准确地使用语言技巧、有声语言表达流畅、语言链条与思维链条同步、面对镜头时交流感强。

8.语言素质要求记者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还要提高现场表达的逻辑性和条理性,也就是使语言链条和思维链条同步起来,并能善用有声语言表达的各种技巧。

9.镜头前采访的准备包括硬性准备和软性准备。硬性准备主要是指出镜记者在采访前,需要做的充分且必要的准备工作。硬性准备是采访前必须进行的环节,硬性准备充分与否往往决定着出镜记者采访的成败。软性准备主要是心理准备、人脉资源和仪表形态。

10.采访原则是出镜记者在采访时应该遵循的内容,它们指导着记者的采访,使记者能够充分抓住机会,完成报道,这主要体现在提问的语言表达和同采访对象的沟通两个方面。

11.出镜记者的表达技巧主要是针对性表达、流畅性表达和丰富性表达以及出镜记者的情感表达,这体现为情感的自然流露、有声语言表达的创新表达和善用非语言符号。

思考与研讨题

1.出镜记者的定义是什么?有哪些特点?

2.简要概括我国和美国出镜记者的发展历程?

3.出镜记者的专业素质体现在哪些方面?

4.出镜记者的语言素质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怎样提高记者的语言素质?

5.镜头前采访的准备有哪些?

6.镜头前采访的具体技巧有哪些?

7.新媒体和公民记者对传统出镜记者造成了哪些冲击?传统记者该如何应对?

延伸阅读

1.宋晓阳:《出镜记者现场报道指南》,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年版。

2.〔美〕安德鲁·博伊特、彼得·斯图尔特、瑞·亚历山大著:《广播电视新闻报道(第六版)》,嵇美云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3.徐列:《再追问中逼近事实》,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6年版。

4.〔美〕唐·休伊特:《〈60分钟〉:黄金档电视栏目的50年历程》,马诗远、林洲英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注释】

[1]雷蔚真、朱羽君编著:《电视采访学》(第二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3页。

[2]宋晓阳:《出镜记者现场报道指南》,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年版,第29页。

[3]〔美〕唐·休伊特:《〈60分钟〉:黄金档电视栏目的50年历程》,马诗远、林洲英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4页。

[4]参见郭镇之:《电视传播史》,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08—209页。

[5]国内很多译著在职位翻译上由于缺少对中外电视行业内部的了解而存在误差:美国电视行业中的executive producer实际指的是“负责栏目运作的人”,即对应的是中国电视行业中的“制片人”职位,并不能简单地按照文字直译成“执行制片人”;而producer指的是“对某一期节目负责的人”,是归executive producer所领导,因此其对应的应该是中国电视行业中的“编导”或“制作人”。唐·休伊特当时在《60分钟》的职务是executive producer,也就是该栏目的制片人。

[6]〔美〕唐·休伊特:《〈60分钟〉:黄金档电视栏目的50年历程》,马诗远、林洲英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71页。

[7]〔美〕唐·休伊特:《〈60分钟〉:黄金档电视栏目的50年历程》,马诗远、林洲英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74页。

[8]王纬主编:《镜头里的“第四势力”——美国电视新闻节目》,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第202页。

[9]〔美〕芭芭拉·马图索:《美国电视明星》,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7年版,第1页。

[10]参见郭镇之:《中国电视史》,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版,第90页。

[11]钟大年:《纪录片创作论纲》,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第53—54页。

[12]朱羽君:《现代电视纪实》,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第130页。

[13]孙玉胜:《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8页。

[14]朱羽君:《现代电视纪实》,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第132页。

[15]参见宋晓阳:《出镜记者现场报道指南》,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年版,第25、26页。

[16]〔英〕安德鲁·博伊特、彼得·斯图尔特、瑞·亚历山大著:《广播电视新闻报道(第六版)》,嵇美云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24页。

[17]徐列:《在追问中逼近事实》,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6年版,第5页。

[18]叶子:《现代电视新闻学》,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版,第122页。

[19]参见吴为章:《新编普通语言学教程》,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第178—187页。

[20]参见赵俐:《有声语言的声音是什么——论播音创造声音个性展现的理论基础》,载《现代传播》2003年第3期。

[21]参见吴郁:《当代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4页。

[22]参见叶子:《现代电视新闻学》,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版,第103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