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语言和表达技巧

语言和表达技巧

时间:2022-02-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高考古诗文阅读看,这里的文学鉴赏主要是指古代诗词曲等韵文的审美鉴赏。其次,分析诗歌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例1”考查了诗歌的内容、语言和表达技巧,第17题直接用修辞方法反映诗歌的表达技巧;第18题要求理解关键词语的含义,属于考查文学作品的语言;第19题则是抓住诗眼理解诗歌的主题。“例2”考查的内容比较多,第17题表达技巧,第18题诗歌的意境,第19题诗歌内容的理解,第20题把握诗歌的形象。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考点释义

文学鉴赏是对学生较高层次的能力要求。对文学作品(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是以理解为基础的。从高考古诗文阅读看,这里的文学鉴赏主要是指古代诗词曲等韵文的审美鉴赏。

诗歌的形象是读者凭借作者所描绘的意境,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创造出诗歌所特有的艺术感受。因而要准确把握诗歌形象,首要的是必须理解作品的意境。所谓意境是作家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相互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意境的形成,有赖于作家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二者的交融。或情随境生、或移情入境、或体贴物情,物我情融。”(袁行霈《中国文学概论》)

诗歌的形象,不限于人物形象,更多的是诗中所写出的景,所写的物,这是作者借以言志抒情的载体,把握诗歌形象,使文学鉴赏有了根基。于谦《石灰吟》中的“石灰”,朱熹《观书有感》中的“方塘”等,都是诗歌形象,至于古代诗人笔下的“明月”、“杨柳”等,都是诗歌形象,都已成为表达特定情感的诗歌形象。要善于在阅读诗歌时,分析诗歌形象的意义。如2001年全国卷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诗中,诗歌形象表现为“暮雨”;2003年北京卷赵嘏《江楼旧感》,“江楼”成为作者抒情的原生点。

把握诗歌形象,是诗歌鉴赏的基础,学会分析文学作品的语言,是诗歌鉴赏的又一重要内容。“文艺鉴赏还得从透彻地了解语言文字入手。这件事看起来似浅近,但是最基本的。”(《叶圣陶论创作》)

鉴赏诗歌的语言,首先必须了解诗歌语言的特点。一是含蓄,诗歌语言不像记叙性语言的直露也不像议论性语言的理性,它要求感情不露,意在言外,当然也不是让人如坠云雾,颇费猜测。二是精炼,高度的概括性是诗歌语言的最大特点,诗人总是力图用较少的语言去反映丰富的内容,语言准确、生动、形象,“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执手”刻画出分别的人依依不舍的场面;“泪眼”,离别时的千言万语都不及两人“泪眼”相对,这些生动形象的语言,使诗歌传达出浓郁的情感。三是节奏,“诗一样的语言”,常常指的就是文学语言的音韵节奏,在富有节奏的诗歌语言中,音乐美和跳跃性是它的表现形式,由于节奏和韵律的需要,诗歌的句子常常有一些变化,“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显然是将正常的语序作了调换,以适应音韵节奏的需要。

如何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首先要明确表达技巧一般是指构思特点、修辞手法、表达方式以及风格流派等。从构思特点看,渲染烘托,比兴象征、用典寓意、欲扬先抑等,都是诗歌在构思上常用的手法。诗歌在修辞上,多采用拟人、对比、排比、对偶、比喻、反复等修辞方式,以增加诗歌形象的生动性。诗歌最主要的表达方式有描写和抒情,既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式的白描,也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式的工笔细描;在抒情上可直抒胸臆也可借景(物)抒情,融情于景。诗歌的风格流派,则直接反映诗人的风格特色,苏轼的豪放不同于李清照的婉约,杜甫的沉郁顿挫则有别于岳飞的慷慨悲壮;另有边塞诗、山水田园诗等,都是中国古典诗歌中闪耀的明星。

试题示例

例1:阅读下面一首词,解答第16~19题。(2001年上海卷)

摸鱼儿

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辛弃疾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阑,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注:①长门事:汉武帝时,陈皇后失宠,别居长门宫。陈皇后闻司马相如文名,奉黄金百斤,请司马相如写《长门赋》代为陈情,武帝阅后深为感动,陈皇后复得宠幸。②蛾眉曾有人妒:屈原遭奸臣妒忌和排挤。被放逐后,屈原在《离骚》中将此事比成“蛾眉”(美貌女性)遭妒。

16.作者辛弃疾,字幼安,号_______。

17.词的上阕,作者在借景抒情过程中所运用的主要修辞方法是(  )

A.设问 借代        B.设问 比拟

C.夸张 比拟        D.夸张 借代

18.杨玉环、赵飞燕曾以美貌受唐玄宗、汉成帝宠幸,但都死于非命,所以词中“玉环飞燕皆尘土”的寓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这首词的主题集中体现在一个“愁”字上。“愁”指什么?为什么说“闲愁最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2:阅读下文,完成第17~20题(2003年上海卷)

望海楼

米 芾

云间铁瓮近青天,缥缈飞楼百尺连。

峡江声流笔底,六朝帆影落樽前。

几番画角催红日,无事沧洲起白烟。

忽忆赏心何处是?春风秋月两茫然。

注:①望海楼:宋时在镇江城内。②铁瓮:镇江古有“铁瓮城”之称。③沧洲:滨水的地方。

17.本诗所咏的是望海楼,却先写铁瓮城矗立云间,邻近青天,作用是__________。

18.本诗颔联在两句之首分别冠以“三峡”、“六朝”,从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两个方面拓展了诗歌的境界,增强了诗歌的气势。

19.对“三峡江声流笔底,六朝帆影落樽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登楼望江,联想到了三峡的险峻。  B.片片帆影,倒映在诗人的酒樽里。

C.征帆流舸,激起诗人饮酒的豪情。  D.涛声阵阵,引发诗人作诗的雅兴。

20.这首诗的颈联多角度写景,请具体说明其中的两点。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思路

鉴赏诗歌,借助诗歌语言首先感受到的是诗歌的形象,因而对诗歌形象的分析可以从色彩、动静、虚实等不同的角度着手,2003年上海卷米芾《望海楼》,“江声”、“帆影”、“红日”、“白烟”既有色彩,又有动静,首联则虚实相间,把望海楼这一诗歌形象描绘得清晰而自然。

首先从整体上感知诗歌的意境,辛弃疾的《摸鱼儿》,从全词看,先写春愁,这春天的美景并没有引起作者多少欢欣,反而让自己添了许多郁闷,为什么,是因为自己的理想得不到实现,报国无门的愁绪始终缠绕其间,因而“闲愁最苦”的是诗人自己。米芾的《望海楼》首联以烘托的手法,描绘望海楼高大雄伟,飞楼缥缈宽达百尺,足见望海楼的气势;颔联则从时空的角度拓展诗歌的境界,三峡的江声,六朝帆影似乎都尽在望海楼的眼底;颈联从多角度描绘了望海楼的美景,给这一诗歌形象增添了无限的美感;尾联揭示主题,触景生情,表现出诗人“茫然”的惆怅。

在评析诗歌作品时,要学会把握诗歌的内涵,体现诗歌的意境,进而做到读诗读出其中的深意。

其次,分析诗歌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辛弃疾的词运用了设问比拟的修辞手法;米芾的《望海楼》则较好地使用烘托以及多角度写景的方法,这些都增加了诗歌的韵味。

“例1”考查了诗歌的内容、语言和表达技巧,第17题直接用修辞方法反映诗歌的表达技巧;第18题要求理解关键词语的含义,属于考查文学作品的语言;第19题则是抓住诗眼理解诗歌的主题。答案为16题:稼轩,17题:B,18题:主和派(或奸臣小人)没有好下场,19题:“愁”指抗金主张不被采纳,报国无门的情绪。这种想抗金但又不能抗敌的空闲之愁最苦。

“例2”考查的内容比较多,第17题表达技巧,第18题诗歌的意境,第19题诗歌内容的理解,第20题把握诗歌的形象。问题的设计,是在全面理解诗歌的基础上进行的,因而必须从阅读诗歌、把握意境入手。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这样作答:17.烘托望海楼的高峻(“烘托”是关键词),18.空间 时间,19.B,20.(1)色彩(红 白),(2)声音(画角),(3)动态(催 起)。答出其中的两点即可。

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要注意:

(1)把握形象的寓意。辛词中“春雨”、“落红”、“芳草”、“斜阳”、“烟柳”等,构画出一幅伤感凄婉的意境。米芾的诗是诗人登上望海楼时所思所感,是色彩鲜丽的意境同内心“茫然”感受的巧妙结合,作者在望海楼前,想到了三峡的险峻,激起了诗人饮酒的豪情,也引发了作者的雅兴。

(2)依文解意,揣摩语言。学生由于受阅读范围的限制,对试卷上出现的诗歌作品,不可能借助工具书作全面的理解,因而只能凭借已有的知识储备,结合鉴赏的方法解读诗意,这里尤其要避免的是过高拔出立意,要做到依文解意。对诗歌语言反复品味揣摩。抓住关键字和富有表现力的词句作深入分析不失为一个有效的办法。

(3)理清构思技巧,分析表达方式。诗歌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考生要尽可能理解诗歌在构思上的特点;至于表达方式,可以结合修辞、遣词造句的方法等加以具体分析。

模拟训练

(一)阅读《古诗十九首·明月皎夜光》,回答问题。

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白露沾野草,时节忽复易。秋蝉鸣树间,玄鸟逝安适?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轭。良无盘石固,虚名复何益!

(1)作者描绘了一位游子的形象,时令和岁月已在游子的身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作者借用哪些具体的物象来表现时令的变迁和岁月的无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古诗十九首·明月皎夜光》在表达上的特点。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破阵子

李 煜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注:①“四十”,这首词作于975年,距南唐937年开国将近四十年。②“三千”,是说自己国家的广大。③沈腰,《梁书·沈约传》载,沈约在给朋友的信中称自己多病,“百日数旬,革带常应移孔,以手握臂,率计月小半分”。后人便将“沈腰”作为身体不好的代词。潘鬓,晋潘岳《秋兴赋序》:“余春秋三十有二,始见二毛。”《赋》云“斑鬓髟以承弁兮,素发飒以垂领。”后以“潘鬓”步入中年,鬓发初白的代称。

(1)本词作于南唐国都金陵(今南京)被攻陷之后。在词的上阕,李煜以怎样的笔触来刻画祖国山川的景色?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2)诗人以沈腰、潘鬓自况,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安定城楼

李商隐

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

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春来更远游。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

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

注:①贾生:即贾谊(前200~前168),汉初政治家。《史记》、《汉书》均为之立传,云其“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很得汉文帝赏识,一年之中就升迁为太中大夫。他曾上《治国策》论政,主张严密法制,限制诸侯王势力,重农抑商,储备粮食,加强对匈奴的防御,并批评时事,有“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的说法。文帝本想委以重任,但终因一些老臣反对而作罢。后出为长沙王太傅,长沙王堕马死,不久贾谊亦呕血而亡。义山年轻时颇有政治抱负,作诗时常爱以贾生自比,此为一例。②王粲(càn灿),东汉末文人,建安七子之一。《三国志·魏志·王粲传》说他“年十七,司徒辟,诏除黄门侍郎,以西京扰乱,皆不就,乃之荆州依刘表”。在荆州曾作著名的《登楼赋》,中有“虽信美而非吾士兮,曾何足以少留”之语。这时义山失意远游,投泾原充当幕僚,登城楼远眺,自然想起王粲,故以之自比。

问题:清代钱良择说第三联为“神句,乍读不易解”。请问:此句神在何处?结合全诗该怎样理解?

(四)阅读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这首诗作于天宝六载(747),李白因被谗毁而离开长安,内心的愤懑一直难以抚平。南游至金陵时,登临凤凰台,写诗记所见所感。

问题:本诗为登临吊古之作。作者南游金陵,登上凤凰台,所见所感,由此化为一个“愁”字,那么诗人因何而愁?

(五)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暮春归故山草堂

钱 起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问题:本诗开头勾画出“春残”、“鸟稀”、“花尽”、“花飞”的零落之景,但作者又何以“怜”幽竹呢?

(六)阅读下面这首绝句,回答问题。

宫  怨

李 益

露湿晴花春殿香,月明歌吹在昭阳。

似将海水添宫漏,共滴长门一夜长。

问题:本诗运用了对比、夸张的手法,请结合诗歌的意境,分析它们的表达作用。

(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山中问答

李 白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注:此诗题一作《山中答俗人》。  窅(yǎo)然:远去貌。

(1)本诗题为《山中问答》,从诗歌的表现手法上分析“问”与“答”的具体内容。

(2)诗人“心自闲”,这“闲情”,你认为指的是什么?(言之有理即可)

(八)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

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

苏 轼

东风未肯入东门,走马还寻去岁村。

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江城白酒三杯酽,野老苍颜一笑温。

已约年年为此会,故人不用赋招魂。

(1)杜牧《题安州浮云寺楼》:“恨如秋草多,事与孤鸿去”;辛弃疾《稼轩词》卷三《鹧鸪天·和人韵有所赠》:“事如芳草春长在,人似浮云影不留”。请结合杜、辛的诗句,分析第二联的表达作用。

(2)宋诗具有很强的说理性,结合最后一联略作分析。

(九)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晴  宫

李商隐

紫泉宫殿锁烟霞,欲取芜城作帝家。

玉尘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

于今腐草无萤火,终日垂杨有暮鸦。

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

注:①日角:指李渊,有“日角龙庭”的典故。②指杨广在洛阳景华宫放萤取乐,还修建放萤院。

(1)本诗用典丰富,这些典故对表现主题思想有什么作用?

(2)分析颈联所用的表现手法。

(十)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登上北固楼,作者对千古往事寄寓了怎样的情怀?试从表现手法和用典上加以分析。

答题提示

(一)答案:(1)作者借用月夜、繁星、虫鸣,北斗的斗柄指着初冬方位;黎明、白露、蝉鸣、燕子被秋寒赶走去寻找温暖等来体现时令变迁和岁月无情,奔走仕途的游子最需要人情的温暖和朋友的帮助。

(2)本诗以抒情为主,但抒情又如同叙事,诗人模拟诗中思妇或游子,自叙遭遇,即事抒怀,以事情或事理为抒写的依托。同时塑造了一个形象生动、性格鲜明、神情毕露的游子形象。

赏析:一个深秋入冬的夜晚,这位游子失眠了。月夜,繁星,虫鸣,北斗的斗柄指着初冬方位;黎明,白露,蝉鸣,燕子被秋寒赶走去寻找温暖。时令变迁,岁月无情,奔走仕途的游子最需要人情的温暖和朋友的帮助。然而沦落异乡的游子孤单无援,那些得意的同窗老友竟然也抛弃了他。友情丧亡,友谊泯灭,他悲哀而有点愤懑了,觉得这一切都是空话。《文选·谢灵运〈道路忆山中〉》李善注以为这诗是“古乐府”。从结构看,它显然保持着乐府四句一解的程式。但是从艺术风格看,它明显表现出受《诗经》的影响,并经过文人们的精心加工润色。

(二)答案:(1)诗歌列举“四十年”、“三千里”等时空意义上的词语,既高度概述又不失具象地刻画祖国山川的美丽辽阔,以及巍峨的建筑和茂密的森林。这样写流露出对故国眷念的深厚感情,为下阕诗人听到别离歌而垂泪作铺垫。

(2)身体有恙(沈腰),加之年老(潘鬓),面对国破家亡的现状,诗人不免生出无限伤感,表现出诗人缠绵失意的心情。

赏析:词作写于南唐国都金陵被攻陷、后主率众臣出降、被俘北上之时,全词悲壮恢宏,又缠绵悱恻;词的上阕以少见的大笔力,用高度浓缩而又不失具象的描写,刻画祖国山川的辽阔,以及建筑的巍峨和森林的茂密苍郁。流露出对统治四十年之久的故国的深厚感情。下阕末三句,反映后主真挚的性情、善感的心灵。后主的确不是一个合格的君主,如果责备他在亡国之际不能挥泪对社稷,这于事无补。从填词的角度看,挥泪对社稷,也必然不如挥泪对宫娥那样有情。作者善于抓住能够感动人的场景和细节,是他深得艺术三味的一种表现。

(三)答案:首联写登楼所见,第二联借历史人物感怀寄意,由此推出第三联。这一联集中表述了作者建功立业的抱负、高洁脱俗的情操和功成而后身退的人生策略,典型地表现了一般儒生士子的心志,再加语言凝练铿锵,掷地作金石声,所以感染力极强。

赏析:李商隐于开成二年(837)进士及第,次年应博学鸿词科考试,初选时为吏部录取,但到呈报中书省铨拟官职时却被一位“中书长者”认为“此人不堪”而刷落。不久,他便满怀愤懑去泾原节度使幕任职。这首诗所写是他登上泾州城楼览眺之所见与所思,而以后者为主。

首联是叙登楼之事与登楼所见,已造成置身高峻、视界阔远之势。次联借历史人物感怀寄意,透露出壮志难酬的悲愤与无奈。在这样充足的蓄势之下,推出被赞为“神句,乍读不易解”(清钱良择语)的第三联,就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这一联集中准确地表述了作者建功立业的抱负、高洁脱俗的情操和功成而后身退的人生策略,典型地表现了一般儒生士子的心志,再加语言凝练铿锵,掷地作金石声,所以感染力极强。据说北宋的改革家王安石喜爱义山诗,“以为唐人知学老杜而得其藩篱者,唯义山一人已”(《蔡宽夫诗话》)。而这一联就是最受激赏的句子之一。末联对猜忌者、诬陷者表示无限蔑视,具有反击意味,诗人所能做的,也就仅止于此了。

(四)答案:诗人想到谗谄之徒蒙蔽皇上,使他怀才不遇;凭吊古迹,顿生感慨,既有对历史的反思,又有对奸佞当道的不满。皇帝被奸邪包围,而自己报国无门,心情沉痛,故而愁满心头。

赏析:李白登上金陵凤凰台,他遥望三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又看到白鹭洲横在江中间,使江水左右分流。他感叹台上已没有凤凰飞翔,吴宫的花草沉埋在地下,东晋的文采风流也都变成了土丘,一种空虚孤寂之感涌上心头。他不禁想到那些谗谄之徒蒙蔽皇帝,使他怀才不遇;远离京城。整首诗从凤凰台的命名写到吴国晋代的历史,从眼前的山水写到朝廷的奸佞当道,可谓从景到情,从古到今,驰骋腾跃,挥洒自如。古人评论这首诗说“其言皆从心而发即景而成”(《唐宋诗醇》)。认为其格律、气势可以与崔颢的《黄鹤楼》诗“雁行无愧”,相互媲美。

(五)答案:“怜”,即爱,爱它的不改清阴。以春鸟春花之“改”,反衬出翠竹的“不改”,这正是“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韧品格的形象再现。

赏析:诗歌开头暗示“故山草堂”之所在,以“春残”紧扣题中“暮春”,以下都是归后所见所感,谷口环境幽美,但此番归来却是“春风三月落花时”,眼前是黄鸟稀,辛夷尽,杏花飞。“稀”、“尽”、“飞”,三字一气而下,渲染出春光逝去、了无踪影的凋零空寂的气氛。然而,这种景象又使诗人发现了另一种可贵的美——窗前幽竹,兀傲清劲,翠绿葱茏,摇曳多姿,迎接它久别归来的主人。诗中的“怜”是爱的意思,爱它的不改清阴。“不改清阴”,简练而准确地概括了翠竹的内美与外美和谐统一的特征。诗人以春鸟、春花之“改”——“稀”、“尽”、“飞”,反衬出翠竹的“不改”。“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用由人及物、由物及人的写法,生动地抒发了诗人的怜竹之意和幽竹的“待我”之情,在这个物我相亲的意境中,寄予了诗人对幽竹的赞美,对那种不畏春残、不畏秋寒、不为俗屈的高尚节操的礼赞。

(六)答案:诗的前两句境界美好,夜来花香满殿,昭阳殿里歌舞欢欣、令人陶醉,此时得宠承恩的情景令人难忘,但后两句突然转折,既没花香,也无明月,那滴不完、漏不尽的漏声何时才是尽头,这宫之怨犹海水添漏似无穷无期。

赏析:诗歌开头两句境界极为美好:此时春晴正开,花朵上缀满露滴。晴花沾露,越发娇美浓艳,春风散入,暗香满殿,这种美好境界,与昭阳殿里歌舞人的快乐心情极为协调。这两句虽然都是写景,但能使读者感到境中有人,继而由景入情。这两句写的不是宫怨,恰恰是宫怨的对立面,是得宠承恩的情景。后两句突然转折,与昭阳殿里形成鲜明对比,这里没有花香,没有歌吹,也没有明月,有的是滴不完、流不尽的漏声,是挨不到头的漫漫长夜。此诗用形象对比手法,有强烈反衬作用,突出深化了“宫怨”的主题。

(七)答案:(1)第一句问“为什么栖碧山”,第二句却“笑而不答”,第三句写“碧山”之景,其实就是对第一句的回答。全诗有问有答,有叙述有描写。

(2)一说“心自闲”,是作者超脱现实的闲适心情;一说作者遭受不幸遭遇,对现实不满,“心自闲”是作者的人生追求。

赏析:诗歌以提问的形式领起,当人们正想听答案时,诗人却故意“笑而不答”,“心自闲”既是山居心境的写照,更表明这“何意栖碧山”的问题,对于诗人来说,既不觉得新鲜,也不感到困惑。第二联,是写“碧山”之景,其实也就是“何意栖碧山”的答案。

(八)答案:(1)三人都以比喻的形式,慨叹人事的变迁,苏轼反杜、辛诗句的意境而用,自己的处境好似春梦一样不着痕迹。

(2)最后一联,朋友们不用可怜他的贬斥而设法把他调往京城。这一层含义通过“不用赋招魂”来表现。全诗把叙事与议论结合起来,诗意清晰明白。

赏析:本诗作于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正月,苏轼正贬在黄州。词题直接叙述出郊寻春的时间和缘由。词的开头直言寻春的理由:东风未入东门。这里显然不是实指,而是说自己被贬,朝廷不予重用。第二句把人比作秋鸿,并有意对杜牧和辛弃疾的意境进行“篡改”和翻案,但都是以比喻方式,来说明人事的变迁。过去和往事像春梦一样,希望它不留一丝痕迹。接下来,诗人扣住诗题。表现正同潘郭二人在寻春路上饮酒。把自己说成野老苍颜,由此去发现流逝的春天。什么时候才能找到春天的迹象呢?最后两句既是告诫寻春的人们,每年的这个时候,我们都在这里相会。你们也不必可怜我的贬斥而设法把我调往京城。

总体上,宋诗不如唐诗那样意境丰厚,形象鲜明。本诗把自己的境遇和想法变成诗句,清晰明白地表明自己的想法。以比喻的方式阐诗境是本诗的一大特点;而诗境鲜明直露,内心思想寄寓其中,这一点体现了宋诗的一角之貌。

(九)答案:(1)作者借用了“日角龙庭”、放萤取乐等典故,讽刺杨广不吸取教训,重蹈陈叔宝的覆辙,身死国灭,为天下人耻笑。

(2)颈联使用对比的手法,感慨今昔,寄寓荒淫亡国的历史教训。

赏析:这是一首怀古诗,讽刺杨广不吸取教训,重蹈陈叔宝的覆辙,身死国灭,为天下笑。首联以“锁烟霞”写宫殿,烘托其雄伟壮丽,“欲取芜城”,则反映了皇帝的穷奢极欲。颔联转而用推想的语气作假设,如果玉玺不落在李渊(“日角”指李渊,有“日角龙庭”的典故)手中,杨广的锦帆一直要飘到天涯。颈联涉及杨广逸游的两个故事:一是在洛阳景华宫征萤火虫放萤取乐,还修建“放萤院”;二是曾栽柳“西至黄河东至淮,绿影一千三百里”(白居易《隋堤柳》)。尾联活用杨广与陈叔宝梦中相遇的故事,用假设、反诘的语气责问杨广还好意思请陈叔宝的宠妃张丽华舞一曲《后庭花》吗?作者希望当时和以后的统治者作出回答。

除了尾联使用假设,反诘的语气外,诗人最善于使用历史故事。颈联中作者不屑于机械地排比,而是把“萤火”和“腐草”,“垂杨”和“暮鸦”联系起来,于一“有”和一“无”的鲜明对比中感慨今昔,深寓荒淫亡国的历史教训。颈联历来被公认为佳句。

(十)答案:从表现手法看,使用三处设问,既有对登临之景的描述,也有对古人的艳羡,三处设问,一一作答。至于词中的典故,则扣住怀古而用,表现作者慨叹古人的英雄气概,并为自己的境况而伤感。

赏析:开头两句说举目远望中原故土,哪里能够看到?收入眼底的只有北固楼周遭一片美好的风光。接着词人再问,千百年来在这块土地上经历了多少朝代的兴亡事变?然而,往事悠悠,英雄已逝,只有那无尽的江水依旧滚滚东流。借用杜甫《登高》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上片借景生情。

下片怀古。“年少”二句写三国时代的孙权十九岁继父兄之业,二十七岁在赤壁大破曹兵,年纪轻轻就统率千军万马,雄居东南一方,奋发自强,战斗不息,何等英雄气概!下文两处借曹操的话。一处是曹操对刘备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刘备)与操耳。”一处是曹操与孙权对垒时,喟然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刘表)儿子若豚尤耳!”辛词中如此艳羡孙权,是因为南宋经过了好几个皇帝,竟没有一个像孙权那样的人!在此代表了南宋人民要求奋发图强的时代的呼声。

本词通篇三处设问,两处用典,互相响应,意境高远。与课文“永遇乐”相比,一个格调明快,一个沉郁顿挫,同时怀古,写法大异其趣,但都不失为千古绝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