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问候语和道别语作为表述言语行为

问候语和道别语作为表述言语行为

时间:2022-04-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问候语和道别语作为表述言语行为Firth指出,问候语和道别语是“一种传递非表面信息的符号系统”。Austin的言语行为理论对解释这一现象是有帮助的。根据上述言语行为分类,问候语和道别语属于表述类行为,因此不能按照字面意义理解。上述讨论表明了问候语和道别语的表述特征。但是,交谈者们对日常会话中的问候语和道别语的隐含意义的理解就在于这些辞语的常规化。

一、问候语和道别语作为表述言语行为

Firth(1972)指出,问候语和道别语是“一种传递非表面信息的符号系统”。但是,人们是如何从这种复杂的符号系统中提取隐含信息(即讲话人的意图或好意)的呢? Austin的言语行为理论对解释这一现象是有帮助的。Austin和Searle认为语言并非只用于表达和描述,而是言有所为。他们进而把言语行为分为言中行为(locutionary),言外行为(illocutionary)和言后行为(perlocutionary)。言中行为指言语的所指意义,言外行为指以言行事即言语表达的目的性意义,言后行为指言语发出后给受话人产生的影响。Austin认为,话语是说话人在某种场合为达到某种具体目的而说出的句子,话语本身不是目的,只是达到目的的手段,即以某种形式来影响受话人,可见言外行为是语用学关注的焦点。

根据Clark(1985)的分析,言外之行有六种:

(1)断言行为,用于表达看法,例如“John is in the library.”(约翰在图书馆里。)

(2)指令行为,用于使听话人做事,例如“Please close the window.”(请把窗户关上。)

(3)承诺行为,用于使自己做其事,例如“I’ll wash the dishes.”(我来洗盘子。)和“Can I do anything for you?”(我能帮你一些忙吗?)

(4)表述行为,用于向听话人表达某种感情,例如感谢、道歉、祝贺、问候、道别等。

(5)致效行为,用于改变事态,例如“You’re dismissed.”(你被解雇了。)和“You are hereby sentenced to five years in prison.”(现判你有期徒刑5年。)

(6)裁决行为,用于判定事态,例如棒球裁判所说的“Strike.”(好球)。

根据上述言语行为分类,问候语和道别语属于表述类行为,因此不能按照字面意义理解。当说英语的人问你“How are you?”或“How is your work?”他并不一定关心或担心你的身体或工作,而是表达他对你的感情并且希望你感到他具有这种感情。关于这类常规用语的表述特征,另一个有趣的例子是汉语“你吃过饭了吗?”的使用。当说汉语的人在见面时提出这个问题,他很少真正在意你是饱是饿,而是想让你知道他在体贴你。人们的习惯性回答是“吃过饭了”,这常常是个小谎。如果回答说“还没吃”,那就会让对方处于难堪的境地。数百年前,塞缪尔·约翰逊就曾注意到问候语的表述特征。他说: “我亲爱的朋友,去掉你脑子中的言不由衷之词。可以像他人一样说话……你对某人说: ‘真抱歉你旅行的最后一天天气如此糟糕,你身上都湿透了。’其实你根本不在乎他身上是干是湿。你可以这样说话,这是社会上一种说话方式,但是不要傻乎乎地去思忖。”

上述讨论表明了问候语和道别语的表述特征。但是,交谈者们对日常会话中的问候语和道别语的隐含意义的理解就在于这些辞语的常规化。这种表述功能就是促进人际和谐,协调社会生活中的人际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