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辩论的口语表达技巧

辩论的口语表达技巧

时间:2022-04-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口头辩论是面对面进行的,辩者都是临场的,即时的特点非常明显。因此,辩论的口语表达技巧主要包含听、说、问、答四个方面。周恩来总理于9月25日在人民大会堂设宴招待田中角荣。辩论的语速不同于其他使用的场合。邓廷桢又传唤其他证人,经过重新审核,左邻右舍的证词也是衙役用同样办法获得的。只有药铺掌柜的证词属实。但是郑魁买砒霜是用来毒死家中老鼠的,与死者无关。

口头辩论是面对面进行的,辩者都是临场的,即时的特点非常明显。辩论的过程中,总要包含听和说两个方面,而说又有讲述和问答。因此,辩论的口语表达技巧主要包含听、说、问、答四个方面。

在辩论中,听十分重要。辩论是你来我往的互动的语言,因此,对方说出来的,必须仔细地听进去,听完之后还要有反应,这样才可能有言语的互动。

首先,在辩论中,要把对方的发言内容完全听清、听懂、没有遗漏。掌握住对方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这样才能对症下药,抓住对方的要害,确定己方的应答攻守。

其次,在听的时候,还要注意听出对方话中的话中之话、话外之话,把握其发言的底蕴、真谛。把握了对方说话的特点,就能使辩论的攻守谋略具有更强的针对性。

此外,听要在分析中去探究对方发言的所以然,以便找出对方的错误与破绽,明确攻击目标。对方发言漏洞主要有:(1)语言上的漏洞:表现为用词不当、语无伦次、句式不妥、前言不搭后语、口误等;(2)情理上的漏洞,即对方发言有悖于人们普遍认可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3)逻辑上的漏洞,指发言逻辑混乱或违反逻辑。

1972年9月,田中角荣作为战后日本第一位来到中国的政府首脑,为改善中日关系同中国政府首脑举行正式会谈。周恩来总理于9月25日在人民大会堂设宴招待田中角荣。尽管气氛是诚恳友好的,但宾主都密切关注着相互间祝酒词的内容。田中在祝酒词中谈到“过去几十年,日中关系经历了不幸的过程,其间我国给中国国民添了很大的麻烦,我对此再次表示深切的反省之意。”听到这里,周总理立即发问:“你对日本给中国造成的损失怎么理解?”田中马上意识到“麻烦”一词用得不妥,连忙解释。……周恩来总理有极其敏感的语感能力,维护了我国的外交立场和国家尊严。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田中的语感能力也较强,他对周恩来总理的提问能迅速作出反应,意识到自己用词不妥,立即加以解释,使对方达到谅解,为中日友好扫除了一些不必要的障碍

周恩来总理反应机敏,针对田中角荣讲话中所谓“麻烦”,针锋相对、旗帜鲜明地提出质问,辨明是非,维护了国家的尊严。(48)

辩论的语速不同于其他使用的场合。在辩论赛比赛规则中,对每一位辩手在陈词中所用的时间,每个队在自由辩论中所用的时间都有着严格的限定。因此,辩论的语速比日常的语速要快一些,加快语速有时也被辩手用作一种策略,以求在有限的时间内包含最大的语言容量。但是,语速的选取也要因人、因时、因景而定。活泼热情的选手语速可以快一点,沉稳、理性的选手语速则可以慢一些;在陈词提问、申诉要点与论据时,语速可适当放慢一些,关键字眼甚至可以一字一顿加以突出;而在反击对方进攻时语速可以加快一点,以显示己方的锋芒。

在辩论中,要特别注意语调与语音、语速的协调统一。就辩论赛而言,陈词说理阶段要慷慨激昂,以示己方立论基础的扎实;反击对方进攻要坚决有力,以示己方的信心和力量;调侃幽默时语速、语调可以有大的起落变化,以渲染气氛,调动听众情绪;自己觉得把握不是很大,暂避对手锋芒或不得不应对时,语速可适当快一点,但语调一定要干脆利落、吐字果断,不能显露出犹豫或无把握。

辩论的问,不同于一般谈话般有疑而发,而是无疑而问,是无需答疑的特意的问。作为辩护和辩驳的一种手段,它总是要为辩论获取某种目的或强化己方立论的力量,或抨击对立方的要害。问的技巧多种多样,在辩论中主要有反问、曲问、诱问、巧问四种。

1.反问

把已经肯定的思想观点放在问的形式里来表达,这是明知故问,无需回答。这种临场中面对面的反问,总是具有一种逼人的气势,表现出锐不可当的力量。

2.曲问

就是拐弯抹角地问,迂回曲折地问。通过曲问,逐步引出自己的正确观点,使对方自然而然地愿意接受和承认这种论点,或者引导对方渐渐意识到其观点的错误,去否定自己的观点。

3.诱问

这是引诱对方落入己方的圈套的问。发问者心中有藏而不露的埋伏,故意引诱对方陷在这埋伏中,就可出其不意地获取胜利。清朝大臣邓廷桢智审馒头贩一案中,邓廷桢就巧设陷阱,步步深入,最终得以查清缘由,终始冤案昭雪。以下辩词选自邓廷桢审问馒头贩时的对话。

一进衙门,邓廷桢便开门见山,径直讯问:“你认识投毒杀人的郑魁吗?”

卖馒头的人回答:“认识。”

邓廷桢:“怎么认识的呢?”

卖馒头人:“卖馒头时认识的。”

邓廷桢:“郑魁从你这里买过几次馒头?”

卖馒头人:“买过……一次。”

邓廷桢:“你一天能卖多少馒头?”

卖馒头人:“三四百个。”

邓廷桢:“一个人大约买几个馒头?”

卖馒头人:“三四个。”

邓廷桢:“那么你每天要接待百十多个买主,是吗?”

卖馒头人:“是的。”

邓廷桢:“每个买馒头的人,你都问他姓名,认识他的面貌吗?”

卖馒头人:“不,小的只管做买卖,不问买者姓名。”

邓廷桢:“那么,你是怎么知道郑魁的姓名呢?”

“……”卖馒头的人无法回答。

邓廷桢:“怎么记住了他的相貌呢?”

“……”卖馒头的人张口结舌。

邓廷桢:“他买馒头的日期,你怎么记得那么清楚呢?”

“……”卖馒头的人支吾良久,最后只好说了实话,“我并不认识郑魁,也记不清他什么时候买过我的馒头,是衙役找我说,那郑魁买了我的馒头,毒死人命,本人已经招供,让我出个证明。他连蒙带吓,我就糊里糊涂地当了这个证人。”

邓廷桢又传唤其他证人,经过重新审核,左邻右舍的证词也是衙役用同样办法获得的。只有药铺掌柜的证词属实。但是郑魁买砒霜是用来毒死家中老鼠的,与死者无关。后来终于查清,死者是因为狂犬病复发致死,死后嘴唇发青,形似中毒,原办案人将死者与生前有过纠纷的郑魁罗织成罪,差役又制造了大量伪证,所以才造成这一冤案。(50)

4.巧问

问者问得非常巧妙,它可以封锁住其他回答的可能,只给回答者留下一种可能,即只能答出有利于问者而不利于答者自己的那种答案,这样问的人肯定处在主动的境地,而答者处在被动的境地。

有这样一则故事,很能说明这种巧问的奥妙:

有一个聪明的人在皇宫里做官,一天上朝时,对众大臣说:“各位大人,我可以知道大家心里在想什么,不信的话,我可以和大家打赌。”众大臣虽然知道他足智多谋,但也都不相信他能完全猜透大家的内心活动,于是纷纷出钱和他打赌。一方面是想要赢他的钱,另一方面也是想让他在皇上面前出一出丑。大家又把此事禀奏皇上,皇上也挺感兴趣,想试试他的智慧,于是传旨,命打赌的双方都上殿一试。那个聪明人对众大臣说:“在座的诸位大人心里怎么想的,我都知道,我说出来你们看对不对。你们大家现在心里正在想着:‘我这一辈子始终都要效忠皇上,永远也不会背叛朝廷。’各位大人是不是这样想的?如果有哪位能指出我猜得不对,请立刻站出来。”众大臣听了,面面相觑,张口结舌,没有人敢站出来说他猜得不对,大家一致认为他确实能猜透人们的心思,大家都认输了。(51)

答是对问的回复,因此在辩论中需要把握答的技巧,用答来冲破问的控制,摆脱问所设的圈套,使问的目的落空,设法变被动为主动,转危为安,从而陷问方为被动,以达到利于己方立论或驳论的目的。

1.灵巧仿答,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仿答就是仿照问话的方式来回答。仿答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仿用对方的言语来还击对方;二是仿用对方用过的方法、技巧来还击对方。在辩论中,巧妙地使用仿答的方法往往能置对手于窘境,使其自食其果,哑口无言。我们来看下面这个故事:

一位财主刁专刻薄。一次,一位长工不小心踩死了他家的一只公鸡,他便乘机敲诈,对长工说:“你踩死了我一只能生蛋的公鸡,限你三天之内赔我同样一只能生蛋的公鸡,否则,扣发你的工钱。”

长工回到家闷闷不乐,妻子问明原因,要他不要着急,她自有办法。

第三天,长工妻来到财主家。财主问道:“你的丈夫呢?他怎么不来?”

长工妻子答道:“他不能来,他正在家生孩子!”

财主吼道:“胡说,男人生什么孩子?”

长工妻反驳道:“既然男人不能生孩子,哪有公鸡能下蛋咧?”

财主哑口无言。(52)

2.答非所问,转移话题

在辩论中,如果遇到难以回答,不愿回答或是不屑回答的问题时,可以采用一种闪避的方式来回答,如答非所问,或故意转移话题。

1928年2月,由于叛徒的告密,年仅28岁的共产党员夏明翰不幸被捕,敌人用尽种种刑罚,都不能使他屈服。国民党在对他进行最后一次审讯时,他用岔答术回答了愚蠢而疯狂的敌人:

“你姓什么?”

“姓冬。”

“胡说,你明明姓夏,为什么姓冬?”

“你们把黑说成白,把天说成地,把杀人说成慈悲,把卖国说成爱国,我姓夏,当然也应说成姓‘冬’!”

“多少岁?”

“共产党万岁!”

“籍贯?”

“革命者四海为家,我们的籍贯是全世界!”

……

夏明翰故意岔开敌人所要问的内容,使敌人一无所获,并一次次嘲弄敌人,真可谓一箭双雕。(53)

3.改变视角,巧答妙应

针对对方的提问,选择一个非常奇妙的角度来进行回答,而不从常理进行思考,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次,乾隆皇帝突然问刘墉一个怪问题:“京城共有多少人?”刘墉虽猝不及防却非常冷静,立刻回了一句:“只有两人。”乾隆问:“此话何意?”刘墉答曰:“人再多,其实只有男女两种,岂不是只有两人?”乾隆又问:“今年京城里有几人出生?有几人去世?”刘墉回答:“只有一人出生,却又十二人去世。”乾隆问:“此话怎讲?”刘墉妙答曰:“今年出生的人再多,也都是一个属相,岂不是只出世一人?今年去世的人则十二种属相皆有,岂不是死去十二人?”乾隆听了大笑,深以为然。(54)

刘墉的回答十分巧妙,选取一个十分特别的角度,以妙答趣对皇上。

4.善用幽默,轻松调侃

问的本身带有戏谑的性质,答得也风趣,显得诙谐幽默,令人喷饭,从中也能看出问、答的机智灵巧。

有一则关于清代著名才子纪昀的笑话:

纪昀55岁时,擢升内阁学士、总理中书科,并兼礼部侍郎,他的莫逆好友王尚书设宴庆贺,席间还有一位御史作陪,正当推杯换盏,酒酣身热之时,忽见一只家犬徘徊门外,等候觅食残羹剩饭。

御史见此,灵机一动,故意一指厅外,仰问纪昀:“你看那是狼(谐‘侍郎’)还是狗?”

纪昀一听,明白其意,随即应道:“是狗!”

王尚书插问:“何以知道是狗?”

纪昀慢条斯理地解释道:“狼与狗之不同有二,一是看它的尾巴,下垂为狼,上竖(谐‘尚书’)是狗!”

词语一出,引得哄堂大笑。王尚书被骂得面红耳赤,无言以对。御史在旁幸灾乐祸:“你倒捡了便宜,我本来问是狼是狗,却原来尾巴上竖是狗!”言毕放声大笑。

纪昀又说:“且慢,我的话还没说完。二是看它吃的东西,大家知道,狼是非肉不食,狗则遇肉吃肉,遇屎(谐‘御史’)吃屎。”

话刚落音,又爆发了笑声。这回御史大人也面红耳赤了。(55)

5.以问代答,把握主动(56)

在辩论中,对方常常提出一些敏感性的或难以回答的问题,你不愿或不能正面回答,便可采用以问代答法,向对方提出一个与之相关,其实质内容却又背道而驰的问题,使之无法回答,从而化被动为主动。

下面是'99国际大专辩论会上香港大学队(正方)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队(反方)之间的一段辩论:

反方三辩:讲了这么久,对方连书本有什么功能都说不清,难怪看不出不会取代的理由了。那我就请问对方辩友,法律上的那本《圣经》你又如何取代啊?

正方三辩:那么对方同学,你今天讲的书本就是《圣经》吗?

反方一辩:对方辩友难道连《圣经》的例子都解决不了还要和我们谈其他!请问对方辩友,那本《圣经》如何取代?

正方一辩:对方辩友,我告诉你,现在已经有电子《圣经》出版了,这不是告诉大家电脑的普及化吗?

反方二辩:普及等于取代吗?电子《圣经》出版商说过要把所有的书本(圣经)一网打尽吗?

正方二辩:对方辩友,今天的命题是“必将”,所以如果现在有这个趋势,已经有电子《圣经》出现,为什么掌上电脑就不会成为我们明天的书本呢?

反方三辩:可能的趋势就等于结果的必然吗?今天上海证券交易所的股票指数是一千点,明天是二千点,后天它会突破一万点吗?

此例中,双方都在发问,仿佛回答了,但都没有作实质性的回答。当一方提出问题后,另一方采用一个不置可否的转折,马上过渡到回问对方问题,双方你来我往,如法炮制。因为他们明白,针对对方抛出的问题,回答稍有不慎,就会被对方打开缺口,陷入被动。

[研读专栏]

像乔布斯一样去演讲(57)

苹果粉丝也有不买苹果账的时候。2009年苹果公司的年度Macworld大会就遭到粉丝的抗议,要求退票,原因是苹果公司宣布乔布斯将缺席他持续多年的主题演讲。

“我还记得2007年,有一天我跟外甥打了一下午球,然后他迫不及待地要回自己家,拒绝了我请他吃饭的邀请。他那时候刚从高中毕业,我想他是不是约了朋友要去闲逛。我猜中了一部分,他的确约了朋友去闲逛,不过逛的地方就在苹果商店门口,他们结伴在那里排队等着iPhone发售。”乔布斯的苹果引爆了全世界涌动心中持续的热情,而高潮正是从那次被卡迈恩·加洛称为“最棒的乔布斯演讲”开始的。

“如果你想看非凡的演示,那就应该看那次iPhone发布会上的乔布斯。我在书中对这一部分做了很全面的分析,那次展示的华彩部分在于乔布斯对iPhone出场的介绍。”加洛兴奋地说。在发布会上,乔布斯并没有草草带过开场——“现在我们有了一部令人激动的电话,我现在向大家介绍,这就是……”——然后直奔iPhone的功能介绍,而且费尽笔墨以取悦听众。乔布斯说:“我们要向大家介绍三款革命性的产品:一个新的iPod,一部电话,还有一台网络交流设备。明白吗?这是一个设备,我们把它称之为iPhone。”在场的听众发出欢呼声,加洛说:“乔布斯满面笑容,他彻底赢得了听众,这是多么欣慰和自豪的事情。”

加洛曾是一名电视新闻工作者。“在UCLA和西北大学完成学业以后,我当了15年的电视节目主持人,之后做了CNN的财经新闻记者。”加洛热爱媒体工作,“但是做媒体不能释放我所有的热情,与报道一家公司相比,我更想自己去运作一家公司”。作为媒体记者,加洛发现,一部分参与节目录制的企业高管和访谈嘉宾总是会被重复邀请,“他们的共同点是,都很善于讲故事,一件事情经过他们的描述往往变得清楚、明白,能唤起听众的热情”。加洛开始了“媒体训练”的实践,开始为企业高管接受媒体访问做培训。“媒体训练是我所从事的工作的很小一部分,但是其中的很多技巧是适用于所有商务沟通的。”

其实加洛从2005年就开始研究乔布斯的演讲技巧。“2007年,在他的iPhone演讲之后,我深受震动。如果说1984年的乔布斯有非凡的号召力,那么2007年Macworld大会上的乔布斯已然成为一位完美的演讲者。我给《商业周刊》写了一篇文章,后来又就同一个话题写了一系列的文章,文章反响不错,我发现人们对这方面的内容很感兴趣,那些明白其意义的人想成为更出色的演讲者,为什么不从做得最好的人那里学呢?乔布斯是全世界企业家中最会讲故事的人。在过去的30年里,他已经把产品发布和展示发展成为一门艺术。所以我决定在2009年写一本书。”演讲技巧已经成为现实的商务沟通工具,演讲越精彩,给客户和同事留下的印象也就越深。“我记得我曾经看过一本比尔·莱恩(Bill Lane)写的书,他是前GE CEO杰克·韦尔奇的讲稿写手。他说在韦尔奇宣布退休之后,最终成为CEO候选人的都是在GE公认的演讲高手。”

加洛回顾自己的职业生涯,对于他自己并没有什么印象特别深刻的事情,哪怕是曾经获得美国电视艾美奖,反而是那些曾经交流的嘉宾、演讲者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中很多人都是沟通交流的行家里手,他们所用的词汇以及组织词汇的方式都令我激赏,乔布斯就是他们其中的一位。”

“乔布斯的演讲像一出戏剧性的表演”

“优秀的小说家不会在小说开始的第一页就泄露全部的情节和结局,他会通过慢慢堆积素材、催化情绪来实现。”加洛说。乔布斯的演讲往往是从回顾和评价苹果已经创造出的“革命性”产品开始,对他来说,“革命性的产品总是结伴同行,相继到来。苹果公司很幸运,已经为这个世界创造了它们当中的一部分。”在2001年iPod的发布会上,乔布斯回顾了1984年苹果推出麦金托什电脑,它改变了整个电脑行业;而iPod的出现则改变整个音乐产业。

在背景的铺陈之后,乔布斯用一种戏谑的方式来吊听众的胃口。“就像他在发布iPhone时所做的那样,他调侃听众,设置悬念,最终出现的iPhone彻底颠覆了大家的预期。”当大屏幕上出现iPhone的图片,乔布斯说,今天苹果重新发明了手机。“乔布斯像驾驭一支交响乐队一样控制演讲的节奏,有起伏,有渐变,有高潮,最后为听众创造一个意料之外的结果。”不仅是演讲的内容,乔布斯通过自己声音的抑扬顿挫,掌控着听众的兴奋点。“这是一个优秀的演讲者必须具备的技巧,自如地变化语速,在恰当的时间提高或者降低声调。”当他回顾过去开场的时候,语速慢,声音低,甚至是以一种谦卑的语气在说话,这样的声调一直延续到他宣告iPhone的诞生。

“一张幻灯、一个观点,这是最有力的方式。”加洛说。乔布斯在介绍那三款“无中生有”的产品时,并没有用一张幻灯展示出三种产品,他为每个产品都制作了一张幻灯,宽屏iPod、手机、网络交流设备,每张幻灯上出现一种产品的图片。“真正有效的演讲幻灯,每张只传达一个信息。对于真实的信息是这样,对于那些有意制造效果、渲染气氛的信息也一样。”加洛说。对于幻灯片所展示的内容,乔布斯也极尽简化,没有要点提示,也不用冗长的数据,尽可能发挥图片的视觉作用。“人更善于图片记忆,而简化的内容更容易让听众关注演讲者所说的话。太多文本会分散听众的注意力,所以演讲者在准备幻灯片时应该是图片导向,专注关键点。”

在iPhone发布的时候,乔布斯使用了大量的形容词来描述这一新产品,包括“非凡的”、“革命性的”、“酷的”,对触屏技术,他甚至使用了“魔幻之作”的说法。加洛说:“如果你相信你的独特产品和服务会改变世界,那就直接说出来。很多演讲者都害怕在介绍自己产品的时候太夸张,变成自吹自擂,于是他们走到了另一个极端,让演讲非常无趣。你为你的产品、服务、企业激动兴奋,那就直接告诉你的听众。你要允许自己释放这样的热情,表达出来为自己找乐。”

“乔布斯也是练出来的”

乔布斯并没有把演讲的成功当做想当然的事,事实上,长时间的排练才换来演讲过程中表面上轻松、不拘小节和亲和力。乔布斯通常提前几个星期就开始为演讲做准备,检查要展示的产品和技术。“一个原苹果公司的员工曾经回忆说,这些演讲看上去只是一个身穿黑色上衣和蓝色牛仔裤的人在谈论新的技术产品,真实情况是每场演讲都包含了一整套复杂、精细的商品宣传、产品展示。为了5分钟的舞台演示,他的团队曾经花了数百个小时做准备。”加洛说。演讲前,乔布斯用整整两天的时间反复彩排,咨询在场产品经理的意见。在幻灯片制作方面,他亲自撰写并设计了大部分内容。相反地,“我能列举出一大堆企业CEO、高管,他们青睐即兴演讲。这让我很奇怪,企业的领导者花费大量的金钱来设计产品发布、技术演示,但是在临门一脚的时候,他们却没有时间彩排。”

当年乔布斯正在为发布iMac进行彩排,按照设计,他话音一落,新款的iMac从一块黑色幕布后面滑出。乔布斯对当时的照明状况不满意,他希望光线更亮一些,出现得更快一点。照明演示的工作人员一遍又一遍调试,始终不能让乔布斯满意,而他的情绪也越来越糟。最后终于调试好了,乔布斯在礼堂里兴奋得狂叫。“如同乔布斯的朋友所说,他追求品质的态度近乎神经质。我们应该想一想,最后一次为准备演讲进行筋疲力尽的排练是什么时候?答案也许是,从来没有。”加洛说。

研读小结

文章介绍了乔布斯的演讲魅力和演讲技巧,我们在平时的演讲中也可以学习这些技巧,吸引听众的注意力,激起听众聆听的欲望。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开场白是精彩演讲的必备要素。好的开头,能唤起听众的兴趣和求知欲,产生巨大的吸引力,仅仅抓住听众的兴头,使听众非听下去不可。乔布斯并没有草草带过开场,精彩的开场白吊足了观众胃口。同时,乔布斯非常懂得如何调整自己的语速、语调和节奏,能够自如地变化语速,在恰当的时间提高或者降低声调,这也是成功演讲的重要因素。同时,乔布斯的演讲是充满热情的,乔布斯使用了大量的形容词来描述这一新产品,包括“非凡的”、“革命性的”、“酷的”,这种对产品的热爱能够感染到听众,充满热情地演讲才会打动听众。

————————————————————

(1) 朗格:《艺术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8年版,第20页。

(2) 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81页。

(3) 舒哈特:《现代英语语言学概论》,戴炜栋等译,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3页。

(4) 法瑟夫·房德里耶斯:《语言》,岑麒祥、叶蜚声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159页。

(5) 吴文虎:《传播学百题问答》,中国新闻出版社1988年版,第121页。

(6) 施拉姆:《传播学概论》,新华出版社1984年版,第11页。

(7) 葛本仪编著:《语言学概论》,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3页。

(8) 董天策:《传播学导论》,四川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53页。

(9) 张汝伦:《意义的探讨——当代西方释义学》,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页。

(10) 钱伟量:《语言与实践:实践唯物主义的语言哲学导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130—200页。

(11) 索振宇编著:《语用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页。

(12) 吴健民编著:《交流学十四讲》,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73—76页。

(13) 查德·L.威瓦尔:《交际技巧与方法——人际传播入门》,学苑出版社1989年版,第146—147页。

(14) 沙夫:《语义学引论》,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223页。

(15) 沙夫:《语义学引论》,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213页。

(16) 索振宇编著:《语用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8—23页。

(17) 刘焕辉:《言语交际学》,江西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283—284页。

(18) 胡壮麟主编:《语言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95—196页。

(19) J.奥斯汀:《怎样用语言做事》,哈佛大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98—99页。

(20) 董天策:《传播学导论》,四川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48页。

(21) 李宇明等编著:《理论语言学教程》,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3页。

(22) 何建菊、章晋新:《语言对性别身份的建构及其成因探析》,《求索》2012年第2期,第123—124、216页。

(23) 王德春等:《社会心理语言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31页。

(24) George Lakoff,Hedges:A Study in Meaning Criteria and the Logic of Fuzzy Concepts,Journal of Philosophical Logic 2(1973).

(25) George Lakeoff,Hedges:A Study in Meaning Criteria and the Logic of Fuzzy Concepts,Journal of Philosophical Logic 2,(1973).

(26) 李军华:《口才学》,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2页。

(27) 李元授、李军华:《演讲与口才》,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8页。

(28) 赵君:《口语特点浅谈》,青海师专学报2001年版,第5期。

(29) http://www.pep.com.cn/xiaoyu/yuwenbook/xy_dsyz/xxkyjj/201008/t20100820_683077.htm.

(30) 庞晓东:《心理学是什么玩意儿:让你获悉心理学的所有奥妙》,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31) 李宇明等编著:《理论语言学教程》,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72页。

(32) 《实用文库》编委会编:《实用演讲技法大全》,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年版,第3页。

(33) 《辞海》编委会编:《辞海》(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版,第988页。

(34) 中国社科院语研所:《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315页。

(35) 李元授、邹昆山:《演讲学》,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8页。

(36) 邵守义:《演讲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61页。

(37) 邵守义:《演讲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62—164页。

(38) 陈建军主编:《演讲理论与欣赏》,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0页。

(39) http://news.ifeng-com/history/1/jishi/200807/0708-2663-639483.shtml.

(40) 李元授、李军华:《演讲与口才》,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69—470页。

(41) 冯必扬:《辩论学应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唯实》1988年第6期。

(42) 冯必扬:《通往雄辩家之路——辩论学导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43) 《实用文库》编委会编:《实用辩论技法大全》,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年版,第20页。

(44) 《实用文库》编委会编:《实用辩论技法大全》,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年版,第23页。

(45) 《实用文库》编委会编:《实用辩论技法大全》,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年版,第24—26页。

(46) 《实用文库》编委会编:《实用辩论技法大全》,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年版,第26页。

(47) 《实用文库》编委会编:《实用辩论技法大全》,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年版,第30页。

(48) 李元授、李鹏:《辩论学》,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44—145页。

(49) 李元授、李鹏:《辩论学》,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52—161页。

(50) 李天道主编:《中国辩论词名篇快读》,四川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第127—128页。

(51) 《实用文库》编委会编:《实用辩论技法大全》,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年版,第381页。

(52) 《实用文库》编委会编:《实用辩论技法大全》,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年版,第459页。

(53) 《实用文库》编委会编:《实用辩论技法大全》,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年版,第287—288页。

(54) 《实用文库》编委会编:《实用辩论技法大全》,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年版,第458页。

(55) 李元授、李鹏:《辩论学》,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68—169页。

(56) 《实用文库》编委会编:《实用辩论技法大全》,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年版,第242页。

(57) 引自http://it.sohu.com/20100822/n274389378.shtml,作者杨澍,原文刊载于《哈佛商业评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