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态势语言的表达技巧

态势语言的表达技巧

时间:2022-02-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演讲者为了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往往以态势助说话,使表达的意思更为明晰有力。所以,有经验的演讲者都非常重视态势语言的表达技巧,他们用它辅助口头语言来增强演讲的艺术魅力。态势语是演讲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有效地配合有声语言传递信息,能起到补充和强化有声语言的作用,运用得好不仅可以增添有声语言表达效果,甚至有时还能起到口头语言不能起到的作用。

4.4.2 态势语言的表达技巧

演讲是一种听觉艺术,也是一种视觉艺术,它包括“讲”与“演”两个方面。“讲”是运用有声的口头语言,“演”是运用无声的态势语言(面部表情、手势、身姿等)。演讲者为了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往往以态势助说话,使表达的意思更为明晰有力。尤其是当言有不尽意之时,语言难以完美地表达,便常以一颦一笑、一个眼色或一种手势来表示,以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理想效果。所以,有经验的演讲者都非常重视态势语言的表达技巧,他们用它辅助口头语言来增强演讲的艺术魅力。

演讲中的态势语又称为无声语言、体态语言、形体语言、“道具”语言等。它是以人的表情、姿态和动作等来表示一定语义、进行信息传递的一种伴随性无声语言,又称为体态语言或人体语言。

从动静角度来看,态势语可分为动态语言和静态语言。动态语言包括眼神、手势、表情等;静态语言包括服饰、姿态、神态等。

从整体和局部角度来看,态势语可分为整体态势语和局部态势语。整体态势语包括行姿、站姿、坐姿、服饰等;局部态势语包括手势、表情、眼神等。

从表现部位和表现力来看,态势语可分为表情语、身姿语、手势语、服饰语等。

态势语是演讲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有效地配合有声语言传递信息,能起到补充和强化有声语言的作用,运用得好不仅可以增添有声语言表达效果,甚至有时还能起到口头语言不能起到的作用。从美国心理学家艾伯特·梅拉比安的一个公式:信息的总效果=7%的有声语言+38%的语音+55%的面部表情,也充分表明态势语言对于人与人交流的重要性。下面就几种态势语言作简单介绍。

1.表情语

演讲者的表情主要在面部,它受着两种因素的制约:一是对听众的态度,二是所讲的内容。对听众而言,表情的基调应是微笑,它是招人喜欢的秘诀;就内容而言,表情应丰富多彩,喜怒哀乐都可出现。

在整个面部表情中,最鲜明、最突出、最能反映深层心理的是眼睛的神态,即眼神。“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人的喜怒哀乐、爱憎好恶都能从眼神中表现出来,甚至能表达出用言语难以表达的极其微妙的思想感情。演讲者要学会用眼睛说话,把自己真实的感情流露在眼睛里,随时运用眼睛与听众交流感情。

(1)眼神运用法

运用眼神的方法主要有五种。

①前视法:即视线平直向前流动的方法。它要求演讲者的视线平直向前流动、统摄全场。

一般来说,视线的落点应放在全场中间部位,听众的脸上。在此基础上适当地变幻视线,照顾到全场听众,并用弧形的视线在全场流转,不可忘掉任何一个角落的听众。这样,可使每个听众都感到表演者在关注自己,从而引起听众的注意。同时也有利于演讲者保持端正良好的姿态,随时注意会场的气氛和听众的情绪。

②环视法:即用眼睛环视听众的方法,要求表演者的视线,从会场的左右前后迅速来回扫动,不断地观察全场,与全体听众保持眼光接触,增强双方的情感交流,将前视法与环视法结合起来,既可观察到听众的心理变化,还可检验表演效果,控制全场的情绪。

③专注法:即把视线集中到某一点或某一方面的方法,要求表演者的视线有重点地观察个别听众或会场的某一个角落,并与之进行目光接触,同听众个别交流感情。这种方法既可启发、引导听众,也可以批评、制止不守纪律的听众。

④斜视法:即把眼珠向左或向右移动的方法。既可表现对左右观众的关注,同时配合面部表情,又可表现喜欢或鄙夷的情感。

⑤虚视法:即似看非看的方法。既可表现对左右观众的关注,这种视而不见的方法,也可减轻表演者的心理压力,还可表示思考,把听众带入想象的境界。

演讲者学会了“用眼神助说话”就很容易撩拨人的心弦。演讲者最忌的是从始至终用一种眼神,这样会给人呆滞、麻木的感觉。当然眼睛也不能无目的地乱转、仰视房顶、偷看评委或死盯讲稿。

(2)眼神对听众的心理情绪的影响

听众接触到什么样的眼光,就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如听众接触到兴奋、热情的目光,就会感到格外高兴;接触到和蔼关切的目光,就会产生亲切感。如目光呈反复游移状,听众注意力会分散;目光呈呆滞状,听众会感到索然无味;目光呈黯淡状,听众就会情绪低落;眼光根本不与听众接触,听众就会感到对他不注意、不关心、不尊重。

(3)眼神交流技巧

一上台就抬头张望,环视四周,扫视全场,或点视、凝视某物某人。

在表演的过程中,要用眼神的变化来表达自己内在的丰富感情。比如讲到高兴处,就睁开眼,让它散发出兴奋的光芒;讲到哀伤处,可让眼皮下垂,或呆滞一会儿,使这种感情显露出来;讲到愤怒时,可瞪大眼,固定眼珠,让眼睛射出逼人的光芒;讲到愉快处,可松开眉眼,让眼神充满令人喜悦的光彩。

整个表演过程中,一般情况下是目光平视,根据内容需要,眼睛的视线或近或远,或轮转环视,或用询问的眼光与某一个听众交流、或用亲切友好的目光寻求听众的支持。

2.身姿语

身姿是个人思想感情和文化修养的外观,能给观众留下鲜明的第一印象。身姿包括手臂以外的一切身体动作。在日常生活中人的身体可呈现出多种姿态,躺、卧、屈膝、直立等,但在公众交往场合常以站、坐、走等姿势与活动作为自己的各种造型。不同的姿势有其不同的作用、不同的表现,反映着人的不同心态,同时也会给他人以不同的印象。

(1)身姿的种类

①站姿

站姿是人的静态造型动作,是其他人体动态造型的基础和起点。优美的站姿能显示个人的自信,并给他人留下美好的印象。

正确健康的站姿,从身体的侧面观察,人的脊椎骨是呈自然垂直的状态,身体重心应置于双足的后部;双膝并拢,收腹收臀,直腰挺胸;双肩稍向后放平;梗颈、收顿、抬头,双臂自然下垂置于身体两侧,或双手体前相搭放置小腹位。

男子站立时,双脚可分开与肩同宽,双手亦可在后腰处交叉搭放,以体现男性的阳刚之气。其他部位要求不变。

女子站立最优美的姿态为身体微侧,呈自然的45度,斜对前方,面部朝向正前方,二脚呈丁字步,即右(左)脚位于左(右)脚的中后部,人体重心落于双脚间。其余与上同。这样的站姿可使女性看上去体态修长、苗条,同时也能显出女子的阴柔之美。

无论男女,站立时要防止身体东倒西歪、重心不稳,更不得倚墙靠壁,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另外,双手不可叉在腰间或环抱在胸前,貌似盛气凌人,令人难以接受。

②坐姿

坐姿与站立一样,端稳、优雅的坐姿也能表现出一个人的静态美感。正确坐姿的基本要领:上身直挺,勿弯腰驼背,也不可前贴桌边后靠椅背,上身与桌、椅均应保持一拳左右的距离;双膝井拢,不可两腿分开;双脚自然垂地,不可交叉伸地在前,或腿伸一前一后,甚至呈内八字状。双手应掌心向下相叠或两手相握,放于身体的一边或膝盖之上;头、领、颈保持站立时的样子不变。坐着谈话时,上身与两腿应同时转向对方,双目正视说话者。总的来说,男女的坐姿大体相同,只是在细节上存在一些差别。

女子就座时,双腿并拢,以斜放一侧为宜,双脚可稍有前后之差,即若两腿斜向左方,则右脚放在左脚之后;若两腿斜向右方,则左脚放置右脚之后。这样人正面看来双脚交成一点,可延长腿的长度,也显得颇为娴雅。男子就座时,双脚可平踏于地,双膝亦可略微分开,双手可分置左右膝盖之上。另外,男女还可双腿交叉相叠而坐。但搭在上面的腿和脚不可向上翘“二郎腿”。最后,无论男女,就座时下意识地随意抖腿在任何时间都是不合适的。

③步态

站姿和坐姿被称为人体的静态造型,步态则是人体的动态造型。步态,指行走的姿势,它产生的是运动之美。每个人都会走路,但如何走出风度、走出优雅、走出美来,则要靠平时的练习与注意。

通常,走路的步态有下列基本要求:两眼平视前方,抬头合额梗脖,上身正直、收腹、挺胸、直腰,身体重心落于足的中央,不可偏斜;迈步前进时,重心应从脚中移到脚的前部,腰部以上至肩部应尽量减少动作、保持平稳,双臂靠近身体随步伐前后自然摆动,手指自然弯曲朝向身体,行走路线尽可能保持平直、步幅适中,两步的间距以自己一只脚的长度为宜。

(2)身姿的具体运用

①上场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走上台的几步关系到开头顺利与否。一般情况下,演讲者总是在听众聚集较多的情况下走上讲台,成为这一场合的中心。为了让听众一开始就产生一个好印象,演讲者必须显得庄重、诚恳、平静、沉稳。首先,步态要从容,不紧也不慢;其次,方向要看准,不要走错了地方;第三,路线要直,不要弯来绕去的;第四,身体要自如,但不能松松垮垮,一步三晃,也不必端架子。

②站立

站要有站相。身体虽然要挺直,但无须像军人行礼、立正,因为那样虽然精神,但在说话时显得有点僵硬,时间长了,容易疲劳。站立时,两脚是整个身体的基盘。这个基盘既要给人以稳健及美的感觉,又不能影响腿部及上身的活动。一般来说,两脚稍稍分开(10~15cm),稍有前后(10~15cm)为好。两只手臂应自然下垂,不要插入口袋,显得漫不经心的样子,也不可交叉胸前或背在身后,让听众感到不亲切。如果身前有讲台,双手可按放在上面有所依托,也便于做手势。

③移位

移位是指演讲者脚步的移动。演讲者应该站在台的正中间,这样可以照顾到全场各个方位的听众。但如果时间比较长,而演讲者一直站在原处不动,不仅演讲者会感到累,听众也会觉得演讲者太死板。所以,出于演讲内容表达的需要,可以通过位移来体现其中的结构脉络和思想情感的变化。向前位移表示积极、肯定,向后移位表示消极、否定。演讲者在内容大的转折和进展处也可通过左、右、前、后方向的移位表示。移位不能过于随便。移位的要求与手势的要求一样:一要适度;二要准确。

④下场

下场是态势语言的最后一个环节。无论演讲者是否成功,台下的反应如何,作为一个有修养的演讲者应该做到有始有终,给听众留下一个完整的、美好的印象。

3.手势语

手势语是演讲者运用手掌、手指、拳和手臂的动作变化来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态势语言。手势是指从肩部到指尖的各种活动,包括手臂、肘、腕、掌、指的各种协调动作。手势所表达的意义是由手势活动的范围、方向、幅度、形状几方面来决定的。

(1)手势活动的范围

手势活动的范围大体分为三个区间,肩部以上为上区手势,表示积极向上或激昂,如讲到激动时,演讲者常常双手向上举甚至挥动拳头;肩部到腹部间为中区手势,表示客观冷静,如叙述一件事,分析一个道理,演讲者的手势常常在胸前出现;腹部以下为下区手势,表示鄙夷、厌恶、决裂,如当讲到“我们需与一切没落的、腐朽的思想决裂!”时演讲者会做出一个往下劈的手势。

(2)手势活动的方向

一般来说,向内、向上的手势意味着肯定、赞同、号召、鼓励、希望、充满信心,是积极的手势;向外向下的手势意味着否定、拒绝、制止、终止、摒弃、冷漠,是消极的手势。如同样是搓手,朝上搓,可能是摩拳擦掌、急不可待;往下搓,则可能是局促不安、不好意思。同样是举起两个手掌,掌心向内、往内缩,表示向我靠拢、注意我;掌心向下、往外推则是意味着拒绝、回避。

(3)手势活动的幅度

幅度的大小与演讲者的感情、语势有很大关系。幅度大,表示强烈;幅度小,表示平和。手动臂不动是小幅度;手臂挥动,甚至还带动全身,双手挥舞,这是大幅度。一般来说,演讲者大幅度的手势不宜过多,只能偶尔使用;太多,“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像个疯子,会破坏协调美,甚至还会引人发笑。

(4)手势的活动形式

手势活动的形式是由手指和手掌构成的各种不同手形,即手势活动的形状。演讲中常见的手形有以下几类:

①指法手势

食指法:伸直食指。向上或向下,起强调作用,即强调话题所涉及的人和物;向前指,指听众的某个人,挑明话题,表明说话的针对性,常有一定的威胁性。

拇指法:翘起拇指,表示和好、赞许;向鼻前翘,表示称道自我;向前或向后翘,表示夸奖别人。

啄指:互相啄紧,构成两种手势,一是五指接触,啄成一团,向内,表示反复强调重点;二是指尖不接触,尖锐地对着听众,表明不是泛泛而谈,而是有某种针对性。

叉指:手指伸直叉开,可叉两指,也可叉三指或四指,一般都是表示数字,有时也可以表示摒斥。

抓指:五指僵硬地弯曲,呈爪状,表示力图控制全场,吸引观众。

②掌法手势

伸掌:五指合拢,手掌平伸。掌心向上,表示征求意见;掌心向下,表示要抑制和安定听众的情绪,制止某种行为的发生;掌心向前,表示回避;掌心向内,并向胸前缩拢或向外推,这是一种表示抚慰性的手势;掌心向上侧向外,即摊开双手,表示希望听众理解。

劈掌:手掌挺直展开,像一把斧子嗖嗖劈下,这是一种很果断的手势,表明要果断地下决心解决急于解决的问题。

合掌:双手慢慢合拢,一只手搭在另一只手上,表明有必胜的把握。

③拳法手势

拳头向上摆动,这说明说话者的心情不允许听众持有怀疑的态度,以此抓住听众的注意力;拳头向上举,这是一种挑衅性的动作,能给持不同观点的人以打击性的印象。

手势并没有什么统一规定,也无须作专门的训练。手势不在乎多,而在于简练、在于有表现力。因此,作为一个优秀的演讲者既要注意培养和加强这种非语词表现力,又要适当控制这种表现力。

手势还需要自然协调。符合演讲内容的需要,符合听众的文化心理需要,符合演讲者的身份和性格特征,恰如其分,和谐得体就是自然。与演讲者的表情配合、与有声语言同步,与其他动作一致,不生硬、不粗俗、不琐屑,这就是协调。自然协调是一种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