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演讲口语表达的技巧

演讲口语表达的技巧

时间:2022-04-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谓语言要准确,就是说用词确切,要符合客观事实。演讲的语言要清楚地表现出所要讲述的事实和思想,真实地反映出现实的面貌和思想实际。这些词语的恰切使用,无疑增加了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简洁精炼是在准确性的基础上对演讲语言更进一步的要求。林肯用简短精练的语言简述了这场内战,表达了一个政府存在的目的——民有、民治、民享。

所谓语言要准确,就是说用词确切,要符合客观事实。演讲的语言要清楚地表现出所要讲述的事实和思想,真实地反映出现实的面貌和思想实际。无产阶级革命导师、演讲家马克思对于语言的准确和简洁十分重视,向来一丝不苟。他“很重视用语的明朗与准确”,“他常常花很多时间力求找到需要的字句”,“有时到了咬文嚼字的程度”。(36)

关于如何做到演讲语言的准确,邵守义在《演讲学》一书中提出了以下四个条件(37)

第一,思想要明确。演讲者如果对客观事物没有看清、看透,自己的思想尚处于模糊状态,用语自然就不能准确,就必然要暧昧不清。所以,只有思想明确了,才能使语言准确。

第二,要建立起浩大词汇“储存库”。要想使演讲语言准确、恰当,演讲者必须占有和掌握丰富的词汇。为了精确地概括事物,生动地表达思想和感情,分辨事物和概念之间细微差异,使演讲容易被别人接受和理解,并产生较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就需要在大量的、丰富的词汇里,筛选出最能反映这一事物、概念的词语来。

第三,要注意词语的感情色彩。词的感情色彩是非常鲜明而细微的,只有仔细地推敲、体味、比较,才能区别出词语的褒贬色彩。例如,牺牲、逝世和完蛋了这三个词语,虽然表现的都是同一个意思,都可以说一个人死了,但其感情色彩却是截然不同的。

第四,恰到好处地使用一些有生命力的文言词语,也可以增加演讲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例如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学习和时局》这两次演讲中,就用了“再思”、“行成于思”、“学习和时局”等文言词语。这些词语的恰切使用,无疑增加了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所谓简洁,就是指在演讲中要用尽量少的字句准确表达出所要陈述的思想内容,做到“文约而事丰”。简洁精炼是在准确性的基础上对演讲语言更进一步的要求。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注重文字的锤炼,避免拖泥带水、啰嗦重复的毛病,同时戒掉口头禅、空话、套话等无效信息的语言。美国前总统林肯的《在葛底斯堡的演讲》就十分地短小精悍、言简意赅。

87年前,我们先辈在这个大陆上创立了一个新国家,它孕育于自由之中,奉行一切人生来平等的原则。

我们正从事一场伟大的内战,以考验这个国家,或者任何一个孕育于自由和奉行上述原则的国家是否能够长久存在下去。我们在这场战争中的一个伟大战场上集会。烈士们为使这个国家能够生存下去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我们来到这里,是要把这个战场的一部分奉献给他们作为最后安息之所。我们这样做是完全应该而且非常恰当的。

但是,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说,这块土地我们不能够奉献,不能够圣化,不能够神化。那些曾在这里战斗过的勇士们,活着的和去世的,已经把这块土地圣化了,这远不是我们微薄的力量所能增减的。我们今天在这里所说的话,全世界不大会注意,也不会长久地记住,但勇士们在这里所做过的事,全世界却永远不会忘记。毋宁说,倒是我们这些还活着的人,应该在这里把自己奉献于勇士们已经如此崇高地向前推进但尚未完成的事业。倒是我们应该在这里把自己奉献于仍然留在我们面前的伟大任务——我们要从这些光荣的死者身上吸取更多的献身精神,来完成他们已经完全彻底为之献身的事业;我们要在这里下定最大的决心,不让这些死者白白牺牲;我们要使国家在上帝福佑下自由的新生,要使这个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永世长存。

这是林肯在南北内战中为纪念在葛底斯堡战役中阵亡战士所做的一篇演讲。整篇演讲只有10个句子,讲了不到3分钟,却取得了非同凡响的效果。林肯用简短精练的语言简述了这场内战,表达了一个政府存在的目的——民有、民治、民享。同时,这也是一篇感人肺腑的颂辞,赞美那些作出最后牺牲的人们,以及他们为之献身的那些理想。在演讲的第二天,《斯普林菲尔共和党人报》评论说:“这篇短小精悍的演说是无价之宝,感情深厚,思想集中,措辞精炼,字字句句都朴实优雅。”

演讲是讲给别人听的,因此在做演讲时,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就是:听众是否能听明白我的话。要把信息准确无误地传达给听众,就需要做到使自己的演讲语言通俗易懂,让听众明白晓畅。通俗易懂就是指语言应朴实无华、明白如话,应做到“讲来上口,听来入耳”。(38)

要做到通俗易懂,首先就要使演讲语言口语化。由于口语语言的易逝性,演讲时声音转瞬即逝,要使听众能听准、听懂,就要使用听众熟悉而又常用的口语。那么,如何使演讲语言口语化呢?

第一,多用短句,少用长句。句子过长,一来演讲者说起来费劲,二来听众也不容易理解和记住。因此,在演讲时,要尽量把长句变为短句,使之易讲、易听、易懂。例如毛泽东在《关于重庆谈判》中说:“事情就是这样,他来进攻,我们把他消灭了,他就舒服了。消灭一点,舒服一点;消灭得多,舒服得多;彻底消灭,彻底舒服。”一句话,变为几句简短而又齐整的短句,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也很容易把握和记住。

第二,多用口头语,少用文言词。恰到好处地使用文言词语可以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但是用得不好反而会使演讲变得晦涩难懂。因此,在演讲中,要尽量使用日常生活中的口头语,如必须使用文言诗文,可以适当放慢语速,并用白话文将其进行解释。

第三,多用正装句,少用倒装句。倒装句具有强调某种成分的作用,但在演讲中运用,听众不容易把握,听起来也较为别扭。如果改成正装句,就会既顺当,又方便听众理解。

我国前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的演讲风格就被媒体评论为“通俗易懂,平中见奇”。

2000年11月,李瑞环在香港会见当地各界知名人士时说道:“汉朝时,京城田氏三兄弟一直和睦相处。其家中有棵紫荆树,也长得花繁叶茂。但后来他们闹别扭,要分家,紫荆一夜之间就枯萎了。兄弟三人大为震惊,均受感动,不再分家,紫荆花又盛开如初。晋代陆机作诗说:‘三荆欢同株,四鸟悲异林。’唐代李白感慨道:‘田氏仓卒骨肉分,青天白日摧紫荆。’上面讲的紫荆花,和作为香港特区标志的紫荆花是不是一个品种,我没有考证。上面讲的故事,是体现‘天人感应’思想的一个传说,未必真有其事。但这个故事所表达的道理,的确发人深思。”(39)他话锋一转,点破主题,“我们这个五千年文明古国,之所以历经磨难而绵延不衰,屡处逆境而昂扬奋起,就是因为有许多这样博大深邃的思想,有一种内在的强大凝聚力。当今中国要发展、要振兴,必须继续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特别要倡导和合,强调团结。我看香港也是如此,最最重要的是加强团结,惟有团结才能发展繁荣。”

郭沫若说:“语言除了意义外,应该要追求它的色彩、声调、感触。同义的语言或字面有明暗、软硬、响亮与沉郁的区别。”

以声音为主要物质手段的演讲,对语音的要求就更高,既要能准确地表达出丰富多彩的思想感情,又要爽心悦耳,清凉优美。

一般来讲,最佳语言应该是:准确清晰,即吐字正确清楚,语气得当,节奏自然;清凉圆润,即声音洪亮清越,铿锵有力,悦耳动听;富于变化,即区分轻重缓急,随感情变化而变化;有传达力和浸彻力,即声音有一定的响度和力度,使在场听众都能听真切,听明白。

要做到字正腔圆,就要读准字音,读音响亮,送音有力。读音要符合普通话声母、韵母、声调、音节、音变的标准,严格避免地方音和误读。读错、讲错字音,一方面直接影响听众对一个词、一个句子,甚至整篇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也直接影响演讲者的声誉和威信,降低了听众对演讲者的信任感。在读准字音的同时,要尽量做到腔圆,即声音圆润清亮,婉转甜美,富有音乐美。

语调有高低抑扬的变化,同一句话,往往因为语调的不同,表达的意思也不大一样。在演讲中,为了更有效地表达思想感情,就不能不对语言做高低一样的变化处理。汉语的语调变化一般显示在句末,大体可以分为四种语调:平直调、高升调、曲折调和降抑调。其特征如表7-1所示。

表7-1 语调特征

资料来源 李元授、李军华:《演讲与口才》,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78页。

语速的变化也是表情达意的重要手段。只有语速适宜,快慢有致,才能既有效地传情达意,又能令听众感到优美入耳。一般来讲,正常谈话的语速为每分钟120—150字。根据演讲的内容和情感表达的需要,演讲的速率一般可分为快速、中速、慢速三种。其具体特征如表7-2所示。

表7-2 语速特征

资料来源 李元授、李军华:《演讲与口才》,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80页。

此外,跌宕起伏的节奏也是成功演讲必须具备的特点。常见的演讲节奏有轻快型、持重型、平缓型、急促型、低抑型等,其特点如表7-3所示。

表7-3 节奏特征

资料来源 李元授、李军华:《演讲与口才》,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82页。

在演讲中,除了掌握口语语言的表达技巧外,形体语言的运用也十分重要。有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对感觉的印象77%来自眼睛,14%来自耳朵,视觉印象在头脑中保持时间超过其他器官。因此,演讲者在演讲时只作用于听众听觉器官的口语语言是不够的,运用眼神、表情、姿态等来表达思想、丰富感情,可以使演讲变得更加生动。

在演讲中,眼神的运用十分重要,演讲者的思想感情常常可以通过眼神流露出来。眼神配合口语,能表达出丰富多彩的思想感情。因此,演讲者在运用口语传递信息的同时,也要通过自己的眼神,把内心的激情、学识、品德、情操、审美情趣等等传递给听众。

其次,好的面部表情也是演讲成功的重要因素。在演讲中,演讲者的面部表情应该比较迅速、敏捷地反映内心的情感。这种表情所反映的情感不仅要准确,而且要明朗化,每一点微小的变化都能让听众察觉到。同时,在运用面部表情时要把握一定的“度”,要作到不温不火,适可而止。运用之微妙,需要演讲者自己潜心琢磨,细心体会。

此外,在演讲中还要特别注意手势的运用。苏联早期马克思主义宣传家叶·米雅罗斯拉夫斯基说:“演讲者的手势自然是用来补充说明演讲者的思想、情感与感受的。”在演讲中,手势有助于有声语言的表情达意,还可以传递演讲的部分信息。同时,手势还可以增加演讲者自身形象的美感和魅力。手势的运用最好要与表情结合起来,才不至于单调、费解,以达到更好的演讲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