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口语表达者的素养

口语表达者的素养

时间:2022-04-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口语表达者的文化素养口语表达者必须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而且必须不断完善和提高文化素养的结构和水平。口语表达者的文化修养主要包括品德素养、知识素养、语言素养和艺术素养等方面。口语表达中,个体道德行为的善恶,对其人际吸引的程度和语言效能的实现有着直接的影响。崇高的道德人格,是口语表达者给人以道德启示和精神力量的前提。

口语表达者的文化素养

口语表达者必须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而且必须不断完善和提高文化素养的结构和水平。较高的文化修养是展现语言艺术的基础。口语表达者的文化修养主要包括品德素养、知识素养、语言素养和艺术素养等方面。

品德素养

品德是指思想品质和道德观念,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幸福观、审美观、使命感、责任感等诸多内容。任何具体的言谈,都会展露口语表达者的思想品德和道德观念。有一则轶闻式的故事说,几位俄国大作家一起到旧中国旅游,当他们踏上上海码头时,一个绅士正在拿手杖殴打一个衣衫破烂的黄包车夫,而黄包车夫只用双手捂着脑袋,没有一点反抗。这情景被几位俄国作家同时看见,托尔斯泰立刻走向那绅士,说:“你这样作是暴力,不人道的,你应该拿出自己的良心,向这位受辱的车夫忏悔!”陀思妥耶夫斯基却无助地、怜悯地望着黄包车夫,自言自语道:“唉,被侮辱被损害的动物,太可怜了。不但衣食困难,灵魂也很痛苦。”屠格涅夫却向车夫说:“你要安于自己的命运,相信上帝。生活虽痛苦,但痛苦可以变为崇高的美丽。”高尔基可火了,他狠狠地痛打了那绅士一顿,随即转向黄包车夫:“你这懦虫,你这卑屈的奴性,起来,勇敢地跟这些恶棍斗争!”这故事虽然是编出来的,但很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一个人的言谈反映出他自己的思想品质和道德观。托尔斯泰的企求良心发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悲天悯人,屠格涅夫安于命定的劝告和高尔基奋击之后的呵斥,都是他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幸福观的生动具体的表现。

(一)思想品质

思想品质是言谈之中所展示的观点、认识、个人品性等等本质,它涉及到个人信仰、政治觉悟、思想品德、人生态度、自我评价等方面。在口语表达中,思想品质起着关键的制约作用,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第一,一个人的世界观在人的整个精神活动中尤其是口语表达中起着支配作用。思想正确,就理直气壮,义正辞严;思想错误,就会理屈词穷,或强词夺理。一定的思想水平决定于一个人言谈的立场观点和对事物事理的认识水平。

第二,一个人思想的深度、广度和活跃性决定了其言谈的深刻性、言辞的新颖性与独特性。思想开阔,认识就会深刻,言语所蕴含的内容就越多,也就越容易感动人;思想活跃,往往会以新颖的语言提出独到的见解,“道人之所未道”、“独有胸出,萌发新意”。

(二)道德观念

道德是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内心信念和教育的力量来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既规范着人们的行为,又是评价人们行为的一种标准。口语表达中,个体道德行为的善恶,对其人际吸引的程度和语言效能的实现有着直接的影响。美国心理学家凯尔斯等人曾做过一次科学实验,他们让一个人就青少年犯罪问题作了三次内容相同的演讲,但在三种不同场合中,对其身分作了不同的介绍。第一次对听众介绍说他是法官,第二次说他是这个问题的默默无闻的门外汉,第三次则对听众说他是个声名不太好的人。实验结果是:“法官”的演说使听众都接受并相信了他的观点,而“声名不太好的人”的演说根本不能取得说服效果。这个实验研究的结果说明,言语表达者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受到听众的信任与尊重,其言论才会在听众中产生积极的正面的影响。

崇高的道德人格,是口语表达者给人以道德启示和精神力量的前提。如果一个人在台上批判腐败行为,在台下却大搞公款吃喝、贪污受贿,那必然是“台上你讲,台下讲你”。而一个言行一致的人,尤其在一些教育性质的口语表达中,就会一言九鼎,具有强大的说服力。张海迪、曲啸、李燕杰等人的演讲,著名人士的谈话,英模的报告,之所以震聋发聩,给人以深刻印象,产生巨大的影响力,原因之一就在于他们本身具有崇高的道德修养和品行威望。因此,口语表达者必须加强自己的道德情操修养,“首先,做一个有德行的人”(狄德罗语),以自己感人的道德力量取得交谈的成功。

知识素养

知识是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是口语表达内容的坚实基础。丰富的知识能使人思想充实,视野开阔,思维活跃而敏捷,表达富于理论性、系统性、鼓动性和趣味性。因此,知识渊博、学贯中西、博古通今,往往可以使口语表达左右逢源,雅俗共赏。

口语表达者的知识结构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人的知识

口语表达的对象是人,表达者应了解有关人的诸如心理学、行为学教育学、人际关系学、德育学等方面的知识,懂得各类人的情感、气质、性格等心理特征,掌握人际关系的发展规律,从而自觉地有针对性地开展言语交际活动。

(二)社会知识

社会经验、生活常识、天文地理、乡土人情、风俗习惯、名人名言、成语典故、名篇佳作、轶闻趣事等等,都可以成为思维过程中精彩的闪光点,从而丰富口语表达的内容,使言谈产生纵横捭阖、深入浅出的神奇魅力,取得理想的交际效果。缺乏社会常识,口语表达必然变得呆板、单调、枯燥、乏味。

(三)专业知识

专业知识包括理论指导方法和专业理论知识两个方面。

理论指导方法主要是指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譬如,坚持两点论,既要看到事物的正面,又要看到事物的反面;既要看到事物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事物的次要方面;既要看到事物的现状,又要看到事物的发展、变化。要学会全面、深入、发展地看问题,防止片面性、主观性和简单化;要学会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要学会用比较的方法观察和分析事物等等,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精髓。具有较高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修养,才会有较高的理论素养。

在学术性专业性口语交流中,口语表达者还必须融会贯通本专业本行当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本专业、本行当在历史上的沿革和当前的现状,以及相关学科、边缘学科和分支学科的知识,了解本专业、本行当当前的“热点”、动态及趋向等,这样才能具备坚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素养,才能纵横捭阖、卓有见地,给人以知,启人以智,即使在一般的报告、演讲、答问中,如果涉及到专业知识,也必须以精通为要,决不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知识素养主要是通过学习积累而成的。培根认为:“读书足以怡情,足以长才。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不无道理,值得记取。孤陋寡闻,闭目塞听,疏于学习,懒于动脑,是口语表达者的大忌。

语言素养

口语表达能力的核心内容是运用语言的能力。而具有较高水平的语言素养正是语言运用能力强的一种表现。什么是语言素养呢?前苏联语言学家季·艾·罗金尔达指出:“我们应当把富有民族特色,意义表达准确,词汇丰富多彩,语法正确、逻辑严谨并充满艺术表现力的语言看作是有修养的语言。”[1]由此可见,语言素养在能否合理而有效地运用富有民族特色的语言手段来进行口语表达上起决定作用。

口语表达体现的语言素养,主要由以下三种途径获得:

第一,系统地学习有关的语法、修辞和逻辑方面的知识、法则,以提高口语表达的正确性、规范性和纯洁性。语法讲究根据不同的表达要求运用恰当的词语和选择恰当的句式。修辞讲究提高语言的鲜明性、形象性、生动性和得体性。逻辑则讲求加强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和雄辩力。语法、修辞和逻辑学科较为系统的知识,是语言素养的三大基石。

第二,系统地学习和掌握副语言特征和体态语等方面的知识,以更好地展现表达者自己的精神风貌、情绪感受和个性特征。副语言特征如音质、音强、音色、音调、旋律、节奏、语气、语速、语脉和神情、态势等体态语,经过自觉培养和积极训练,可以淋漓尽致地展示口语表达者的语言素养。

第三,日积月累地坚持吸收良好的语言养料,是提高语言素养水平的永不枯竭的源泉。这主要包括:善于向人民群众学习活的、有生命力和表现力的语言;善于汲取古语、外语中的精华;善于分门别类地收集、整理各种材料,尤其是富有语言表现力的材料。有了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语言宝库,运用语言就可以得心应手、左右逢源。鲁迅、郭沫若、邱吉尔、林肯等著名的雄辩家、演说家,正因为具有良好的语言素养,才成为名垂千古的语言艺术大师。

艺术素养

口语表达可以形成口才艺术:表达者通过运用抑扬顿挫、悠扬婉转的有声语言来“说”,并且配合得体协调的模神拟态的形体动作来“演”,一定会在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过程中形成一种整体的美感效应,这就是口才艺术。口才艺术素养的提高,必须汲取其他艺术门类的诸种营养。诸如以线条、色彩、构图来再现形象的绘画艺术,以雕、刻、塑来制作实体形象的雕塑艺术,以旋律、节奏组织的乐音形成艺术形象的音乐艺术,以动作、姿态、节奏和表情来展示形象的舞蹈艺术,运用形象思维通过书面语言来塑造形象的文学艺术,以及综合运用各种艺术手段来创造形象的影视、戏剧艺术,都具有其独特的艺术表现方式和技巧。欣赏这些令人陶醉的艺术,领略其间蕴含的高雅的审美情趣,可以获得深厚的艺术修养。艺术具有相通之处,借鉴诸种艺术的表现手段,也必然使口语表达更加艺术化,从而大大增强口语表达的能力。

总而言之,文化素养是口语表达的内在的客观基础。具有渊博、深厚的文化素养,口语表达才会异彩纷呈、充满魅力。怎样才能具有深厚的文化素养呢?关键是在社会实践中刻苦地学习,积极地探索,敏锐地观察,深刻地分析,从而逐渐积累建构起来。同时,由于社会处于动态发展之中,人类自身的进化和社会化仍在变异、求新的状态之中,因而文化素养的水平应始终随着人们社会实践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提高。只要我们注重加强德、才等方面的修养,并在实践中得体恰当地运用,就一定能进行成功的口语表达。“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这首《观书有感》的绝句,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可以作为我们提高文化素养的座右铭。

口语表达者的思维能力

思维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事物内在联系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这种反映通过整理感知和经验,生成新的意识,进一步推动思维向前发展。言语和思维既有明显的区别又有密切的联系。思维是一种包含物质内容的精神现象,而言语则是一种包含精神内容的物质现象,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或思想的直接现实。在既是思维器官又是言语中枢的人脑中,“没有语言材料,没有语言的‘自然物质’的赤裸裸的思想是不存在的”。人脑对事物的感知、认识过程,要借助内部语言来进行,思维、认识的成果要“用词和由词组成的句子”表述、传达出来。不过,思维能力的高低对言语运用的优劣、成败往往起决定作用。这主要表现为:思维的选择性和创造性制约着言语活动,思维的内容决定了言语表述的意义,思维的质量决定着言语表达的效果。“想得清楚才能说得明白”,一个思维敏捷、广泛和缜密的人,可以用极简单的言语表达丰富的思想;而一个思维迟钝、狭隘、混乱的人,即使运用了许多言辞,也可能说不清楚一个简单的道理。因此,注重培养和锻炼各种思维能力,才能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具体地说,口语表达者的思维能力主要包括基本思维能力和刨造思维能力。

基本思维能力

基本思维能力是指逻辑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灵感思维能力、直觉思维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

(一)逻辑思维能力

逻辑思维又称为抽象思维,它是运用概念、判断、推理反映揭示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思维形式,以抽象性为其特征。逻辑思维是口语表达中最基本的思维方式。运用它,可以对说话的材料、所论的对象进行分类归纳、概括组合、分析推导等一系列工作。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就可以使言谈的概念明确、判断准确、推导正确、论证严谨有力,可以层次鲜明且内容完整地表述思想和观点,从而以强大的逻辑力量、严密而深刻的言辞征服听众。

(二)形象思维能力

形象思维又称为“艺术思维”,它是通过形象,运用想象、联想和幻想等手段进行思维的特殊方式。文学艺术创作者通过塑造完整而富有意义的艺术形象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形象思维在口语表达中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不仅体现在叙事性的口语交流之中,而且也体现在抽象论理性的口语交流之中。首届华语国际大专辩论会上,复旦大学队就“用形象的类比取代抽象的说理;用具体的数据取代经院哲学式的说教;用生动的事例取代烦琐的论证;用幽默感人的语言取代贫乏枯燥的陈述”[2],把严谨的、条理分明的逻辑思维与生动的、感情充沛的形象思维有机地结合起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说明,运用形象思维的方式方法阐述道理,既生动又具体,可以较好地增强口语表达的感染力。

(三)灵感思维

灵感思维又称为“顿悟思维”,它是在思想高度集中、情绪高涨之时,由于有关事物的偶然启发,促使思路顿开,思如泉涌,从而对所探索所论述的事物或问题获得明确的领悟和认识。灵感是一种带有顿悟性、突发性和意外性的创造性思维。灵感获得之时,可以“思接千载”、“视通万里”,闪现出不同凡响的智慧火花。口语表达过程中,无论是构思、表述,还是语言提炼、技巧运用、临场应变,都应该具有灵感思维能力。对口语表达者来说,获得灵感思维能力的前提是:严谨勤奋的钻研态度和积极进取的开拓精神,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知识积累,众多的口才艺术技巧的灵活掌握;而且,在临场口语表达时,还必须善于用良好的情绪保持思维的敏捷,以便紧紧抓住灵感触动的契机。

(四)直觉思维能力

直觉思维是人脑对于出现在眼前的事物、现象、问题及其本质联系的一种迅捷果断的捕捉,敏锐而深刻的洞察,直接的本质认定和综合的整体识别。换句话说,直觉思维就是通过选择性的视觉作用于灵敏的人脑,获得直接的领悟和认知,是行为主体内在知识和经验结构产生的特殊结晶,“是客观对象知觉与内心的行动格式的直接联系”。直觉思维与灵感思维不同,灵感思维是长期积累、长期探索、冥思苦想之中闪耀的智慧火花,而直觉思维则是对眼前事物、现象的直接理解和把握。直觉思维也不像逻辑思维那样,要运用逻辑原理进行严密的推论,而是直接地自信地作出结论。尽管这个结论本身带有较大的或然性,但它对行为主体的思想倾向,情感表现往往有着主导性的作用。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关键取决于在对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规律、过程的熟悉基础上的综合与超越。

在口语表达行为中,直觉思维有着特殊的作用。首先,它往往可以对环境、场面、气氛、听众对象的个性特征及情绪反应,迅速作出整体识别和综合判断,从而对自己的言语及言语策略进行相应的调整,以增强针对性和得体性。其次,它还可以通过创造性的直觉判断、直觉想象“未卜先知”,获得“出人意料”的信息,从而掌握言语交际的主动权,提高口语表达的效果。有必要指出的是,直觉思维水平因受内在经验结构、思维定势的制约和影响,在口语实践中往往会产生“负值效应”,因此,一方面要不断提高直觉思维的水平,减少或然性;另一方面要结合运用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创造条件加以印证,以确保口语表达的质量和效果。

(五)辩证思维能力

辩证思维是在逻辑思维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主要运用归纳与演绎相结合、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等方法来研究思维的辩证发展过程。辩证思维是思维的高级形态,对口语表达有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辩证思维是在感性认识基础上通过分析与综合过程而形成的理性认识。所谓分析,就是分解、离析的意思。分析是思维过程中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各种因素来加以考察的逻辑方法,而辩证思维的辩证分析,就是以实践为基础,从事物对象的实际情况出发,通过实事求是的调查和研究,有的放矢地考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内在本质和特点,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总之,分析的方法就是在对被考察的事物对象的研究中,化整体为部分,化复杂为简单,以便使人们能够不断深入事物内部的各种层次,揭示事物的内在本质,达到深刻理解和掌握的目的。但是,单独使用分析还不够。因为它常常在考察事物的某一局部的时候,撇开其它的方面和因素,孤立地进行考察和分析。所以还必须有综合,要坚持既分析又综合。所谓综合,就是在思维过程中把事物对象的各个部分、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各种因素联结起来进行考察的逻辑方法。而辩证思维的辩证综合,就是把整体的各个部分或各个方面有机地联系起来,把整体的个别特征和个别属性结合起来,并把事物的本质贯穿到全部现象中去,从而揭示出事物在其分解状况下不曾显现的特征;把现象和本质、个别与一般、抽象与具体、统一性与多样性、同一性与对立性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思维中再现具体。正如马克思所说:“具体之所以具体,因为它是许多规定的综合,因而是多样性的依据。因此它在思维中表现为综合的过程。”例如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通过对中日双方的军力、经济力、政治组织力、战争性质、国际环境等特点全面而深刻地辩证分析,得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是中国的”这一结论,就是思维中辩证综合的结果。

分析与综合是辩证思维方法中的核心方法。在辩证思维过程中,从分析到综合,再到分析与综合的对立同一,即分析与综合相结合,是认识客观事物的必然途径。分析与综合这两种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的不同思维过程,是辩证统一、相互联系的。主要表现为:首先,在对一个事物对象的整体进行具体分析的过程中,对被分解出来的各个组成部分必须进行小的综合,以把握各个局部的各自的本质,为整个大的综合提供基础。如果没有这种分析中的小综合,大的综合是无法实现的。同样,综合中又有分析,不论是局部的综合,还是整体的综合,都是在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在实际思维过程中,运用辩证的分析和辩证的综合是既分析又综合,既综合又分析,彼此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补充。其次,当对事物的分析达到了一定的深度,已揭示出整体的各个方面和部分的本质的时候,分析就转化为综合;当思维经过综合,在统一的基础上概括现象使认识进入新的环节,并为进一步分析提供了更高的要求和可能时,思维活动就又从综合转为分析。换句话说,分析与综合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互相促进。掌握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方法,对于口语表达者来说,具有根本的指导意义。

创造思维能力

所谓创造或创造活动,是指提供新的、首创的、有社会意义的产物的活动。而创造力则是人类特殊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综合,是人脑特有功能的具体表现。因此,创造活动总是同创造性思维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创造性思维是指有创见的思维,是个人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从某些事实中寻求新关系、找出新答案的思维过程,它是智力高度发展的表现。创造性思维活动很复杂,它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从基本形式来说,是抽象思维(包括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形象思维、灵感思维、直觉思维的基本形式综合而成的特殊思维形式,主要包括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两种方式。收敛性思维方式(又叫集中思维、辐合思维)就是在思维过程中,将所得的若干观点重新组织,从不同的方向和不同的角度,将思维指向唯一正确的答案、结论或唯一最好的解决方案,避免滑入与之无关或关系不大的问题上去;发散性思维方式(又叫扩散思维、分散思维、辐射思维)就是在思维过程中,充分发挥人的想象力,突破原有知识圈,从一点向四面八方想开去,通过知识、观念的重新组合,找出更多更新的可能答案、设想或解决方法。收敛性思维与发散性思维在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中是辩证统一、配合使用的,这是因为发散思维为收敛思维的创造性最优化抉择提供了可靠的广阔依据,而收敛思维又使发散思维的成果得以肯定和升华。先于发散的收敛,没有发散基础的收敛,都可能会造成思维的贫乏与死板。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一个人的创造能力,主要通过发散思维表现在行为上。因此,这里主要讨论发散思维的作用和特点。

发散思维是一种开放性的思维方法。它既无一定方向,也无一定范围,允许对引起思考的问题标新立异,可以“海阔天空”、“异想天开”,从已知的领域去探索未知的领域。这种开放性的思维方式,可以打破心理定势,摆脱具有个人特征的固有的思维框架,奇想天成,妙语惊俗,脱颖而出。著名电影导演谢晋赴美举办个人影展时,美国电影界同行和记者们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样的电影最卖座?中美如何进行电影合作?”面对这个“友好的难题”,机智的谢晋答道:“里根先生将来不当总统了,如果他仍旧对表演感兴趣,那么,他来主演,我来导演,中美合拍,这部影片我相信在全世界一定卖座,这也是最好的中美电影合作。”对这种出乎意外的敏捷的回答,在场的美国朋友报以热烈的掌声。这里,谢晋没有囿于常规思维方式,严肃地论述最佳影视理论和最好的电影合作方式,而是采取典型形象分析论证方式,运用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的想象加以发散,不仅妙趣横生,而且切题入意、天衣无缝。

发散思维的创造性特征,主要表现为“三维度”:流畅度、变通度、独特度。所谓流畅,是指心智活动少阻滞,多流畅,能在较短时间内表达出较多观念,反应迅速而众多;所谓变通,是指思考变化多端,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不易受思维定势的束缚,因而能提出不同凡俗的新观念、新构思,它要求人们在思维流程中闯出思维定势,使创造活动的准备状态不受先前活动的干扰,从而造成灵感的突发性;所谓独特,是指对事物有超乎寻常的独到见解。这三个特征中,流畅处于发散思维的一个低级的层次,因为它可以导出积极和消极两种结果,但它是创造思维必不可少的基本条件;独特居于发散思维的最高层,是创造思维的最终结晶;变通则介于这两种特性的关键处。流畅是变通的条件,变通亦离不开独特。思维发散欲灵活,必须以广博的学识和多维思维渠道的流畅为基础,而变通也不是随意乱变、想到什么就是什么,而是有条件有目的的变,即必须有一定独特性。变通如果没有独到之处,不具有创见,虢没有任何意义和价值。

口语表达过程中,运用发散思维、收敛思维以及把它们辩证统一起来的这种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至关重要,因为发散思维的基础是知识面宽:从日常生活到历史事实,从文学作品、典故轶闻到奇趣异闻,都可以给听众以智慧和美的享受。而收敛思维关键在于牢牢把握口语表达的主旨和基本问题,充分利用和展现发散思维的积极成果。两者的有机结合,就可以创造既机敏严密、又凝练活泼,既紧扣主题、又汪洋恣肆,既层次分明、又妙趣横生的口才艺术来。

口语表达者的心理素质

素质在心理学上是指人的先天的解剖心理特点,主要是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特点,它们是人的心理素质发育与成熟的生理条件。心理素质是在社会环境和社会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主要是指人自身表现出来的稳定的、经常性的、本质的个性心理特征,包括信念、情感、气质、性格、兴趣等。成熟的心理素质,不仅可以使口语表达产生积极的效果,而且是形成独特的口语交流风格的重要因素之一。

信念素质

信念是建立在认识和情感基础上的一种思想意识,主要是指一种个人极度尊重和信服、并以之为行动准则或指南的主张或思想,因此,信念是决定人们政治行为、道德行为的巨大精神力量,是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的一种精神支柱。在思想素质的外显或表现中,信念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

在现代社会中,信念只有在辩证唯物主义这种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建立起来,才会对工作、生活、个人前途、社会理想形成正确的认识,才会怀着坚定的信念、必胜的信心不遗余力地去努力、去奋斗、去作出个人的积极贡献。在口语表达中,信念是一种特有的激发力,并且具有持续的强化力,可以克服迷惘和畏难情绪,提高责任心和加强使命感,促使口语表达取得圆满的成功。

情感素质

情感,亦称感情,是人接触客观事物所激起的喜、怒、哀、乐等心理表现。在口语交流的过程中,有原则性的倾向并且深厚而稳固的情感,往往会产生巨大的鼓舞行动的力量。这就要求做到:首先,自觉地将表达内容的情感与表达者自己的情感协调一致。对欢乐或忧愁、激昂或愤怒给予恰如其分的表露,“放”得自然、“收”得及时,恰当得体,使听众能自觉地随着表达者的情感表现而心领神会。其次,充分运用饱含情感的言辞和体态语去强烈地刺激听众的听觉和视觉神经,使之兴奋起来,得到铭心刻骨般的感染,受到震聋发聩般的鼓动,从而行动起来,勇往直前。

气质素质

气质是人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点,主要表现在人的情感和活动发生的速度、强度、稳定性和灵活性等方面。气质的生理类型可分为多血质、粘液质、胆汁质和抑郁质四种。在社会活动中,气质的判定根据是人的活动的积极性、行为的均衡性和适应环境的灵活性等方面的表现。因此,可以把这四种气质类型分为两大类,即前两种属于外倾型,其特征是喜欢交际、开朗活跃,喜怒哀乐形于色,言语动作显于外。在口语表达中一般带有“阳刚之气”,语词激烈,语速快,语调、音量变化大,常伴有丰富的面部表情和手势语。后两种属内倾型,其特征是交际适度、善于克制寡言少语、顺应困难,注重内心体验。口语表达一般表现出“阴柔”之美,语言平稳、舒缓,语调、音量变化较小,面部表情和手势较单调。懂得了气质类型及其优缺点,有助于认清自己气质的积极一面和消极的一面,从而发扬优点,克服弱点,自觉地进行培养和锻炼,以便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气质。

巴甫洛夫认为:“为了充分地和清楚地理解人的正常的以及病态的行为的变异起见,就必须对于与动物所共有的这些类型,再补充几个纯粹属于人的类型,就是我们所熟悉的思维型、艺术型和中间型。”这三种类型是在社会活动中产生并表现出来的,它们各有自己鲜明的特点。思维型的人抽象思维能力强,能够理智地透过复杂的现象揭示出事物的系统、层次及其内在联系,善于洞察事物的本质和特性;艺术型的人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能力发达,能够灵活敏捷地对事物作出完整而形象的感知;中间型则兼具这两者的特点。在口语表达中,思维型的人言谈审慎严密,擅长议论和说明;艺术型的情感丰富、体验独特、知觉细腻,擅长叙述和抒情;中间型的人则在特定语境中可形成侧重思维型或侧重艺术型的表达风格。

综上所述,人的气质类型既由先天性生理机制构成,又可以在后天的社会实践、环境熏陶的培养锻炼中得到改造而有所改变,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有利于形成对个人和社会发展起积极作用的良好气质。

性格素质

性格是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习惯的行为方式方面的稳定、独特的心理特征。按照巴甫洛夫学说的观点,性格的生理机制是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特点和在外界环境影响下后天获得的暂时神经系统的“合金”。换句话说,性格是以气质为基础,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发展和变化的。性格有好坏之分,好的性格如自豪、自信、诚实、谦逊、勤奋、温和、谨慎、平易近人、善于交际、坦率、亲切有礼貌、乐于遵守公共规章制度、严于律己等;坏的性格如自卑、虚伪、傲慢、懒惰、孤僻、粗暴、生硬、对公益事业漠不关心、轻视社会准则、放任自流等。不同的性格在口语表达中具有不同的特点。。雄健豪迈者、谈吐激昂劲拔;温文尔雅者,言辞则平实含蓄;灵慧智敏者,言语多启迪奇崛;机警沉着者,话语则直率苍劲。

口语表达中,最忌讳的性格是孤僻。美国英克尔斯教授认为:“现代人的显著特征是:乐于接受新的思想观念,新的行动方式,适应社会的各种改革和变化;能理解不同意见,头脑开放,容得下反对意见,并尊重和认真考虑来自各方面的不同意见;不囿于成见,不因袭传统,敢与陈旧韵观念和教育内容挑战;守时、惜时,讲究办事效率;乐于让后代根据社会需要,选择离开习俗尊敬的职业,不横加干涉;彼此相互尊重、相互信赖。”这些现代人的显著特征所显示的性格就是开朗、开放、开通、开豁。性格内向、沉默寡言的人,往往很难与别人进行有效的交往,取得事业的成功,更不用说勇于和善于进行口语表达了。因此,要提高口语表达的才能,必须自觉地发掘自己性格中具有积极人生意义的特点,并在社会实践中刻意地加以培养和锻炼,以形成健全而开放的开拓者性格。

兴趣素质

兴趣是人伴随快乐、喜欢和满意的情感体验的、对客观事物积极探究的一种认识倾向。兴趣的基础是需要,这种需要不仅是指物质的,更主要是指精神和文化的,前者往往因得到满足而丧失,如吃饱、睡足之后就会对可口的食物和睡眠不感兴趣;后者则是一种高尚兴趣,它建立在精神和文化需要的基础之上,不因在认识过程中的满足而导致兴趣的消失或减弱,反而会因这种满足而引起更强烈、更浓厚的兴趣产生和发展。

兴趣可以被看作人从事实践活动的强有力的动力之一。当着人们对某方面事物感兴趣时,就能够全神贯注、积极热情、兴高采烈、富有创造性地从事这方面的实践活动,从而获得更多的认识,并因此开阔眼界,丰富精神世界。这一点对于口才培养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演说家、雄辩家都是对口语表达具有极其强烈的锲而不舍的兴趣的入。强烈浓厚的兴趣是促使口语交流获得成功的前提之一,是创造口才艺术的一种动力。这主要表现为:第一,有了口语表达的浓厚兴趣,就会产生展示口才的冲动和欲望,就会注重加强口才艺术的基础和培养口才表现的技能。第二,有了口语表达的浓厚兴趣,就会自然而然地克服因精神紧张、恐惧而怯场的心理障碍,就会自觉地鼓起热情和激发灵性,在交往过程中,谈笑风生、举止得体。第三,有了口语表达的浓厚兴趣,就会精熟地掌握交流内容,有预见性地研究交流过程,有针对性地制定交流过程中的应变措施,并且胸有成竹地积极引发听众的交流兴趣,创造谐和的集思广益的交际氛围。

口语表达者的心理素质,主要体现在信念、情感、气质、性格和兴趣五个方面。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有效地促使表达主体自觉地在口语交流实践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个性优势,不断提高口语表达的能力。

口语表达者的主导能力

口语表达是人们在特定语境中运用有声的标准口语交流思想、沟通感情、传递信息的一种有效手段,是在人际交流过程中产生的人类特有的社会精神文化现象。在人际交流的过程中,口语表达者是这一言语活动的行为主体,必须通过自身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这就必然要求口语表达者具备较高水平的主导能力。这种主导能力的基础是深厚的文化修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缜密的思维水准等个性特点的综合。具体在口语交流过程中,口语表达者的主导能力主要体现在表达内容、方向的把握能力,信息反馈的领悟能力和情绪场合的调控能力等三个方面。

内容方向的把握能力

口语交流过程中,口语表达者总是根据自己特定的世界观、政治倾向、思想感情、道德观念、理想情操、思维方式、文化修养和具体语境等主客观条件,将自己感知、认识中所内化积淀的信息,进行加工、提炼,并编码转换成有声语言表达出来,不论在单向口语交流中,还是在双向或多向口语交流中均是如此。因此,口语表达者在表达之前和表达之中,都必须选择确定的内容,以此对整个交流过程起着定向和导引的作用。除了特殊情况之外,表达者一般都会排除干扰,按照确定内容展开话语方向,实现交际目标。具有宏观和微观上把握表达内容和话语方向能力的表达者,住往容易达到自己的交际目的。例如意大利记者法拉奇就越南战争问题访问基辛格时就充分显示了这种超凡的能力。[3]

信息反馈的领悟能力

口语交流过程尤其像聊天、座谈、辩论、质疑等对话形式的言语活动,具有双方互为听众、互为口语表达者的特点,这就要求任何一位口语表达者既要说、又要听——注意信息反馈,领会对方传达出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交际对方的信息反馈,主要表现在“察言观色”的言色两个方面,即一是面部表情、二是言语表现。言语是“产生某一语言的一连串有意义的语音的过程或结果”。面部表情尤其是眼神,往往可以显示特定的情绪或情感,是信息交流反馈的一条重耍渠道。如果是全神贯注、侧头侧耳入迷地聆听,说明听众对所传递的信息十分重视,或者信息正中听众下怀,这时表达者可加以适当的发挥,以便淋漓尽致地表达本意;如果听众皱着眉头,或者心不在焉,则说明表达者话题选择或内容、时机选择不当,除非“必言之”或“必欲言之而后快”之外,一般应加以适当调整或转换。为数众多的听众场合,正面反馈往往是鸦雀无声或群情沸腾,而负面反馈则是满堂乱哄甚至喝倒彩。根据不同的反馈,表达者应对表达内容和方式作出相应的调整。言语表现的信息反馈主要有两点,一点是表示信息正在输入,如“嗯”“哦”“是这样吗?”“后来呢?”“你对这件事怎么处理的?”等话语;显示听众正在甚至十分关切地接受所传输的信息。另一点是对方话语显示出新信息甚至潜在信息——言外之意。这里的新信息,是口语表达者需要掌握或了解但此前尚未捕捉到的信息。如某个人到某中学求职,他先介绍了自己学业方面情况,谁知那位校长说:“教师编制已满了,所以不能接收你了,不过,我们倒是需要一名团干。”听到这个信息,这位大学生就把自己做系学生会主要干部的工作经历和开展活动的情况作了介绍,表明自己具备团干的条件,终于被录用了。这说明善于捕捉听众对象反馈的新信息,有利于圆满地实现自己的交际目的。如果说新信息是听众对象的直接反馈的话,那么潜在信息便是间接反馈了。所谓潜在信息,是指蕴含在表面话语之中的真正意图。其话语反馈形式常表现为:正话反说或反话正说——话中有话;明话暗说或暗话明说——言外有意;直话曲说——故意模糊等等。对此,表达者都应该领悟其中的真实含义。例如,1961年4月,刘少奇到湖南一个生产队调查,向社员群众征求对农村公共食堂的意见。当时“抓辫子”、“戴帽子”的风气很严重,社员们没有正面回答问题,而是一个劲地夸1956年的时候,生活如何如何好,鸡鸭猪喂得多,自留地种的东西多,油水吃得重,肚子吃得饱。刘少奇同志从这“赞扬”声中听出了群众的意思:农村公共食堂办糟了,害得群众生活不如从前。由此可见,通过听众对象的面部表情和有关话语反馈的信息的领悟,既可以避免出现“自说自话”、“唱独角戏”的情形,又能够促使口语表达在双向交流的基础上顺利进行。

情绪场合的调控能力

口语交流过程中,口语表达者的调控能力主要表现在情绪或情感和场合、时机两个方面,前者属于主观方面的调控,后者则为客观方面的调控。对这两个方面加以调控,才能保证口语表达顺利进行并取得预定的效果。

(一)主观方面的调控

口语表达过程中,往往会发生一些生疏、复杂乃至意外的情况,这必然造成口语表达者情绪、情感上的巨大波动,或者是恐惧担忧,或者是愉快兴奋,都可能形成口语表达的障碍,因此,口语表达者必须具有控制自己的情绪、情感的能力,使之具有确定的方向和位置并与口语表达的内容、语境气氛相协调。如果没有这种自我调控能力,往往收不到预期的效果,有时还会遗下笑柄,如赫鲁晓夫那样。情绪、情感方面的调控主要表现为对自身心理、情趣、态势、音量、节奏、动作等方面的自制与调节。它可以抑制和克服消极因素的干扰和影响,调动和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保持口语表达的主动权和显露出最佳的风格表现。

(二)客观方面的调控

口语表达是在特定的时间、地点、场合和特定的对象中进行的,表达者刻意针对这些客观因素的特点,作出种种有利于自身口语表达的部署和安排,就是具有客观因素调控能力的表现。需要控制的场面主要有三种:(1)冷场,主要表现为听众。昏昏沉沉、麻木不仁,甚至打毛线、打瞌睡或者充耳不闻、眼睛却到处乱瞅;(2)乱场,主要表现为轰场如吹口哨、喝倒彩、乱鼓掌、大笑、高声喧哗等;(3)质疑,即听众大声提问或传条子提问,要求给予解释或回答。这三种情形中,第3种可以认为是较为正常的,但如果处理不好,也容易引起乱场。

1.冷场的控制

冷场的出现,主要是听众兴趣减少甚至缺乏兴趣,或者是精神疲倦、注意力分散。对这种情形,可采取下述两种方式进行调控:其一,更换语调,变化节奏。即运用具有抑扬顿挫、轻重缓急韵律的语调,加强声音的表现力,增添声音的情感色彩,让听众产生一种悦耳怡神的反应,从而克服疲惫、懒散、分心、走神的现象。不过,语调节奏的更换变化,只能以思想感情为依据,不可无缘无故地将声音陡然提高,语气陡然加重,或者丧失理智似地一下子快说、一下子慢说,那样会引起听众反感,结果适得其反。其二,巧妙穿插,抛砖引玉。所谓穿插,是暂时中断原定的口语表达内容,插进一段话、故事或一则趣闻,甚至朗诵一首诗或唱支歌,目的是振奋听众的精神,然后“言归正传”。适度恰当是穿插不仅形式上要巧妙,即衔接自然顺当,顺理成章,不可令人觉得勉强或认为节外生枝,而且内容上要求“抛砖引玉”,即在与话题相关的基础上,能够起到说明、交代或补充的作用,或者有发人深思、加深理解、增强说服力的作用。

2.乱场的控制

乱场的主要原因是观点不同或讲话者缺乏权威。不管哪一种情形,都应采取相应的策略。这种策略是:其一,以冷静的态度、激昂的声音继续宣讲。根据高尔基的回忆,列宁在伦敦出席俄国社会民主党代表大会发表演说时,遭到孟什维克的攻击,“愤怒、讽刺、憎恨像一阵狂暴的热风吹扫着厅堂,几百双眼睛各色各样地照射着列宁的全身”。面对这种情景,列宁怎样处理?他“并不因充满敌意的抨击而激动不安,相反,他仍然热情地、确凿地、镇定地演说着……”,听众最终被这种执着的态度、坚毅的精神、坚强的信念所征服。这说明,坚韧不拔是对付乱场的一种有效方法。其二,突然停顿,触发好奇。面对局部骚动或交头接耳的场面,可采取突然停顿、目光专注的方式,引发部分无心听讲的听众的好奇心,迫使他们自然而然地停止交谈并将视线向讲述者集中。这时,应抓住时机,通过自己友善的眼神、友好的微笑,或者通过诚恳的、富有启发性的话语,表明自己具有协调性、建设性的态度和意见,从而起到制止喧哗、激发兴趣的作用。其三,提出问题,引线穿珠。面对喧闹的听众,高声提出与表达内容相关的问题以吸引他们的注意,促使他们边思考、边交流。在这样的基础上,讲述者再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这样也可以取得控场的良好效果。

3.质疑的有效控制

质疑是口语交流中一个重要的环节,通过质疑,讲述者可以更全面、更深入、更具体地摆明事实、讲清道理。质疑大致可分为三种:一种是问明观点或事实真相;一种是提出不同观点来论争;一种就是故意刁难,企图让讲话者出丑。对于最后一种,可采取针锋相对的方式,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也可从揭露其提问的不良用心入手,拒绝回答问题。对于前两种质疑,除不宜当众作答的问题外,一般应做到有问必答,对答如流,像著名的演说家刘吉同志那样。对答能力强,是灵敏的思维、清晰的条理、丰富的知识储备和日积月累的表达实践的综合体现。

【注释】

[1]T.3.阿普列相.演讲艺术.赵文元,臧之权译.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197

[2]王沪宁,俞吾金.狮城舌战.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164~166

[3]奥里亚娜·法拉奇.风云人物采访记.阿珊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83.12~2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