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口语表达概述

口语表达概述

时间:2022-04-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口语与标准口语什么叫口语?因此,我国标准口语的内涵应该是:运用汉民族共同语表达的符合特定语境和交际目的的语意完整、效果良好的口头语言。口语表达的含义言语表达就是从语言系统中寻找所需的材料,并以适当的形式组合起来,用以传情达意。

口语与标准口语

什么叫口语?《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比较简明:“口语就是说话时使用的语言。”如果说得更准确一些,口语就是口头交际中使用的主要诉诸听觉并借助各种辅助手段表情达意的口头语言。

口语是人类的有声语言,又称为自然语言,它包含声音和意义两个部分。口语与书面语是两种既相同又不相同、既接近又不接近的言语功能体系。在文字产生之前,人们只用口语交际;文字产生之后,人们才在口语的基础上创造出书面语来。口语和书面语的联系与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口语是口说耳听、借助声音传递信息的交际语言;而书面语则是手写眼看、借助文字传递信息的交际语言。

第二,一般情况下,口语中短句多,自然停顿多,省略成分多,易位现象多;书面语中以上现象极少且要求遣词造句规范化。

第三,口语语汇在一般情况下,通俗、平实、避让同音词,书面语语汇相对则“儿化”现象较少,也少用语气词。

口语是一种言语,而言语与语言是两个概念。语言是一种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是服务于人类交际和思维的工具,而言语则是对语言的运用及其所产生的结果、成品。如说话,就是用声音包装自己的思想、感情,并把它传递给听众,而听话,则是把对方说出的现成话语加以译解还原,从而达到理解说话人的思想、感情的目的。说话表达、听话领悟都是对语言的运用,都是言语活动;说出来给对方听的话则是言语活动的结果,形成一种言语成品。虽然每个人的言语内容各有不同。说话、听话的行为方式也有一定的个人特点,但是所有言语活动都表现为对语言的运用,都是运用语言的建筑材料——语汇和组合规则——语法进行的,因此,可以说语言体系是一种抽象的、拟想的系统,是人们的一种总体认识和把握;而言语则是对语言的具体的现实的运用及其结果。具体地说,语言和言语的区别是,语言是全民的,言语则是个人的;语言的材料和组合规则是有限的,具体的话语则是无限的;人们可以根据交际的需要自由讲话,但必须使用全民共有的语言材料并遵守其组合规则,随意生造和违反规则只能造成交际的困难。

口语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它包括方言的口语,也包括普通话的口语,既指零零碎碎、不连贯的话语,也指语意顺畅、一气贯通的话语,因此,有必要明确什么是标准口语。一般国家是把中等文化程度以上(如前苏联)或大学文化程度以上(如英国)的人所操的口语确定为标准口语。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汉语的标准口语应当规定为受过中等教育以上的操现代汉语普通话的人日常所使用的口头语言。然而,这种规定只是从外延上来说的,有着一定的片面性。因为受过中等教育以上的人即使操现代汉语普通话,也不一定就是表意顺畅、语势连贯的标准口语;有些未受过中等以上教育的人,运用普通话也可表达出明晰准确的标准口语。因此,我国标准口语的内涵应该是:运用汉民族共同语表达的符合特定语境和交际目的的语意完整、效果良好的口头语言。

汉语口语的标准是以现代汉语普通话为规范的,而现代汉语普通话又主要是以北京话和北方话作为基础确定的,因此有必要强调三点:第一,汉语的标准口语应排除北京口语中的土音、土词、土语等杂质成分。第二,适当控制儿化韵的使用。儿化韵是北京话中一种特殊的音变现象,它虽然有着特殊的表情作用,但对南方人来说,较难掌握,而且在口语中使用过多会影响内容的表达,因此标准口语中应做到儿化韵少。第三,标准口语应在保持口语的基本特色的基础上,进一步向书面语靠拢,以便准确地表达科学概念和抽象思维。

由此可见,口语是人们在交际中使用的有声语言。标准口语则一般是受过中等教育以上的人运用现代汉语普通话表达的语意完整、语势贯通且能取得圆满效果的有声语言。口语中包括着标准口语,而标准口语既是在一般口语基础上提炼、整理而成的符合规范的连贯的口头语言,也为口语表达这种动态过程提出一种测试、评价的砝码。

口语表达的含义

言语表达就是从语言系统中寻找所需的材料,并以适当的形式组合起来,用以传情达意。言语表达是对语言系统的积极运用,因为语言系统中的材料、规则都是言语表达的工具,而语言本身并不就是话语或文章,但它为言语表达提供了可能性和现实性,因此,言语表达是以表情达意为目的,根据表达内容和言语环境的需要对语言材料、语言形式和规则进行选择运用的一项社会实践活动。言语表达根据信息载体的不同,可分为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借助文字的是书面表达,借助语音的是口头表达。

口语表达的特点

口语表达除了需要借助体态语言作为辅助手段外,主要有以下五大特点:

(一)口语表达是个人的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自然综合的体现

口语表达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口语表达者参加这种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则会综合反映出个人的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语言能力是美国著名语言学家乔姆斯基提出来的,它是指说话人内在的能力,即能说出和分辨出那些合乎语法的句子的能力而不包含使用语言的能力。美国语言学家、宾夕法尼亚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戴尔·海姆斯认为乔姆斯基的“语言能力”的概念是不完整的,他指出:“于是我们必须解释这一现象,即正常儿童掌握句子知识时,不仅考虑是否合乎语法,还要考虑是否得体。他们所掌握的语言能力包括什么时候说话,什么时候不说话,跟谁谈什么事,什么时候谈,在什么地方谈,用什么方式谈。总之,一个儿童逐渐学会完成各种语言行为、参加到语言活动中来,并对别人的语言实践进行估价。”[1]不难看出,戴尔·海姆斯以“正常的儿童”为例讨论的交际能力,既是对语言能力这一概念的补充和完善,也论述了口语表达所涉及的主要问题。换言之,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的综合,就是口语表达能力。口语表达艺术的实现,不仅要求句子具有“合法性”,而且要求句子具有可接受性和得体性;不仅考虑言语的正确性,而且特别强调言语的可接受性和得体性。所以说,口语表达综合表现出个人的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

(二)口语表达的语言与思维具有趋同性

口语表达的过程,就是一个将内部语言的思维变为外部语言的口语的过程。这个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其一是初始思维阶段,即“打腹稿”的过程。通常人们在说话之前要求“让我想一想”,就是要理清头绪,确定说话要点和脉络。这一阶段如果时间允许,还会进行推敲、筛选工作。其二是现想现说、现说现想阶段。所谓语言与思维的趋同性就是指这一阶段的情形。虽然有时初始思维阶段对话题相关的内容想到了很多,但是一进入说话的过程,就得边说边想。一个意思讲完了,新的想法也随之生成。在语言链的限制和思维的联想力作用下,所要表达的意思和内容得到充分、完善的展示。人们的思维和口语就是这样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初始没有完全定型的想法,通过现想现说,会越说越明白,越说越完整和准确。

口语与思维的趋同性,要求口语表达跟得上思维,其关键在于思维必须敏捷、周密、连贯,这样才不至于出现表达上的“延顿”和“空白”,后语不搭前言,甚至无话可说。

(三)口语表达的语音具有易逝性

口语表达是以声波为载体来传递信息、交流思想的,而声波则是稍纵即逝。也就是说,口语具有易逝性特点。所谓易逝性,指的是一句话讲出来,就是最终的形式,而这种形式保留的时间很短。口语通过声音作用于大脑,形成语言刺激,可以形成短暂的记忆。据实验心理学研究测试,一般人听连续的语流,前一个语言片断精确地记住不超过七八秒钟,此后便被新的语言片断所代替。口语表达实际上是一个语言链不断流动的过程,往往不可能字斟句酌,反复推敲,这是区别于书面表达的一个突出的特点。所以,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口语表达的接受者往往是通过选取关键词句来领悟整个话语意思的。

(四)口语表达的言语形式具有简散性

口语表达往往是在随想随说的情况下进行的,不可能对语言进行细致的加工润色,因而显得有些粗疏、不够严密。即使事先已写成文稿,并且经过背练,但只要脱稿直接宣讲。就会表现出粗疏和不严密的特点来。换句话说,口语成品不像书面语成品那样,是经过精心设计、多次修改因而结构完善、语法规范的成熟作品,它的言语形式表现出简略和松散的特点。

简略,是由语义组合特点构成的,主要表现为用语简明概略。不管是深思熟虑的演讲,还是临场的即兴发言,往往多用短句,不用结构复杂、修饰语长的长句,有时甚至会把一个长句化成多个句子来表达,使得话语简明,表意清晰,听众容易听清弄懂。此外,话语形式简略还表现为脱落、省略、隐含等等。这些现象的产生,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思维受时间的限制,说话者不可能组织结构复杂的长句;第二,表达受语言符号线性输出的限制,不可能组织内容繁多的长句;第三,口语表达是在特定的言语环境中进行的,表达者的手势、面部表情等体态语言及情景意义可以补足这些简略话语的意义。因此,面对面的口语表达强调接受者的理解与领悟,以顺利传达基本信息、交际成功为目的,在可能的情况下,并不要求句子的完整与表意的严密。

松散,是就言语结构形式而言的。结构松散,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一个较长的句子在可能停顿的地方(如主谓之间、动宾之间、并列成分之间)断开,形成停顿多、语流时断时续的松散现象;另一种是指整个话语结构中,关联词少,语序比较灵活,易位现象多,追加句、倒序句、跳脱句、插入语(或句)等使用频繁。之所以产生上述现象,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口语表达一般是随想随说,而说话时生理上要呼吸,要换气,所以一般十来个音节就需要有一个停顿;第二,表达一个意思时,突然想起与其相关的某一点意思,或者要对前面已经表达的意思作补充,因而停下来,插进一两个词或一两句话,这就造成了言语形式上的松散。

言语形式的简散性,是口语表达区别于书面语表达的另一大特点。在特定的交际环境中,只要能够圆满而顺利地表情达意,言语形式就可以而且应该简略而松散。如果一定要用规范而严密的言语形式,如“因为天下着雨,所以你要带把伞”之类的话,反倒不合乎口语交际情境了。

(五)口语表达过程具有灵活性

口语表达过程尤其是日常交际之中,呈现出很大的灵活性,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话题灵活多样

日常口语交际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环境中所有的事物都可能成为话题,如天气、盆景、插花、饮食、服饰等等,而交谈过程中突然出现的人或物都会彻底改变原来的话题,把交谈引向新的话题。

2.内容灵活多变

日常交际中在没有中心话题的情况下,话题的灵活多样造成内容的灵活多变,而话题的具体内容是由参与者的兴趣、爱好、特定的心理情绪、特定的情景氛围、特定的知识储备等诸多方面的因素相互作用所决定的。如你和朋友正在客厅里谈玲珑可爱的哈巴狗,就有可能从这只狗的来龙去脉,谈到西方的宠物热,从鲁迅憎恶憨态可掬貌似公允的叭儿狗,到某歌星宠犬的生活费高于教授的工资。再到城市宠物热的兴起……如此等等,一只狗的线索便可牵出这许多内容来。如果一阵凉风吹进来,而你又添上了一款新衣,那么话题的内容可能会在气候变化或服饰艺术、服装行情上深入下去。所以说。交谈者的主观因素和外界因素总是影响甚至操纵着交谈。使内容发生始料未及的变化。

3.表达风格灵活多貌

口语表达时,因交谈内容不同,交际对象不同,往往会表现出不同的表达风格:或言辞犀利,或委婉含蓄,或冷嘲热讽,或慷慨激昂,或平实爽快,或庄谐迭出。这些都随着内容的变化、形式的多样而呈现出来。

口语表达的功能

口语表达是人类社会中最重要、最常用的交际形式。人类用来表情达意、传递信息通常有两种交际形式:一是书面语言,即通过文字来表情达意,它可以消除时间距离的限制,是人类社会的重要交际工具;二是口头语言,即通过语音来表情达意。此外,体态语言也可以表达情感、传递信息,它是通过眼神、表情、动作、体姿所表达的含义来实现的,但是通常它只是对口头语言的表情达意起辅助和补充作用,口语表达配合体姿手势表情,会更生动、更感人。从人际交往的语言实践来看,口语使用频率比书面语更高,应用更广泛,覆盖面更大,特别是现代通讯设备和传播媒介的长足发展,“地球村”的形成,口语也可以消除时空距离的限制,从而日益发挥着更为广泛、更加重要的交际作用。

口语表达的一般性功用为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沟通情感。传递信息,即表达者通过语言发出信息,听者通过语言接受信息,这时的口语表达过程即为语言信息的交流过程。当今社会信息猛增,人们千方百计力求高效率快节奏地传递和获取最佳信息,而通过口头表达的语言正是最便当最快捷的工具。维纳在未成名之前,办起了一个有各种学科朋友参加的“月聚餐会”,通过广泛的信息收集、综合、互补,他创立了“控制论”。而他的许多朋友也都成为博奕论、电子计算机、神经控制论和人工智能的奠基者或开拓者。可见,传递信息是口语表达的基本功用之一。

交流思想也是口语表达的基本功用之一,人们通过交谈,可以取得知识,促使思想升华,视野扩大、境界全新。古语云:“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可见书本知识的学习代替不了口语交际。

一个人的认识总是有限的,对事物的看法不可能都正确,因此,就某些问题同别人交换看法,可以互相补充,互相纠正,共同提高。萧伯纳有这样一句名言:“你我是朋友,各拿出一个苹果彼此交换,交换后仍然是各有一个苹果;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朋友间相互交流思想,那么我们每个人就有两种思想了。”

思想的交流可以促使认识更加深刻,不断获取真知灼见。法国科学家普鲁斯特和贝索勒为了探讨“定比定律”,曾进行过长达9年的辩论。最后,普鲁斯特发现了“定比定律”,他向人们郑重宣告:发现“定比定律’,贝索勒有一半功劳。他说,“要不是贝索勒的质难,我是难以深入地去研究定比定律的。”如果说普鲁斯特是从肯定的角度去研究定比定律的话,那么贝索勒的质难,则近乎否定。这种否定促使普鲁斯特更深入更全面地研究定比定律,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这就是思想交流的意义。

情感沟通,即通过口语表达,可以将感情抒发出来,使人的精神得到满足或者宣泄。人类生活的要素有两个方面,一是物质生活的满足,如衣、食、住、行的舒适;二是精神生活的充实,如思想、意念、情感的自然流露等等。丰富的精神生活和充裕的物质生活一样的重要,甚而至于在特定的情景中,满足精神生活的需要比满足物质生活的需要还更加具有迫切、重要的人生意义。人际交往或社会活动中,情感传递的主要方式之一就是口语表达,从“点头朋友”到“知心朋友”,常常是在交谈过程中相互了解而形成的,因此,口语表达在情感沟通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它,可以尽情倾诉忧愁与欢乐,恐惧和希望,猜疑和欢慰;通过它,可以排难解纷,消除隔阂;通过它,可以抚慰愁苦烦闷甚至悲观厌世的情绪,激起对美好幸福快乐生活的追求与向往。“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培根的这句名言充分说明了交谈具有的沟通情感的重要作用。

口语表达的功能,就一般意义的表达者而言,是传递信息、交流思想和沟通情感,就具体的个别的表述者而言,有时具有特殊性,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治国安邦 成就事业

口语表达在社会生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重大的关键时刻,往往关系到国家的兴衰,事业的成败。对于这一点,古今中外有识之士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和充分的肯定。我国古代就有“一言可以兴邦,一言也可误国”之说,更有“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的宏论,足见口才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美国人将“舌头”、原子弹和金钱并称为赖以生存和竞争的三大战略武器;现在,又把“舌头”、美元和电脑并提,称为三大战略武器。将“舌头”冠于三大战略武器之首,可见其作用非同小可。

古往今来,许多口才大师充分发挥其卓越的表达能力,治国安邦、成就事业。在我国古代,盘庚可算是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第一个演说家,他就是靠慷慨陈辞说服臣民们拥护其迁都措施,挽救其政治危机的。春秋战国时,唐睢不辱使命、墨翟止楚攻宋、触龙说赵太后、烛之武退秦师、邹忌讽齐王纳谏、苏秦合纵五国攻秦、张仪连横兼并六国,他们的口才,或为治国安邦作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或取得了个人事业的辉煌成就。在现代,我国许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发展、壮大和繁荣昌盛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们不仅投身于革命的实践,而且以其出众的口才,宣传革命真理,打击敌人,鼓舞人民。

(二)说服论争 展露才智

口语表达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得最为特殊也最为具体的功能是说服。“说服意味着我们通过人际间的劝告、激励和诱导,使得另一个人以一种特定的方式去思考或行动。”[2]这就告诉我们,说服既是思想观点、主观看法的短兵相接过程,又是表达者预期目标的完全实现。具体地说,表达者能够运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衡之以利、示之以危等“强有力的方法”,把自己的主张、意见、观点准确而全面地表达出来,取得对方的理解和支持,促使对方改变态度和采取行动。

事实上,人类社会中,为了协调活动,消除争端,趋利避害,激发斗志,解决纠纷,都需要说服对方改变乃至放弃己见,并且信服和同意采纳表达者的观点和主张。因此,说服的功用可以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如解决国际争端之时,高屋建瓴的分析,可消除战争之祸;商贸洽谈、索赔中,有理有据的说辞,可赢得亿万财富;社会活动之中、细致入微、设身处地的诱导,可使庸人立志、浪子回头、斗士奋进、群情激昂。由此可见,能够产生极大影响力的说服,必然是人类智慧的自然体现和口才艺术的美妙结晶。

论争是说服中较为激烈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其目的也是论证自己观点的正确,从而说服对方。

(三)培养训练 开发智能

良好的口才是促进人才成长的重要条件之一。现代社会交往中,社交能力的高低主要表现在说话艺术的巧拙上。语言是信息的第一载体,语言的力量能征服世界上最复杂的东西——人的心灵。口语则是最简便、最快捷、最廉价的传递手段,比书面表达更灵活、更及时、更直截了当,因而也更行之有效,使用也更为广泛。有人认为,是人才未必有口才,而有口才者一定是个人才,这话相当有道理。在当今社会,说话、演讲的能力已成为现代人必备的重要能力,更是创造型、开拓型人才必须具有的特殊素质。社会活动中,能够将某种见解用缜密的逻辑、明晰的语言,并辅之以传情达意的体态语,流畅准确地表达出来,就使口语具有直观性和速效性,产生综合感染力,取得良好的效果。这种优秀口才,是聪明智慧的集中反映。

在工作和学习中,通过口语表达如系列的和综合的训练,可以形成优秀的口语表达才能,从而培养思维能力和发展智能。这王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口语表达具有语言与思维的趋同性,语音的易逝性,言语形式的简散性,交际过程的灵活性和内容、主体形象的综合性等特点。因此它不能像写作那样反复推敲,字斟句酌,它需要更敏捷的才思、更机智的反应力、更慧巧的灵感火花。其次,口语表达才能是一种综合的智力品质,它具体深刻地表现出思维的敏捷性和应变性、评判的广泛性和深刻性、内容的知识性和信息性,因此,与写作相比较而言,口语表达更有助于人们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更有利于发展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分析力和创造力等在内的人脑智能。杰出的能言善辩之士,无不注意自身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以促使智能的开发与应用。自80年代以来,我国学校教育重视口才训练,让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讨论会、演讲会和辩论会,就是着眼于通过口语表达的训练发展学生的智能。

口语表达的基本特征

口才是在口语交际过程中通过口头表达展现出来的,综合性是其本质特征。这种综合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心理生理的综合。口语表达活动,必须通过心想、口说、耳听、目视等心理生理活动默契配合、协调一致来共同完成。其中每一个因素都可以作为独立的单元而存在,具有自己独特的规律和功能。第二,素质能力的综合。口语表达,无论是精心准备的,还是即席产生的,都具有一次性特征。“君子一言,驷马难追”,用来形容话一出口就不容易收回、不容易修改,再恰当不过了。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优秀的口才是一个人素质能力的全面综合反映。这里的素质,主要包括思想境界、道德情操、知识学问。能力主要包括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记忆能力、表达能力、交际能力和应变能力。素质和能力综合成一种文化储备。这种储备在特定的语境中,通过想象和联想,促进讲说者取得所需材料和方式,以源源不断地供应口语表达者的需要。因此,“积之愈厚,发之愈佳”,“厚积薄发”,是口才养成的一种典型表现。第三,手段方式的综合。与书面表达相比,口语表达独具有声性和表情性两大特点。就有声性而言,口语表达通过语调的高低、强弱,语气的缓急、长短、粗细,增强了有声语言的活力,促使语流进程千姿百态,有时甚至可以遮掩不完善的内容。苏东坡“三分诗七分读”,说的就是这后一种情形。就表情性而言,讲说者不仅可以通过词句和语调来表达,还可以运用面部表情、手势、身姿、动作等体态语来表达或补充完善手段方式的多样化,可以充分展示出口语表达的才能,促使表达效果更加圆满。

综合性是就口语表达者内在的主观表现方面而言的,而从口语表达的成品或结果的外在的客观评判方面而言,则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符合特定目的

人类活动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具有目的性,口语表达活动尤为能够体现这一点。能够实现或达到目的,是优秀口才的一种重要标志。口语表达的目的,概括地讲,有以下五种:

(1)明了。即让听者懂得所传递的信息,或明白理解他所不知晓不了解的事情;

(2)接受。即让听者在弄懂思想观点、立场看法的基础上信服并接受,并能产生相应的行动;

(3)感动。即让听者随着讲说者的表达而产生情感、心境的变化,从而形成心灵相通,同悲同喜、同忧同乐;

(4)拒绝。即让听者明白其观点看法要求不被接受,它是一种逆向交流,尤其需要注意讲究方式技巧;

(5)反驳。即指出对方观点、要求的不合理乃至荒谬。一般情况下,口语表达目的较为单一,但有时也可能兼有几种,不管是哪一种情形,达到或基本达到了目的,才能称得上真正的会说话,有口才。

切合特定语境

口语表达在一定的言语交际环境中进行,并且受到言语交际环境的制约和影响。因此,口才好的人,不仅善于适应言语交际环境,而且善于利用言语交际环境。从交际学的意义上讲,言语交际环境是由口语交际的时间、地点、场合、对象、前言后语等因素构成的。俗话说“到什么山头唱什么歌”、“见什么人说什么话”,指的就是要善于适应和利用言语交际环境的具体因素,以产生良好的表达效果。

例如:上课时间在教室里,说话一般比较庄重、严肃,话题也比较集中;休息时间在公园里,说话一般比较自然、随意,话题也比较分散。在公文事务处理中,一般不用谈家常的语气和口吻;与亲人促膝谈心时,则不适宜用公文程式。宣传科学理论,要在理智上使人信服,不适宜用过分的文艺腔腔;描写文艺形象要在感情上打动人心,不宜用过多的说理口吻。面对千百群众的公开演说,不宜轻声缓语;亲友个别交谈则不宜大声疾呼。对一般群众说话要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对专家说话可以使用专门术语、言简意赅。[3]这段话揭示并说明了适应特定语境的方式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

表述方式正确

表述方式是指符合特定目的、切合特定语境的言语形式。它是在基本表达方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场合的特殊因素和交际对象的特殊心理产生出来的技巧和方法。口语表达能力强的人,能够适情应景,选用正确的表述方式,从而加强表达效果。1957年12月,周恩来总理陪同缅甸联邦副总理吴巴瑞、吴觉新率领的两个代表团到杭州、上海访问。在参观上海江南电影制片厂时,观看了《林冲雪夜奔梁山》一场戏后,周总理和吴巴瑞走到“山神庙”前,同演员握手、拍照。周总理对外宾说:“我们中缅两国人民都是由于殖民主义的压迫而走上反帝国主义道路的,也是一种逼上梁山。……”这里,周总理从加强中缅两国人民友谊和联系的目的出发,利用“逼上梁山”这出戏构成的言语交际环境,借题发挥,即景引申,巧妙地表达了中缅两国人民有共同的遭遇、共同的斗争经历,因此更应携手共进的意思。毫无疑问,周总理选用借题发挥、即景引申的表述方式不仅正确,而且显得非常自然、风趣、亲切、友好,产生平等待人、亲如一家的交际效果。

表达效果良好

所谓表达效果,是指所说的话语产生的实际效用。符合特定的目的,切合特定的语境,选用正确的表述方式,就会产生良好的表达效果,前三者是动机展现的动态过程,后者则是必然产生的结果。表达效果良好,不仅可以达到预期的目的,而且可以树立讲说者优雅的形象。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所谓有口才、会说话,就是指表达效果良好。这是衡量口语表达是否出类拔萃的一个具有实践意义的重要标准。

语言符号的表达意义

口语表达是对语言运用的一种言语行为,在这个行为过程中,说话者将信息逐步地转换或编码为一整套语言符号——信号传送出去;接受者收到信号后,再将其译成信息。这是一个话语交际的信息模式,只要遵守语言的语义规则、语法规则和语音规则,正确地进行编码和译码,就可以准确地传递并理解信息和成功地进行交际。然而,口语表达的语言符号的意义往往不能简单地从它所包含的词的词典意义以及话语的语法结构去理解。那么,究竟应该怎样去理解语言符号的表达意义呢?为了清楚地说明这个问题,首先有必要弄清什么是句子意义和什么是话语意义。

所谓句子(或词)的意义,就是它在相关的语言中被认为是它的相应的句子(或词)的意思。换句话说,句子意义可以从它所包含的词及语法结构特征得知。如“这房子在车祸中被损坏了”一句,懂得了“房子”、“车祸”、“损坏”等词的意思,懂得了被动句、语序等语法结构知识,就可以懂得这句话的意思了。所以,句子意思就是句子的字面意思,没有任何言外之意的成分,它的意思不会随时间或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话语,是某一个人所说的一串言语,在这串言语的两端为说话者所作的停顿。这某一串言语可能是一系列的句子,也可能是一个短语,甚至可能只是一个词。话语更多意义上是指口头语言,因而它们必然与一些韵律特征和副语言特性密切相关。韵律特征如语调、重音、过渡音和副语言特征如声调、音量、节奏、音速等等都是说话过程中所必不可少的。因此,所谓话语意义,并不直接是由组成句子的词及其语法结构决定并显示的那部分意义,而是通过运用这些话语的环境,即上下文或前言后语及与之有关的韵律特征和副语言特征决定并显示出来的意义。如“你爸爸来了”,可能只是简单地叙事,告诉小孩一个信息,但如果是对正在顽皮的孩子说这句话,就是警告或威胁了。于是,孩子会马上坐下来装作读书或规规矩矩,这意味着孩子听懂了这个警告。这里有一个起作用的言语环境因素——亲缘、权势人际关系因素,即父亲对孩子管教很严,孩子怕父亲。又如秘书小王问经理:“你要我打印这封信吗?”用一般的语调、重音问,回答可能是“是的”。但如果把重音放在“我”上,成为“你要我打印这封信吗?”回答则可能是“不,我要小李打印它。”这里“我”就是话语意义所在。之所以出现这两种不同的应答结果,是因为前者询问“是否打印”的问题,后者询问“是谁打印”的问题。重音“我”传递的话语意义即此。由此可见,句子意义和话语意义是紧密相联的,话语意义必须借助某一语境的句子来表达,离开了句子,也就没有话语,更不可能有话语意义。但二者也有区别:一是句子意义(在很大程度上)不受上下文或言语交际环境限制,而话语意义却受上下文或言语交际环境限制;二是句子意义由句子本身的词汇、语法特征来决定,即句子意思就是句子的字面意义,而话语意义则复杂得多,它包含了多种意义,如韵律特征和副语言特征所表达的意义,面部表情和有关手势所表达的意义,说话者企图强调的意义,说话者的感情意义,句子所预设的或含蕴的意义等等。[4]

弄清了句子意义和话语意义,也就好理解语言符号的表达意义了。语言符号的表达意义就是说话者所传递的意义,它包括句子意义和话语意义。如果是单纯提供信息,就是在表达句子意义,例如说:“小杨最近买了一台先锋音响。”小杨,同事都熟悉,出国讲学刚回不久,完全可以享受出国人员的优惠待遇。但如果小杨既未出国讲学,而家境又不那么富裕,说“小杨最近买了一套先锋音响”,重音落在“先锋音响”上,且伴随不敢相信的神情,就有话语意义了:这笔财产来历不明,值得怀疑。

口语中运用语言符号表达意义时,还应注意这些符号在接受者脑中所产生的联想意义,因为一个言语串的含义的理解是与接受者独特的经历、身分、感情、思想和观点等密切相关的。所谓语言符号产生的联想意义,正是接受者将表达者所运用的语言符号由此及彼地与自己的经历、身分、生理、心理、感情、思想等相关联而产生的意义,或者是从语言符号所表达的意义推论出来的意义。如阿Q忌讳“光”、“亮”、“灯”之类的词语,就是因为他有癞头疮,一听到“光”、“亮”、“灯”等,他就会联想到自己的癞头了。这是因接受者的生理、心理而产生的联想意义。据说法国著名作家大仲马在意大利旅游时,准备到某座城市里最大的书店去看看,书店老板得知这一消息后想讨好这位大名鼎鼎的作家,就将书店的书架上全部摆满大仲马的作品。大仲马一进书店,发现书架上全是他的书,觉得很奇怪,就问老板:“其他作家的书到哪里去了?”老板慌乱中结结巴巴地回答道:“我、我都卖完了。”大仲马顿时觉得十分无趣,非常不高兴地走了。大仲马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从老板的话里推出他的作品不及别人的作品受欢迎而造成滞销的结论,这是一个作者最不愿意看到的情形。说话是一种交流,是必须考虑表达效果的,所以,当我们说出某些话语时,应特别注意接受者是否会产生误解、反感甚至厌恶、憎恨等情形。因为出现这种情形,不仅影响表达效果,还会造成人际关系紧张、交际的失败。因此,口语表达时一定要注意语言符号在有关接受者脑中所产生的联想意义。

语言材料的选择与组织

言语表达实际上就是根据交际目的、表达内容和言语交际环境对语言材料所作的一种选择过程。这种选择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话题的选择

所谓话题,即谈话的中心内容。话题对交往活动的进程具有重要的作用,一个恰当的话题,可以使双方各抒己见,尽情畅谈。如果话题选择不当,双方的话语就没有交汇点,交谈就会中断。话题选择的要求是:如果从营造融洽气氛、使对方愉悦的目的出发,就可以选择对方感兴趣或擅长的事情作话题;如果想要建立自己的交际形象或搜集有关材料,就可以选择自己有所研究而众人又能补充或自己关心的事情作话题。选择话题应注意尊重隐私权和避免搬弄是非。

词语的选择

选用词语有四个方面的问题值得特别注意:第一,注意词语的表义特点,做到正确运用词语,既注意词义的轻重、大小,又要防止歧义的产生,以免让人费解甚至误解。同时,在遵循语言规范的前提下,能够利用特定语境提供的条件针对不同对象创造性地选用词语。第二,注意词语的修辞效力。词的意义包括词汇意义和色彩意义。选用词语,应当注意突出词汇意义,但对词的感情色彩、形象色彩、风格色彩、语体色彩也应给予特别的注意,因为这涉及到选用词语的准确、生动、形象的问题。尤其是词语的感情色彩,它的运用直接反映出表达者对听者和同听者有关的人物的态度与感情。第三,注意词语声音的谐和。既注意声音的高低平仄配合,又注意音节长短单双的照应。第四,注意正确选用虚词。特定的语气词,不仅可以传达细腻的情感,还可以表示一定的话语意义。如“你要小心点呀!”一句,“呀”的运用,不仅使语气婉转、温和,而且还逸出怜惜之情,透出关切之意。

句式的选择

句式,从运用的角度看,是能引起强调的重点、语气的表达、表意的效果等有所不同的句子格式。因此,长句还是短句,整句还是散句,松句还是紧句,常式句还是变式句,主动句还是被动句,肯定句还是否定句,陈述句还是疑问句、感叹句、祈使句、反问句等等,都是可供选择的句子格式,关键是要适应具体的言语环境。

表述方式的选择

叙述、描述、阐述、抒情等等,可根据特定的内容和表达的需要,结合一定的修辞要求,选取得当的表述方式,予以恰当的运用。

口语表达才能的标准

从口语表达的含义及特点可知,人人都能说话,但并非都善于说话。作为善于说话的口语表达,是一种具有一定思想性、规范性、创造性和艺术性的高层次表达,它能给人以精神陶冶、审美情趣和艺术享受。简言之,是一种口语表达能力强的表现。这种口才的展示虽然有着丰富多彩的形式和变化无穷的内容,但毕竟从中可以找出带有规律性的东西。这种规律性的东西可以看作口语表达才能的一般标准:

①思维敏捷反应迅速

②立意明确内容集中

③条理分明逻辑严密

④语势连贯跌宕起伏

⑤用语规范贴切易懂

⑥适切语境话语得体

⑦生动优美诙谐幽默

⑧委婉含蓄蕴藉深邃

⑨把握时机灵活善变

⑩言语和谐语气适宜

在口语表达过程中,只要能达到上述标准,就可以称之为有口才,就能在人际交往中扣住听众的心弦,催发听众喜怒哀乐的情感,激励听众去爱、去恨、去奋斗、去行动,从而发挥口才的作用。

【注释】

[1]祝畹瑾编.社会语言学译文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2]L.威瓦尔.交际技巧与方法.赵微,叶小刚等译.北京:学苑出版社,1989.

[3]王德春.修辞学探索.北京:北京出版社,1983.41

[4]林汝昌,李曼珏.语义学入门.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3,11~1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