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有声语言的表达技巧

有声语言的表达技巧

时间:2022-02-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了达到最高层次的要求,演讲者必须努力学习和掌握有声语言的表达技巧。这样的演讲,即使内容很好,也不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因而历来演讲家都非常重视有声语言的表达技巧的训练。好嗓音的标志是:响亮悦耳、圆润柔和、富有情感。练好嗓音必须克服以下几种不良声音:①弱音。能够说好重音,感情就能表达得清晰明白。说不好重音就不能准确地表情达意。

4.4.1 有声语言的表达技巧

演讲,首先是一种听觉艺术。有声语言是演讲者与听众交流信息的最主要的工具和最重要的渠道。有声语言的表达,最基本的要求是语音清晰、语言规范,进一步的要求是抑扬顿挫、流畅自如,最高要求是丰富多彩、声情并茂。这三种要求明显地划出了低、中、高三个层次。为了达到最高层次的要求,演讲者必须努力学习和掌握有声语言的表达技巧。

有声语言的表达包括语音表达和语义表达两个方面的内容。

1.语音表达技巧

法国艺术家泰纳在《艺术哲学》中说:“人的喜怒哀乐,一切骚扰不宁、起伏不定的情绪,连最微妙的波动、最隐蔽的心情都能由声音直接表达出来,而且表达得有力、细致、正确、无与伦比。”听话听声,清亮甜美的声音具有一种动听迷人的魅力,使人情不自禁地被其吸引。反之,演讲者声音含混不清,尖锐刺耳,或者南腔北调,听众就会不舒服,甚至难以忍受。这样的演讲,即使内容很好,也不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因而历来演讲家都非常重视有声语言的表达技巧的训练。

有声语言的语音表达技巧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1)用声的技巧

用声技巧主要指讲究音准、音色、音量和音调的运用技巧。

音准是指发音的标准化、规范化。它有三点要求:一是使用普通话,二是发音准确,三是吐字清晰。因此,初学演讲者,首先,要学会汉语拼音及正确的拼读方法,使每个字都能读准;其次,要多进行朗读训练,以加强各种发音器官准确到位地发音,使字音正确清晰;最后,对个别发音有困难的音节可以选择一些“绕口令”来反复训练,以纠正不正确的发音。

音色是指人的嗓音质量。好嗓音的标志是:响亮悦耳、圆润柔和、富有情感。嗓音与天赋有很大的关系,然而嗓音也是可以改进的,只要方法正确,持之以恒地练习,就可以使嗓音在原有的基础上大大提高。练好嗓音必须克服以下几种不良声音:①弱音。这要靠多进行高声发音练习来纠正。②喉音。它导致声音生硬、沉重,缺乏音色变化而削弱了声音的表现力,纠正方法是将舌尖轻触下齿龈,使喉头放松,让腹部去控制呼吸和发声。③鼻音。为克服鼻音的发声含混朦胧,发声时,呼气要有节制,注意适当控制声波流入鼻腔。④刺音。这种声音是呼吸冲击强烈,声音频动厉害造成的,纠正方法是呼气有节制,避免气息对声带的强烈冲击,在声音延长时力求平稳。⑤沙音。如有疾病,要及时对声带或喉头医治;如是发音方法不当所致,那就要改正呼吸与发音,减少喉头负担,使声音响亮悦耳。

音量是指演讲者在台上讲话声音响亮的程度。演讲中,演讲者应根据听众听觉的承受能力,适度地调整自己的音量,既要使后排听众听起来不吃力,又要使前排听众不觉刺耳。在全场听众都听得清的“大音量”中,音量仍要有相对的大小高低变化,使得声音抑扬顿挫,富于变化,不仅洪亮达远,而且悦耳动听。音量的确定、调整,一方面要根据听众人数和会场环境而定,即人多场大则音量大一些,反之则小一些;另一方面要“以情发声”,情绪激动,则声高一些,情绪平稳,则声低一些。

音调是指发音音域的高低变化。音调在现代汉语中一般分为平直调、高升调、弯曲调和降抑调四类。平直调从头至尾一样高低,平缓而无变化,往往表示庄重、严肃、冷漠等情绪。高升调是由低向高,逐步上升,一般用来表示惊讶、反问、鼓动、号召等思想感情。弯曲调是先降后升两头高,常常表示讽刺、怀疑、愤慨、幽默等感情色彩。降抑调是由高向低,逐步下降,通常用来表示自信、坚持、赞扬、感叹等情感。音调也具有传递信息、交流感情的作用,如“好”这个词,用平直调表示应允、赞同,用高升调表示怀疑,用弯曲调表示赞叹。音调还具有影响听众情绪的作用:音调变化和谐优美,就会悦耳,吸引听众;反之,没有音调变化的声音,犹如钟表与机器的声音,虽然前者清脆,后者响亮,但都令人不感兴趣,使人疲乏易睡。

(2)使用重音的技巧

重音有强调语义重点、突出主要感情的作用。利用重音增强语言的表现力是语音表达的重要技巧之一。能够说好重音,感情就能表达得清晰明白。在表意重点处加以适当重读,还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给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说不好重音就不能准确地表情达意。例如,“你为什么不说”这句话,只要重音位置不同,其语义也就有差异:

①你为什么不说?(别人已说你却不说)

②你为什么不说?(到底是何原因不说)

③你为什么不说?(不要用笔,只要口说就行了)

重音可分为语法重音和强调重音。语法重音有一定规律,位置较固定。强调重音要根据语义的重点和强调某种特殊感情来安排重读。

重音表达技巧有三点值得注意:

第一,表现重音要顾及整句乃至整段、整篇的思想感情和声音变化,因为声音的轻重是相对而言的,语流过程的重音和轻音只有通过比较才能显示出来。

第二,听众对重音的感受既有听觉的,也有心理的,所以在特定情境下,轻而低的声音也可以使听众感受到重音之所在。

第三,说话清楚、逻辑性强的人,一般重音都说得很明显,而说话含糊、逻辑性较差的人,往往说不好重音,这是一个普遍现象。后者必须进行多方面的学习与刻苦练习才能改正。

(3)使用停顿的技巧

演讲中的停顿可以形成具有韵律美的演讲节奏,而且有时比发声表示的意念还要多。除生理需要的自然停顿,还有以下几种停顿:

语法停顿即根据语法结构安排的停顿,它是口语表达中的语法标志。它的处理方法是:分清主谓宾,短句一句说完后停顿,长句说出主语后,稍稍停顿,然后以明确语义为前提再酌情停顿。一般来说,句与句之间作短的停顿,能使听众清楚地弄懂上下句的逻辑关系;段与段之间有稍长的停顿,能使听众迅速理清思路,消化前面所听内容,以保持清醒的头脑,继续往下听。

逻辑停顿是为了强调某一语义而安排的停顿。这种停顿应以语法停顿为基础,按照语句的逻辑关系,配合重音的运用,从演讲者的意图及当时情绪出发,来确定停顿的时间。这样的停顿往往能使强调的重点字字千钧,深深烙印在听众的脑海里。例如,林肯在演讲中,每当他想把一个重要的意思深深地印在听众心里时,他就将身体前倾,两眼盯着听众,忽然一言不发,这极能引起听众注意。等他讲完了这重要的句子后,又突然停下来,因为他深知这一短暂的静默可以使他刚讲的重要意思完全送入听众心中。因此,训练有素的演讲者,总是善于利用瞬间的停顿,让听众思索,回味,体会出重要的和丰富的思想感情。

修辞停顿是演讲者在表达异常复杂的思想感情时,为了渲染某一思想情绪或使情绪转化而采取突然沉默的一种艺术化的手段。这种艺术性的停顿不是表现空白,而是如一则格言所说的“出言不应无物,沉默不应无语”,演讲中的不尽之言恰恰表现在这不言之中,而且比出言更加韵味无穷,是“此时无声胜有声”,是“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这种停顿,运用时持续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冲淡气氛,也不宜使用过多,否则会弄巧成拙。

心理停顿是以演讲者与听者心理活动为依据而处理的一种停顿。它能激发听众的好奇心,集中听众的注意力。如林肯在讲重要处前忽然一言不发,即将听众的注意力高度集中起来。但这种停顿不可长,否则会令听众不满。

(4)语速运用的技巧

语速一般分为快速、中速、慢速三种。演讲语速的快慢绝不是由演讲者随意而定的,也不仅仅受篇幅与时间的制约。它必须根据演讲的思想内容、演讲者的感情、演讲时的环境气氛等需要,恰当而巧妙地来安排,使之成为能圆满体现主题的有秩序、有节拍、有变化的速度。一般来说,讲到盛怒、紧张、激越等内容时用快速,进行一般的叙述、说明时用中速,讲到庄重、沉静、悲伤和要言至理等内容时用慢速。只有恰当地运用语速,才能有助于表达思想,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要正确运用语速必须做到两点。一是语速要富于变化。一篇完美的演讲应该缓急相间,快慢结合,要快中有慢,慢中有快,而且快而不乱,慢而不拖,给人一种节奏美感。二是语速的变化要有过渡,无论由快到慢还是由慢到快都应有一个渐变过程,使之转换自然,不令人觉得突然。

(5)语气运用的技巧

语气即说话的口气。演讲语气是指演讲者口语中体现的立场态度、政治倾向、个性色彩以及感情起伏变化的语音形式。它是演讲者的思想感情、词句篇章和语音形式的结合体。有了恰当的语气,才能真切地反映演讲者的立场、态度及心境,才能使演讲具有形象、感情、理性、语体、风格等色彩,从而提高语音表达的艺术魅力。语气是一个综合性的、高级的表达技巧,它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

①语气的综合性。首先,语气表现为一种语音形式,但它必须是思想感情、词句篇章的体现。其次,它需要多种语音技巧的配合,如它要将音调、重音、语速、停顿等协调处理,使之产生整体效应。

②语气的多样性。语气分类很多:按情感分,有爱与憎、悲与喜、信与疑等语气;按表达方式分,有叙述、说明、议论等语气;按关系分,有上对下、下对上和平行语气。由于亲疏关系的不同,这些语气又有差异。具体该如何运用,需根据具体情况酌情处理。

③语气的行进性和交错性。一次演讲要有一个基调,即具有某种相对稳定的基本语气形态。但在演讲进程中,具体的语气随着演讲内容的发展而发展,依着演讲者情绪的变化而变化,这样,在一个主基调下,又呈现出多种语气交错运用的状态。

在语气运用中应注意两个问题:一是语气要服从演讲的内容,做到以情发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二是语气要质朴自然,高于生活语气又近似生活语气,使听众感到真实自然,无矫揉造作之感。

2.语义表达技巧

在演讲中,演讲者的思想精深、学识丰富及才华横溢都首先要靠语义的表达来体现。形式为内容服务,如果语义干瘪,肤浅,无文采,少深意,那么再出色的语音表达技巧都将失去其价值和意义。演讲作为一种具有较强审美价值的、艺术化的宣传教育形式,要求其语言必须具有相应的艺术性,尤其是语义表达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准确贴切

准确贴切是指演讲语言要有科学性,遣词造句能够确切地表情达意,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的实际面貌。无论是政治演讲、学术演讲、法律演讲,还是礼仪演讲都要讲究科学性。而没有准确的语言,科学性就无从谈起,更不用说用演讲去宣传真理了。所以,对演讲语言的第一个要求就是,要准确贴切地阐述事物,表情达意。

准确贴切包括选词的词性、范围、语意、感情色彩上的正确,还包括造句时句子成分、语序、虚词、复句运用的无误,这是语法方面的要求。但更重要的,也是更难的,是对所表述的对象,即思想内容有正确而深刻的认识,能在反映事物时一语破的地点出事物的本质,并作出中肯精当、恰如其分的表述。这则是积极修辞的要求了。

演讲语言要准确贴切就应做到:

①演讲语言必须符合客观事物的实际

这是说话的前提,也是演讲的一个基本要求。要表达得准确贴切,首先得思想认识正确。没有正确的认识,就谈不上准确地表达。在演讲中,我们常看到有些人说话流利,表达清楚,但细一品味其内容,就会感到有一些表面化、片面化的地方。这主要是因为演讲者自身思想文化素养不够造成的,因其未能准确而深刻地认识事物,所以语言表达也必然不能准确贴切。

②正确地选词造句

要想用词恰当,必须弄清词义、词性及其用法。汉语中,有大量的同义、近义词,有些虽然含义相同或相近,但有感情色彩和语义轻重等区别,如果用错,便影响意思的正确表达。造句时,要合乎语法规则,避免出现句子残缺、语气紊乱及语意模糊等现象。为了准确贴切地使用语言,必须平时努力学习语言,丰富自己的语汇,以在表达思想感情时选择出最富有表现力的“恰如其分”的语汇,而不是饥不择食,去抓一些“代用品”。这种“不得已而求次”的成分越多,演讲就越可能失败。反之,语汇越丰富,演讲就越生动活泼,表现力就越强。

③词以达意为目的,不追求形式上的华丽

演讲语言运用的关键就是准确地表达,正如古人所说的“辞达而已矣”,切不可过分雕琢,弄得晦涩难懂。有些初学演讲者喜欢追求华丽的辞藻,希望以此取胜,结果却往往适得其反。例如,有位演讲者讲到他父亲在“文化大革命”中被迫害致死的伤心情景时说:“我的心海荡起悲哀的浪潮,两眼犹如双泉,盈满晶莹的泪水,最后,我的两行泪水像断线的珍珠纷纷落下。”听到这里,听众竟笑了起来,演讲失败了。因为过分雕琢语言会冲淡甚至歪曲演讲的内容,使听众感到演讲者是在卖弄做作,演讲华而不实。

阅读案例4-3

诉诸武力

佩特瑞克·亨利

没有人比我更钦佩刚刚在会议上发言的先生们的爱国精神与见识才能。但是,人们常常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同一事物。因此,尽管我的观点与他们截然不同,我还是要毫无顾忌、毫无保留地讲出自己的观点,并希望不要因此而被认为是对先生们的不敬。此时不是讲客气话的时候,摆在各位代表面前的是国家存亡的大问题。我认为,这是关系到享受自由还是蒙受奴役的大问题。鉴于它事关重大,我们的辩论应该允许各抒己见。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搞清事物的真相,才有可能不辱于上帝和祖国赋予我们的伟大使命。

分析提示:这段演讲使用的语言是非常准确贴切的。第一句话是亨利对前几位发言的妥协主义者欲擒故纵的赞美,但用语很有分寸,只是赞美他们的“爱国精神与见识才能”。接着话锋一转,很策略地表明了由于“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同一事物”,所以,“观点与他们截然不同”。这“截然不同”充分强调了分歧的严重性。尽管有严重分歧,但自己的态度是鲜明的,那就是“毫无顾忌、毫无保留地讲出自己的观点”。这“毫无顾忌”旨在强调主观上没有任何顾虑和忌讳的坚定性,“毫无保留”则强调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坦率彻底性,两个词都用得十分精当,表达了十分鲜明的态度。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此时不是讲客气话的时候,摆在各位代表面前的是国家存亡的大问题”。“国家存亡”四个字,简明有力,点出了问题的分量。为什么这么严重,因为“这是关系到享受自由还是蒙受奴役的大问题”。一个选择句带出“享受自由”与“蒙受奴役”两个对比鲜明的词组,利害关系昭然若揭。于是顺水推舟,“鉴于它事关重大”,“辩论应该允许各抒己见”。“各抒己见”一语态度谦逊平和,更利于争取听众。而各抒己见的结果是什么?就眼前具体说,是“搞清事物的真相”;就国家和长远来说,是“不辱于上帝和祖国赋予我们的伟大使命”。由近而远,由实而虚,这段演讲准确而全面地说明了辨明是非的必要性。

(2)简洁明快

简洁明快的突出特点是:表达的内容简短明了,集中概括;表达的线条清晰,主干突出;表达的句式结构精约,短句多,节奏感强。莎士比亚有句名言:“简洁是智慧的灵魂,冗长是肤浅的藻饰。”契诃夫也说过:“简洁是天才的姐妹。”演讲语言的力量不是取决于它的数量,而是取决于它的质量。“言不在多,达意则灵”,这是演讲者必须记住的要诀。有人认为话讲短了就没有分量,其实不然。《水浒传》中108将所用兵器各不相同。鲁智深的禅杖重62千克,威力显赫,燕青的川弩短箭,小巧玲珑,却也锐利无比。因此无人以其轻重、大小来判断它们是否厉害。长矛固然可怕,但匕首也能置人于死地。演讲虽然“意则期多”,但“言唯求少”。恩格斯说过:“言简意赅的句子,一经了解,就能牢牢记住,变成口号。这是冗长的论述绝对做不到的。”我们面临的五光十色的大千世界,不论事物如何庞杂多变,都是能够用简单明了的话语来表达的。而我们今天又处于讲效率、生活节奏明显加快的时代,因此演讲更要讲究以最经济的语言表现出最丰富的内容,做到“言简意丰”,以与时代生活的节奏合拍。要使演讲语言做到简洁明快,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①要言不烦,切中要害

古语说:“事以简为上,言以简为当。”演讲语言要简洁明快,就得简明扼要地表达出演讲的思想内容,并能一语切中事物的要害,做到要言不烦。“修氏定理”的“女主人”修瑞娟出席美国第二十八届微循环年会,会议规定每个学术报告不得超过十五分钟,而修瑞娟的报告是反映难度极大的尖端研究成果,这个规定逼得她非浓缩内容,锤炼精华不可。她关在屋内练了三天后,又请来同事“会练”,终于采撷最尖端的发现,选用最经济的语言,在十五分钟内驾轻就熟地做完了精彩的报告,使“修氏定理”一举闻名于世。由此可见,要想演讲语言简洁明快,首先得在内容精辟上下工夫。而内容精辟,则需要对客观事物的本质与规律有深切的了解。只有对事物复杂的联系和本质认识清楚时,才有可能一语道破它。如果思想模糊,对事物没有形成正确完整的认识,头脑里只有一大堆芜杂纷乱的印象,那么语言表达就不可能要言不烦,而只能是零碎冗杂,抓不住要害,絮烦而令人厌烦。

②删繁就简,杜绝废话

从演讲艺术来看,如果说“写作艺术就是提炼的艺术”,那么演讲艺术也同样如此。“要知道在大理石上刻出人脸来,无非是把这块石头上不是脸的部分都剔除掉。”四川的乐山大佛在雕刻时,就是从上到下,把那些不是脸或身体其他组成部分的石头,一点一点地凿掉,然后才雕刻成功的。简明是美的必要条件。或者说,删掉了丑或不美,留下的才是美,才是艺术。演讲者能否删繁就简,这是他是否有才能的标志。

③长句化短,努力压缩

一般来说,长句比较严谨,短句比较明快。但是长句成分复杂,附加语多,不能一听就明白。因此在演讲中如果不是非用长句不可,那么还是少用为好。语句简洁明快也是我们汉语的特色。

长句化短,除了删繁,还要进行压缩。压缩往往比删繁更困难。经过压缩的文字才是最简练的文字。例如,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原稿开头是“滁州四面皆山也,东有乌龙山,西有大丰山,南有花山,北有白米山”,后经压缩,只用“环滁皆山也”五个字就将意思表明了。努力压缩,使语言简短,这样就能使演讲语言简洁明了。

④巧用古语,言简意远

在演讲中适当地使用文言字句(包括成语、典故)可以收到语言简明的效果。例如,郭沫若在《科学的春天》演讲中说:“我们这些参加过‘五四’运动的人,喊过发展科学的口号,结果也不过是一场空。大批仁人志士,满腔热情,万种辛酸,想有所为而不能,真是英雄无用武之地。我们不少人就是在这种暗无天日的岁月中颠沛流离、含辛茹苦地度过了大半生。”这段话贴切地使用了许多古语,还运用了“想有所为而不能”这样容易听懂的文言句式。如果全用现代白话,语言就不会这么凝练。

除了运用古语,运用“藏锋不露,听之自有滋味”的话语,也是使演讲语言简洁的一个好方法。演讲中,有时不需要把全部结论嚼烂喂给听众,以致“意随语竭,不容致思”。演讲中可以在必要的地方含而不露,留有余地,这样既可以增加听众的兴趣,又可以节省许多语言,求得言简意远的效果。当然,运用这样的话语是通过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余地来达到“言简而意丰”的目的,是“以不全求全”。这是演讲语言艺术的高度凝练与集中,而不是残缺的斩头去尾,孤立的断语碎句,以致弄得晦涩难懂。

(3)通俗平易

通俗平易要求演讲语言不隐晦,不艰涩,不转弯抹角,不故弄玄虚,而是直抒其意,直言其理,清楚明快,思想内容流于言词,使听众一听就能领会、理解。演讲是为了表述、交流思想感情和知识学问,既然是给听众听的,首先一条就是要让听众听得懂。例如,有一位科学工作者给少年儿童讲大脑的记忆问题,他的演讲语言就非常通俗平易。他说:“我们的脑子真有意思,做过什么就能记住,本领真不小。为什么大脑有这些本领呢?因为我们的大脑里,大约有140亿个小管家在那里管事。这些小管家的名字就叫大脑细胞。他们在大脑里,安安分分地工作,各管各的事,一点也不乱。无论你做过什么事,碰到什么人,记过什么字,学到什么知识,只要事情一经过脑子,那些小管家马上把它记下来,就像会计叔叔记账一样。如果你忘记了,把‘账本’查一查,就又想起来了。”这是科学知识演讲,然而里面没有什么术语,其语言浅显生动,很容易被孩子们接受。

当然,通俗平易绝不是浅薄庸俗,而是要“浅中见深,平中见奇”,要将深刻的思想内容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即“深入浅出”。为使演讲语言做到通俗平易,应从以下几方面去努力:

①多用口语化的语言

演讲是“说”的艺术,因此它要求演讲者多用自己口语化的语言去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这样听起来,演讲的内容和思想感情才更有真实性和平易性,而且演讲者说起来也易“上口”。此外,演讲是说给听众听的,所以还应多吸收群众化的口语,因为这些语言最通俗易懂,听众也最易于接受。

②多用规范化的语言

除了在特定地区用特定方言作演讲,一般演讲都要求用规范化的语言,即大多数人能听懂的普通话,使用词语也要规范,尽量少用听众不熟悉的文言、方言和生僻词语、专业术语。

③多用大众化语言

成语、谚语、俗语、歇后语等都是群众口头常用的大众化语言。这些语言内涵丰富,语言精练,是人民群众经验和智慧的结晶。在演讲中恰当地使用这些语言,不仅使演讲语言显得生动活泼,富有表现力,而且使听众感到亲切自然,通俗易懂。

④多用质朴的语言

质朴的语言不堆砌华丽的辞藻,不铺陈夸张,不矫揉造作,没有多余的形容,没有累赘的话语,具有一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风格。质朴的语言乍听平平常常,语不惊人,细品则饱含朴素的真理,很有力度,能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语言质朴,往往使人感到坦诚率直,真实可信,更易征服人心。但语言质朴并不等于语汇贫乏,粗糙。相反,它的要求更高,它要求语言有返璞归真的醇美,要巧妙地使用普通、平常的词汇,使之“朴字生色”,“平字见奇”,让其发出奇异的光彩。

(4)形象生动

形象生动是指演讲语言的运用要新鲜活泼,能绘声绘色、活灵活现地表现思想感情和客观事物,这是演讲语言艺术化的标志。演讲内容的情理美要通过演讲的语言美来表达,而形象生动正是语言美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最能打动听众的手段。只有形象生动的演讲语言才能产生巨大的艺术魅力。优秀的演讲家总是善于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把概念的东西形象化,把深奥的道理浅显化,从而更有效地表现演讲的内容,令听众久久难以忘怀。

要使演讲的语言形象生动,就不能不讲究修辞。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就曾把演讲术称做“修辞术”,可见修辞对于演讲的重要作用。在演讲中,有声语言是交流思想的主要工具。演讲稿作为一种十分强调理论说服力和注重艺术感染力的社会应用文体,在运用有声语言表达思想感情的过程中,必然运用各种富有表现力与感染力的修辞,使语言形象生动并艺术化,使之成为构成演讲艺术形象和艺术美感的一个重要方面。修辞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选词炼句和运用修辞。下面着重谈谈在演讲中几种常见的修辞的作用和运用。

①比喻

描绘事物或说明道理时,用同它有相似点的别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这种修辞格叫比喻。这是一种“以其所知喻其不知而使人知之”的方法,这是用得最多也是最易使演讲生色的方法。在那些著名的演讲中,很少有不用比喻的。事情往往表现为:一边是很令人费解的意识、观念的东西,另一边是非常平凡、普通的事物。演讲者抓住了它们微妙的相似之处,打个比方,情况就像变戏法一样起了变化。平凡的事物闪耀出不平凡的光芒,深奥抽象的事物却又像平常的事物那样活灵活现,可以捉摸了。例如,林肯的演讲中有这样一段话:

一幢裂开的房子是站立不住的。我相信这个政府不能永远保持半奴隶半自由的状态。我不期望联邦解散,我不期望房子崩塌,但我的确期望它停止分裂。

演讲中以“裂开的房子”作比喻,把联邦分裂的危害具体化和形象化了。这个比喻既通俗易懂,又充分表达了林肯对当时政治形势和前景的深刻理解和英明预见,发人深省。这就是“喻巧而理至”。

演讲的力量关键在于它的说服力,而要有说服力,不仅要靠具体有力的例证,还要靠清晰动人的表达,这就常常要用比喻的方法来获得。比喻是演讲语言形象化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它可以造成语言及其表达对象的具体性、实感性和鲜明性,更明白地表露演讲者的态度。它不仅可以用于演讲的局部,也可以用于演讲的整体。

运用比喻应注意以下四点:第一,喻体要常见和易懂。比喻是用喻体说明本体,如果喻体不为听众熟知,就达不到比喻的目的。第二,比喻要贴切。两个事物之间必须在本质上不同,但又在某一点上极为相似,否则就不能比喻。如果喻而不当,就会显得不伦不类。第三,要注意感情的褒贬色彩,以有利于思想感情的表达。第四,比喻要新颖。只有那些新颖绝妙的比喻才能令人难以忘怀。

阅读案例4-4

在授奖大会上的答谢演讲

在一个很大很大的瓜田里,有无数的西瓜。它们有很多很多,有的很大,而且很好。有一个西瓜恰好生长在路边。于是,它很容易地被人发现了。与瓜田的其他许多西瓜比起来,这个生长在路边的西瓜或许并不算大,并不算最好。但是,由于它被人发现了,所以受到了一连串的称赞:“好瓜!好瓜!”

那么,这个西瓜应该怎么想呢?如果它在赞扬声中飘飘然起来,真以为是“老子天下第一”,那么,它便是一个大傻瓜;如果它以为自己的成长完全是凭自己,而忘记了园丁们的培养、浇水和施肥,那么它也是一个大傻瓜;如果它在赞扬声中保持清醒,继续生长,力追同伴,那么,它才真正是一个“好瓜”。

我,就是这个生长在路边的,已被人发现的很大的瓜田中的瓜。

分析提示:这篇演讲虽短,但通篇是用比喻来说道理,将这个获得第一名的演讲者的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思想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了,而且比喻新奇,说理深刻。

②排比

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密切关联的句子或句子成分排列起来,使语势得到增强,感情得以加深,这种修辞叫排比。在演讲中恰当地运用排比,可以增强语言的气势、条理、情感和韵律。用它说理,可使论述细密严谨;用它叙事,可使事物集中完整;用它抒情,可使情感激越奔放。

阅读案例4-5

在授奖大会上的答谢演讲

美国黑人民权运动著名的领袖马丁·路德·金在华盛顿示威游行集会上的一段演讲:

我们来到这个圣地还是为了提醒美国,现在已到了非常紧急的时候:现在既不是贪图安静,也不是服渐进主义止痛药的时候;现在是把民主的诺言变成现实的时候;现在是从种族隔离的黑暗荒凉的山谷爬上阳光普照的种族平等道路的时候;现在是把我们的民族从种族不平等的沙流中解救到兄弟般关系的坚硬岩石上的时候;现在是为了所有上帝的孩子把公平变成现实的时候。

分析提示:这里连用了六个“现在是……的时候”为标志的分句排比,排比中又包含比喻,这就大大增强了演讲的情感、气势和艺术魅力,使这个反对种族主义的演讲具有很强的鼓动力和号召力。

运用排比时应注意:排比的突出作用在于能表达强烈奔放的感情,周密地说明复杂的事理,增强语言的气势,突出演讲的重点,所以运用排比必须从思想内容的需要出发,不能生硬地拼凑排比的形式,以免失之于滥。

③反复

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特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这种修辞叫做反复。反复有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两种,但无论何种反复都不同于重复。重复是语言啰唆累赘,是思想混乱的具体表现,是一种语病,而反复是出于行文的需要,为了将情理表现得更加鲜明突出,是一种积极表达的手段。许多著名的演讲家都曾在演讲中运用反复,特意重述一些关键的词语或句子,以使语意和语势加重,使要强调的内容更为突出。例如,闻一多的《最后一次演讲》中的两段话:

杀死了人,又不敢承认,还要诬蔑人,说什么“桃色事件”,说什么共产党杀共产党,无耻啊!无耻啊!

翻开历史看看,你们还站得住几天?你们完了,快了!快完了!

反复具有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加强节奏感的修辞效果。但这不是随便重复某些词句就可以达到的,而是必须抓住关键性的语句,作出妥善的安排。

④设问

无疑而问,自问自答,以引导听众注意和思考问题,这种修辞叫设问。演讲中,许多演讲者为了吸引听众的注意力,常常在开头先提出一个问题,引起听众兴趣,引发他们去积极思考,然后再作出回答,进行正面论述。例如,王来柱的演讲《“人生支柱”是什么》中说:

有这样一个问题在我脑海里萦回:是什么力量使爱因斯坦在名扬天下后仍继续攀登科学高峰呢?是什么力量使张海迪在死神缠绕之时仍锐意奋进呢?这就是说,人生的支柱应该是什么呢?这大概是当代青年,特别是在我们大学生中讨论最多的问题之一,也是我今天演讲的题目。

所谓人生支柱,就是在人的生活和斗争中起决定作用的精神力量……

在自问自答后,演讲者便对这个支持人的“精神力量”展开了论述。运用设问,故意掀起语言的波澜,使语势起伏不平,跌宕多姿。这不仅可以引起听众的注意和思考,而且易促进演讲者与听众之间思想情感的沟通和交流。在需要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时,这种修辞方法所起的作用远不是直陈式的肯定句所能比的,所以设问历来为演讲家所乐于使用。但运用设问要注意用得恰到好处,即用在必要的地方,用在必要时候,同时要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启发性。

⑤反问

反问也是无疑而问,明知故问,但它只问不答,寓答案于问话之中。否定句用反问语气就表达肯定的内容,肯定句用反问语气就表达否定的内容。反问在演讲中经常运用,特别是在演讲的高潮部分。例如,佩特瑞克·亨利在演讲《诉诸武力》中说道:“……我们的兄弟此刻已经开赴战场!我们岂可在这里袖手旁观,坐视不动?……难道无限宝贵的生命、无限美好的和平,最后只能以镣铐和奴役为代价来获取吗?”

这两个反问句不仅使其演讲结尾“不自由,毋宁死”的口号有所寄托,而且使听众大为震撼。

反问用确定的语气表明演讲者的思想,它比设问表达的思想感情更为强烈,它能激发听众的感情,给他们造成深刻的印象。因此,在号召式演讲的高潮中,很少有不用反问的。

⑥引用

在演讲中,根据说明观点、表达主题的需要,适当引用一些经典名言、警句、格言、俗语、谚语、寓言、故事等作为阐述的依据,以使语言更生动,说理更充分,更形象,更发人深省,这种修辞叫引用。有时为了破立结合更好地证明正面观点,还可以引用反面的观点与言论作为反驳的靶子。引用使说理不但生动,而且雄辩。例如,孙中山《在广州农民联欢会的演说》中说:

大家知道现在民国没有皇帝,究竟什么人做皇帝呢?从前是一个人做皇帝,现在是四万万人做主,就是四万万人做皇帝。换句话说,就是在帝国时代只有一个人做皇帝,到民国时代四万万人都是皇帝。这就叫做以民为主,这就是实行民权。这些事实,中国几千年来虽然没有见过,但是老早便有了这种理想。譬如孔子说:“天下为公。”又有人说:“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也。”就是这种理想。我们革命党要实行三民主义也是这个意思。

正确使用引用不仅可使演讲论据充分,更足以说服人,而且可使语言简洁和典雅,耐人寻味。在演讲中,引用的目的是为了更有力地阐明自己的观点,所以引用部分无论是直接引用或间接引用,引用的内容都必须能恰当地说明自己的观点,与演讲内容融为一体,成为演讲的有机组成部分。如果引用不当,就会显得牵强附会,结果弄巧成拙。

⑦对比

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修辞。演讲中运用对比可以把某一事物或某一道理表现得更鲜明,更突出。例如,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说:

……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运动规律。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在演讲中,两种事物相对比,可以揭示出好与坏的对立,使听众在比较中有所鉴别;同一事物两个方面的对比,可以反映事物内部既矛盾又统一的辩证关系,使听众全面地看问题。运用对比,必须对所表达的事物的矛盾本质有深刻的认识,如果对比的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没有相互对立的关系,那么它们就不能构成对比。

⑧警句

演讲中语言简练、意义深刻的短句称为警句。这种句子在极短的语言中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内容和极为深刻的道理,它能诱导人们进一步思索揣摩,给人较大的启示和教育。有经验的演讲者往往喜欢把阐述的某些重要的思想感情的语句概括提炼成警句,显示出演讲的文采之美和思想之光。例如,闻一多《最后一次演讲》中的“正义是杀不完的,因为真理永远存在”以及佩特瑞克·亨利《诉诸武力》中的“不自由,毋宁死”。

演讲中提炼警句,要求语简,言奇,意深,以语简意深为基本。如果语不简意不深,就不能算做警句。

除以上几种,还有许多修辞方法,如反语、比拟、借代、双关、对偶,只要运用恰当都可以使演讲稿大为生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