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世纪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

世纪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

时间:2022-10-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从学生内部的自我发展来看,学生的心理是一个由知、情、意、行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整体。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心理沟通的原则就是通过信息的上传下达、思想认识和情感的相互交流,相互增进了解,使意见、观点达到一致,从而使集体目标相互认同的原则。保密性原则就是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老师一定要注意对学生各方面的信息进行严格保密,充分尊重学生的隐私权。保密性原则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极其重要的原
世纪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_大学生心理问题研究

心理健康教育原则是从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出发,反映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规律。学习和贯彻心理健康教育原则,对于广大教育工作者自觉运用心理健康教育规律,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技巧,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科学化,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目前,我国大学生所处的时代比较特殊,再加上他们是这个家庭的中心,整个社会以及每一个家庭都关注他们的成长,希望他们能够成才。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在不断地面对各种压力,大学前他们要承受考试、分数带给他们的压力,大学后他们要面对就业的压力、甚至情感等各方面的压力。这使得现在的大学生在各种压力下出现了各种心理问题,这就要求高校不仅要开展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改进创新相结合。另一方面,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的方法,把心理学中的心理引导、心理相融和心理共振等一系列原则和方法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就是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要运用系统论的观点来指导教育工作,把学生的心理活动看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做全面的系统的分析,防止教育工作的片面性。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促进学生人格的整体发展,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及整体素质都得到优化。从学生内部的自我发展来看,学生的心理是一个由知、情、意、行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整体。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要协调知、情、意、行之间的关系,并且使它们所组成的这样一个整体得到提高。从内外关系来看,学生的心理和外部其他条件如社会、学校和家庭之间存在着彼此制约、互为因果的错综复杂的联系。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把影响学生的外部条件和学生自我发展的内部条件结合起来进行考虑,这样才能从广度和深度两方面加深对学生心理的认识。从社会取向来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则是为了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因此,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应从个体心理的完整性和统一性、个体身心因素与外界环境的制约性和协调性等综合因素出发来全面把握和分析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并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与此同时,还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几个方面共同的努力,通过不同角度、多层次地培养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贯彻整体性原则要首先树立“全人化”发展观点,保证学生人格的整体性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性提高。从社会价值取向来看,它重视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从满足学生自我完善的需求看,它注重学生知、情、意、行几方面协调发展。其次,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对学生问题的分析要全面地考察,对学生问题的解决要综合多种方法,不拘泥于单一的一种方法。同时,整合社会、学校、家庭等多方面的力量,使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更有效,也更有意义。

二、心理沟通的原则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心理沟通的原则就是通过信息的上传下达、思想认识和情感的相互交流,相互增进了解,使意见、观点达到一致,从而使集体目标相互认同的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心理施加影响,使其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全面发展个性的教育活动。当前,高校学生正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自我意识的增强、竞争的白热化与心理的不成熟之间的反差也越来越大。尤其是高校独生子女增多、学习压力增大、恋爱中的矛盾问题以及未来职业的选择问题等因素引起的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大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而心理咨询是加强与大学生的心理沟通,缓解其心理压力,帮助其正确面对现实问题,增强心理自由度,更好地适应环境、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途径。通过沟通有利于加深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形成和谐的群体心理气氛。美国学者帕特尔森((C.H.Patterson)指出:“咨询是一种人际关系,在这种人际关系中,咨询人员提供一定的心理气氛和条件,使咨询对象发生变化,做出选择,解决自己的问题,并且形成一个有责任感的独立个性,从而成为更好的社会成员。”

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教育者只有通过心与心的交流与沟通,将心比心,以心换心,采取有效的沟通方式,坚持积极正确的引导,才能使受教育者对奋斗目标产生认同感进而解决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从而调动其内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差异性的原则

差异性的原则就是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要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由于高校大学生既有年级差异,也有自身条件、环境、成长经历、所受教育和主观能动性不同,其素质结构不可能完全一致。如果忽视大学生个体差异,单纯利用和采取集体灌输式教育方法,忽视个别教育,就不可能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因而,心理健康教育要关注和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性,根据在校大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开展形式多样、针对性强的活动,从而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而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要消除学生身上的这种个性的独特性和差异性,而是因势利导,有的放矢,因材施教,重视差异,根据其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辅导或咨询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处理好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健康水平,促进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

要贯彻差异性的原则首先必须通过一对一、面对面地接触、交流、沟通,才能够真实地了解他们、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才能够准确地把握他们不同的心理特点和个性差异,在疏通中引导,在引导中疏通,有的放矢。同时,在了解学生个性差异的基础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注意的另一方面,就是要区别对待不同心理特点的学生,灵活采用不同的方法,扬长避短、因势利导地因材施教,才能取得好的教育效果。

四、保密性原则

保密性原则就是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老师一定要注意对学生各方面的信息进行严格保密,充分尊重学生的隐私权。保密性原则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极其重要的原则,是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和建立相互信任的心理基础,同时也是对学生人格及隐私权的最大尊重。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尤其是个别教育与辅导过程中,学生会向教育者泄露很多个人的秘密、隐私、缺陷,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心理和行为的困扰、矛盾、冲突等。教育者有责任、有义务对所有这些信息保密。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只有遵循这一原则,才能让学生畅所欲言,敞开心扉,从而让教育者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要贯彻保密性原则应该做到:求助学生的所有资料和信息绝不应作为社交闲谈的话题;除了在训练情况下:求助者的个人资料不应出现在教育者的公开演讲和谈话中;教育者应避免有意无意以个案举例,来炫耀自己的能力和经验;教育者所做的个人记录,不能视为公开的记录,不能随便让人查阅;教育者不应当随便将记录档案带离咨询与辅导机构;任何咨询与辅导机构都应设立健全的储存系统来确保当事人档案的保密性。当然,替来访者保密也不是绝对的,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为了进行科学研究,为了求助学生和他人的利益免受伤害,可以进行正当泄密,但必须是在不损害求助学生的利益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保护求助学生。

五、实事求是的原则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事求是的原则就是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指导下,按照客观规律的要求,从大学生的心理实际出发,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原则。实事求是是我党一贯倡导的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科学态度。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也就是找出周围事物的内部联系,做我们行动的向导。而要这样做,就须不凭主观想象,不凭一时的热情,不凭死的书本,而凭客观存在的事实,详细地占有材料,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的指导下,从这些材料中引出正确的结论。”

坚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事求是的原则,就是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实际出发,寻找使大学生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罪魁祸首,并让其遇到教育者对大学生展开心理辅导或治疗工作。只有做到这些,才能充分发挥老师的作用,保障教育取得比较良好的效果。尤其是当前面对社会变化的快节奏带来的一系列挑战,开拓进取、大胆创新、勇于挑战的心理倾向成为未来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素质。这就使教育对象的心理具有许多不同于以往的特点,更需要教育者从客观实际出发,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新情况和新形势。而如果背离实事求是的原则,就会对教育对象的心理健康状况认识不清,不能就大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做出客观、符合实际的判断,直接影响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