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持续创新提升综合实力和综合竞争力

持续创新提升综合实力和综合竞争力

时间:2022-10-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摒弃传统观念,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南京经济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先进制造业的重点是装备制造业,南京具有发展装备制造业的良好条件,应抓住技术密集、关联度高、需求量大的重要技术装备,培育装备制造业的产业集群,把装备制造业打造成南京的支柱产业。
持续创新提升综合实力和综合竞争力_走向现代化的南京

第四节 持续创新提升综合实力和综合竞争力

一、实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战略,全面提升综合实力和综合竞争力

进入21世纪以来,南京市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富民强市”和“两个率先”,经济总量持续攀升。“十五”期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4.2%,分别高于全国、全省同期平均水平4.7个百分点和1.4个百分点。同时,所有制结构和产业结构得到调整和优化,产业集中度明显提高;城乡结构调整取得进展。但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南京市在经济增长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一是结构优化滞后于经济增长,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城乡结构调整和优化的步伐还不够快。二是投资拉动型的经济增长特征比较明显,“九五”期间,全市累计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 831亿元;“十五”期间则达到4 600亿元,2005年投资占GDP的比重达到58%,高于全国、全省的平均水平,比2000年提高了17个百分点。三是能源消耗较多,“十五”期间,全市GDP增长一个百分点,电量消耗增长0.75个百分点,比“九五”提高0.2个百分点;工业耗费量由1985年的600多万吨增长到2005年的1 400多万吨。四是环境质量还需不断改善,全市城市水域功能区水质达标率2005年仅为55.6%;电力项目的建设使得二氧化硫排放量有所增加,环境质量存在恶化的可能性。从总体上看,南京的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依靠规模的扩大和外延的扩张,仍是“资源—产品—废弃物”的传统模式,尚未形成“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循环经济模式。这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对于全面提升南京综合实力和综合竞争力十分不利。因此,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全面提升南京市综合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的基本对策之一。

1.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摒弃传统观念,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南京经济发展。要正确认识物质财富的增长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摒弃重物轻人的发展观念,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经济增长方式是以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为最高标准的增长方式;正确认识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摒弃把增长简单地等同于发展的观念,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经济增长方式是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的增长方式;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摒弃单纯利用和征服自然的观念,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经济增长方式在发展进程中不仅要尊重经济规律,更要加倍尊重自然规律,充分考虑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

2.实施资源节约战略

节约资源是基本国策,也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大举措。节约资源的基本路径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将循环经济理念渗透到生产、生活的各个层面。在资源开采环节,要大力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和回收利用率;在资源消耗环节,要大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在废弃物产生环节,要大力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在社会消费环节,要大力提倡绿色消费。要从企业小循环、区县中循环、全市大循环三个层面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以清洁生产为基础,建设一批循环型企业;以生态农业为中心,发展循环型农业经济。坚持开源节流并重、节约优先的原则,采取有效措施,强化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切实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强化全社会节约意识,形成节约资源的良好氛围。

3.实施科技进步战略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本质是提高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和知识含量,提升经济增长质量。为达此目的,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进程中,必须坚持经济建设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面向经济建设的战略方针,大力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形成官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有效机制;逐步确立企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投入的主体地位,增强企业的研发能力;广泛采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只有为传统产业注入现代技术,才能进一步激发传统产业的活力,创造传统产业新的增长点;坚持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相结合,实现市场开拓、技术创新和生产经营一体化,这就是以科技创新为前进动力和发展潜力的内涵式扩大再生产的经济增长方式。

4.实施企业管理战略

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强化企业管理。企业是经济活动的主体,也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微观基础。全面加强企业科学管理,搞好全面质量管理,严格成本核算,降低物耗和能耗,要在原料、生产、产品、消费、废弃物处置的各个环节实行严格的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控制指标,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经济增长方式。

二、实施优化经济结构战略,提升结构竞争力

中国社科院倪鹏飞主编的《城市竞争力的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4》对南京结构竞争力的分析表明,南京市经济结构体系不够健全,虽然2005年度排名由2004年的第41位上升到第17位,但从总体上看,南京市经济结构优化仍滞后于经济增长。主要表现在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投资与消费结构、城乡二元结构调整和优化的步伐不够快,国有经济、大企业的经济比重仍然较高,非公有制经济、中小企业发展不充分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产业结构中高新技术产业比重不高,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不充分;在投资与消费结构中,投资拉动型经济十分显著;城乡二元结构依然明显,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还在扩大。因此,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还任重道远。

1.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

要优化产业结构,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装备制造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先进制造业的重点是装备制造业,南京具有发展装备制造业的良好条件,应抓住技术密集、关联度高、需求量大的重要技术装备,培育装备制造业的产业集群,把装备制造业打造成南京的支柱产业。为适应南京先进制造业发展的需要,应加快现代物流、现代商贸、现代金融保险、研发、信息、会展、房地产、软件、文化、环保和劳务培训等产业的发展,做大做强做优现代服务业,为先进制造业提供高效优质服务。要加快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南京是科教名城,具有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良好条件。虽然发展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业仍然是推动南京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但从发展趋势和南京的优势出发,完全可以将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业推向技术密集型产业,生产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增强产业竞争力。

2.调整和优化投资与消费结构

要通过优化投资内部结构和提高投资效益来有效实现投资结构的优化。优化投资内部结构,需要进一步加强引进外资的力度,增加外资在社会投资中的比重;要充分利用社会投资,吸纳庞大的民间资本;要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的投资,增加投资比重。提高投资效益,需要加快建立和完善投资体系,减少重复投资、重复建设,有效使用国民财富,减少投资浪费。优化消费结构,有效实现消费拉动,需要增加居民收入,包括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要优化居民消费结构,从物质消费为主转变为非物质消费为主;要提高居民消费倾向,提高即期消费比重。

3.调整和优化所有制结构

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要加快调整和优化所有制结构,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一视同仁的法治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总量和比重大幅度提升。

4.调整和优化城乡结构

调整和优化城乡结构,主要是调整城乡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和收入分配结构。要在稳定并完善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要在科技、教育、金融、商贸、财政和乡镇管理等方面有所创新,建立服务“三农”的长效机制,举全市之力加快郊县发展,从而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三、实施自主创新战略,提升科技竞争力

2005年南京科技竞争力居全国第5位。“十五”期间,南京市科技发展取得显著成效,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但相对丰富的科教资源与相对薄弱的自主创新能力之间的矛盾仍然突出,自主创新资源有待进一步整合,企业自主创新主体地位还没有确立,官产学研一体化机制尚未建立,高新技术产业中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比重不高,科技服务业还不能适应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要求,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特别是领军人物还十分短缺等。为实现“十一五”规划提出的各项目标,建设创新型城市,提升南京市综合实力和综合竞争力,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势在必行

1.构建有南京特色的知识创新体系

充分发挥南京科教资源丰厚的优势,构建有南京特色的知识创新体系是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的坚实基础。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全面合作,发挥他们在知识创新中的源头作用,面向全市重点产业,开展关键和共性技术、应用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围绕电子信息石油化工、汽车制造、钢铁等四大支柱产业和现代商贸、现代物流、现代金融保险、旅游会展、信息服务等新兴产业发展对科技的需求,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速社会进步和公益事业发展对科技的需求,在都市农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开发一批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为达此目的,需要构建有南京特色的知识创新体系,超越体制、区域和行业界线,建立高校、科研院所、企业、政府间的合作模式,促进联动协作,加快建立以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省市级工程技术中心为主体的公共研发平台,集成多学科研发优势,提高承接重大知识创新项目攻关的能力;鼓励和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进行多种形式的产学研联合,组建知识与技术创新联合或建立战略联盟。总之,可通过多途径、多方式构建具有南京特色的知识创新体系。

2.构建有南京特色的技术创新体系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关键是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要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为达此目的,企业要把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增强企业实力和竞争力的根本措施,要以观念创新为先导,以战略创新为方向,以组织创新为保障,以技术创新为手段,以市场创新为目标,构建官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要加大对研究与技术开发(R&D)机构的投入和建设力度,每年按不低于销售收入3%的比例提取研究开发专项经费,引进风险投入机制,多方筹措研发经费;要大力研究和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形成企业的核心技术和专有技术,利用这些技术开发知名品牌,不断放大企业名牌效应,提升名牌产品国内外市场占有率;要大力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高起点引进国外先进技术,重点引进专利技术、软件和必要的关键设备,同时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实现再创新,增强持续创新的能力;要大力培育富有创新能力的各类人才,紧紧抓住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这三个重要环节,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人才资源管理和开发机制,充分发挥人才特别是领军人才在自主创新中的关键作用;要大力加强对企业自主创新的管理,有效整合企业自主创新的各类资源,提升创新效率和效益。

3.构建有南京特色的创新成果扩散体系

创新成果扩散体系建设是南京自主创新体系建设中的薄弱环节。创新成果扩散体系是联系科技与经济的中介,是衔接自主创新体系组织系统中各部分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其主要职能是催化、裂变、促进和服务。为达此目的,需要加快建设技术转移服务平台,要建立创新成果转化服务机构,为创新成果转化提供良好的服务;要建立创新成果信息交流平台,采集、发布、交流创新成果信息;要建立创新成果交易平台,通过创新成果交易会、交易市场、网上交易等多种形式,促进创新成果转化或转移。同时,需要加快建设创新成果产业化服务平台,大力建设科技孵化器,充分发挥孵化器的成果转化、中介、投融资等服务功能;完善科技园区服务功能,提升高新区“一区多园”、软件园基地、南京化工园、现代农业科技园的综合服务水平。

4.构建有南京特色的自主创新支持体系

政府部门要努力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环境,为各类企业开展自主创新活动提供平等竞争的条件,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包括一系列环节,是一条完整的链条,这一“创新链”主要包括知识创新平台、公共研发平台、风险投资、孵化器、产权交易、技术传播、市场中介、法律服务等环节。完整的创新生态应当包括创新政策、创新链、创新人才、创新文化等内容。政府的主要职责是通过培育创新生态,最大限度地集聚国内外优质研发资源,形成持续创新的能力。要以配套完善的科技与经济政策法规体系,为企业自主创新提供保障。大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实行有利于自主创新的财税金融政策、投资政策和政府采购政策等。

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升郊县实力和竞争力

近年来,南京市十分重视“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发展步伐不断加快。以工业园区为重点,加大郊县资源整合力度,加速主城产业和要素向郊县转移;以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为抓手,加快农村流通体系建设;加大“三城九镇”建设力度,郊县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升;以产业化经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农业的集约经营程度不断提高。尽管如此,南京的城乡二元结构仍没有从根本上发生变化,城乡二元结构仍是制约全市发展的重要因素,郊县实力既是提升南京综合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的弱项,同时又是提升空间的最强项。要进一步提高郊县实力和竞争力,贯彻“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反哺农业、回报农民”的方针,着力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大力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城市郊区化、郊区城市化、城乡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升郊县实力和竞争力,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做的工作很多,但重点是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明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内容

宏观层面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是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其中,现代农业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产业基础,深化农村改革是新农村建设的动力支撑,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领域,增加农民收入、全面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是新农村建设的最终目标。

从操作层面看,建设新农村的基本内容是新设施、新环境、新公共服务、新社会保障、新精神风貌。新设施,就是要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设施,包括清洁安全饮水、道路交通、电力、电信、电视、信息网络、农业基础设施和美观、实用、节地、节材、节能源的新房舍。新环境是指生态环境优良、生活环境整洁,包括村内道路硬化、沟渠与水塘整治、垃圾收集与处理、农民院落整治(院面硬化、改厕、改圈、改厨等)。新公共服务是提供教育、科技、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各方面的服务,最突出的是发展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新社会保障是指建立统一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新精神风貌是指新农村建设中要加强农村民主和法制建设,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倡导新风尚。

2.增强郊县综合生产能力是提升郊县综合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的关键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给农村以外力的支持,通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来推进新农村建设。无论是何种支持,最终会促进农村综合生产能力的提升。提升南京郊县综合实力和综合竞争力,必须提升郊县综合生产能力,要通过郊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和非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来实现这一目标。

郊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需要提高土地产出和资源综合利用能力、农业科技创新和应用能力、农业物质装备能力和农业服务能力、农民自我发展能力。通过建立和完善种养业良种体系、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体系、动植物保护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农业信息化体系、农业教育体系、农业资源与生态保护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来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同时,要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大力发展高效农业、安全农业、休闲农业、品牌农业、科技农业和循环农业,提高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外向化和生态化水平,构筑融经济、生态、旅游、科技等功能于一体的都市型农业体系。

郊县非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主要是提升郊县先进制造业的生产能力和面向郊县的现代服务业水平。要围绕打造郊县先进制造业基地,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把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结合起来,研发核心技术,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打造优质品牌,从“郊县制造”向“郊县创造”转变。提升面向郊县的现代服务业水平,要从郊县实际出发,发展郊县的现代物流、现代商贸、现代金融保险、房地产业和信息服务业。

3.统筹城乡发展,变城乡二元结构为城乡一体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深远意义在于遏制城乡差距拉大的趋势,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南京是一个城乡二元结构特征明显的城市,2004年度城区综合实力在全国名列第7位、全省第1位,但加上郊县实力则排名靠后,在全国名列第47位,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任务还极其繁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以农民富裕化为出发点,以城市郊区化、郊区城市化、城乡一体化为基本路径,做好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各项工作。

确立“大南京”的整体观,制定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规划。要彻底破除传统的城乡分割和差别发展的思路,立足“大南京”6 582平方公里的广阔空间,站在“大南京”的高度,在反复系统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出科学的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按照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要求,把城区和郊县作为一个整体来统一规划,将经济发展重心、工业发展和基础建设的重点从中心城区向郊县转移,尽可能地将重点建设项目安排在郊县,促进城区的人才、资本、技术等优质生产要素与郊县的劳动力、土地等优势生产要素双向流动和有效组合,大力推进城市郊区化,促进城市功能的外延或外移。在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继续稳步推进郊县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集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努力推进郊县城市化、农业现代化和农民市民化。

4.加快郊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升郊县综合竞争力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点在近期内应当放在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上。目前,郊县与城区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上的差别。长期以来,国家财政对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投入较少,近年来,这种状况有所改变,但未能从根本上改变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上的差别。为此,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加强郊县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

加强郊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是加强道路交通、水、电、通讯、广播电视、信息网络、环保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南京郊县道路交通建设取得较大进展,硬化路面已经到村,但仍要加快农村道路建设,确保新建的农村集中居住区全部通达硬化路;要加快实施农村二次改水工程,力争基本实现普及自来水,让农民用上自来水并可以使用洗衣机、搞水冲式厕所、搞淋浴;要继续加强郊县电力建设,保证农民生产生活用电;大力加强通讯、广播电视、信息网络建设,让农民更好地享受现代通讯、广播电视和信息服务;大力加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建造沼气池、垃圾站,使用清洁能源,清理淤泥,清理垃圾,清理污水;大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加强郊县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主要是加快教育、卫生、科技、文化等社会事业的发展。加强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继续教育,培养和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改善农村医疗卫生状况,启动县级医院的现代化改造和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加快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推广的步伐;加强郊县农业和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构建农业和农村科技进步的长效机制;加快郊县文化馆、站、室建设,大力传播先进文化,不断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养;深入推进“八荣八耻”教育,弘扬农村优良乡风民俗

五、深入实施改革开放战略,全面增强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实践已经证明,改革开放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提升南京综合实力和综合竞争力,必须继续深入实施改革开放战略,全面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十五”期间,南京市坚持深化改革,积极扩大开放,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活力不断增强。市属国有企业和经营性事业单位产权制度改革基本完成,市场主体多元化竞争格局逐步形成。资源配置方式发生重要变化,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显著增强。政府行政体制改革步伐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取得良好成绩。开放型经济发展很快,五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是改革开放前20年的近2倍,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均突破百亿美元,合理分工、各具特色的开发区发展格局基本形成。目前,南京正处于改革的攻坚阶段,必须加大改革力度,继续深化国有企业、国有资产管理、投融资体制、社会事业和政府行政管理改革,形成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更应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提升经济国际化水平。

1.积极推进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提升国有经济增长质量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的重要任务。要建立现代企业产权制度,实现投资主体和产权多元化;要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规范的企业权力机构、决策机构、监督机构和经营管理的制衡机制,以及相应的决策、激励约束和保障机制等;要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自我发展的能力。要协调推进各项配套改革,加快建立国有资产管理、监督、运营体系,健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经营业绩考核体系和国有资产重大损失责任追究制度,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和产权转让行为,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提高国有资本运行效率。贯彻落实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有关决定,进一步增强企业运用资本市场的能力,增强上市公司再融资能力,拓宽社会投融资渠道。高度重视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尤其要切实做好就业、社保、医疗、安全生活等工作。

2.放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提升民营经济竞争力

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进一步消除制约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和政策性障碍;进一步落实鼓励、支撑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措施;进一步放宽经营领域,降低市场准入门槛,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努力培育一批在同行业具有领先地位、品牌竞争力强、科技含量高的大型龙头民营企业。努力提升民营经济增长质量,坚持以人为本,发挥员工的主体作用、科技人员的关键作用和企业家的核心作用;要培育和发展要素市场,培育产业集群,办好各类园区;努力实现家庭企业的社会转型,推进民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升民营经济的竞争力。

3.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提升经济国际化水平

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抓住国际产业转移机遇,继续积极有效利用外资,提高招商引资水平,创新招商方式和手段,突出制造业龙头型、基地型项目招商,围绕新型显示器、汽车制造、精细化工等行业,推进产业链招商,带动上下游产业的延伸和集聚;挖掘金融、物流、信息服务等领域引资潜力,加快服务业利用外资步伐。按照发挥比较优势、弥补资源不足、扩大发展空间、提高附加值的要求,积极发展对外贸易,优化对外经贸结构,提高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出口比重,扩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商品出口,促进对外贸易由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积极开展国际经济合作和区域经济合作。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发展境外非贸易投资,扩大技术型和管理型劳务输出。加强南京都市圈建设,增强南京的集聚和扩散力;深入推进与长三角经济区兄弟城市的区域经济合作;积极发展与珠三角经济区、环渤海湾经济区及国内其他经济区的合作。

4.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创新政府管理体制和机制

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要求,建立决策科学、权责对等、分工合理、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加快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和法治政府。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优化组织结构,减少行政层级,理顺职责分工,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完善重大事项集体决策、专家咨询、社会公示和听证以及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度;全面推进依法执政,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履行职责,加强对行政执法的监督,建立执法责任追究制;以电子政务为主要载体,推进政务公开,不断优化软环境;进一步完善绩效评估机制,建立规范化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