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南京城市综合实力和综合竞争力排名情况分析

南京城市综合实力和综合竞争力排名情况分析

时间:2022-03-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南京城市综合实力和综合竞争力排名情况分析一、南京城市综合实力分析1.南京城市综合实力现状分析2005年12月24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04年度“中国综合实力百强城市”榜单,上海、北京、深圳、广州、天津、大连、南京、杭州、沈阳、哈尔滨排名前10位。这些数据意味着南京经济增长势头连续较快向上,意味着南京综合经济实力更为稳固,意味着南京经济增长的产业基础得以进一步巩固。
南京城市综合实力和综合竞争力排名情况分析_走向现代化的南京

第一节 南京城市综合实力和综合竞争力排名情况分析

一、南京城市综合实力分析

1.南京城市综合实力现状分析

2005年12月24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04年度“中国综合实力百强城市”榜单,上海、北京、深圳、广州、天津、大连、南京、杭州、沈阳、哈尔滨排名前10位。评比依据国家统计局翔实可靠的数据,由国家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司根据全国城市经济快报信息,就城市人口与劳动力资源利用、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基础设施、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等5个一级大指标综合评定。评比结果可以全面地反映出一个城市的发展水平,为城市客观认识自己并进行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和数据支持。

(1)综合实力总体排名分析

2004年度南京市城市综合实力有所增强,总分为103.042 0,高于2003年度(总分为100.548 9)。从排名情况看,南京在2004年度综合实力评比中排名第7位,比2003年度后退一位,被大连赶超,杭州、沈阳、哈尔滨和青岛与南京的总分差距也仅在10分左右。从排名及得分情况看,我们依然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南京是一个综合实力很强的城市”。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在综合实力评比中,南京虽然排名靠前,但面临严峻形势,城市之间竞争十分激烈。

(2)综合实力分指标分析

2004年度南京市的人口与劳动力分指标在全国排名为第15位;经济发展分指标在全国排名为第12位;社会发展分指标在全国排名为第23位;基础设施分指标在全国排名为第14位;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分指标在全国排名为第5位。

总的来看,在城市综合实力的5个分指标中,2004年度南京排名最前的是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指标;排名与上年相比前移最多的是社会发展指标,说明南京市在社会发展方面作出了较大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排名仍然是5个指标中最后的一个;经济发展指标前移1位,分值增加最多,说明南京市在这一年里经济发展方面采取了积极措施;人口与劳动力指标排名后退较多,说明南京市虽然长期以来这一指标具有优势,但人口与劳动力结构也有待调整,人口和劳动力的素质也应不断提升,如应提升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总人口比重、优化就业结构等。

(3)综合实力比较分析

在长三角16个城市中,南京显示出很强的综合实力,但与遥遥领先的上海差距很大,位居第3的杭州也紧随其后。

在江苏进入综合实力百强的10个城市中,南京位居第1。可见,在省内城市中,南京综合实力最强,但南京在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却显示出相对弱势。

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南京位于深圳、广州和大连之后;进位最快的是青岛,排名前移10位,跃居第11位。在副省级城市中,南京要赶超的对象很明确,就是大连。同时,南京要在杭州、沈阳、哈尔滨、青岛和成都这些城市面前保持长久比较优势也非易事,因为这些城市在一些分项指标上优于南京,并且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2.关于南京城市综合实力的几点思考

(1)经济持续增长是提升南京市综合实力的关键

2004年度南京市综合实力综合指数保持稳定上升,5个分指标中得分上升最快的就是经济发展指标,说明经济发展在保持城市综合实力上起了关键作用。

2005年南京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 41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5.2%;2005年完成的GDP是1990年的13.7倍,比1990年增长679.6%,年均增长13.7%。“十五”期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按可比价年均增幅达14.2%,分别高于全国、全省同期平均水平4.7个百分点和1.4个百分点,高于改革开放以来12%的平均增速和“十五”计划10%的增长预期;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4万元;南京市的经济总量在副省级城市的排名由2000年的第9位上升至2005年的第6位。这些数据意味着南京经济增长势头连续较快向上,意味着南京综合经济实力更为稳固,意味着南京经济增长的产业基础得以进一步巩固。

在保持经济快速持续增长、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南京市在近年认识到经济效益和质量比经济增长速度更为重要,坚持把提高经济效益作为经济发展的中心,努力把实现经济增长与综合能耗“逆向运动”作为目标。2005年重点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率达95%,环保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6%,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为1.35吨标准煤,重点工业企业万元产值综合能耗为1.3吨标准煤。围绕“十一五”期间GDP能耗降低20%的目标,南京市把节能降耗作为约束性考核指标,从2006年起,南京市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要比上年下降4%左右。南京市制定的《南京市工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是全国城市所做的第一个循环经济规划。

但是我们应清楚地看到,长期以来,南京市是以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得到根本转变,在今后发展中面临着很严峻的资源形势:如由于经济规模扩大带来的资源保障压力加大,环境压力加大,产业结构偏重带来的压力,发展成本持续上升带来的压力等等。因此应该积极探索一种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节约利用互动双赢的创新模式,这也是保证南京综合经济实力持续上升的关键。

(2)社会发展是南京市综合实力中的“软肋”,但也是未来提升实力最大的潜力所在

在综合实力的5个指标中,2004年度南京市的社会发展指标排名仍在前20名之外,这与现状相符,也是南京市综合实力中最弱的指标。但是应该欣喜地看到,经过努力,南京市社会发展指标排名上升速度很快,在5个指标中提速最快。虽然南京排名第7的综合实力与排名第23的社会发展之间还存在较大的落差,但从中也可以看出,南京市社会发展的空间很大,这也正是南京市未来提升城市综合实力的最大潜力所在。

近年来,南京市以实施富民工程为切入点,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加快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进程,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但社会发展的“短腿”依然制约着城市综合实力的提升,仍有一些关系市民切身利益的问题没有解决,如偏高的房价收入比、上好学难、看病难、看病贵等。以学生上学为例,虽然目前全市已经形成较为完备的教育体系,但是优质教育资源大多集中于重点学校,这是导致高额择校费的重要原因。在实现学生能有学上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使越来越多的学生能够上好学,这就需要不断扩大优质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的份额。再如南京市集中了全省最好的卫生资源,但主要集中在城区的大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虽得到大力发展,但仍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南京市目前医疗卫生资源在全市的配置不平衡,优质资源基本都集中在城市的三级医院,城区的卫生资源配置水平明显高于郊区和二县,城区的卫生力量也明显强于郊区和二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数量不能满足需要。同时,南京市的城市医疗服务体系还不够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应加快发展。此外,就业与保障的压力日益凸显,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能力还有待提高等。

综合实力很强的城市必然是经济与社会全面发展的城市,跛腿式的发展不是健康有序的发展。从总体上看,目前南京市已进入了经济增长与社会事业发展并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阶段,但社会事业发展还没有取得相应的进步,经济增长了,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了,经济和社会发展并不协调,由此会产生一些社会问题,既会影响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也会阻碍南京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增长和社会事业发展相对失衡,会增加经济增长的社会成本,会影响和制约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在城市综合实力评比中,不仅需要单项指标排名的提升,更需要所有指标平衡地向前进位。要改变“经济建设是硬任务、社会事业是软要求,因而重经济发展轻社会事业”的错误观点和做法,需要从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来重新看待发展的问题,在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重视各种社会问题的解决,重视社会各项事业的协调、平衡发展。围绕社会事业发展领域的薄弱环节和制约瓶颈,加强南京市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3)人口与劳动力指标是南京市综合实力中的传统优势,但也有薄弱环节

在城市综合实力的几个分指标中,南京人口与劳动力指标的排名一直以来都较靠前,说明这一指标是南京城市综合实力中的比较优势,但这一指标中也有一些薄弱环节,人口与劳动力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结构也有待优化。

经济结构决定人才结构,为与目前结构调整的需要相匹配,人才分布的产业结构、部门结构、专业结构都需要调整。当前的问题在于:传统学科的专业人才多,新兴学科的专业人才少;理论型人才多,实用型人才少;单一领域、行业、学科的人才多,跨领域、跨行业、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少;机关及事业单位科技人才多,企业科技人才少。尽管南京有大批人才支持产业升级,但南京市人口素质、人才结构难以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问题还是日益突出。

国际经验表明,第三产业是就业潜力最大、最有发展前途的产业。目前的情况是,第一和第二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已逐渐减弱,第三产业的吸纳能力则不断增强。问题是,由于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所以限制了社会就业容量的扩大。在总量不足的同时,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也不尽合理,金融、保险、通讯、房地产、信息服务和社区服务等新兴第三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政府应从战略高度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大力挖掘第三产业的就业潜力。第三产业中不少行业,如商业零售、交通运输、旅游信息咨询、物业管理、社区和个人服务业等,都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可使相当部分的下岗职工、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

(4)城乡全面发展,提升南京市综合竞争力

国家统计局等部门在对城市进行各种评价时,历来是按照“市区”、“县域”两块进行的,南京市在全国城市综合实力评比中名列前茅所依据的就是市区的相关指标数据。目前南京市将13个区县分为6个城区、5个郊区和2个县,市区包括6个城区和5个郊区。

总的来看,南京的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市区,市区强,县域弱。无论从二元对比系数、城乡经济融合度、城乡人口融合度、城乡空间融合度和城乡生态融合度来判断,还是从工农业劳动生产率比值、城乡居民收入比值、城市化和工业化水平差异及农村社会经济和产业构成进行分析,南京社会经济发展的二元经济结构特征都十分明显。南京城乡二元结构突出,不仅制约了南京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影响了南京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从而限制了南京综合实力的提高。

城乡统筹内涵很广,最主要的是要实现思想观念上的城乡统筹,这就要求切实转变传统的发展观念,摆脱城市偏向的南京主城意识,放弃就农业抓农业、就农村抓农村的发展模式,不能使以城带乡、以工促农流于形式,最终实现市民农民真正意义上的同城同策。

发挥城市的主体作用,形成城乡有机互动的机制。南京是一个有形要素相对短缺的城市,城区的发展受制于资源配置的局限,这一局限也受制于二元经济结构。因此,为突破这种制约,南京的发展战略主旨应在于从经济增长空间结构关系上协调资源配置格局,提高区域资源总体配置效率和配置水平,提升城乡资源的共享程度。城乡资源的良性互动和互相开发,可以提高南京的农业发展水平,而且有助于提高城市生活质量。

二、2005南京城市综合竞争力分析

1.对南京综合竞争力的总体分析

2005年度中国200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首次将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的9个城市加入到研究体系中。本次排名前20强依次是:香港、台北、上海、北京、深圳、广州、高雄、澳门、新竹、基隆、杭州、宁波、苏州、台南、天津、厦门、大连、无锡、沈阳、青岛。而南京的排名由2004年度的第16位降至第25位,无缘20强(除去港、澳、台地区则为第18位)。

2005年度南京综合竞争力在200个城市中排名第25位(包括港、澳、台地区),其中,增长指数排名第79位,规模指数排名第10位,效率指数排名第54位,效益指数排名第74位,结构指数排名第17位,质量指数排名第26位,就业指数排名第7位。

从历年排名情况看,2005年度城市显示性竞争力的指标与上年相比,南京除规模指数、就业指数相对较强且变化不大外,其他指标均呈下降趋势。与2004年度相比,2005年度南京综合竞争力下降的主要影响因素有:一是研究体系发生了变化。2005年度首次将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的9个城市同时加入研究体系,本次排名前20强的城市中,有7个是新增的港、澳、台地区的城市,如果将这几个城市排名剔除,则南京排名第18位,比上年退后2名。二是指标体系发生了变化。与2004年度相比,2005年度竞争力排名增加了结构指数(即科技创新产业结构水平)这一指标。其中,增长指数(反映一定时期内GDP的综合增长)、效率指数(反映城市的综合生产率)、效益指数(反映城市综合环境成本节约)排名的滞后影响了南京综合竞争力的提升。

(1)与副省级城市比较

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南京市综合竞争力排名第10位,与上年相比下降一个位次,排名偏后,排在深圳、广州、杭州、宁波、厦门、大连、沈阳、青岛、武汉之后,超过济南、成都、长春、哈尔滨、西安。详见表6-1。

表6-1 15个副省级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2005年度)

img22

资料来源:倪鹏飞《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4》第3~8页,其中200城市排名不包括港、澳、台地区。

2005年度副省级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呈现以下特点:一是广东、浙江的副省级城市综合竞争力几年来持续保持领先地位。广州、深圳、杭州、宁波四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在副省级城市中连续三年都处于第一梯队。二是受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的影响,东北副省级城市如沈阳、哈尔滨、长春、大连等市排名上升速度较快。沈阳由2002年度的第27位上升到2005年度的第12位,上升15位;哈尔滨由2002年度的第35位上升到第23名,上升12位;长春由2002年度的第32位上升到第21位,上升11位。三是南京竞争力排名偏后,与上年相比位次下降,先后被沈阳、武汉两城市赶超。从前几年情况看,在副省级城市中,整体的格局是东部沿海城市的综合竞争力要强于内陆副省级城市,南京在第二梯队中的位置较为稳固,但是到2005年情况有了一些变化,如果南京还算得上是第二梯队的话,也只能是处在垫底的位置了。南京的优势在于规模指数、就业指数,结构指数和质量指数也相对较好。

(2)与长三角城市比较

在长江三角洲16城市中,南京市综合竞争力位居第6,排在上海、杭州、宁波、苏州、无锡之后,排在常州、台州、扬州、绍兴、镇江、南通、湖州、嘉兴、泰州、舟山之前。详见表6-2。

表6-2 长三角16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2005年度)

img23

资料来源:倪鹏飞《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4》第3~8页,其中200城市排名不包括港、澳、台地区。

第6的排名,使南京有被排除出第二梯队的危险。在长三角城市中,上海继续保持龙头老大的本色,处于第一梯队;而杭州、宁波、苏州三城市在200个城市中排名都在10名以内(分列第5、6、7位),无锡排名第11位,南京排名第18位,与前面城市差距在拉大。

通常意义上的“长三角”,是以上海为龙头,以南京和杭州为两翼的。目前南京的城市竞争力处在第二梯队垫底的位置,如果不争先进位,就可能会滑入长三角第三梯队。

南京和杭州是长三角区域经济体南北两翼的区域性城市,是江浙两省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教中心。但是近年来杭州发展很快,经济总量稳居全国省会城市第二、副省级城市第三。杭州城市综合竞争力近几年持续上升,由2002年度的第9位上升至2005年度的第5位,将排在第18位的南京远远甩开,这与南京几年来城市竞争力不断下降的趋势形成鲜明的对比。南京的优势指标如规模指数、就业指数、结构指数与杭州差不多,但南京在增长指数、效率指数等指标上远远落后于杭州。

与同属江苏省的苏州、无锡相比,苏州排名第7位,无锡排名第11位,南京才排名第18位。南京虽然在规模指数、就业指数、结构指数上优于苏州和无锡,但是在增长指数、效率指数和效益指数上大大落后了。我们认为作为省会城市的南京,不应继续把自己放在老大的位置上,而应积极融入长三角,在上海的带领下,在苏州、无锡、杭州的夹击中,对自己的发展有一个新的思考和新的定位

2.对显示性指标的分析

(1)增长指数

即综合经济增长速度,它反映一定时期内GDP的增长速度。2005年度南京的增长指数在200个城市中排名第79位,与2004年度相比,这一指标下降了55位。增长指数排名的严重滞后,是影响南京城市综合竞争力提升的重要因素之一。

从GDP总量来看,近10年来南京的GDP增长速度相对较快,“九五”以来的增长速度都在10%以上,“九五”期间南京的平均增幅为12.2%;2005年南京GDP为2 41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2000年增长94.7%,“十五”期间年均增幅达14.2%。这在长三角城市中是增长较快的。

但是南京的经济增长方式仍较为粗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南京GDP增长的净收益。南京依赖于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和粗放型增长的特征仍然十分明显。一是投资拉动型的经济增长特征比较明显,“十五”期间,南京市累计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4 600亿元,2005年投资占GDP的比重达到58%,高于全国、全省的平均水平,比2000年提高了17个百分点。二是能源消耗较多,“十五”期间,全市GDP增长一个百分点,电量消耗增长0.75个百分点,比“九五”提高0.2个百分点;工业耗费量由1985年的600多万吨增长到2005年的1 400多万吨。

关于城市增长指数排名,我们认为,不同的城市所处发展阶段不同,特别是工业化发展阶段不同,其增长的速度与特征存在较大的差异,而且受国家政策(如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中部崛起政策等)的影响也很大。如上海可能与沈阳处在不同的城市发展阶段,前者已经接近工业化的后期,而后者处在工业化的中期,这可能使得两城市的增长速度完全不同,前者是建立在高基数基础上的缓慢增长,后者是建立在低基数基础上的快速增长,上海的增长指数低并不能表明它的综合竞争力比沈阳差,因此我们对增长指数(占很高权重)这一指标能否完全反映一个城市的综合竞争力提出质疑。

(2)规模指数

即综合经济规模,它主要反映城市贸易的绩效。南京的规模指数较为出色,排名居第10位。

(3)效率指数

即综合生产率,它是城市创造价值的投入产出效率的一个集中体现。效率指数通过人均GDP和地均GDP两项子指标计算得出。南京的效率指数较差,排名居第54位。从人均GDP来看,“十五”期间,南京自身的人均GDP增长较为迅速,但是从长三角16城市的人均GDP及增长速度来看,南京的人均GDP及增长速度都相对较低;从地均GDP来看,相对较大的土地面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南京地均GDP的排名。

(4)效益指数

即综合环境资源成本节约,它反映了城市创造价值时所节约的能源量以及环境的保护。这一指标主要包括单位GDP用电量、用水量、环境污染指数三个逆向指标。南京在该项指标上排名十分落后,在200个城市中仅为第74位,是南京的弱项。

南京目前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这是一个消耗资源强度加大的阶段,由于传统的低效率资源利用方式很难在较短时间得到改变,更加剧了南京资源短缺的矛盾。加上南京又属于典型的资源输入型城市,长期以来形成的工业结构又是以重工业为主,资源、能源、原材料消耗量大,废弃物排放也大。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不断发展,煤、电、油、运紧张状况已经十分突出,环境压力正在逐步加大,严重制约了经济增长和效益的进一步提高。

(5)结构指数

即科技创新产业结构水平,它反映了一个城市创造价值的潜能。南京的结构指数较好,排名居第17位,是南京的优势之一。

(6)质量指数

即综合人均收入,它大体反映了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水平,而居民的生活水平一部分体现为自己的收入水平,一部分体现在享受公共服务的质量上。质量指数的计算包括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城市人均财政收入。南京的质量指数较好,排名居第26位。其中南京的人均财政收入近些年增长较快,但是南京人均可支配收入较低,拖了这项指标的后腿。

2000年南京的财政收入为164.6亿元,2005年上升至510亿元,“十五”期间年平均增长率为23.5%。从2005年长三角16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排位来看,南京人均可支配收入较低,排在第11位。但是近年来南京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较快,2005年在长三角城市中南京以19.9%的增幅排在第1位(无锡增速17.8%排在第2位),这说明南京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在未来几年中有持续上升的趋势。

(7)就业指数

即综合就业机会,它反映城市综合经济竞争绩效,也反映居民生活质量状况。2005年南京市就业指数在全国200个城市排名第7位,仅次于上海、北京、杭州;在长三角16个城市中,南京位居第2,仅次于杭州;在江苏省内排名第1位。综合就业机会是南京城市竞争力的优势之一。

3.对解释性指标的分析

通过比较分析,我们认为,南京的解释性指标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人才本体竞争力相对较强。南京人才本体竞争力的主要优势在于从业人员受教育的程度较高,知识与技术基础良好。

——产业本体竞争力具有相对优势。尤其是其中的社会性与分配性服务业发展较为迅速(分别排第6和第11名)。

——南京医疗机构竞争力较强。通过比较研究发现,南京的医疗机构设施资源丰富,具有较强的区域竞争力,与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的评价不一致。

——南京的保健娱乐环境需要进一步提高与改善。

——科技资源丰富是南京的优势。

——南京的社会环境竞争力相对较弱。这主要表现为社会协调与城乡协调度不够等。社会协调度不够主要表现为贫富差距拉大,社会财富和社会优势资源有向高收入阶层集中的发展趋势;南京的城乡协调不够好,主要表现为农村的城市化水平低、城乡二元对比系数低、城乡差距拉大等。

4.小结

综上所述,南京城市综合竞争力主要呈现以下几大特点:

第一,2005年度南京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下降的主要因素有两个:一是研究体系发生了变化。2005年度首次将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的9个城市同时加入研究体系。二是指标体系发生了变化。与2004年度相比,2005年度竞争力增加了结构指数这一指标。其中,增长指数、效率指数和效益指数的排名滞后影响了南京综合竞争力的提升。

第二,在近几年对南京城市综合竞争力的研究中,我们发现倪鹏飞主编的《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存在着非科学性的一面:一是指标体系变化很大,2005年度比2002年度增加了三个指标;二是存在不可比性,样本的其他城市与港、澳、台地区城市有很多不可比因素;三是研究路径不够科学,主观指标用当年数据,客观指标用的是上年数据;四是调查模式不够严谨;五是只强调一般性,忽视了城市的个性;六是评比用的多是经济指标,忽视了城市发展的社会、文化等很多因素。所以城市竞争力蓝皮书对中国城市竞争力的排名不一定准确,一定要正确地看待南京的排名。

第三,虽然《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的一整套指标体系在一些指标计算中还存在值得商榷的地方,但是因为同一整套指标体系针对是所有的城市,所以报告的参考咨询作用还是有的,而且从整体上看,这些指标计算和排名相对而言还是较为符合南京的实际情况的。那些排名靠后的指标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南京城市在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它促使我们发现自身的不足并力求改进,最终有利于南京城市综合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

第四,通过竞争力研究,我们分析出了南京城市竞争力的优势与劣势所在。竞争强项主要体现在如下几大方面:一是南京自身的规模优势;二是南京的综合就业机会;三是南京的产业本体竞争力较好;四是南京的人才科技资源较为丰富;五是南京的整体商务环境相对较好等。竞争弱项主要体现在如下几大方面:一是南京的人均GDP增长相对缓慢;二是南京的经济增长方式相对粗放;三是南京的综合环境成本节约较差;四是南京的城乡二元结构明显;五是南京城市文化精神中的负面因素影响较大等。

第五,通过比较分析,我们认为南京综合竞争力排名形势严峻,面临着强劲挑战。南京在15个副省级中排名第10位,在长三角16城市中排名第6位,应该让南京产生较强的危机意识与忧患意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