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昆明主城区综合承载力分析

昆明主城区综合承载力分析

时间:2022-03-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影响城市人口承载力的因素错综复杂,我们试图从自然条件承载力、经济条件承载力和社会条件承载力三个方面着眼,分层次对昆明市主城区综合承载力进行分析。据此规划,昆明主城区建成区面积320平方千米,占城区总面积的69.6%。这意味着,到2020年昆明主城区土地资源承载385万人口的最高预期值与“城规”430万人口的规划值对照,还有45万人口的预留空间。就单位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而论,未来昆明主城区的土地承载力仍然存在较大的上升空间。
昆明主城区综合承载力分析_纵论云南城镇化——理论思辨、实证观察与个案剖析

“承载力”概念源于生态学领域,用以衡量特定区域环境条件限定下可维持的物种数量。它运用到城市区域,指在既定的时空条件下,综合考量区域自然资源禀赋与人文发展程度可承载的人口规模。城市作为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演化的产物,是一个基于自然条件又超越自然生态系统的复合体。影响城市人口承载力的因素错综复杂,我们试图从自然条件承载力、经济条件承载力和社会条件承载力三个方面着眼,分层次对昆明市主城区综合承载力进行分析。

(一)自然条件承载力

人类生存离不开土地和水源,这两种自然资源无疑是人们集聚与生存发展首选的最基本条件。

1.土地资源承载力

昆明主城区坐落在滇池坝子(亦可称昆明坝子或盆地)东北端,地质结构上属岩层断陷所致的湖盆坝,地形多以山地丘陵为主。按坡度计,小于2°的平地占30%、在2°~6°之间的占30%、在6°~15°之间的占40%,这部分坡度相对较大的坡地主要分布于滇池坝子四周。资料显示,昆明坝子,总占地面积1 071平方千米(其中滇池湖面面积约300平方千米),行政区划上包括昆明四城区、呈贡、晋宁、富民、安宁等区县(市)的大部分地区(王声跃,2002)。主城大部分区域海拔在1 500~2 800米之间,海拔在2 000米以下的陆地面积共计718平方千米。

据昆明市政府2010年所做的城市发展规划建议,昆明城区总面积460平方千米,其中,主城(老城区)面积220平方千米;东城(呈贡片区)用地约100平方千米;南城(晋城片区)用地80平方千米;西城(昆阳—海口片区)用地60平方千米。据此规划,昆明主城区建成区面积320平方千米,占城区总面积的69.6%。

2012年底出台的《昆明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将昆明城市规划区总面积扩大到4 060平方千米[8],并结合城市生态防护功能与建设开发强度,明确划分了三个不同的规划建设区域,即“禁建区”(2 504平方千米,占规划区面积的61.7%);“限建区”(680平方千米,占16.8%)和“适建区”(876平方千米,占21.5%)。“规划”同时指出,按人均100平方米建设用地面积规划,2020年主城区规划建设用地面积将扩大到430平方千米,占城市适建区面积的49.1%。其中四城区建设用地规模330平方千米;呈贡新区规划建设用地85平方千米;空港经济区规划建设用地15平方千米。

根据《昆明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报告,未来昆明中心城区发展方向将贯彻“南延”“北拓”的建设思路,“南延”即引导城市空间向东南方向的呈贡区拓展;“北拓”即引导城市空间向东北方向的大板桥地区及空港经济区拓展,力促“一城三区”(主城四区、呈贡新区、空港经济区)的城市空间新格局。

鉴于昆明主城区坐落在滇池湖畔的山地平坝中,具有一面临水、三面环山的地形地貌特征,全市山地、丘陵面积约占土地面积的88%,平地仅占土地面积的10%,其他占土地面积的2%,因此昆明城市空间扩展的建设用地主要分布在滇池以北的主城四区、南部地区以及昆明坝子东部带状的坝子区域内。

我们预测,2020年昆明主城区人口规模最大值为385万,即便实现全域城镇化,即主城区人口都聚拢在430平方千米的规划建成区内,则人均建设用地面积将为89平方米,也明显低于人均100平方米的规划值。这意味着,到2020年昆明主城区土地资源承载385万人口的最高预期值与“城规”430万人口的规划值对照,还有45万人口的预留空间。

事实上,若与同级城市做比较,昆明作为省会城市和区域性国际城市双重角色,城市人口密度并不算高,在《2014年中国城市繁荣度排行榜》中,昆明(市辖区)仅以299人/平方千米的人口密度位列省会级以上城市的第21位(参见图5-16)。如果昆明主城区单位土地人口集聚能力增强,譬如从299人提高到600人(接近长沙水平),那么是否预示着土地可承载人口倍增?

图5-16 昆明城市人口密度在中国部分省会级以上城市中的位置
资料来源:根据hongdou.gxnews.com.cn/viewthread-869.htm l网站提供的《2014年中国城市繁荣度排行榜》数据绘制。

针对主城建成区人口密度变化态势观察,昆明2014年主城建成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10 738人,到2020年,若建成区面积仍维持320平方千米不变,并假设主城区人口将能够实现全域城镇化,则主城建成区人口密度最大值将提高到每平方千米11 969人的水平,但若建成区面积按“规划”扩大到430平方千米,则主城区人口密度将下降到每平方千米8 907人。

对比国内城市中心区人口密度统计值不难发现,2010年上海市的黄浦区、卢湾区和虹口区人口密度都超过3万人,最低的长宁区也接近2万人。2014年成都中心城区人口密度也超过了2万。尽管昆明城市单位土地人口集聚能力没法与发达城市相提并论,但相比之下,昆明城市中心城区的人口密度还是小巫见大巫。

综合上述,我们认为,昆明主城区土地资源对城镇人口的承载力还较为宽松,即便未来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没有提高,同时人口规模增长分别达到2020年385万和2025年404万的最大预期值。就单位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而论,未来昆明主城区的土地承载力仍然存在较大的上升空间。按主城区人均建设用地100平方米匡算,2020年主城区“规划”建成区土地资源可承载430万人,即使2025年主城区常住人口预期值达到400万人,还有26万人口的预留空间。何况430万平方千米的建成区规划面积只占昆明土地资源城市“适建区”面积(876平方千米)的一半不到。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的需要,无论建成区面积的扩大还是单位土地资源利用率的提高,都将使土地资源的城市人口承载力不断增强。

2.水资源承载力

昆明是一座山水之城,伴滇池而生,因滇池而名。有着悠久建城史的“昆明”城就诞生在滇池湖畔。据史料考证,距今2 400年前,在现在的黑林铺一带出现的“苴兰城”曾是古滇池的一个渡口,据说为楚将庄蹻所筑,又称“庄蹻故城”。公元前109年,汉武帝拓疆至滇池,在今黑土凹附近建“谷昌城”(龙东林,2001)。千百年来,昆明城见证了滇池沧海桑田的巨变,昆明主城区却始终矗立于滇池东北岸,得滇池水滋养成长为一座承载数百万人口的现代化国际大城。

据资料显示,滇池流域面积2 920平方千米,其中滇池水面面积300平方千米,主要入湖河流29条,流域面积大于100平方千米的河流有盘龙江、宝象河、洛龙河、捞鱼河、大河、柴河、东大河、新河等8条。滇池流域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为9.74亿立方米,扣除蒸发量和上游生产生活耗水量后,实际多年平均水资源出水量约为4.92亿立方米,随着城市规模不断扩展,整个滇池流域全年总供水量已超过8.3亿立方米,供水量明显大于流域内自产水量。好在2013年9月牛栏江—滇池补水济昆工程竣工,源源不断的牛栏江水不仅改善着滇池水体水质,而且每年可向滇池补水5.7亿立方米,由此可扭转滇池水资源入不敷出的局面。

从2010年到2014年昆明全市水资源总供给量从46.6亿立方米上升到49.6亿立方米,总供水量虽然有所增多,但较常年偏少约1/4,按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匡算,2010年为724.5立方米,2014年为748.6立方米。按国际通用的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划分标准(参见表5-16),昆明市被列入全国14个严重缺水的城市之一。

表5-16 国际通用的水资源紧缺程度分类及相应指标

2010年昆明全市用水消耗量8.82亿立方米,比上年减少0.17亿立方米。其中工农业生产用水消耗量7.03亿立方米,居民生活用水消耗量0.94亿立方米,生态环境用水消耗量0.85亿立方米。在生产用水消耗量构成中,第一产业用水消耗量为5.34亿立方米,占75.96%,第二产业用水消耗量为1.58亿立方米,占22.48%,第三产业用水消耗量为0.11亿立方米,占1.56%。可见,全市超过3/4的水资源消耗量用在了农业产业方面,而真正用于居民家庭生活用水所占份额仅为10.7%。虽然2014年上升为22.7%,比2010年翻了一倍,但占比仍然很小。

同时值得强调指出,整体观察,全市水资源总量虽已处于严重不足境况;但分区域观察,水资源分布高度不均,人均水资源严重短缺的老城区与水资源拥有量较为充裕的周边县区(市)形成强烈的反差(参见表5-17)。

表5-17 2010年昆明部分区县(市)水资源量分布

资料来源:2010年昆明水资源公报。

根据昆明市水务局提供的资料[9],昆明主城区现状供水水源点主要有云龙水库、松华坝水库、清水海水库、宝象河水库、柴河水库、沙朗河引水工程等集中式供水水源,主要供水范围为昆明四城区及呈贡城区的城市居民用水。除上述市政供水集中式水源点外,还有其他分散式地表水和地下水水源作为市政供水管网未覆盖区域的工农业生产及居民生活用水。据统计,2013年昆明四城区取用水量为6.42亿立方米,呈贡新区取用水量为0.63亿立方米。两项合计,昆明主城区取用水量超过7.0亿立方米。

按照昆明市人民政府办公厅2014年出台的《昆明市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办法及实施方案》,昆明市主城区2015年和2020年的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不含污水处理回用量)分别为6.65亿立方米和9.62亿立方米。就当前取用水量情况对比,2013年用水量已经超过2015年用水总量控制指标。照此看来,昆明主城区水资源的人口承载力似乎已经走到了尽头,唯有减少人口才可缓解用水紧张的高压态势。若如此,昆明城市也就没法再发展了。

其实不然,水资源的供需状态存在较大的弹性,通过倡节约、提效率、调配置、扩总量等一系列措施,昆明完全有可能破解水资源对主城区发展的刚性约束条件。

一是提高人均用水效率。对照建设部2002年出台的《城市居民生活用水量标准》,特大城市居民人均日用水额度不能超过220升(含绿化等公共设施用水),220升也是申报国家“节水型城市”的考核指标之一。观察昆明主城区自来水售水情况,在2009—2010年和2013—2014年两个时段,主城区居民自来水每日人均生活用水量(剔除工业用水)分别为165~170升和115~122升(参见表5-18),不仅明显低于国家制定的“节水型城市”220升的考核指标,而且呈下降趋势。这也就意味着单位水资源量可供给更多的人口。

二是调整用水配置。即减少农业用水量,逐步提高城市居民生活用水量占比。在这方面应是大有潜力可挖。城市扩建不断使周边农地转化为市政建设用地,如果昆明城镇化可将农业用水量在2010年5.34亿立方米的基础上减少20%,就有可能使城镇居民生活用水量增加1.07亿立方米,较之于2010年0.94亿立方米的居民生活用水量扩大一倍多。理论上讲,可相应使水资源的区域人口承载力增大一倍。

三是开辟新的供水源。现有昆明主城区的三大供水源是松华坝(年供1.1亿立方米)和已经建成投入使用的掌鸠河(2.5亿立方米)、清水海(年供0.8~ 1.0亿立方米),按2014年实际供水数据统计,主城区水源总供水量为4.1亿立方米,支撑的供水人口接近370万。除此以外,牛栏江引水济昆工程也已竣工投入使用,作为昆明主城区“解渴”的后备水源,年可供水5.7亿立方米。只要后备水源的1/4(约1.4亿立方米)转化为居民引用水源,主城区水资源的人口承载力即可大为增强。

表5-18 2012—2014年昆明主城区水资源供给状况[10]

资料来源:根据《昆明统计年鉴》2013—2015年各年数据整理。

综合上述,本书认为,尽管昆明主城区面临着严重缺水的现实挑战,但通过一系列开源节流举措,完全有可能破解水资源对主城区发展的刚性约束条件,使昆明主城区水资源人口承载力超越预期值。为此,我们认为自然资源对昆明主城区的人口承载力预期值如表5-19所示。

表5-19 昆明主城区自然资源可承载的人口规模(万人)

(二)经济条件承载力

城市作为非农产业和非农人口高度聚集区,是伴随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现代服务产业的兴盛而建构起来的,其综合承载力显著强于农村地区,尤其中心城区的人口承载能力更是数十倍、甚至数百倍于周边区域。其个中缘由就在于城市作为区域经济的“增长极”,是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火车头”:一方面,只有具备超强的区域辐射作用与极化效应,才能够带动周边区域共同发展;另一方面,城市自身的“动能”也不是无限度的,只有与周边区域经济社会“负载”相匹配时,才有可能实现区域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1.GDP总量与人口集聚

观察国内外城市发展实践不难发现,城市人口规模与城市GDP总量大多是对等的,两者具有明显的正向关联性。以中国西部城市为例,比较西部11个省区省会城市的人口规模与GDP总量,2014年昆明市以663万常住人口规模和3 713亿GDP总量明显落后于成都和西安,列居西部城市第三位,仅略高于广西南宁市。但在云南省内16个州市中,昆明市则遥遥领先,“点位”也高高在上(参见图5-17)。充分表明在现行区划功能、城乡分割与产业分布的空间格局下,昆明市成为人口高度集聚的中心区域,诚是城市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

图5-17 2014年城市人口规模与GDP总量相关关系散点图
资料来源:根据《昆明统计年鉴》2015年数据整理。

GDP高的地区,往往也是人口高度集聚的区域,那就意味着单位GDP的人口集聚量也会较高。在此,不妨通过研判经济体量与人口集聚能力之间的“协调度”加以阐析。一般认为,在既定时空限定下,局部(区域)的经济份额与人口份额两者之比占总体(全国)的比值为1是理想情形下的协调度,正常情况下的协调度应在0.75~1.25之间。有数据显示,经合组织国家323个一级行政区中,80%以上地区的人口分布与经济集聚的协调度都在0.75~1.25区间内(童大焕,2014)。

观察昆明市经济份额与人口份额的区域协调度,不难发现,无论昆明市市辖区还是昆明主城区,2014年的GDP总量与常住人口规模占比在相应区域中的比值都高于1.25的协调度指标上限(参见表5-20)。这意味着,昆明市若要实现经济总量与人口规模的协调发展(即将比值降到1.25以内),不可能停滞GDP增长,唯一的出路就只能是增加区域内的人口规模。

表5-20 2014年昆明市经济份额与人口份额的区域协调度测算

资料来源:根据《昆明统计年鉴》2015年数据整理计算。

具体讲,假设主城区常住人口从367万扩充到400万,那么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形下,主城区经济份额与人口份额在市辖区域内的协调度比值就可从1.34下降到1.23,落入经济与人口的协调区间。而事实上,经济与人口两者都不可能停止增长,务实的考量就在于动态把握两者之协调,只有促使人口规模增长速率快于GDP总量增长,才可能实现昆明主城区经济与人口的协同发展。

参照《昆明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报告,2020年昆明市市辖区GDP总量要达到5 000亿元,较之于2014年的3 713亿元增加1 287亿元,增幅为34.7%,年均增长5.8%。相应地,昆明主城区未来GDP年均增幅应高于市辖区,预设不低于6.0%,那么同期的人口增长率就应该不低于7%,年均净增人口也不低于3万人,按本书表5-14和表5-15四个方案的预测,2020年昆明主城区年净增人口在3.0万~3.4万之间,同期常住人口规模将达到383.7万~385.4万人。对应于2020年5 000亿元的GDP预期值,届时人均GDP将达13万元,远高于2014年7.5万元的同类值,也比2020年8.5万元的规划值高出近53%。这意味着昆明主城区人口在上述预测值的基础上,再增加50%的人口仍然可以满足人均GDP8.5万元的预期目标。

2.产业结构与人口集聚

表象看,城市化的演进表现为乡—城人口格局的转化过程;深层看,在乡—城人口格局转化的背后,其实是产业结构的农—工转换过程,即农业产业向工业和商业服务业转换的过程。反过来讲,城市人口规模的大小取决于该城市非农产业发展所能提供的就业规模。如所周知,正常情况下,非农产业总能够比农业产业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尤其是第三产业属劳动密集型产业,具有吸纳大量劳动力就业的能力。因此,一个城市的非农产业发展状况决定了该城市的人口集聚能力。

观察昆明市市辖区GDP总量与从业人员的产业分布变化可见,一产产值和从业人口在三次产业的结构中总量最小、占比最低,与此相反,三产总量最大、占比最高,而且2010年到2014年(参见表5-21),这种产业格局还在呈不断强化之势。因此,第三产业占据了全市GDP的半壁江山,也吸纳了近50%的从业人口就业。

表5-21 2010年、2014年昆明市辖区GDP总量和从业人口的产业分布

资料来源:根据《昆明统计年鉴》2011年和2015年数据整理计算。

针对昆明主城区观察,从2010年到2014年,GDP总量从1 759.5亿元上升到2 762.2亿元,与市辖区同期值比较,其产业结构表现出一产占比更低,三产占比更高的特征。与此同时,在2014年统计的昆明市城镇单位121.6万从业人员总数中,一产从业人口不过0.3万人,二产48.6万,而三产吸纳的从业人员最多,为72.7万,占比接近60%(参见图5-18)。照此计算的亿元GDP产值可吸纳的就业人口表明,一产吸纳能力最少,仅为2 087人,二产明显增加,达到11 543人,三产最高,为12 876人。

图5-18 2014年昆明主城区GDP总量与城镇单位从业人员产业结构分布
资料来源:根据《昆明统计年鉴》2015年表3-3和表5-1数据计算。

进一步观察昆明城镇单位从业人员构成发现,2014年从事“教育”职业的就业人口最多,为11.6万人,其后依序分别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10.4万),“批发和零售业”(10.3万),“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7.8万),“卫生和社会工作”(6.1万),“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5.1万),“房地产业”(4.4万),“租赁和商业服务业”(3.9万),“住宿和餐饮业”(3.7万),“金融业”(3.4万),“信息传播、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2.5万),“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1.4万),“文化、体育和娱乐业”(1.3万),“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0.8万)。

根据《昆明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报告,未来昆明主城区产业发展导向将更加偏重于第三产业,具体规划为:①主城四区将建成以商贸、金融、旅游服务、文化、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综合型城区;②呈贡新区将建成行政和国际商贸区,重点发展现代新型制造业、科研文教业聚集区和旅游产业;建设以花卉产业为特色的生物产业基地、城市物流业中心;③空港经济区将以昆明长水国际机场为依托,以临空经济为特色,大力发展航空物流业、空港配套服务业、临空高科技产业、国际商务会展业、生态康体休闲业、现代都市型农业。

这种产业发展导向与格局规划,意味着未来昆明主城区必将需要吸纳更多的非农人口就业。试想,如果三产产值在2014年的基础上每年提高1亿元,就将可新增近1.3万就业岗位,到2020年,仅第三产业产值增加,就可新增就业人员近8万。

3.固定资产投资与人口集聚

固定资产投资能够创造就业岗位、增加人口集聚。城市是固定资产投资的重点区域,尤其是房地产投资,更是直接针对人口聚居而进行的。十余年来,中国城市空间的急剧扩展与房地产投资的快速增长有着密切的相关性。

统计数据显示,近五年来昆明主城区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在昆明市市辖区中的占比大多超过70%,其中主城区房地产投资额更占全市房地产投资总额的82%~92%(参见表5-22)。换言之,在2010—2014年间,全昆明市超过80%的房地产投资项目集中在主城区。

表5-22 2010—2014年昆明市固定资产投资与房地产投资变化

资料来源:根据《昆明统计年鉴》2011—2015年各年表6-6数据录制。
注:市辖区2014年固定资产投资额低于2013年,是因为嵩明和安宁两区县未被统计在内。

就2014年年度观察更可明显看出,一方面,昆明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92.1%集中在主城区;另一方面,主城区固定资产投资中的63.1%投向了房地产业(参见图5-19),由此表明,昆明主城区不仅是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主战场,而且更是房地产扎堆投资的热土。

图5-19 2014年昆明市固定资产投资结构比较
资料来源:根据《昆明统计年鉴》2015年表6-6数据计算。

十余年来,中国城市房地产投资的“大跃进”态势是我们都有目共睹的事实,由此造成的商品房供给过剩、新建商品房空置率居高不下等现象已经困扰着城市发展。有学者根据昆明水电部门内部人士测算的数据显示,2014年昆明新建商品房的空置率高达70%,保守估计不下200万套[11]。由此试想,假设这200万套新建商品房的60%集中在主城区区域内,那就意味着将有120万套新建商品房处于空置状态。如果预设在2020年前能够消化其中一半的商品房库存量,即60万套,同时假定其中的一半(30万套)为本地居民购置或回迁户安置,那么,昆明主城区还有30万套新建商品房有待消化,按平均每套住房入住3人计算,就将需要新增居民90万人才可能达成预期目标。而事实上,即使主城区不再新建商品住宅,未来主城区住宅对人口的承载量都将完全可以满足新增近百万居民的要求。

4.收入差距与人口集聚

人口乡—城流动的主导动因就在于城乡或地区之间收入差距的存在,而且这种差距越大,人们流动的需求就越强烈。自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收入就呈不断拉大之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较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高3倍左右,这其实正是当代中国数以亿计的农民工愿意离乡背井,源源不断进城打工的首要原因。如果这种差距持续存在并趋向扩大,那么可以预见,人口向高收入地区流动的态势就难以改变。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1世纪以来,尽管昆明市市辖区城乡居民收入(绝对值)都在持续增长,但城乡差距呈不断扩大态势,而且城乡收入比始终高于3倍。到2014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到2万多元(参见表5-23),因此,昆明市市辖区人口向收入较高的主城区迁移和集聚就是一种必然选择。

表5-23 2001年以来昆明市辖区城乡居民收入情况比较

续表

资料来源:根据《昆明统计年鉴》相关年份数据汇总。

观察昆明市辖区14个区县(市)的城乡居民收入状况也不能看出,城乡收入较高的行政区域,都是一些社会经济较发达、人口密度较高的区域,诸如五华、盘龙、官渡、西山和呈贡(参见图5-20)。这进一步验证了人口集聚的一个基本规律:城乡收入或区域收入差距决定着人口流动的流向与人口集聚的规模。昆明主城区因城乡收入“双高”而居于人口高度集聚的第一板块,其次是安宁、晋宁、石林、宜良、富民和嵩明六区县(市),处在城乡收入与人口集聚的第二板块,城乡收入最低的东川、寻甸和禄劝三区县也是人口集聚最少的区域,落入城乡收入与人口集聚最低的第三板块。

综合上述,本书认为,经济条件对昆明主城区的人口承载能力提升具有非常强有力的支撑作用。无论GDP总量增长还是产业结构升级换代,无论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增加还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存在,都将有助于昆明主城区人口承载力的不断增强。而本书所做的人口预测结果,即便按最大值计算,与经济条件有可能提供的人口承载能力之间仍留有非常宽松的调控余地。

图5-20 2013年昆明市辖区城乡居民收入分布
资料来源:根据《昆明经济工作手册》2014年表6-12和表6-13数据绘制。

(三)社会条件承载力

社会承载力涉及的内容十分庞杂,而且难以纳入一个统一的评测框架内做观察。本书拟充分考虑《昆明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报告提出的相关内容,从公共交通体系与城市路网建设、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和医疗资源供给与分布状况三个方面进行阐述,旨在为准确预期昆明主城区未来人口承载量提供一些参照。

1.公共交通体系和城市路网建设

当代昆明城市交通体系和路网建设发展很快,已经呈现出一个以航空、铁路、公路互为补充、内外交通衔接高效合理的现代化立体交通系统。初步形成了以长水国际机场航空枢纽、昆明铁路枢纽、昆明公路枢纽为主体,与绕城高速公路、城市轨道交通及快速公交相衔接的,面向云南全省的客货运中心,和面向全国及南亚、东南亚地区的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观察昆明市2014年客货运输量及其结构发现(参见表5-24),当下昆明客货运输均以公路为主导,其次是铁路运输。民航主要以客运为主,虽然列居第三位,但随着长水机场设施的完善、功能的提升和各地支线机场的兴建,发展趋势较快。

表5-24 2014年昆明市辖区客货运输量及其结构

资料来源:根据《昆明统计年鉴》2015年表13-1和表13-2数据录制。

根据《昆明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报告,在2020年前,依托昆明主城区的公共交通体系和路网建设将按如下规划建设:

(1)铁路枢纽

按“规划”,昆明将形成“一个编组站、两个客运站、若干货运站”的铁路客货运枢纽体系。昆明东为枢纽编组站;昆明和昆明南为客运站;货运设施主要集中在:桃花村、金马村、王家营西、王家营、读书铺(工业站)、白塔村、中谊村和宝峰站。其中,王家营西集装箱中心站为全国十八个集装箱中心站之一,依托其发展呈贡物流基地;桃花村为城市西部物流中心。

(2)公路枢纽

公路客运枢纽体系由“七大客运站”构成,保留西客运站,新建、扩建“六大客运站”,空间分布上分别位于主城区的东、西、南、北、中、西北六个方向;呈贡新区在南、北两端布置两个一级公路客运站。

公路货运枢纽体系形成两级货运站场体系,并结合城市生产生活需要在核心区外围设置若干配送中心。一级货运站:呈贡新区综合货运站、国际航空新区空港综合货运站、安宁桃花村综合货运站和昆阳综合货运站。二级货运站:官渡金马货运站、黄土坡货运站(经开区)、团结乡原材料货运站、北市区货运站、长坡货运站、海口货运站和马金铺货运站。

(3)高速公路

高速公路由“两环、十四出口”高速公路系统构成。“两环”由内环和外环组成,其中:内环:由南连接线、西北绕城线、昆曲高速及东连接线构成;外环:由东南绕城线、昆曲高速、西北绕城线和安晋高速构成。“十四出口”由昆曲、昆武、昆楚、昆楚二通道、昆易、晋红、昆玉、晋江、呈澄、昆石、昆嵩、长广、机场高速及北出口高速组成。

(4)城区快速路系统

以“8字形绕城公路系统+一横两纵+半环”形成连接中心城区、安宁城市、海口、晋宁、宜良城市和嵩明城市的快速交通系统。“8字形绕城公路系统”由昆玉高速、昆曲高速、西北绕城线、安晋高速和南绕城线组成。“一横两纵”:昆安高等级公路—南绕城线—昆石高等级公路为“一横”;昆武高速城区段—西二环—昆安高速城区段—高海高速,贵昆路—呈黄路及其延长线—呈贡新城快速路—晋宁快速路为“两纵”。“半环”:嵩明—宜良—澄江—晋宁的快速交通。

(5)市域轨道系统

规划建设3条市域轨道线,分别为中心城区—安宁轨道线,中心城区—昆阳轨道线,中心城区—嵩明轨道线。

(6)铁路枢纽

规划形成“一环、七射”的布局结构。“一环”:中轴线、南环线及昆明南至昆明东站客车联络线。中轴线自读书铺站至昆明东站,南环线自读书铺站经昆阳站、昆明南站至昆明东站。“七射”:成昆线、沪昆线、沪昆客运专线、南昆线、昆玉线、云桂线、渝昆线。

(7)民用航空

昆明长水国际机场2020年规划旅客吞吐量达到5 000万人次,将成为“中国面向东南亚、南亚、西亚,连接欧洲、亚洲、美洲、非洲、大洋洲的国家门户枢纽机场”。对机场周边用地进行严格控制,保证机场有充分的发展空间。

(8)港口及内河航运

开展以滇池景观旅游功能为主的水上客运服务,建设大观楼、海埂、斗南、呈贡、海晏、白鱼口、海口、昆阳、郑和故里9个客运码头,小鼓浪、观音山、新街、大湾山4个停靠点。在市域北部利用金沙江开展内河航运。

(9)停车设施

中心城区停车区域划分为战略控制区、一般控制区和其他区域。路外公共停车设施在战略控制区规模控制为50 000个;在一般控制区规模控制为35 000个;在其他区域规模控制为30 000个。路内停车泊位占总泊位数量的比例分别控制为:战略控制区3%以内,一般控制区及其他区域控制在5%以内。

2.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状况

城市基础设施发展程度及运行状况不仅影响城区居民的生活品质,而且直接关系到城市人口集聚能力。本书从以下几方面做简要阐述:

(1)供水能力

预计到2020年,中心城区最高日需水量为160.7万立方米/天。由现有昆明市第一水厂、第二水厂、第三水厂、第四水厂、第五水厂、第六水厂、第七水厂、海源寺水厂、空港南水厂、空港北水厂、宝象河水厂、呈贡二水厂,以及扩建的自卫村水厂、马金铺水厂、呈贡南水厂、呈贡北水厂提供。

分片区看,中心城区供水能力由现状规模4.0万立方米/天扩建至8.0万立方米/天;马金铺水厂由现状规模4.0万立方米/天扩建至10.0万立方米/天;空港南水厂由现状规模25.0万立方米/天扩建至50.0万立方米/天;空港北水厂由现状规模2.0万立方米/天扩建至4.0万立方米/天。

供水水源为:云龙水库、松华坝水库、宝象河水库、自卫村水库、红坡水库、大河水库、柴河水库、清水海水源,供水规模满足城市用水需求,管网规模需根据城市布局进行一定的调整,对原有管网进行改扩建,供水水源在启用清水海工程以后,滇池水作为备用水源,逐步停用地下水。

(2)城市污水处理

除了充分发挥主城区现有的10座污水处理厂作用以外,要提高污水处理设施出水标准,扩建及新建污水处理厂的尾水排放标准应达到国家一级A标准。2020年昆明城市污水总量为125.20万立方米/天。其中昆明主城区为96.08万立方米/天,呈贡新区为24.75万立方米/天,空港经济区为4.37万立方米/天。排水设施在规划中考虑预留20%的余量。城市污水处理率为100%,污水再生利用率为60%。

(3)雨水排放

确定昆明主城区二环路内保持现状为截流式合流制排水体制,逐步改造为分流制排水体制,二环路以外、呈贡新区及空港经济区按分流制排水体制严格实施。雨水管道尽量按现状河道、地势分隔形成的雨水排水系统和规划道路布置,就近集中排入河道、沟渠。

(4)供电能力

昆明中心城区预测总用电量为:180.6亿千瓦时。预测总负荷为:4 013兆瓦。为满足昆明中心城市发展的负荷需求,城市电网建设尚需不断加强和改善,以满足新城供电需求。区域内现状发电厂主要为昆明二电厂、阳宗海电厂,中心城区规划新增220千伏变电站7座。新建500千伏、220千伏电力线路采用架空线路(其中位于中心城区建设用地范围内的110千伏线路需入地铺设),电力架空线路预留高压线走廊。

(5)供气能力

按“规划”,昆明中心城区供气率将达到98%。以管道天然气供应为主,预计年用气量14.6亿立方米,石油液化气为补充,预计年用气量18.5万吨。燃气管道统一规划建3座门站,分别为碧鸡关门站、拓磨山门站、五华门站。规划蓝龙潭燃气储备库1座,储气规模16.5万立方米;规划空港经济区储备库1座,储气规模10.8万立方米。

(6)城市垃圾处理

规划建设4座垃圾综合处理厂,位置分别位于主城东郊、西郊、空港以及呈贡新区,总处理能力为6 000吨/天。综合处理厂处理工艺以焚烧发电为主,辅以卫生填埋、无害化有机堆肥和资源化回收利用。规划建设3座粪便无害化处理厂,总处理能力达到600吨/天。同时规划建设19个中型压缩转运站和15座水面垃圾转运站。逐步取消现状垃圾台、房,部分地段采用微型垃圾车定时收集。

3.教育医疗资源供给与分布状况

教育和医疗是城市公共服务项目中最具吸引力的两大优势资源。2014年昆明市基础教育资源数量及结构如表5-25、5-26、5-27所示。

表5-25 2014年昆明市基础教育学校数量及结构

资料来源:根据《昆明统计年鉴》2015年表19-17数据录制。

表5-26 2014年昆明市基础教育在校生数量及结构

资料来源:根据《昆明统计年鉴》2015年表19-18数据录制。

表5-27 2014年昆明市基础教育专任教师数量及结构

资料来源:根据《昆明统计年鉴》2015年表19-19数据录制。

据医疗资源情况统计可见,2014年昆明市市辖区共有各类医疗机构4 492个,其中医院268所;共有卫生技术人员57 626人,其中有资质医生22 595人;病床数总计50 702张,其中医院病床42 409张。

围绕昆明市域城镇体系发展要求及周边区县(市)发展的预定目标,将突出政府主导作用,统筹规划和安排各项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到2020年基本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为此,将重点构建与服务需求相适应的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社会福利四大类公共服务设施。

(1)教育资源

规划高中向县城集中,初中向乡镇政府所在地集中,小学向村委会所在地集中,职业教育设施、高等教育设施、特殊教育设施向中心城区、二级城市、三级城市(镇)及教育园区、教育基地集中。

设置标准:按人口规模0.8万~1万人设置1所幼儿园,按1万~2万人设置1所完全小学,按3万~4万人设置1所完全中学。

(2)医疗资源

规划二级城市按每千人4~6张病床配置;三级城镇(市)按每千人1.8~2.2张病床配置;中医院按每千人0.25张病床配置,最低配置控制在50张;各乡镇按每千人0.6~1.2张病床配置,乡镇总人口在2万人以下,按每千人1.2张配置,2万~5万人按每千人1张配置。

(3)文化体育设施

规划实现主要城乡居民点文化体育设施全覆盖,达到国家建设相应标准要求。

(4)社会福利

面对人口老龄化挑战,昆明城全市和重点镇机构养老床位将达到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床位数40张的规划目标。各社区应配置相应的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到2020年基本实现“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城乡基本养老服务体系。

综合上述,我们认为,未来昆明主城区的社会条件总体上有助于昆明主城区人口承载力的不断增强,能够支撑2020年430万常住人口的预期规模。

(四)综合承载力预期

根据上述自然条件承载力、经济条件承载力和社会条件承载力三个方面的逐一研判,我们认为,在未来十年间,昆明主城区的综合承载力将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与较宽松的调控余地。综合上述分析,我们选取四个指标,对昆明主城区综合承载力预期下的人口规模进行赋值,最后确定的综合承载力数值根据“短板效应”得出(参见表5-28)。

表5-28 昆明主城区综合承载力预期下的人口规模

注:“预测值”为我们所做的四个方案预测结果;“研判值”是我们通过研究得出的综合判断值;“适宜值”是以全国省会城市平均水平为参照,同时参照“城规”预设值并考虑预留承载力调控空间的参考值;“最大值”即为区域可承载人口的上限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